- 恐龍星球:植食恐龍大揭秘
- 張玉光主編 央美陽光繪圖
- 3253字
- 2020-11-20 15:23:56
植食恐龍大揭秘
體形巨大之謎
眾所周知,現在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動物是大象。不過,在億萬年前,很多生活在陸地上的植食恐龍,都要比大象大上許多,有的恐龍的重量甚至能抵得上幾十頭大象。為什么恐龍能長那么大呢?
在蜥腳類恐龍中,很多都是“大塊頭”。比如馬門溪龍、雷龍、梁龍、腕龍,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它們大多數都生活在侏羅紀時期。那么,為什么侏羅紀時期的恐龍能長這么大呢?這還要從當時的環境說起。
與三疊紀時期炎熱干燥的氣候相比,侏羅紀時期的氣候要溫暖濕潤許多。而植物在這樣的氣候滋養下,生長得越來越繁茂,從而形成一片片由針葉類、蘇鐵類和蕨類植物構成的茂密森林。
植物的長勢喜人,連帶著以植物為生的恐龍也變得多了起來。而只要不是意外死亡,很多植食恐龍基本一生都會持續長大。極強的成長性,再加上充足的食物,導致這些家伙的塊頭越長越大。等到了侏羅紀晚期,巨大的植食恐龍已經隨處可見。
巨大的體形為很多植食恐龍帶來了便利。比如,當肉食恐龍想要襲擊它們時,只要看上一眼那如山一般巍峨的體形,一些捕食者就會知趣地離開。

四足或兩足行走
在世界各地都發現了許多恐龍的腳印化石,通過研究它們,我們不但能知曉恐龍的類型、體長、身高等數據,甚至還能區分它們的走路方式呢!
比如說,一些恐龍的腳印化石是兩行排列的,并且很有規律,那就基本能斷定這種恐龍是雙足行走的;而如果一些腳印化石相互疊壓,雜亂無章,形狀怪異,這就可能是四足行走的恐龍留下的。因為這類恐龍在行走過程中,前后腳會相互踩踏其腳印。
古生物學家經過認真研究后發現,恐龍的行走方式主要由它們的體形大小以及四肢長短決定。像蜥腳類恐龍中體形笨重的大家伙,基本只能用粗壯的四肢行走;而那些前肢短小、后肢粗壯的鳥腳類恐龍,則會靠雙足行走。當然,也存在雙足和四肢并用的走路方式,比如腫頭龍。

居住環境各不同
顧名思義,植食恐龍是靠吃植物為生的。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它們愛吃同一種植物。有的喜歡吃蕨類和針葉類的葉子,有的喜歡吃沼澤中的水草。而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就在于它們生活環境的不同。
沼澤
劍龍、角龍、甲龍等植食恐龍生活在廣闊的沼澤地帶。因為它們普遍比較矮,因此只能吃一些高度較低樹木的葉子或者灌木類植物。
水邊
很多植食恐龍喜歡生活在水邊。長久以來,古生物學家們一直有個猜想:那就是一些沉重的蜥腳類恐龍很可能喜歡在水中行走,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取食美味的水草,還可以利用水的浮力,來減輕自身的體重。到20世紀80年代,人們根據以往發現的恐龍遺址判斷,它們大多數生活在水邊、平原等地帶。而在靠水的岸邊生活有利于恐龍飲水,這對它們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森林
生活在森林里的植食恐龍有很多,比如峨眉龍、蜀龍等。森林環境對于植食恐龍來說,簡直就是天堂。在這里,它們完全不必為食物發愁。此外,森林還能對植食恐龍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使它們不容易被捕食者發現。

獨居或是群居
隨著恐龍的滅絕,如今我們只能通過各種化石來了解它們的“生平”。世界各地恐龍化石的出土,使人們漸漸了解到,根據種類的不同,植食恐龍分別過著群居和獨居的生活。證據就是人類發現的時而聚集,時而分散的恐龍化石了。
古生物學家推測,如同現在的植食動物一樣,大多數植食恐龍會選擇群居生活。這樣做不僅可以保護好脆弱的幼崽,而且可以保證自身的安全,它們可以聚集在一起共同對付捕食者。

交流的技巧
每種動物都有獨屬于自己的交流方式,恐龍也不例外。古生物學家參照現代動物,推測恐龍也會用氣味、吼叫、鳴聲之類的方法進行溝通交流,向同伴或者敵人傳達自己的意圖和目的。
可能有人會奇怪,副櫛龍頭頂那長長的東西是做什么的?古生物學家推測,那很可能是它們的發聲器官。每當遇到危險時,副櫛龍會用頭上的冠飾發出急促的聲音來告訴同伴:有敵人!
就像雄孔雀在繁殖季節開屏一樣,有些恐龍為了追求異性,會在頭上長出巨大的頭冠,又或者在脖子上生出彩色褶皺來炫耀自己。不過,也有人認為,這些裝飾也可能是在警告敵人不要靠近自己或侵犯自己的領地。
古生物學家在研究一些恐龍化石時發現,某些恐龍的鼻孔已經演化得很完善,因此,它們的嗅覺應該很敏銳。靈敏的嗅覺不僅能幫助恐龍尋找食物和同伴,還可能會幫助它們去尋找自己的寶寶。

神奇的恐龍蛋
目前最早的恐龍蛋化石19世紀在法國出土。當時誰也不清楚這是什么動物的卵。直到20世紀后,古生物學家才做出了判斷:這是一顆恐龍蛋!這時,人們才知道,恐龍竟然是一種卵生動物!
由于恐龍種類的不同,它們蛋的形狀、大小也不盡相同。其中,小的個頭與鴨蛋、乒乓球差不多,大的直徑可超過50厘米。恐龍蛋的形狀差別很大,有橢圓形、圓形、扁圓形、橄欖形等。
另外,恐龍蛋的外表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了一系列演化。早期的恐龍蛋表面基本都很光滑,很少見到太過“標新立異”的。等到了白堊紀時期,恐龍蛋的外表則變得凹凸不平,還會有各種花紋。古生物學家推測,這種變化可能是為了增加蛋殼的硬度,從而提高小恐龍的發育和存活機會。
大多數恐龍在生產之前,都會先修建一個窩。不過,很多恐龍媽媽并不怎么擅長筑巢。它們往往只是在土地上挖一個圓坑,以此應付了事,個別還會在里面加些柔軟的葉片。還有的恐龍會先在地面上壘起土堆,然后挖一個坑,再稍加修理就完工了。雖然這些步驟聽起來很簡單,但對于恐龍而言,做起來則要費上不少事。
恐龍筑好了窩,就會開始產蛋。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蛋形狀的差別,恐龍媽媽的產蛋方式也不同。舉個例子,產長橢圓形蛋的恐龍媽媽會把蛋產在窩的四周,所有的蛋都是兩兩一起,呈輻射狀排列,產完一層蛋后埋上一些土再產蛋,最后扒一些泥草蓋上。而產圓形蛋的植食恐龍,會把蛋隨意地產在窩里,然后再扒一些泥沙掩埋上。
那么,恐龍在產完蛋后會不會像母雞一樣坐在上面呢?這一點古生物學家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不過他們根據現在的爬行動物的孵化方式推測,這些蛋一般都會靠吸收陽光的熱量來孵化。也許只有部分長羽毛的恐龍才會像母雞孵蛋一樣,完成后代的繁衍。

恐龍寶寶的撫育
恐龍的幼崽與現生鳥類一樣,會在蛋內發育成形。古生物學家推測,恐龍寶寶在蛋內會吸收類似于蛋黃的營養物質,然后慢慢成長。等到發育成熟后,小恐龍就會破殼而出!
小恐龍出生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覓食。但在危機四伏的中生代,脆弱的它們很容易被其他成年恐龍捕食。那么,小恐龍們究竟會怎么保護自己呢?難道是依賴爸爸媽媽的庇護嗎?
在北美洲發現的慈母龍化石,表明有的恐龍父母是會照顧小寶寶的。小恐龍出生后會乖乖留在原地,等待父母照顧它們。這時,父母會有一方出去覓食,另外一方守在窩的附近。外出的一方會帶來水果和種子給孩子們享用,如果找不到這些,它們還會把堅硬的植物嚼碎后再喂給孩子,呈現一副典型的好父母形象。古生物學家根據慈母龍照顧幼崽的行為推斷,大多數鴨嘴龍應該都會撫育后代。
當然,等到小恐龍差不多能獨立生活時,它們會迫不及待地加入自己的家族中,這一點在群居生活的植食恐龍——鸚鵡嘴龍身上體現得尤其突出。在中國遼西地區,人們發現過一件成年鸚鵡嘴龍保護多名幼崽的群體化石。這件群體化石充分表明,鸚鵡嘴龍寶寶對家族的依賴性。它們會跟隨父母及其他同伴一同外出覓食。而為了保護小寶寶,成年個體會把小寶寶圍在中間。

原來一個個都是“老壽星”
恐龍到底能活多久呢?這是一個問題。不過,古生物學家認為,我們能從它們的現代親戚——其他爬行動物以及鳥類身上尋覓到一些信息。
據了解,南美洲蟒蛇的壽命可達32歲,鱷魚的壽命最高接近150歲,不過,壽命更長的要數龜類。那些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和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龜類的壽命最長可達200歲。由此可見,恐龍的壽命也不會太短。
目前,古生物學界流行著一種推測恐龍壽命的方法,那就是根據其骨骼化石上類似樹木年輪的生長環帶信息。通過對幾種恐龍的骨骼測試后,古生物學家驚奇地發現:一般情況下,植食恐龍的壽命在100歲以上。然而,這還不是它們自然死亡的年齡,因為恐龍化石大多不是恐龍自然死亡后形成的。
另外,古生物學家還推測,正常情況下,植食恐龍很有可能活到200歲,而且個體越大,壽命越長。這樣看來,植食恐龍的壽命要比肉食恐龍長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