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人格

我們大家好像都陷入這樣一種文化,這種文化目前正被人格所充斥。比如,真人秀節目風靡一時。我們把一幫人胡亂塞進各種各樣的組合或者千奇百怪的環境里,然后坐下來欣賞他們一起活動,大談特談選手之間的各種不同和差異。誰將充當領導的角色?誰好像有點兒反復無常?誰跟大家的關系處得最融洽,誰好像從一開始就特別討人嫌?最重要的是,這周的《幸存者》節目誰將從島上淘汰出去,這個人到底有什么樣的缺點導致他從隊伍中被清理出去?

再舉個例子。美國人好像對名人的言行特別著迷。好像只要是號人物,瞬間就能紅極一時。比如,帕麗斯·希爾頓又有什么過人之處,讓她的名字變得家喻戶曉?沃爾特·斯科特的《名人大觀》(Personality Parade)貌似支持這樣的說法,就是我們有些人認為所謂名人,就是個性鮮明的人。

什么是人格,你怎么去給人格下定義?如果有人讓你去描述一下你最好的朋友,不僅僅是他的外貌特征,你會說些什么?好像某些特定的性格特點就是我們用來描述人格的僅有的一點詞匯。你的朋友是外向型還是保守型的人?他是不是與人相處得很融洽,還是時時處處要與人爭個高下?你的朋友是極度情緒化的人還是對不同環境反應過激,或者這個朋友是不是顯得非常穩重并且能夠處變不驚?

本部分我們將會探討人格的差異是從哪里產生的,以及各種試圖描述這些人格差異的理論。最后,我會展示一個簡單的程序,用來探究你自己的人格。

什么是人格

“心理學家給人格所下的定義就是表現出持久特征的確定模式,在特定的人身上體現出長期一致性和個體獨特性。人格包括各種讓我們每個人顯得獨一無二并與眾不同的行為。正是人格讓我們在不同環境不同時期都能顯得始終如一。”(PsychSmart,2010,P.258)

人格(personality)就是你向世人展現自己的方式。你的人格決定了你的思維、感覺和行為方式,這些品質構成了獨一無二的你。人格影響你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方式;它是你獨一無二的自我表現形式,反映了你的態度和信仰。心理學領域的有些理論家認為有一套固定不變的核心態度和行為會始終不改相伴一生,正是這個核心賦予我們以身份。人格指的就是這一系列獨特的始終如一的特征。盡管我們當中沒有人說話行事的方式會始終如一,但正是這種隨著情境的變化而體現出來的一致模式和不一致模式構成了人格概念的核心內容。

人格的有些程度是與生俱來的。在新生兒身上,這一點稱為氣質(temperament)。

雖然這個階段并不稱為人格,它卻是人格形成的前兆。發展心理學家經常談論三種最基本的兒童氣質:易養型(easy)、慢熱型(slow-to-warm)和難養型(difficult)(Chess&Thomas,1996)。易養型的孩子不會和你對著干,和他們相處起來很輕松,他們很快就能適應新的環境,很少生氣,哪怕生氣的時候他們的表現也是很溫和的。難養型的孩子表現得恰恰相反,他們適應變化的過程特別艱難,動不動就愛生氣,他們的情感,不管是積極情感還是消極情感,都來勢兇猛。慢熱型的孩子就情感方面而言表現得不慍不火,但是他們傾向于先往后站一站看一會兒,然后才融入某個情境;他們最終會接受和理解,但他們需要先檢查和核對一下。作為氣質的一種標示,嬰兒通常會按照觀察到的不同行為,例如對噪聲的反應、活動水平和活動量、對撫摸的反應等而劃分為從1~10共10個等級。以上每一個行為,嬰兒間的反應都存在一定的變化范圍,這就從一定程度上證明從出生開始嬰兒之間就存在巨大的差異。有些母親甚至說她們的孩子各不相同,這一點甚至在懷胎十月的過程里就有所體現。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我們的經歷和氣質相互作用,逐漸形成人格。人格影響我們對于生活中所發生事件的解讀和反應。這些反應又進一步影響我們在隨后發生的事件中的行為。人格變成了我們的行為規范,告訴我們該有怎樣的舉止行為。它是一張羅列各種不同反應的清單,其內容與我們所養成的價值觀和信念相一致。它甚至能決定我們在任何一個特定情形下有可能求助和依賴的反應類型。

人格理論

人格是一個概念——試圖描述普遍的行為模式,以幫助預測和解釋我們為什么會表現出特定的行為。關于人格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論。天下并沒有一條絕對的真理告訴我們哪套理論是對的,而其余理論都是錯的。準確地說,它們都代表了準確解釋人類經歷基本特征的不同嘗試,以便我們能擁有討論復雜行為的一套基本詞匯。

盡管在人格這一領域存在很多重要的理論,從根本上來說,它們可以劃分為五個基本流派:特質流派(trait)、生物學流派(biological)、心理動力學流派(psychodynamic)、社會認知流派(social-cognitive)和人本主義流派(humanistic)。每一個流派采取的視角都較好地解釋了人類行為的某些方面,但同時也忽略了其他一些方面。有時候,概念形成中存在的種種差異往往與針對人格所提出的不同問題關系更多一些,而與得到的答案關系反而更少一點(Funder,2010)。

特質流派的理論試圖解釋性格(character)的不同方面,一般都是沿著一個連續體而變化,例如從攻擊型人格到隨和型人格,或者外向型人格到內向型人格。這些理論試圖描述哪些東西可以認為是構成人格的基本要素,但可能提供不了為什么人格之間會產生差異的合理解釋。生物學流派的研究視角讓我們想到最近在遺傳學和進化心理學領域發現的許多重要意義,提醒我們生物學怎樣對人格產生的影響。心理動力學流派的研究方法主要讓我們關注自己無意識的需求和沖突,討論童年早期的經歷對我們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社會認知流派的視角專注于學習和環境的重要性,同時提供一些改變行為方式的實用策略。人本主義流派的理論強調我們每個人所具有的渴望自由和成長的潛力,以及對自我實現的始終不渝的信念。通過檢查和探討每個研究視角,我們就可以得到對于人格更為全面和更加均衡的理解。

□特質流派的理論

特質流派的理論提出人格由非常廣泛的性情(dispositions)所組成,稱為特質(trait),這些特質導致個體對周圍的環境產生典型的獨特反應(Allport,1961;Cattell,1966)。這些獨特反應有其持久性,意味著人們在各種不同環境中傾向于總是以某種特殊的方式行事。諸如誠實、可靠、情緒化、沖動、急躁、專橫以及友好這些形容詞所描述的性情都代表了一定的人格特質(Weiten&Lloyd,2006)。特質流派理論家并不會認為某些人具有特定的人格特質,而另一些人不具備這些特質;相反,他們認為所有人都具備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質,但是某個特定的人格特質適用于某個具體的人的程度則會因人而異,而且可以加以量化(Olson et.al.,2006)。雖然特質流派理論家都同意特質是構成人格的最基本元素,但在哪些種類的特質構成人格、它們的數量有多少這些方面他們的意見卻各不相同。

特質流派早期的一位理論先驅,漢斯·艾森克(Hans Eysenk)認為存在三種最主要的“超級特質”:內向-外向性,神經質(感情穩定性的一個方面)和精神質(其中有攻擊型的不同方面、沖動型到深思型以及與關心他人相對的以自我為中心型)。這些特質是后續理論得以建立的先驅(Gerow,Bordens,&Blanch-Payne,2009)。

羅伯特·麥克雷(Robert McCrea)和保羅·科斯特(Paul Costa,1999)提出絕大部分的人格特質都來源于五類高級別的特質,從而在心理學家當中引發了一場頗為熱鬧的爭論,這五種特質也自此被世人熟知為“大五”(big five)。他們兩人的斷言也得到其他研究者所做的很多研究的支持。大五人格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也自此成為當代心理學領域討論人格結構占支配地位的概念。

這五種人格特質是:

1.外向性(extraversion)。在外向性這個量度表上得分高的人往往有下面這些特點:開朗、愛交際、樂觀積極、待人友好、堅定自信、非常合群。而得分低的人,即那些內向性的人,往往顯得害羞、孤僻和沉默寡言。

2.隨和性(agreeableness)。在隨和性量度表上得分高的人一般都富有同情心、值得信賴、與人合作并且坦率正直。在這方面得分低的人一般都冷漠、愛爭吵并且刻薄。

3.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在這個量度表上得分高的人,即盡責的人,表現得奮發圖強、嚴于律己、有條不紊、嚴格守時、可以依靠。在這方面得分低的人,即沖動的人,一般做事馬虎、沒有章法并且靠不住。

4.神經質性(neuroticism)。在神經質性這一點上得分高的人一般都急躁、心懷敵意、矯揉造作、沒有安全感并且容易受傷。在這一點上得分低的人一般情感比較穩定,他們更加平靜更有主見。

5.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與開放性相關的是好奇心、靈活性、想象力和打破常規的觀點。在這方面得分低的人有時候淺薄、平庸或者簡單。

如果你想要看看自己在這些量度表上處在什么樣的位置,網絡上有好多免費資源。在本章末都有提供。

這種特質研究方法的有用之處就在于,它為我們提供了詞匯和概念,讓我們討論起人格來更加容易。同時它也建立了一些共同基礎,在此基礎上可以探討涉及人格對人類行為的發展和影響的其他理論。但是,特質流派理論一般都依賴調查和問卷。人格問卷存在的一大問題就是上面的問題顯得太透明,即你有可能展現的并不是你的真實面孔,而是你希望呈現給別人的面孔。這就有可能對真實的行為做出歪曲的報道,導致在世界范圍內風行的操作量度表上,人們怎樣落在不同的位置,要么得到的是不準確的位置,要么得出的是不準確的描述。特質流派的方法還有很多其他的缺點。在有些批評家看來,特質流派的理論根本沒有提供對人類行為的合理解釋,它們僅僅是在描述人類行為而已(Fleeson,2004)。

人格特質和文化研究

大五人格的各方面好像在不同文化中都可以站住腳。從歐洲到中東再到非洲,不同國家和地區開展的跨文化研究得出的結論都支持這些主要的特質(McCrae et al.,2005)。如果大五人格的各方面是依據某種偏見得出的刻板模式,那么它們在別的文化里肯定難以得出同樣的結論。

研究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一些警告,我們不能不加鑒別就去使用這些人格量度。雖然很多文化都認為人們的性格會依據這些量度表而變化,在到底有多重視其他人格特質方面不同文化之間還是會產生顯著差異。比如,中國人看重的人格特質有“和諧共存”以及“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西方和非西方的文化一般重視的是獨立精神和自力更生。另一個例子可以看看墨西哥文化和美國文化中競爭與合作帶來的種種壓力。美國人(和歐洲裔美國人)一般都期待與人競爭,支配別人,戰勝別人。墨西哥人(和墨西哥裔美國人)的文化中卻看重信任、合作和向同齡人伸出援助之手。這些取向的不同可能會在有些領域,諸如在課堂上大家爭個成績高下之類,產生重大的潛在影響。一種合作的氛圍會不會有助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學得更好一些。

再舉一個例子:你生于斯長于斯的文化不僅影響不同的人格特質會受到怎樣不同程度的重視,而且影響我們一開始對于界定人格這個概念重要性的種種觀點。如果你在集體主義文化當中長大,那么人們對于人格測試和“找到自己”的沉迷可能讓你感到摸不著頭腦。這樣的問題提醒我們離開具體的文化語境,討論人格特質的差異就失去了根基;文化總是和人格藕斷絲連(Friedman&Shustack,1999)

□生物學視角

在公元前五世紀,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公認的現代醫學的開創人——描述了四類氣質,他相信這四類氣質都和不同的體液相聯系。多血質(sanguine)的人樂觀向上,充滿活力;抑郁質(melancholic)的人情緒多變,孤僻內向;膽汁質(choleric)的人脾氣暴躁,感情用事;黏液質(phlegmatic)的人沉著冷靜,從容不迫。不管現在看來這種理論顯得多么稀奇古怪,希波克拉底早就預想到現代確立的這種生物化學和人類行為之間的聯系,而且描述了不同類型的人,這些人在今天看來依然如古代那樣常見。

今天,隨著人們在大腦功能和基因領域所了解的知識的快速增長,為人格的生物學和進化論基礎提供了更多實質性的科學證據。進化論的視角認為導致我們祖先在繁衍生息方面獲得成功的那些人格特質更有可能被保存下來并傳遞到后代那里(Buss,1999)。因此,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代代相傳的。

雙胞胎研究是研究遺傳與環境的一個重要方法,因為同卵雙生的雙胞胎其基因結構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如果將雙胞胎分開撫養,他們人格之間的差異就肯定是環境影響的結果。然而,有大量事實證據表明,雙胞胎分開撫養,長大成人之后相遇,發現彼此之間仍有很多驚人的相似點。在一項針對雙胞胎分開撫養成人的研究里(Bouchard et al.,1990),人格測試結果顯示在很多重要方面雙胞胎都十分相似。其中,有些特質好像更多地受到遺傳的影響(例如領導才能和墨守成規),另一些則不是(如成就和親密感)。

另一個調查遺傳和行為之間關系的手段牽涉設法分辨和具體行為相關的具體基因。大多數情況下,很難證明某個基因就和某個具體的特質相關聯。但其中有一個例外就是追求緊張刺激的行為。多巴胺-D4受體基因比較長的人更有可能成為追求刺激的人。他們傾向于性格外向,感情用事,脾氣火爆,而且老是追求新奇和刺激(Golimbet et al.,2007)。

雖然基因研究這樣引人入勝,你也不能匆忙得出結論說遺傳比環境更為重要。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要把基因因素和環境因素兩者完全分開是不可能的事。想想看也有針對雙胞胎和其他在寄養家庭長大的人的很多研究,結果顯示從小一起長大的人在人格方面并沒有較強的相似性,不論他們之間有沒有生物學上的聯系。也許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孩子會因為性別或者出生順序的關系受到父母的區別對待,影響到父母養育子女的不同方式。因此,我們在談論遺傳和環境問題時,與其把遺傳與環境相對立,不如說遺傳通過環境起作用更有意義(Atwater&Duffy,1999)。

□精神分析的視角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最早的精神分析理論家,他提出,大部分構成人格的因素都是無意識的(unconscious),即個體意識不到的那些記憶、知識、信仰、感情、欲望、驅動力和本能。精神分析理論家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人的人格,我們必須要看看個體行為的象征意義及其心理的內在深層活動。

弗洛伊德派的人格概念認為,我們是什么樣的人,主要受各種精神力量的內在沖突所影響,這些精神力量大多與性沖動和攻擊沖動密切相關。只要看看每天報紙上的電影版,看看那些色情網站的網絡流量,或者看一看電子游戲,你就會注意到性和暴力在我們的社會簡直無所不及。例如,很多電子游戲都涉及第一人稱射擊游戲,在游戲當中玩家有機會在各種各樣的場景里射殺不計其數的人。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三種結構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無意識的,因此完全遵循快樂原則。本我常常追求的是及時行樂和避免痛苦。它像孩子一樣愿意相信自己能號令天下,某有不從。本我顯得嬌生慣養、任性妄為、急躁難耐并且以自我為中心。本我想要的東西馬上就要拿到手,一刻也等不了。自我就像成年人,有責任把事情辦妥,自我變得更為現實,對社會的要求也積極響應。超我主要涉及是非對錯。超我就像父母,它需要時刻提醒貪婪的本我,人生除了欲望得到及時滿足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目標。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格主要是通過解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沖突而形成的。舉個例子,就拿網絡色情來說,本我想沉浸其中,所以極力鼓動要訪問色情網站,超我可能要限制這種行為,因為它是“不好和錯誤的”,自我也要限制這種行為,因為還有更加重要的事情等著去做。這個沖突可能會通過三者在內心中的妥協而得以解決。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互不相讓,爭奪統治權,或者至少達成某種形式的妥協和遷就。這個斗爭不斷發展,一共經歷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需要解決的沖突都是圍繞快樂和滿足的來源展開的。這五個階段分別是口腔期(出生到1歲)、肛門期(1~3歲)、性器期(3~5歲)、潛伏期(6歲到青春期)和生殖期(青春期以后)。每個階段沖突得到解決的程度對后來的發展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人格就是內心沖突得到處理的不同程度所累積起來的結果。

弗洛伊德是最早一批探索出有關人格很多新的未知領域的理論家之一。他的有些思想得到發展,有些思想得以修正,有些思想則遭到遺棄。值得一提的是,批評弗洛伊德的人認為他關于性、早期經歷、社會因素和無意識心理的思想是錯誤的。下面列舉的觀點就描述了弗洛伊德的一些錯誤思想(Santrock,2006):

·性欲并非如弗洛伊德所想的是影響人格無所不在的潛在力量。

·0~5歲這段時期對形成成年期人格的影響并非如弗洛伊德所想的那樣舉足輕重;后期的經歷應該得到更多關注。

·自我和理性思維的過程在我們人格中所起的作用遠比弗洛伊德所認可的更加重要,我們并非與本我以及它對我們本能的、無意識的控制永遠相伴,自我也有一條發展的路線,與本我截然分開,從這方面來看,成就、思維和推理并不總是和性沖動緊密相連。

·社會文化因素遠比弗洛伊德所想的要更為重要。弗洛伊德強調本我的支配地位,從而更加強調人格的生物基礎。

弗洛伊德的有些思想可能很容易遭到現代人的嘲笑,但我們要牢記一點,他在一個多世紀以前開始發展自己的這套理論,這一點很重要。拿他的理論同近期的一些理論做比較,是談不上什么絕對公正的。弗洛伊德開辟了新的領域,發展了很多理念,這些都對現代思想產生了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就此而言,他實在是功不可沒。今天我們在討論人格時,性和攻擊本能仍然是兩個重要的概念,要說嬰幼兒時期發生的事件對一個人的發展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也幾乎無人能加以否認。盡管批評質疑聲不斷,弗洛伊德思想一直屹立不倒,因為心理學家也好,社會大眾也罷,大家都在不斷發現弗洛伊德思想中很多基本觀念的存在價值(Huprich&Keaschuf,2006)。

心理防御機制

焦慮和其他痛苦的感情會讓人難過,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論認為,我們會通過心理防御機制來盡量擺脫那些令人不快的感情。一般來說,心理防御機制(defense-mechanisms)都是一些心理策略,通過自我欺騙來起作用,目的是緩解消極的感受(Weiten&Lloyd,2006)。一個人怎樣使用這些心理防御機制,使用它們到何種程度,就成為這個人人格的一部分。

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即制造一些虛假但可以相信的理由來解釋那些難以接受的行為。如果你有欺騙或是偷竊行為,為了減輕自己的負罪感,你告訴自己說“大家都這樣做”,那么你就在“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理智的人,但說我們更可能是些“合理化自己言行”的人,也許更接近事實。下面我們列出了諸多自我防御機制,雖然它們并不完全(Weiten&Lloyd,2006):

·投射(projection),即將自己的想法、感情和動機的原因歸結到他人身上。發脾氣和心懷敵意的人可能認為這世界危機四伏,別人都想傷害他。或者,一個時刻要控制別人的人,可能以為別人也都有這樣的動機,即使這個動機并不存在。

·替代(displacement),即將情緒(常常是憤怒)從引發它的根源轉移到替代的目標上。下面這個例子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一個人對老板有一肚子的火,卻把氣撒在自己的老婆身上,老婆轉而拿孩子當出氣筒,孩子沒辦法,只好虐待家里的小狗。

·壓抑(repression),即把痛苦的想法和感情掩埋到無意識當中。壓抑是一種有目的的遺忘,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人們對于兒童期性侵犯記憶的壓抑(盡管這些壓抑的記憶的可靠性和準確性還存在相當大的爭議)。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即表現出的行為方式恰恰和心里的真實感情相反。發起各種運動以反對不道德行為的狂熱分子,卻被人揪出自己常常花錢買春,這種例子也不時見諸報端。

·倒退(regression),即返回到不成熟的年齡期的行為模式。你見沒見過已經40多歲的人,一遇到不稱心的事就耍脾氣,簡直跟兩歲小孩兒使性子沒什么分別?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即將感情從令人痛苦的情境里剝離出去,或者是將不相容的態度隔離在邏輯難以穿透的區間里。那些想避免情緒化的人常常特別擅長于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獨特邏輯。避免感情化的一個辦法就是把所有時間都用來想辦法,極力從困境里走出來。舉例來說,即使是在極度情緒化的場合,有些人還是能冷靜地讓自己和任何一種情緒保持距離,回答的往往都是他想出來的主意和辦法。

·過度補償(overcompensation),即通過強調一些令人滿意的特征(即使那種特征并不準確)來掩飾軟弱的感覺,或者通過在一種情境中尋求過度滿足來彌補另一種情景中遭受的挫折。比如一個剛從高中退學的人卻想象自己有一天要辦公司當總裁。或者,一個總是沒有安全感的人會編出各種故事,描述自己做過的各種美妙的事情,以此來補償自己。

最重要的是,心理防御機制將個體從由壓力引發的感情窘境中掩護起來。它們的主要目的就是抵擋那些令人不快的情感,或者是降低這些情感的強度。當人們的自尊受到威脅從而引發焦慮時,他們尤其會使用自我防御。人們同樣會利用防御機制來防止憤怒這類危險的情緒爆發成攻擊性的種種行為舉動(Weiten&Lloyd,2006)。

□社會認知視角

社會認知視角(social-cognitive perspective)認為“人們會積極主動地加工處理從自己的社會經歷中獲取的信息。這個信息影響他們的目標、期望、信念和行為,同時也影響他們選擇的具體社會環境”。(Hockenbury&Hockenbury,2010,P.477)簡而言之,人格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動、觀察這些行動所產生的影響并判斷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而產生的。因此,人格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而發展的。社會認知的舞臺非常寬廣,不但包括行為學習和社會學習理論,還包括認知心理學的內容。

行為心理學家,例如沃森(J.B.Watson)和斯金納(B.F.Skinner),早在20世紀初就關注那些外在明顯的行為,以及通過獎勵和懲罰怎樣使某些具體行為得以增加和減少。

行為學家對內在心理活動過程毫不關心——人的大腦里到底想什么無關緊要;關鍵在于外面能看到的一切。他們把大腦稱為一個黑匣子,重要的是輸入的東西和輸出的東西。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認知過程——一個人對發生的一切怎么想——影響到強化或者懲罰措施的結果。比如,請想想在成績表上給不交作業的學生打一個懲罰性的“極差”,這有可能會激發一些學生把所有作業都按時交上來,但其他一些學生,就算是得到“極差”的評分也根本無所謂。這時候起關鍵作用的不僅僅是有沒有強化措施的問題,而是這個人對于強化措施的反應——黑匣子真的起作用。

因此,行為學家關于學習的思想就和認知心理學結合在了一起。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強調人和環境之間的互動,以及思維過程怎樣影響學習和行為(Duffy、Kirsh和Atwater,2011)。

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97)是賦予認知過程以重要角色的行為學家之一。他指出人類很明顯是有意識、會思考并且有感情的動物。他指出斯金納因為忽略了認知過程,因此忽視掉人類行為最為顯著的特征。班杜拉和持類似想法的理論家們把他們的行為主義流派稱為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根據社會學習理論,行為榜樣對于人格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孩子們通過觀察別人的表現和行為,學會堅定、可靠、自信、隨和等品質。他把這一特征稱為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Weiten&Lloyd,2006)。

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1968)認為有五種基本類型的認知變量影響到我們對特定環境的反應,它們是:

1.能力(competencies):是指我們的技巧和能力——我們所具備的特定知識和知道如何去做一些事情,例如演奏某種樂器、掌握批判性思維以及知道動機如何起作用。

2.解碼策略(encoding strategies):主要是指影響我們怎樣對各種經歷加以理解和分類的過濾行為。

3.期望(expectancies):不同的學習經歷導致對未來事件的不同期待。

4.個人價值觀(personal values):我們對于事情輕重緩急的想法形成了各種決定和行動。

5.自我調節機制(self-regulatory systems):主要指影響我們行動的各種計劃、目標和策略。

□人本主義視角

人本主義理論(humanistic theory)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某種程度上是對心理動力學和行為主義理論的一個回答和反應。很多批評家都認為兩個流派的思想都把人們看成過河卒子,完全受周圍環境或自己的過往控制。作為一組相互關聯的理論而發展起來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主要強調自我引導的能力。人本主義研究人格的方法強調人的內在美德和人們向上向善努力的傾向。正是這種有意識的、自我激勵的能力讓人們伴隨自己獨特的創造沖動不斷改變和發展,才構成了人格的核心內容(Pennington,2003)。人本主義理論家對人性抱有積極的觀點。與多數心理動力學家和行為主義理論家相反,人本主義理論家相信:①人的本性包含與生俱來的追求個人發展的動力;②無論環境怎樣變化,個人都能自由規劃自己的行動進程;③人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意識有理性的動物,并不會受無意識的沖動所左右(Weiten&Lloyd,2006)。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是人本主義心理學領域的一個開拓者,他強調自我實現的概念。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舉世聞名,這將會在后面討論個人發展的章節里全面展開評述。簡單來說,他強調生理需求(食物、水、居所)和安全需求一定要在情感歸屬需求(愛情)和尊重需求(覺得自己有能力)之前得到滿足,這些需求必須依次得到滿足之后人們才能向取得自我實現這個需求層次努力(Baird,2011)。

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1980)是重要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是人類潛能運動的發起人之一。他的工作建立在廣泛的治療病人的案例基礎上,他相信一個人的觀念現實比絕對現實要更加重要,因此強調自我觀念和一個人相信自己有可能取得怎樣成就的想法就顯得極有價值。從本質上說,人類行為是個人經歷各種需求并滿足這些需求的有意識的努力和嘗試。

羅杰斯主要從自我這個概念來看待人格。他相信自我觀念是從兒童成長過程中與周圍重要人物之間的互動交流中發展而來。在兒童逐步認識到自我以后,他們自然而然有了需要別人積極關注并接受他們的需求。羅杰斯強調發展中的自我觀念的主觀屬性,并得出結論說很多人之所以出現問題,是因為他們的信念和他們的實際經歷不一致。羅杰斯使用不一致性(incongruence)這個術語來指代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說得簡單明白一點,很多人的自我觀念都是不準確的。一個人確立了一種較差的自我觀念之后,可能就會帶來錯誤身份的問題。羅杰斯作為無條件積極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療法的擁護者,相信父母對子女無條件的愛可以培養孩子的一致性,而帶有附加條件的愛則會培養孩子的不一致性。

發掘心理學類型

無論你是否相信自己的行為受到前面討論過的諸多理論的影響,了解這些理論都不無裨益。理解這些理論所探討的各種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至關重要,因為你的人格對于你一生中的大部分決定都會產生影響。人格通常是有效溝通的基礎,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建立聯系,為選擇職業打下根基。知道人格的各種類型可增進你對他人行為的理解,從而更容易接納這些行為,并且讓你自己的行為更能隨機應變。因此,在這一部分,我會帶大家一起看看在分析自己的人格方面非常流行的一個工具,即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我會展示一個相對簡單的人格自我分析的程序,我的學生一直認為這個程序非常有用。所有這一切都基于特質理論——它們主要是為了分辨出你的性格類型。

□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

在所有版本的當代性格類型測試工具中,MBTI可能是最廣為人知的一個了。作為一個“健全人”(well-person)的測試工具,它正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很多不同環境當中,例如,它被用于教育和商業領域中的團隊建設和沖突削減當中。這個工具主要基于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

根據MBTI,你的人格是一個混合物,主要由四種不同的連續體構成(下面的這些描述一部分來源于《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發展和應用指南》這本書,Myers&Myers,1985)。

·外向(extraversion,E)對內向(introversion,I):性格處于量度表中外向那一端的人一般關注的是人們的外在世界和外部環境。他們必須要切身經歷這個世界,然后才能理解它,因此他們一般喜歡付諸行動。他們傳遞精力和激情,無須停下來作長時間思考即快速進行回應。他們呼朋引伴,聲應氣求,相對于書面交流他們更喜歡面對面的談話。工作上他們擅長于迎來送往的接待工作,喜歡的是瞬息萬變,行動不斷。他們喜歡和人不斷討論以學會新任務。

處于量度表內向那一端的人,如果他們從事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腦力勞動,需要一個人靜靜在腦海里醞釀思考,這時他們會更有興趣,也會更舒服自在。他們在體會這個世界之前喜歡先加以琢磨,所以常常會三思而后行。他們喜歡靜靜地集中精神思考,可以長時間持續不斷地專注于某一項工作。他們感興趣的是蘊藏在工作后面的思想,可能更喜歡通過讀萬卷書來學習,而不是與人切磋或親身體驗。

·感覺(sensing,S)對直覺(intuition,N):位于量度表中感覺那一端的人一般會接受手頭的事實并著手工作,因此都會實事求是并量力而行。他們做事喜歡循規蹈矩一步步得出結論。他們喜歡循序漸進,一般有切合實際的想法,提前預算完成工作需要多少時間。而位于量度表直覺那一端的人擅長的是看到宏偉藍圖、新的可能性和辦事的新方法。直覺類型的人看重想象和靈感。工作上他們一般關注的是怎樣能把事情辦得更好。他們受激情驅動,做事精力無窮,只需中間偶爾放松一下,馬上又動力十足。

·思考(thinking,T)對感受(feeling,F):做決定的一個方法是通過思考。愛思考的人追求的是真理的客觀標準。他們會預測任何一個具體選擇或者行動產生的各種邏輯后果。他們常常擅長于分析某件事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在溝通方面,他們崇尚的是簡明扼要,點到為止,他們把情感和感受僅僅看作方程式里加以權衡的認知數據。工作上,他們一般都矢志不移,堅忍不拔,必要時能對人不留情面甚至果斷裁員。

另一種做決定的方法是通過感受。這就意味著在價值觀而不一定是情感的基礎上去做決定。當你為自己做決定的時候,對于每一個可能的選擇途徑,你會詢問自己到底有多關心,或者你的個人付出到底有多少。那些喜歡向感情的天平傾斜的人一般都喜歡與人相處,而且富有同情心、欣賞力和得體的手段。與人交流的時候他們一般更喜歡面面俱到,親切友善,對個人資料掌握得毫厘不差。他們喜歡融洽的工作氛圍,而且會盡最大努力去實現這一點。

·判斷(judgment,J)對感知(perception,P):位于量度表中判斷那一端的人喜歡過一種周密安排、整潔有序的生活,他們想要調節自己的生活并掌控它。判斷并不是說指點是非,而是指你喜歡做決定、一語定乾坤然后按計劃執行這一事實。喜歡做決斷的人通常都是一板一眼、條理分明的。他們不喜歡突然的驚喜,而想要預先的警告。他們會交流結果和成績,喜歡談論目的和方向。如果他們能夠做好工作規劃然后依計而行,他們的工作將最為出色。

位于感知那一端的人喜歡過一種變化多端、心血來潮的生活。喜歡感知的人追求的是理解生活而不是掌控生活,他們更喜歡隨時張開雙手去擁抱各種經歷,對自己快速適應環境的能力既感到享受又信心十足。在交流當中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往往猶豫不決,隨時變更,他們談論的往往都是各種選擇和機會。在工作上,他們同時開始太多任務而無法一一完成,盡管他們在最后期限的重壓下往往在最后關頭也完成了很多任務。

在她的著作《天資差異》(Gifts Differing,1989)里,邁爾斯討論了理解每種人格類型都自有其不凡價值這一點的諸多好處。每個人的存在風格在某種特定情形中都自有其用武之地,你越是能理解這一事實,你就越能接受自己和別人,也就越能更好地與他人溝通交流。認識到每個人的人格類型都有自有其稟賦同時也能幫助你提高人際關系的技能。隨著你更愿意學習在拓展自己的存在風格方面實現靈活多變,你就可以逐步提高自己和那些風格各異的人展開有意義的交往的能力。如果你想要探究出自己的人格類型,網上有很多免費資源,在本章結尾的地方我們會提供給大家。

案例分析與學生故事

南希和艾米麗是姐妹,雖然她們性格迥異,兩人的關系卻異常親密,老是黏在一塊兒。南希要比艾米麗小一兩歲,但是兩人之間的差異遠非年齡不同所可概括形容。兩人從小在同樣的家庭中一起長大,經歷過大致相同的生活,可是對這些人生經歷的解讀,兩人好像從來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

在南希和艾米麗步入青春期時,比她倆大好多歲的姐姐突然間患病離世。媽媽受不了痛失愛女的重壓,患了胃潰瘍,而爸爸從此精神恍惚,人們說他患了“神經衰弱癥”。

這一連串事情所帶來的創傷和痛苦,是南希不能承受的生活之重,她開始逃避和退縮,無論遇到大事小事都先把媽媽埋怨一通,借此來發泄自己心中的憂傷。不管怎么說,要是媽媽多留心一點的話,姐姐也許就不致過早離世。要是媽媽承受壓力的能力更強一點,她就不會患上胃潰瘍,爸爸也就不會得這個神經衰弱癥。

相反,艾米麗好像能認識到,對姐姐的死媽媽根本無能為力。媽媽得了胃潰瘍,她心里深深感到難過,她也知道爸爸神經衰弱完全是因為他自己沒能力應對喪女之痛。

兩個女孩有同樣的父母,在同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但是兩個人看待人生經歷的方式迥然不同,而每個人看待家庭背景的不同方式又進而影響到她們的日后生活。

每次南希與男友交往時,她都要在自己的未來伴侶面前把媽媽肆意貶低一番,覺得這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為分享自己的痛苦讓她覺得和對方拉近了距離。總之,仿佛責備抱怨他人能給自己帶來心理安慰。這種不正常的狀態一直持續了將近20年,直到有一天,她忽然間聽到自己的女兒因為沒考上中意的大學而把責任一股腦兒全推到她身上。她才意識到世事輪回,報應不爽,一時間怔在那里動彈不得。女兒的責備和抱怨痛徹她的心扉,在她一籌莫展之時才漸漸意識到自己該怎樣做才能改變為人處世的方式。

艾米麗總是把自己的媽媽介紹給可能廝守終身的伴侶,描述自己和媽媽之間的美好回憶,充滿愛意地說上媽媽一堆好話。艾米麗最后結婚并有了兩個孩子。有一天她聽到自己的兒子告訴朋友他如何為自己的媽媽感到驕傲自豪,她不禁興奮莫名。有時候她也不知道,她和妹妹的人生怎么會到達這樣不同的境地。

□人格類型:自我評估

做一個完整的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測試在你人生的某個階段可能會很有價值。但是,因為有些人可能無法選擇去做這樣的測試,我給大家提供一個較為簡單好用的測試模型,便于大家對自己的人格進行自我評估。

橫坐標代表從“支配/自信”到“隨和/反思”這個行為的直線。你是更加友好開朗還是更為含蓄矜持?也許時機不同你的表現也會有所不同——主要取決于具體環境和情形——但對整體情況下你更偏向于哪種風格可能你會有很清晰的想法。那么請在橫坐標線上面打個叉,代表你的自我評估結果,盡量打在中點的左右兩邊。即使你為人處世的方式相當平衡穩定,把這個記號放在縱坐標線的兩邊也會非常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的討論。

下面我們來看從“以人為中心/非正式”到“以工作為中心/正式”這條直線,可以采用同樣的手法來做測試。在縱坐標線上,畫一個叉號代表你通常與人相處的風格。你是更傾向于以人為中心還是以工作為中心?請記住,那條從非正式到正式的直線和你的實際打扮或衣著毫無關系。一般傾向于喜歡更為正式風格的人常常對結構、組織和計劃安排更有興趣。而非正式風格的人對于率性而為可能覺得更舒服自在,他們喜歡人際關系那不可捉摸的本質,喜歡按照一堆堆的方式來分類事物以進行組織安排。

在兩條坐標軸上都做好記號以后,從每個記號的位置各畫一條平行和垂直的直線,根據兩條線交叉點的位置,你就可以確定你位于哪個象限以內。每種人格類型都是分別從兩條人格直線一端所對應的人格特質的混合體。比如說,“激發/情緒型風格”就是“以人為中心/非正式”性格特征和“支配/自信”性格特性的混合體。

激發/情緒型(松鼠)

這種激發/情緒型(promoting/emotive style)的人一般和人打交道都是在樂觀積極、快速移動的環境中進行。他們通常都喜歡激動人心的活動,帶有一點啟發靈感的性質。不習慣詳加分析仔細研討,他們一般在沒有收集材料、精心準備的情況下就輕易概括得出結論。他們通常都一呼百應、充滿活力并風度翩翩。與人交往時他們性格開朗、態度友善,一般都愛玩愛鬧,不拘禮節,喜歡和人扎堆在一起的那種感覺。有些人認為松鼠型的人喜歡感情用事。因為他們本質上就有點兒夸張做作,就算他們大聲自言自語也不會讓人覺得矯情,但他們只會暫時性地說服自己給自己打氣。他們的精力無窮和遇事興奮也可能理解成以自我為中心。

在工作場合,松鼠型的人一般都急于取悅他人,尤其是響應他們開朗活潑的行事風格的那些人。他們矢志追隨那些自己羨慕景仰的人,迫切想要得到他們的認可。他們想象力豐富,熱烈響應那些激勵措施,渴望根據自己的個人貢獻來衡量自己的價值。他們一般會把自己和別人攪在一起,有時候事情做個差不多就感到滿足,以便自己可以抽身去做別的事情,因為他們經常喜歡從一個任務快速換到另一個任務。盡管他們也不是一直都喜歡這樣,但讓他們工作效率最高的環境往往需要有章可循,這樣他們才可以循序漸進并做到善始善終,雖然對他們而言這樣顯得不太自然。

這些人可以被看成一有機會就拼命兜售自己以及自己的各種觀點的人。他們在社交上可能被人看作開朗活潑、個性很強,甚至被看作頤指氣使、利用別人。但是,除了考慮別人的想法以外,他們還能意識到別人的感受并且極為體貼關心,盡量在自己的計劃和活動中把別人也包括進來。他們一般對自己的感受都開誠布公,在人際交往的場合盡量去幫助別人。他們可能投靠那些他們自認為具備以上這些品質的人,以便取得名譽和地位。

松鼠型的人一般都缺乏對細節的關注,也許行進的步伐太快,一件事情還沒做完就急著去做另一件事。他們也許會過于匆忙地得出結論。只要采取更加穩妥有序的方法也許就能讓他們的激情更有用武之地,因為他們有可能顯得粗心馬虎。他們變化無常的決定可能會讓周圍的人感到無所適從,他們有可能求勝心太過迫切,以致一旦前進的路上遭遇挫折阻撓,他們馬上就會翻臉不認人。他們需要學習怎樣與人共事,怎樣通過他人來辦成自己的事。

控制/指令型(熊)

控制/指令型(controlling/directive style)風格的人一般都態度積極、較有主見并且雄心萬丈,給人一種信心十足的樣子。他們和別人一起或者在一撥人當中常喜歡做帶頭大哥,喜歡運作各種事情,做這些事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一種“盡在掌控”的態度。這種人一般都意志堅強、闖勁十足,抱有自己的想法和態度,隨時都準備與人對質而毫無懼色。他們做決定時非常輕松,有時速度驚人,時刻保持一種時不可待的緊迫感。因為這些人可能很難表露自己感情,所以他們會給人一副公事公辦的感覺,一心想到的就是辦事效率。一旦別人對他們發號施令,他們就要心懷不滿;他們想要掌握自己的人生。

在工作場所,熊型的人一般會積極應對不斷變化的挑戰,如果他們發現工作節奏太慢,就會覺得有點乏味。他們以工作為中心,有時候會因為太急于把事情辦好而得罪人。他們想知道自己的周圍到底在發生什么,一心要做“知情人”,希望能引導小組工作的進程。如果一切情況不在他們的掌控之中,他們就會感到緊張。他們喜歡確立自己的目標然后毫不遲疑地朝著目標努力。因為他們將自己的精力全部用來關注工作結果,其他人一般都會接受他們的權威和領導。

別人向熊型人格尋求的往往都是結果,而不太可能是鼓勵、靈感或者支持。他們有時候可能要求苛刻,一心撲在工作上以實現自己的目標,而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可能會讓他人感到惱怒。他們在別人眼里都是有能力、有決心的人,但是有時候他們自己催得太緊,往往還批評別人無動于衷。他們很可能想先把工作做好,然后才花時間來修復人際關系。

熊型的人一般缺乏耐心,可能覺得老是糾纏在同一個問題上,耗費大量時間而得不償失。他們可能需要增強自己聆聽他人意見的能力,并且認識到感受、態度和邏輯的重要性。他們對于個人成功的渴望可能會限制他們與人合作實現集體目標的能力。如果他們記住與人合作有可能會讓他們變得更強,記住他們的行為有時可能太過強勢,那么他們的工作也許會更富成效。

支持/響應型(海豚)

支持/響應型(supportive/responsive style)風格的人一般被看成隨和可親的人,他們時時都設法將人際沖突降到最低。雖然他們對別人的要求積極響應,一般情況下他們總是會讓別人居于領導地位。他們發現拒絕別人的要求太困難,因為他們總要表現得樂于助人,哪怕他們為了顧及別人的興趣而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愛好也在所不惜。他們那善解人意和一團和氣的處世方法讓他們變得毫無威脅,相處起來異常輕松。他們通常都是些與世無爭的人,絕不會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或者竭力去說服別人同意自己的觀點。比較起來他們更關心的是別人的感受和他們與別人的關系,而不是邏輯和事理上的勝負。因為他們都是不張揚、不做作的人,與人相處的時候一般都顯得寬容隨意。

在工作環境中,海豚型的人一般都很配合,隨時準備為他人效勞。他們喜歡循規蹈矩地辦事,以防止與他人之間產生誤解,因此,他們也會樂于接受別人的批評監督。他們會盡力做好別人交代的事以取悅別人。他們喜歡別人夸贊他們事情辦得好,對于上級給予他們的表揚也會努力加以回報。因為他們不喜歡傷害別人或者招人討厭,有時候他們會保留一些令人不快的信息。他們經常會心甘情愿地接受別人的命令,而克制自己心中想要繼續做那些熟門熟路的工作的愿望。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觀點對他人有利,他們就會以一種絲毫不具威脅的方式把這些觀點說出來。

他們很可能會被人看成追求親密、溫暖和長久關系的人。他們是很好的聽眾,耐心花時間與人相處幫他人排憂解難舒緩心情。對別人的表揚感恩戴德,他們可能太急于回報而不知所措,即使他們不同意別人的觀點、不打算聽從別人意見的時候,也假裝同意和贊成。他們通常對別人的感受非常敏感,小心翼翼地提防傷害到別人的感情。

海豚型人格一般對制訂計劃和確立目標沒有什么興趣,要他們做什么活動最好合理規劃并詳細解釋給他們聽。他們不惜力氣去討人歡心,但是對他們要做的工作進行開放坦誠的評價也許更能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有時候更為開放和誠實的批評反而對人對己都有利。他們需要學會積極捍衛自己的觀點,盡管他們那討人喜的風格毫無疑問會給他們帶來好處。

分析/周密型(貓頭鷹)

分析/周密型(analytic/precisive style)風格的人面對具體情況時一般會采取能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看重的往往是思想和觀念,而不是感情。他們更喜歡研究分析,而不是立刻采取行動。他們顯得深思熟慮,有時候甚至有點兒優柔寡斷。他們那克制和謙遜的方式,在團體環境中會施加持久的影響力。他們從容不迫,不顯山不露水,一般都靜候他人向自己求教而不是主動向別人獻策。一般情況下他們都要先搜集大量事實和觀點,然后才會慎重做出決定。虛心同他人商量好像符合他們一貫嚴肅和精確的風格,別人可能會把他們看作學究型的人物,一般會非常重視他們的看法。

在工作場合,貓頭鷹型一般都會采取井然有序且系統完整的措施。他們注重細節并通盤考慮,通常喜歡一切事情都合乎理性并且嚴謹有序。他們一般都會先停下來,直到自己確信工作思路已經很清晰,然后才會堅持不懈、恪盡職守并勤勤懇懇地努力完成。井井有條的規則和程序創造出來的工作環境能讓這些人有條不紊的努力顯得最富成效。如果周圍的環境混亂不堪且模糊不清,他們就會緊張不已,有時甚至會變得束手無策。因為他們不太可能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越戰越勇,他們順其自然地移就參謀的角色,他們那穩重可靠和絕不多言的風格很可能會讓別人登門求教。

貓頭鷹型在人際關系方面被認為猶疑不定,不愿意嘗試風險或輕易相信人。盡管他們一般不會主動去與人打交道,別人還是會找上門來,因為他們都是良好的聽眾,安靜,對人沒有什么威脅,無須提防。他們不太喜歡去尋求個人聲名,而是利用自己的能力來解決實際問題,建立和鞏固彼此間的情誼。他們通常會安靜等待,直到他們完全確信自己有充足理由后才會提供觀點和建議。盡管他們顯得心平氣和、通情達理,當壓力高到一定程度時他們也會變得脾氣粗暴和獨斷專行。但是他們可能更喜歡避免與人產生對立和直接沖突。

貓頭鷹型一般在與人相處時不能做到自然任意,所以給人的感覺總是高高在上、冷若冰霜或者古板嚴謹、放不開手腳。他們有時候太熱衷于分析,在應該采取行動的時候還在那里找更多的數據信息。他們有時候需要眼光開闊一點,多看看森林而不是死盯住樹木,這就需要權衡所有輕重緩急,不要被細枝末節絆住了手腳。如果他們學會不要那么吹毛求疵,變得隨便放松一點,那么很可能他們的效率會大大增加。

各種人格類型的例子

作為類比,我們可以考慮這些不同的人格類型代表著一家企業或公司的所有部門。假設支持/響應型(海豚)的人是行政或人事部門,激發/情緒型(松鼠)的人是廣告部或公關部,控制/指令型的人(熊)是管理部或者監督部,分析/周密型的人(貓頭鷹)是會計部、數據處理部或者質量控制部。哪種類型的人格你覺得可以運作這家公司?通常大家都會回答說應該是控制/指令型,但是這也不盡然。盡管這種人格類型可能擅長在某些領域呼風喚雨,從長遠來看可能更有效率的往往是那些人格上極為靈活多變,能夠在不同領域和不同類型的人打交道,并且都能應付自如的人。

一家企業真正的領導人很可能是可以在不同部門間隨意走動并且在每個部門說話都嚴絲合縫的那些人。倘若那控制/指令型的人在和支持/響應型的人(注重關系和合作)說話時只能自說自話(注重結果),那么彼此之間的交流可能馬上就要中斷。同樣情形,如果激勵,情緒型的人(注重行動)走到分析/精確型的人(喜歡深思熟慮)面前大喊“快點做出決定來”,他們也不會得到什么回應。學會去說每個團體的語言,而不是自說自話,這也是人際關系中非常有用的一招。

這種類型的推理也許在家庭環境中考慮家庭成員間的互動交流和家庭內部關系時顯得更為重要。比如,很多時候,那刻板僵化一成不變的控制/指令型的父親有了人格各異的幾個孩子以后,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會像父親那樣是控制/指令型。這父親如果想要和孩子之間保持一種親切關愛的關系,可能就需要學習怎樣用不同方式和孩子交流的方法。同樣情形,那些謹小慎微的孩子來到控制/指令型的國度時也需要鍛煉必要的技巧,擺出一副控制/指令型的面孔,說出較為合適的語言(合乎邏輯、公事公辦、以目標為中心)。家庭的本質屬性以及住在同一屋檐下難免產生沖突的種種可能性,都體現出學習、欣賞并適應不同的人格類型是多么的重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积石山| 富顺县| 高唐县| 富源县| 莎车县| 花莲县| 灵寿县| 黄骅市| 饶河县| 余干县| 洛宁县| 卫辉市| 永和县| 兴城市| 沁源县| 永寿县| 康乐县| 吕梁市| 道真| 宜川县| 普兰县| 郓城县| 鄂托克前旗| 祥云县| 涪陵区| 连山| 黄平县| 大余县| 尼木县| 铜鼓县| 天峻县| 南城县| 浪卡子县| 农安县| 大英县| 巢湖市| 汕头市| 珲春市| 罗源县| 景洪市| 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