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三法印出世三乘共學

印者印定之義,為此三法所印者,即佛所說之出世三乘法;不相符者,即非佛所說出世三乘法。此三乘共學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今即分三節(jié)明之。

第一節(jié) 諸行無常

行者造作變壞義。此中有三:一、生,二、異,三、滅。此生、異、滅,以造作變壞為義,故曰行。常者不變義,如虛空即恒常不變。然物或有暫時不壞而以后要變壞者亦非常。此永不變滅者即曰常。前來所講因緣所生法,皆有生。有生即有變,有變即有滅。此中無常者,明有變滅,然并非斷滅,以前滅后生,得相續(xù)故。故雖曰無常,而又非斷也。然或如煩惱等亦可言斷滅,以與圣智相敵故,圣智現(xiàn)行煩惱即斷故。如是諸有為法皆無常,故曰諸行無常。即到佛果地位,與四智相應之清凈身土,亦是剎那生滅無常。然以平衡相續(xù),故曰相續(xù)常。所起作用亦復不斷,故亦曰不斷常。明得此無常義,即可明無常即常義,一以此無常之理常故,二以佛果自受用身土,平均相續(xù),及應化之用無盡不斷故。眾生生死謂之分段生死;菩薩位上之生死謂之變易生死。未成佛果,有此兩種生死,以未能圓滿清凈,平均相續(xù),故有一期一期之生死相可得。此諸行無常之法印通三乘,然無常即常之理,則須至大乘始明。

第二節(jié) 諸法無我

此中我者,是有“自主體”及“統(tǒng)宰用”義。有自主體及統(tǒng)宰用即曰我。有情眾生,只有五蘊諸法。五根、五塵謂之色法,即物質(zhì)。在人即為人身。色法此曰色蘊。又有苦樂之感覺,此謂之受。受中亦有種種不同,是曰受蘊。所感覺上取分齊者即想蘊。心知作用之流行造作者則曰行蘊。為一系一系統(tǒng)率之知識,如心理學上所云之統(tǒng)覺,以統(tǒng)率許多受想行故,即統(tǒng)率依眼、耳、鼻、舌、身、意各根所起之各各心聚者,是曰識蘊。總為五蘊諸法。五蘊諸法,依平常講來,色蘊即物質(zhì),受想行識即精神。就人觀之,都無自主體及統(tǒng)宰用,只是五蘊所集之團體。是故只有五蘊,并無實我。此即無我義。人以外之動物等亦復如是。故有情眾生,只有五蘊,并無有我。此通三乘,尚有法無我,是大乘義,然亦可由此通達。蓋以眾緣生故,有為法即空無自性,而無為法亦即遍于有為法之空性故。故曰法無我。由此佛明一切法皆無自性,以異生妄執(zhí)而認為有我耳。

第三節(jié) 涅槃寂靜

涅槃是梵言即四諦中滅義,有廣、狹二義:狹義講即擇滅;廣義講即圓寂。擇滅者,以圣智擇出諸煩惱等而滅之也。圣智之來源,一依眾生心中本有之智種,二依佛之教法。由此起圣智慧之抉擇,而斷滅煩惱業(yè)生,故曰擇滅。擇滅則解脫流轉,而常住寂靜,故曰涅槃寂靜。

圓寂廣義涅槃分四:一、得阿羅漢者,由以前煩惱業(yè)而受之身亦滅,更不隨業(yè)流轉者,為無余涅槃;二、雖已擇滅煩惱,更不起業(yè),而尚余前業(yè)所招之身者曰有余涅槃。此但擇滅由我執(zhí)所起煩惱障,而除去生死者,即有余涅槃、無余涅槃義也。能擇滅此煩惱業(yè)生,得真常寂靜,無所變化,所謂不生不死,不起不滅,此涅槃義,是三乘共通義,至大乘涅槃,即圓滿寂靜,如有所未圓滿則有所求,無所求則是究竟圓滿,是大乘涅槃義,亦有二種。一、自性圓寂,即諸法之畢竟空性,以因緣所生法,本來畢竟空故。此空性本來圓遍常寂故,謂之自性涅槃。圣凡生佛一切平等,本來如是,無得無失。二、佛果無住涅槃,福智圓滿,更無所求,大悲般若,常相輔翼,以般若故不住世間,以大悲故亦不住出世間。此無住大涅槃,唯佛有之。二乘圓寂,于一切法實相來能明了知覺,以所知障未斷故尚有所執(zhí),至佛以無所執(zhí)故,與諸法實相時時相應,故曰無住涅槃。佛所以如是者,已能擇滅所知障故,向來無明迷惑之所知障,如不能以大悲般若,掃蕩無除,雖除分段生死,而菩薩二乘于大悲般若智慧未圓滿故,仍有變易生死。然分段生死是循環(huán),變易生死是進化。分段生死有定限,變易生死無定限。但既有進化,即未臻圓滿,至正智真如,如如不二,即大乘大悲般若無住涅槃。并前三種涅槃,即四種圓寂義。此皆常寂安靜,故云涅槃寂靜。唯廣義圓寂,即是大乘之勝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乐县| 遂溪县| 灯塔市| 永康市| 犍为县| 平安县| 新乐市| 天气| 历史| 张掖市| 双流县| 甘谷县| 桂阳县| 建湖县| 通州区| 西昌市| 池州市| 江北区| 乐安县| 辽宁省| 巴东县| 介休市| 乡城县| 合作市| 徐水县| 桑植县| 博野县| 龙海市| 双柏县| 阿巴嘎旗| 黔西| 宝应县| 云和县| 天等县| 梁河县| 恩施市| 商丘市| 咸丰县| 霍邱县| 临江市| 依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