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下編 學理

第一章 因緣所生法五乘共學

第一節 總論

明“因緣所生法”義,是佛法之大宗。五乘之共學,以佛之說法,應聞法者根機而說,大致分為五類:一、人乘中之圣,即是圣人。二、然尚有超出人類之天乘,佛說之天與別種宗教所崇天神不同,乃三界中一種勝過人間之超人世界,此為“世間二乘”。更有一種人,以生天猶有限量窮盡,欲求永離流轉,于是有出世三乘法。出世三乘法者,目的在解脫生死,得永久安寧。一、聲聞乘,以依佛說法音聲,始發心覺悟得解脫故。二、辟支佛乘,辟支佛譯言獨覺,亦曰緣覺,聲聞乘聞佛說四諦,從苦諦上悟入,而辟支佛人由集諦上悟入,故較聲聞乘為深。以由苦之緣起悟入,故曰緣覺。以無須聽法亦得悟了,故亦曰獨覺。然以其獨覺而不遍覺有情,故下于佛乘。三、由此以上有佛乘菩薩乘,故曰五乘。以其根器不同,依佛教法所解學理亦不同。然以皆為佛教之學理,故而有五乘共通之學理也。共通學理者何?即五乘共明“因緣所生法”之義也。因緣所生法亦曰諸法因緣生。此所云法,遍于五乘,以世出世間法皆因緣所生故。此中先明法字義。法者義言軌持,軌者軌范他解,持者任持自性,自性猶云自體,如筆有筆之自體,以不失自體,故能軌他心,使了解其為筆也。如鉛筆自體不失,即可使他物了解其為鉛筆。具此二義,皆名曰法。無論事事物物,一切所有,皆可曰法。非但“有”是法,即“無”亦是法。故法之范圍,極為寬廣。

法之分類有數種,大分之曰有法、無法。在有法中,曰有為法、無為法。在有為法中分二:一、心法,二、色法。佛典所謂法界諸法,即一切法之總稱。如普通言宇宙萬有是。此中因緣所生法之法,是指有為法;然“無法”“無為法”亦不離此,以“無為法”即有為法之真實性故,以“無法”即因緣所生法之已過或未來故,或為因緣所生法上之假想,如龜毛兔角。故因緣所生法包有無諸法。此云因緣所生法,專就有為法說。因緣者或合因緣為一名詞,或單曰因,或單曰緣。佛典中常見之。此處當分開講。合因與緣通稱曰緣者有四。緣者彼法對于此法有力能生,則彼法對此法即曰緣。一、因緣,二、增上緣,三、所緣緣,四、等無間緣。第一種因緣即因,下三種即緣。有為法分心法色法。心法即精神;色法即物質。色法有因緣、增上緣即可生起;而在心法中須加所緣緣及等無間緣:此二者本可包于增上緣中,以其在心法中殊重要,故別分為二。

因緣細講頗奧,淺言之,即就作因之本身,轉成所生之法者曰因。佛典雖皆講因緣,而法相唯識之《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講較精詳。萬有因緣即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此識如地中藏有能生一切草木之種子。此能生之種子,謂之親因緣,余則增上緣也。譬之草木,種子為親因緣,日光水土皆增上緣也。然依真義釋之,草木種子仍非親因緣,亦是增上緣。真因緣乃阿賴耶識中能生起諸法之種子也。增上緣乃依別種已生起之物為助起耳。依佛法看,通俗所謂因,都非藏識種子,仍是顯現之法。是對于此法相助而生之法,是曰增上緣。有一種是順益增上緣,有一種是違損增上緣。以有彼法能使此法之或生或滅,增加勝進,故曰增上緣。此增上緣有必要或不必要之別。其不必要之增上緣,非但增長此法者為增上緣,或阻障此法生長,破壞此法存立,亦屬違損增上緣。故增上緣義極寬泛。鉛筆有鉛有木,推此鉛此木之成因,無窮無盡。故無論講何種法,必皆講完宇宙諸法,而后始全。然只就得成此法直接必要之增上緣言,則有限量可語耳。

心法者,能了知能識別之功能也。成此能知識之知識,必有被知識所知之法。茍無此法則知識不能成立。是即所緣緣。上緣字即所思維所觀察之謂。必有所思察之法,為有力能生之緣,始能有此知識。吾人有一知識,必有一所知識之必要條件,是曰所緣緣。此所緣緣,亦即知識上之所有,非在知識之外。所緣緣與知識不分先后,是心法中所知之一切法也。等無間緣:等者同類為義,無間者無間隔義,以先后兩同類法中無所間隔故。世人以色法(物質)有空間分位,而心法但時間分位。如佛法中說一念一剎那,皆指絕短的時分,謂一生即滅,此時間中謂之一念心,一剎那心。心法之生滅并非單純,故曰一聚。要茲一聚心法滅下,后一聚心法始能生起。即如意識生起,前一剎那意識心聚未滅,則后一剎那意識心聚不生,此前念之滅即后念能生之緣,故心法無空間關系,唯有時間關系。然此念念開導,不必連接無斷,而中無間隔故曰無間。故時分是依心識流動剎那生滅而假設。吾人平時所覺心境,皆現前生滅相續之意識境。至無意識生滅時,如睡眠無夢中,或一小時乃至一年,皆無時間相可得。是故空間是物質假相;時分是心法生滅假相。

因緣所生法,即宇宙萬有諸法,依佛法義,世間諸法皆因緣生,空無自性。世或言上帝造成,或言大梵天生,或言地水火風所生,或言陰陽太極,或言化學元子生,或說由虛空生。佛法不如是,以是諸論,皆執一端故。蓋為因之緣亦所生法,即阿賴耶種子亦所生法;是故一切法因緣所生,而因緣又即為一切法。此關系之眾緣,無際無盡。故佛法明緣生諸法真相,無中無邊,無始無終。故一切分別對待之所執,皆安不上。世間之所執,于佛法明因緣所生法義上,都打破之。此五乘共通最低限度所明因緣所生法之學理,今分說如下。

第二節 無始流轉

因緣所生法(法界諸法),即通常言世界萬有。因緣者,非于世界萬有之外別有其物。因者以世界萬有為因;緣者亦以世界萬有為緣。是無中無邊,無始無終者。此之諸法,是有為生滅法。相續生滅,有似于流。《成唯識論》云:恒轉如暴流,以剎那生滅,后一剎那即非前一剎那故。是故世界萬有,皆以生滅相續為相。其來無始,其去無終:皆以轉為義。轉有轉起轉現二義:轉起者,以轉而生起;轉現者以轉而顯現。此無始流轉,亦即世界萬有諸法之真相。以無固定起時,故曰無始流;以剎那剎那流轉,故曰無始流轉。今先將流轉中重要之心法,做一分析。

一、心之分析

在無始流轉中,心法最要,故先以分析。今分心為二部:(一)心識,(二)心所有法。心識又分兩類:1.不恒行者,以不恒常現起流行,故曰不恒行即指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而言。《成唯識論》等說之甚詳,今不具述。2.恒行者,無一時不現起流行,故曰恒行。即末那識阿賴耶識。末那識正翻意識。第六識亦名意識者,以依第七識現起流行,故亦假末那識之意名。或翻末那為染污意者非是。意者恒審思量為義。阿賴耶翻藏,亦云第八識。含藏一切法種子,即因緣中之因,所有能生諸法功力,即曰種子。萬法之因,藏在此識中,故曰能藏識。又以隱藏在有情根身之中,為有情根身及器界之所藏,故曰所藏識。兩類八種心識略如此。

吾人平時即末那識亦辨不清,所能辨者僅散意識;而前五識亦不明之,只知為五根五宮之知覺而已。其實五根并非五識,不過五識依五官為增上緣而現起爾。世人以助五識之增上緣,認為自有知覺者非是。如人戴眼鏡,鏡能助見而鏡非見。吾人用一種內省法審意識時,與前五識同行之明了意識,亦不易察覺,可查覺者唯散位獨頭意識。獨頭意識有三種:l.散位獨頭意識,2.定位獨頭意識,3.夢位獨頭意識。此散位獨頭意識,吾輩平日認為是意識,其實已非意識之全體,只是散亂獨頭意識。凡言知覺知識皆屬之。至恒行二識,通俗所謂“無意識之精神作用”,即有此二識意思在內。在《楞伽經》《瑜伽師地論》等,皆有詳說。因有此二識,即在沉睡中仍是活人而非死人,以有恒行心識。故此之二識,今皆由比量得之,然有圣教可依;而圣教非由推測,乃是由圣智實證流出。此種“無意識之精神”,在今日心理學上始成重大問題,而佛法中早已澈了之矣。

心所有法中,分遍行五種,別境五種,善十一種。佛法中所謂善惡,指現后皆有益彼此皆有益是為善;反之即為非善。遍行別境是非善非染,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是不善及無記性,六根本中邪見亦曰不正見,可更分五種,此煩惱之支流曰隨煩惱,二十隨煩惱又可分三小類,此外復有不定四種,即尋求、伺察、睡眠、懊悔。

二、煩惱=業=生

依上心之分析,已知有所謂煩惱心。煩惱者亦即心識系中之染污心法:在恒行心識系中成恒行煩惱;在不恒行心識系中成不恒行煩惱。如末那識中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煩惱。在異生心識無一刻不流轉,如不流轉則至圣位,至少是初果位。我癡者即無明。無明者不明阿賴耶識。末那識以阿賴耶識為對境。由此無明妄認為我,此即我見。由我見生我愛,由是執彼賴耶為我。此是恒常有者至證圣果始伏斷,至成佛始斷盡。既恒行有二識,何獨云末那煩惱而不及阿賴耶?以阿賴耶無煩惱故。然阿賴耶雖無現行煩惱,而煩惱種子亦伏其中。

不恒行六識和合而有之煩惱,亦唯不恒行第六識。任何煩惱皆依之現起;根本煩惱、隨煩惱皆攝其中。前五識只有貪、瞋、癡三種根本煩惱及惛沉、散亂、不正知等八種隨煩惱,且皆由附和第六識而起。前五識限于色界初禪天,初禪之上即無之。第六識遍于三界。

煩惱、業、生三雜染,普通佛典謂之惑、業、苦三道。依法相精確名詞:曰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煩惱自體似極污垢物,故正曰染。在現行心心所中夾雜有煩惱在內,即為雜染,亦成染污之物。故凡與煩惱附合而起之心心所,皆煩惱雜染。雖第八阿賴耶識亦是雜染。阿賴耶所以為雜染者,以第八識受前七熏染故,又是生雜染故。故未到圣位之心,皆煩惱雜染。此三界有漏心義也。

業雜染者,業即思,即五遍行中作意、觸、受、想、思之思。思即心之動作之謂,亦可簡言動力。此動力即業也。此思能自造作,亦可使余心心所造作。所以名之為業者,即動作的思也。此中能招生死之業,專指前六識上之思,非后二識之思。身與語皆依思而起業。故業有三種:1.身業,2.語業,3.意業。業由何染?染于煩惱。雜煩惱故曰雜染業。亦曰有漏業。在未得無分別智以前所造業,皆是雜染業。以末那識有無始恒行煩惱,雖前六識現行為善,而其善業以依第七識故,仍為雜染而非清凈。以造雜染業故,第八識受熏亦因之而成雜染。如香臭之氣散在空中,即不離空處。是故前七識皆不離第八識,受熏所留余氣,即謂之種,能為后來生起之用。

生雜染者,生有依正二義:依即器界,正即色根及身。大小乘經典,講明器界者甚多,茲不述。有情根身,約分胎、卵、濕、化四生。有情之生,即指其一期生活之時期而言。何以生是雜染,以生依第八識為本,而第八識依前六識雜染業緣所招感故,故生為業之感應。業即感,生即其應。業既為煩惱所雜染,故生亦雜染,而異生身之五蘊非清凈故,是曰生雜染。

阿賴耶是雜染,則生皆雜染,以名色由之發生,根塵由之觸受,皆依此故。人生有老死,亦如器界有壞空;故生者包有情五蘊身及器界而言。即俗云人生世界,以恒行煩惱不能斷故,三界心心所皆成煩惱雜染,由煩惱雜染故而業雜染,由業雜染故而生雜染,由生又起煩惱,循環無端,是曰無始流轉。

三、有情=本死中生

有情之無始流轉義有四:1.本有即現在有。2.死一剎那時曰死有。死后應另得到一生。3.在未得后生之時則曰中有。或死時即得后生即無中有。4.及至初生之一剎那則曰生有。由此循環無端。吾人平時只知本有為一生;不知四有流轉,循環不息。

四、器界=成住壞空

器世界無始流轉者,即成住壞空。在佛典中有極詳說明,不能詳述。太空中無數世界之成住壞空,等于有情根身之生老死滅一。一世界之成住壞空,亦如浮漚之起滅一般。人妄認世界由空而生,其實空亦由壞而致,了無先后可得;如落邊際,即非因緣生法實相。

第三節 業與界趣

業之義意,前已大略講過,即行為造作義。業之雜染者曰有漏業,有煩惱漏故。然行為之事,不見得都是有漏,如菩薩行,只有凈業,是無漏業。但凈業別名之為行。故此處之業,專指染業。不過他種佛典,亦有稱曰凈業者。

業之大分,從所依法上講,即:(一)身業,以依身造成故;(二)語業,以依言語造成故;(三)意業,依意識造成故。身、語、意所起行為,就性質上辨別有三種:(一)善業,現在后世自己他人皆有利故;(二)不善業,于現在將來自己他人皆有害故;(三)無記業,不能記別其善惡故,如無意識動作等。

業能得果。因業受罪者,謂之罪業。因業得福者,謂之福業。得色無色界天果報,常在定中者曰不動業。此業即指禪定修習,由此生于初禪天以上,壽命極長,曰不動業果。

界即指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一、欲界者,以有色身及五塵欲者,謂之欲界。二、色界,色者一變義,二礙義;合變礙二義,即可礙滯有變壞之物質是也。但塵欲已空,雖有色身常在定中,故在初禪天尚有眼耳識,二禪天以上,即五識全泯,只有定中意識,已無塵欲。故超欲界,尚有色身,故云色界。此界有四重,即四禪天。雖同在色界天,而高下懸異,故區為四重:一、離生喜樂地,有三重天。欲界天,有憂愁、苦惱,及歡喜、快樂與不苦、不樂等,名之曰受。至初禪天,離欲界,生色界,憂愁、苦痛已無,只有歡喜、快樂。然此尚不全在定中,亦有言語行為。是為初禪天。二、二禪天,有三重天,名曰定生喜樂地。以常在定中,更加喜樂故。三、三禪有三重天。并喜亦泯之。平日歡喜鼓舞,其樂尚淺。至極樂,則并喜無之。故曰離喜妙樂地。四、有九重天。喜與憂對,樂與苦對,至四禪并歡喜快樂皆無之,但是不可形容之平等受。是曰舍受,名曰舍念清凈地。是四禪十八天名義。

超出色界,是曰無色界,即純精神界。平日以為離物質無法證明精神之存在;而在此界中,即由二禪天以上,只有后三識,無前五識。無色界中亦然。只有與定力相應之意識及七、八識,以定力相應之業報淺深不同,亦分四重。一、空無邊處。此天定心了唯虛空,佛典中曾言,在人中初得此定者,在旁人仍見其人;而本人則并自不知所在,但如無邊虛空;此時其身仍在,及至報盡命終,由其定力得業果,即空無邊處天。二、識無邊處。有空時仍有相對之空,此空仍是對境,至此定中,即空亦泯。故曰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此天并所觀無邊心識亦泯之。再進則四曰非想非非想處。識無邊即想,無所有處即非想,此天既非有想,亦非非想,故曰非想非非想。上明之無色界境,中國書上只老子始有此境,余書并無之。但印度外道每有此境,及至成阿羅漢果,始能超出。有情異生,由死轉生,趣向一類之中故曰趣。此有五種。一、無趣,二、人趣,三、畜趣,四、鬼趣,五、獄趣。恒言講六道。五趣較六道,只少阿修羅。以上通天趣,下通鬼趣,故今不別立。三界二十八天,皆包于天趣之中。平常中國人之所謂天,只是欲界第二天;道家之天,亦不過如是。二十五有中,人趣亦有四種:畜趣名不甚正,應曰旁生,即指人以外動物而言。然亦有動物非人眼所能見者,亦包在中。鬼趣之鬼,與常言之鬼不同。佛典認鬼亦為眾生之一,眾生者,五蘊眾法所生義,只以業報不同,故人見則鬼不見,鬼見則人不見,其實鬼亦是有色身之物,人礙鬼不礙,鬼礙人不礙,可同與人在一處而不互見。亦有一種鬼,有小神通,亦可見人;不過與吾人所見不同,隨吾人心象變現而為象故。依佛典,鬼亦眾生之一趣。總之,鬼報與人相反。人見是水,鬼或是火。平常人以為人死為鬼,鬼生為人,實是誤解。其實鬼是罪業報生,故人死不必為鬼,人生不必由鬼,但可云人死轉生為鬼,或鬼死轉生為人耳。佛典原語,并非地獄,只是苦處之義,由罪業報生專受苦處,曰地獄趣。又依佛法說,人死未必為鬼,或有作鬼,或有生天,或作畜生,或為人,或為地獄,皆是轉生;非死所成也。天死或轉生為人,地獄死或轉生為人,故鬼非人死所必成之物。佛典只講生死流轉,講鬼者認鬼是本體,實是誤解。鬼有化生,亦有胎生;并非鬼套人殼,即成為人,鬼套牛殼,即成為牛。依上義可判別如下:

一、罪業報生三惡趣(畜生、鬼、地獄)

二、福業報生人及欲界天(有六天)

三、不動業報生有色界無色界天

佛法之三界五趣循業流轉義,大略如此。

第四節 異生與圣

異生即通言凡夫。人與天之身形同,與佛、菩薩亦相近。故天與人皆是善報。畜生、鬼、地獄,則奇形怪狀,異形無數。可生此異形類中者,故曰異生,此統言凡夫之類,皆可受“異”形“生”故。

然異生有異生之同類。唯此異生性,依人我執而假立。然執有實我,亦有淺深不同;非異生曰圣者,佛典之所謂圣,破我執義。我執有二種:一、俱生我執,二、分別所起我執。俱生通末那及第六意識,入圣位之最低限度,要將分別所起我執完全斷除,否則終是異生。

一、煩惱伏與斷

既知是義,吾人如不欲墮三惡趣流轉,非斷去分別我執不可;否則必仍為可流入惡趣之異生也。即無色界,如不能斷去分別我執,亦仍可墮入惡趣。釋迦在世,有外道修行甚深,其人死后,有人問其人轉生何處。佛言:“生非非想處天。”又問:“更后何如?”曰:“墮畜生及地獄。”故學佛以斷除我執為主。此不能斷,則終不能永離惡趣也。

無漏生空慧,現觀眾生。但是五蘊眾法之和合相續,其中實無主宰之我,種種分別于我之執見,用戒定等能伏煩惱。如草木有根種伏于地中,以石壓之,不過暫得不起,并非斷盡。在圣智方便上,亦須經過戒定伏之之階級。斷者一分一分去除,永不復生曰斷。凡能伏煩惱而是不能斷者,即是凡夫。能斷一分者即是圣人。異生于圣者之區別如此。

二、斷之差別

斷有數種,以生空慧斷我執所起煩惱盡,即阿羅漢。阿羅漢是三乘共果。法空慧者,有生空慧,不必有法空慧。有法空慧,必有生空慧。此能對治法執所起所知障。大乘圣者,即斷此障生此慧。斷至究竟,即證佛果。

煩惱障易知,所知障不易解,恒易錯誤。所知非知識之謂,是對能知而言。即諸法相性,皆所可了知之境。以吾人有無始來無明迷惑,障吾能知,使不了于所知。去此障盡,即證佛果,即證諸法真實相性。生空慧是偏慧,法空慧是圓慧。此有偏圓差別,尚有淺深差別。則小乘上有四果,大乘有十地及佛地,皆由能斷之慧有偏圓淺深之所致。

第五節 成圣之道

一、有情種姓

有情想知覺之眾生,謂之有情眾生。眾生以種姓分,大別有五,即在有情眾生藏識中,有五類不同之種子:1.阿類耶識中無出世智慧者,曰無出世種姓;此類眾生,只能在世間修福果,不能達出世三乘法。2.由聞佛說法而能由四諦教法修道者,即聲聞種姓。3.由聞說佛十二因緣,或不必聞佛說法而得道果者,曰緣覺種姓。4.不必聞說佛法或聞佛說法而能發成佛之心者,曰菩薩種姓。5.合后三類而不定者為不定種姓。或發聲聞心,或發緣覺心,或發菩薩心,其種姓不定。故由種子在阿賴耶識中,有此差別故,或不能發生出世種心,或可發生出世種心。人或聞佛法而得圣心者極少,或只能發信心,修善業而得福果,不能了佛法實相,而達出世涅槃。上說種姓類別。

而諸種姓成就有二:1.無始來即有此種姓潛藏識中;2.由聞佛教法而熏習成種子。修證出世三乘圣果,根本所依,即依有情之種姓不同故。

二、佛教增上

有此種姓,仍當依佛教法為增上緣,始得發生。猶地中有草木種子,須有雨露日光為增上緣。依佛教法亦復如是。無出世種姓者,則修福報;有出世三乘種姓者,見佛聞說法,即得圣智;不定者依其先聞何乘之法而得增長。是故說法曰法雨等。

三、人天階梯

有圣種姓者,即聲聞等三乘,能增上而得圣果。然在其增長時,亦以人天業果為階梯。能修五戒,行十善,則可得作人之福報。亦可為證出世圣果之階梯。在持戒修禪定者,即可得天之福報,為出世無漏種發生之增上緣,亦是階梯。故人天所修諸戒定行,皆可為出世圣位階梯;而有圣種姓者,則可以人天法為其階梯也。

四、出世三乘

真正成圣之道,即依出世三乘法,于無始流轉煩惱業生循環圈中,能得解脫,即曰出世,即斷去煩惱。煩惱斷故有漏業斷,“業”滅故“生”滅,是曰出世。出世三乘,猶三種車乘。三種車皆可達解脫生死之地,是謂出世三乘法,皆依佛法,以種姓不同,得差別理解,各修其行,各得出世果。菩薩最高之果即是佛。此出世三乘教理行果,即成圣之道。此道果為阿羅漢、辟支佛、佛之三種。

前所說皆因緣所生法,依種子因,遇增上緣而成,故是因緣所生法,同業與界趣,具是因緣所生法。前兩條說異生法,第三條講凡圣法,第四條圣法。又第一條無始流轉及第二條業與界趣,皆世間法。第三條異生與圣,講由世間至出世間之法。第四條專論圣道。總皆是因緣所生法,雖出世之道,亦皆須有“種”為因,有佛之教法為緣,故其所成圣果,仍是因緣所生法。

第六節 再論業與界趣之流轉

上來四條,總明世出世間皆因緣所生法,而此處須先明,及又最難明者,即業與界趣之流轉。由善不善有漏業,得三界五趣生死輪回。欲解脫此生死輪回,須先明輪回之義。輪回即流轉。凡理論皆先有事實,然后立言;否則論據不實,何從征信!在吾人所見到者,只有人及畜生二種。人與畜生,皆依父母而生,并未見畜生轉人,人轉畜生之事。且所見則僅二趣,余三趣均不見。理論雖可承認而事實不易可見,今特為說明如下。

佛法謂之圣教,即已成圣智之佛及阿羅漢等所施之教法。其圣智圓明洞達,其心知亦與人不同。然亦人可修到,故仍平等,與別宗教所謂神與人異者不同。其所以能知隨業流轉五趣之事者,以在圣智有六通。第一種即天眼通。此通為佛法中所有,他宗亦可有之。即現今催眠術有透視術,亦即天眼通之一種。或又能遠視,又或能障外視,以吾人業報不同,即有報障,故只能見人、畜二趣。有天眼通,即可見到障外天等三趣。尚有能見未來者,即業起之果,在業已起而報未成之時,果雖未成,而在業因上亦能見之。此種功用,皆在天眼通中。尚有天耳通、他心通、身境通及宿命通,能通曉自己或他人之宿命。此天眼、宿命等通,不必成圣始有,有禪定者心中常常有之,然不徹底。如有預言家,亦或從定心上偶然覺到,亦可偶中。然講出時已加以散心之分別推度,故不盡確實。此在催眠術,亦可試驗而得之。及達出世至圣,更加一漏盡通,唯佛智圓明通達,智光普照,盡虛空界皆為大圓明鏡。鏡中所照,無不了然。三界五趣生死輪回,乃皆明了。此事實在有二乘六通者,皆可見到,然此事實之原理,其本人尚不能說出,故阿羅漢、辟支佛于事實上雖皆可見到,然如人可事實上見到人生世界,而人生世界何以如此之原理,則難了知。故曰宇宙是謎,人生是謎。大乘佛智,不但諸趣流轉之事實可以見到,其原理亦能徹底解釋。即前所講心之分析中,分心識為恒行不恒行,皆有其相應心所。在恒行中有阿賴耶識,是無始流行轉變相續不斷者;不恒行心識有種種造作,皆熏在其阿賴耶識中,藏其種子:一業種,二法種。業種即法種中之有特別勢力者,如國家百姓中之有特出者,能統率眾多人而做其事業。業種亦復如是,彼能將所宜法種各起現行而合成不同業報,然其勢不可久。故其勢用盡時,即為破壞死亡,而別種業緣代之又生。生而又死,循環流轉,又受生為別一業報而入其軌范。此與朝代遞嬗相同。前朝勢衰則國家大亂;更有有力者出,別造新朝,民土如故而國命維新。此中業種,亦如帝王之處草莽,能轉此國人成其率屬。由此得到一期一期之生命。此無始相續生死之法,在大乘法相唯識中,謂之異熟因果,有詳細說明。此皆先有事實,然后加以解釋者。吾人當未見此事實前,須先信有能知此事實之禪定神通。此禪定神通,細者雖不可見,而粗者尚可見。如催眠術等,即以一種方法,使人定其意識而致;亦可曰自己催眠功夫純熟,即得禪定。在未得之先,固有疑情;及至既得,則事實可證。如伍廷芳稍有修養,預計在夢中做何事,或見何人,后來亦能做到。修禪定者,每能見平常人所不能見之物。如常人無光不能見,而禪定中有時或無光亦可見物。此亦天眼通之支流。此在有出世慧者,即可事實上證得,然未必明其原理。欲明原理,須通佛智。

三界五趣之業果流轉,最不易知,然亦最關要。如不信此,則出世間之解脫生死流轉法,亦不能安立。故特提出說明,須先知有此生死事實,再明生死之理,然后可以解脫,而成就三乘之圣道。故明因緣所生法,為世出世五乘之共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善县| 酉阳| 台中市| 上蔡县| 石嘴山市| 沙雅县| 清远市| 龙岩市| 公主岭市| 宁陵县| 阿合奇县| 翁源县| 响水县| 肇东市| 呼伦贝尔市| 青田县| 聂拉木县| 自贡市| 金坛市| 天水市| 屯昌县| 张北县| 高州市| 读书| 三门峡市| 南平市| 通渭县| 龙岩市| 吉安县| 德保县| 西昌市| 浪卡子县| 台东市| 五常市| 瓦房店市| 文山县| 福鼎市| 含山县| 济南市| 林西县| 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