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OPAC日志的高校圖書館用戶信息需求與檢索行為研究
- 黃崑 張路路等
- 4091字
- 2020-10-30 17:20:13
2.3 信息檢索行為相關理論與模型
與信息檢索行為相近的概念包括信息行為、信息查尋行為、信息瀏覽行為等。Wilson[20]認為用戶的信息行為包括信息查尋行為、信息檢索行為和信息利用行為。同時,將查尋行為和檢索行為進行區分,后者是指微觀層面用戶使用計算機系統交互時所表現的行為,專指用戶使用計算機情報檢索系統進行檢索的行為,如圖2-3所示。Liebscher[37]將用戶的信息瀏覽定義為一種探索行為,通過意外發現而獲取信息的一種信息查尋行為。信息瀏覽行為是指用戶事先有需求但缺乏明確目標的非正式的信息查尋行為。

圖2-3 Wilson對相關概念的區分
關于信息檢索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早期研究主要立足于信息系統的視角來分析用戶檢索行為。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相關研究者開始將研究焦點聚焦于用戶。國外關于信息檢索行為的研究涉及領域較為寬泛,包括檢索行為模型的研究、不同行業領域人群、不同性別用戶群體、基于不同信息類型的用戶信息檢索行為研究等。國內外學者主要通過定性或定量或二者相結合的方式對用戶信息檢索行為進行探索,如問卷調查法、德爾菲法、專家觀察法、訪談法、日志分析法等,研究群體主要集中在高校師生、網絡消費者、旅游用戶、兒童用戶、農民工用戶等。研究內容主要探索用戶的信息行為特征,尤其是在具體情境下的信息檢索行為特征,挖掘影響用戶信息檢索行為的因素等[38]。
2.3.1 信息檢索行為理論
2.3.1.1 采莓理論
1989年,Bates[39]提出了采莓理論(Berrypicking Model),認為用戶在信息檢索過程中,可能伴隨著信息的吸收而產生新的想法,其需求與檢索行為也隨之發生變化。用戶往往不會一次檢索就獲得滿足,而是需要經歷一系列的檢索活動。用戶的信息檢索過程類似于采草莓,通過演進式的檢索過程來滿足其信息需求[40]。
2.3.1.2 意義建構理論
20世紀70年代,Dervin[41]及其研究團隊經過8年的實證研究,基于Dewey[42]、Taylor[33]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以用戶為中心的意義建構理論。其基本假設包括:現實世界不是完整的、固定不變的,而是由普遍存在的鴻溝所組成的;信息不是獨立于人類所存在的,而是人類認知的一種結果;信息具有主觀性,它受制于個人的生理情況以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空情境;信息的查找與使用是一種建構活動;信息檢索是意義建構的組成部分[43]。
2.3.1.3 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是社會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相結合的產物,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人在認知過程中會受到哪些社會學方面因素的影響,以及這些因素怎樣影響人的認知過程。社會認知是對社會信息的加工處理,認為用戶不只是由外部事件塑造的有反應性的機體,而是自我組織的、積極進取的、自我調節和自我反思的[44]。在信息檢索過程中用戶的信息行為受到內部因素(認知、情緒、動機等)和環境因素的影響[45]。
2.3.1.4 知識方程式理論
1980年,英國學者Brookes[46]基于Popper的“三個世界”理論提出了知識方程式,他指出,用戶通過信息檢索獲取客觀知識來改進其認知結構,知識是相關概念的集合,信息能夠被用戶吸收并形成知識結構。其中,ΔI是新增的信息,使檢索者原有的知識結構K[S]轉化為新的知識結構K[S+ΔS],ΔS是指檢索者知識結構的改變量。知識方程式理論認為,信息的增加是通過改變檢索者原有的知識結構而形成的信息知識結構[47]。
K[S]+ΔI→K[S+ΔS]
2.3.1.5 認知負荷理論
20世紀80年代,Sweller J.等[48]提出了認知負荷理論,該理論基于資源有限理論和圖式理論。認知負荷是指用戶在信息加工過程中所必需的心理資源的總和。該理論假設人類的認知結構由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組成。工作記憶又被稱為感覺記憶,每次只能存儲5~9條基本信息。如果同時進行多種學習活動,其所需要的資源量超過個體的資源總量時,就會產生認知負荷過重現象[49]。在圖式理論中將圖式視為一種認知結構,指知識能夠在用戶的長時記憶中以圖式的形式存在。圖式能夠幫助用戶對信息進行歸類,通過足夠的練習可以使認知活動自動化[50]。認知負荷理論指出,在信息處理過程中應該注重信息的連續性,既要在信息加工過程中甄別出非連續的信息,也要在信息產品的推送中注重連續性和相關性。
2.3.2 信息檢索行為模型
2.3.2.1 Wilson信息行為通用模型
1981年,Wilson[9]第一次提出“信息行為通用模型”(見圖2-4),該模型融合了圖書情報學、心理學、生理學、市場學等多個領域學科的用戶信息行為。對從影響用戶需求的因素,到整個信息行為過程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總結,闡述了產生用戶行為的原因——用戶信息需求,通過信息的檢索、處理和利用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該過程是由各種信息行為共同組成的有序循環,這個循環包含了各種變量及影響因子。

圖2-4 Wilson信息行為通用模型
2.3.2.2 信息檢索過程模型
1991年,Kuhlthau[51]將信息檢索行為視為一個建構過程,在最開始的信息檢索階段,用戶充滿不確定性,同時伴有焦慮情緒。隨著任務的不斷展開,獲取的相關信息不斷增加,用戶焦慮感逐漸減少,情緒也隨之變化,同時用戶獲取的信息和滿足感在不斷增加。Kuhlthau將用戶的檢索過程假設為6個階段,分別為初始、選擇、探索、規劃、收集和結束。這六個階段是線性關系,只有完成了上一個階段才能轉移到下一個階段。同時,Kuhlthau將檢索過程視為用戶的感知過程,每個階段都包含了用戶的情感、認知和行為,具體如下:
階段1:任務初始階段,是指用戶意識到自己有信息需求。在科學研究中,課題選擇受用戶的專業、經驗等的影響,在這一階段用戶的認知并未起作用。
階段2:題目選擇階段,是指用戶識別并選擇有利于調查研究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認知發展水平較高的用戶會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結合新技術、新方法等來確定研究內容;而認知發展水平較低的用戶往往向有經驗的用戶求助,結合相關建議和意見確定選題。
階段3:預聚焦探索階段,是指用戶根據預選的題目進行相關內容的檢索,從而加深對題目的理解,擴展題目的內涵。在這一階段,認知水平較高的用戶往往會通過不斷地擴大或縮小檢索范圍來獲取所需的信息。
階段4:聚焦規劃階段,是指用戶對自己所查到的相關信息資源進行篩選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用戶所獲取的相關信息會逐步精確化,用戶對檢索主題也更加明確。
階段5:收集階段,用戶收集與聚焦主題相關的信息,用戶通過作者權威性、期刊等級等相關評判標準來收集相關信息。
階段6:結束階段,在這一階段用戶認為所查找到的信息已經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從而結束檢索。
2.3.2.3 Ellis信息檢索行為模型
1993年,Ellis[52]采用扎根理論,對社科工作者的信息檢索行為的特點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總結,把信息檢索活動劃分為六個基本階段,分別是:開始、連接、瀏覽、區分、監測和抽取。
(1)開始階段:是指用戶在開始進行信息檢索時的行為特征,用戶能夠從系統反饋的信息中識別已使用的信息以及有可能使用的相關信息。
(2)連接階段:以開始階段找到的信息資源為出發點,從腳注、參考文獻等多個角度出發進行相關資源的鏈接,“向前”或“向后”追溯其他資源。
(3)瀏覽階段:是指用戶從系統所反饋的信息中找到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瀏覽,瀏覽的內容不僅包含圖書、期刊等,還包括回溯文獻檢索中出版物的參考文獻和摘要。
(4)區分階段:是指用戶依據某些條件和標準對已獲取信息進行區分,如利用作者的影響因子、期刊的等級、信息的質量等進行篩選。
(5)監測階段:用戶定期跟蹤特定資源,包括專業期刊、行業新聞、前沿圖書等,以保持與行業發展同步。
(6)抽取階段:是指用戶從特定的信息源中有選擇地識別相關信息。
1997年,Ellis[53]在工程師和科學家的信息檢索行為研究基礎上,將該模型進行了擴充,將信息檢索行為模型劃分為8個階段,分別是測量階段、連接階段、監測階段、瀏覽階段、區分階段、過濾階段、抽取階段以及結束階段。但該模型并未深入分析各階段之間的順序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
2.3.2.4 信息檢索與交互分層模型
1996年,Saracevic[54]提出了信息檢索與交互分層模型(見圖2-5),并在1997年對模型進行了修訂。該模型以語言學的分層理論為基礎,同時結合人機交互的相關研究發展而來。該模型認為,用戶通過與信息檢索系統的交互來利用信息,信息利用與用戶的認知以及所處的情景有關。該模型詳細地展示了用戶在檢索過程中所涉及的生理感知、認知、情感以及所處的情境四個方面,同時將用戶與計算機共同視為信息檢索過程中的關鍵因素。

圖2-5 Saracevic信息檢索與交互分層模型
2.3.2.5 信息檢索行為過程模型
1999年,Choo[55]在研究用戶信息檢索行為時將用戶的信息活動分為信息需求、信息搜尋和信息利用,同時充分考慮了用戶的認知心理、情感狀態、所處具體情境以及客觀環境對信息檢索過程的影響。Choo在已有信息檢索行為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提出了信息檢索行為過程模型。如圖2-6所示,用戶的信息需求受到用戶的認知差異、問題維度以及不確定性壓力的共同影響,信息需求的感知是認知情感和情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信息源的質量、用戶的動機和興趣,以及信息源的可訪問性決定了用戶的信息搜尋過程。在用戶對信息的利用過程中,用戶的認知模式、處理過程中的情感反應,以及相關的規范和規則都會影響用戶處理、利用信息的結果。

圖2-6 Choo信息檢索行為過程模型
2.3.2.6 多任務信息檢索行為模型
2002年,Spink[56]在已有研究基礎上首次提出了多任務信息檢索行為模型。該模型指出信息檢索過程中會出現多次信息檢索任務的轉換,同時伴隨用戶情感、認知以及情境的變換而發生轉移。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用戶可查找的信息源的種類不斷增加,信息服務方式向著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用戶從事多任務的工作。用戶的信息檢索過程不再是一次檢索即可完成的,也不是一系列連續的檢索組合過程,而是一個受到用戶的認知觀念、用戶情感以及客觀情境影響的整體。
2.3.2.7 非線性信息檢索行為模型
2004年,Foster[57]提出一種新的非線性信息檢索行為模型(見圖2-7)。該模型包括用戶檢索中的三個關鍵過程——開始、定位和整合。同時還包括三個層次——認知方法、內部情境和外部情境[58]。其中,開始、定位和整合三個關鍵過程可相互轉換,而認知方法、內部情境、外部情境三個層次的交互由若干個體活動及特征組成,這種動態交互性呈現出非線性特征[59]。對該模型進行整體分析可知,用戶的非線性信息檢索行為的三個關鍵過程與三個層次相關,伴隨著任務的不斷變化以及檢索者經驗的不斷積累,用戶的信息需求與檢索時機也發生著變化。在模型中,整個過程和情境的不斷交互使每個過程都容易轉換或重復,體現了用戶信息檢索過程中的非線性和動態性的特點。

圖2-7 Foster非線性信息檢索行為模型
- 數據產品經理高效學習手冊:產品設計、技術常識與機器學習
- Unity 5.x Game AI Programming Cookbook
- Python數據分析入門:從數據獲取到可視化
- DB29forLinux,UNIX,Windows數據庫管理認證指南
- Spark大數據分析實戰
- Oracle RAC 11g實戰指南
- 深入淺出數字孿生
- Neural Network Programming with TensorFlow
- OracleDBA實戰攻略:運維管理、診斷優化、高可用與最佳實踐
- 深入淺出 Hyperscan:高性能正則表達式算法原理與設計
- SQL應用及誤區分析
- Flutter Projects
- Hadoop大數據開發案例教程與項目實戰(在線實驗+在線自測)
- 探索新型智庫發展之路:藍迪國際智庫報告·2015(下冊)
- 計算機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