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重構的現實路徑:基于初中生物課程整合的實踐探索
- 張濤主編
- 2484字
- 2020-11-09 11:27:03
前言
2015年,“威海市英才計劃”啟動。在教育領域,該計劃的主要內容為“威海市教育名家工作室”建設工程。通過嚴格的評選,首屆工作室共確定了7個,“威海市初中生物教育名家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即是其中之一。經過深思慎謀,工作室確定了“通過工作室開展課題研究,通過課題研究培養人才,通過人才和成果輻射帶動,從而實現課題研究、人才培養、輻射帶動一體化”的總體工作思路,選擇了“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課程整合的實驗研究”作為研究課題,選擇了6所實驗學校全面推進課題實驗、21所實驗學校開展STEM項目開發與實施專題研究,由此開始了本書的孕育之旅。
本書的孕育過程充滿了艱辛,也充滿了收獲的喜悅,讓我們通過一些枯燥的數字來管窺工作室近三年付出的努力吧。據不完全統計,工作室共開展網絡研討150多次,組織內部專題聽評課40余場,召開大型研討會議14次,組織全市范圍內的課題成果展示活動4次,邀請國家生物課標組組長劉恩山教授來威海指導5次,實驗教師研究成果獲獎10人次,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15篇(其中8篇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執教市級以上優質課、公開課31人次,在市級以上的活動中做專題報告29場……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有力地推進了課題研究,也為本書的編寫積累了大量原始材料。
但即使有了豐富的素材,要把課題研究過程中無數的案例和思考梳理出來,并用一條清晰的主線貫穿,再提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做成一桌主題鮮明、富有營養、色香味俱全的“大餐”,也還是殊為不易的,因此,本書的編寫幾經反復,數易其稿,最后才成為現在呈現出來的樣態。
第一章:“核心素養呼喚課程整合”,介紹了選題的背景、國內外同類研究的現狀以及本書中課程整合的整體構架;第二章:“課程整合的主題設置”包含“大概念統領下的主題設置”和“STEM項目的主題設置”兩部分,呈現的是主題設置的原則、步驟及部分案例;第三章:“大概念統領下的課程整合”既有設計層面的教學策略、教學方式、教學設計工具及說明,又有實施層面的上述設計組織實施的過程和方法,還有屬于保障層面的教學評價,這些內容都采用案例解讀的方式呈現;第四章:“實踐活動與概念理解的整合”是大概念統領下課程整合的延伸,內容包括實踐活動的開發、實施和保障,其中包含了大量鮮活生動、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案例及分析;第五章:“基于STEM項目的跨領域整合”介紹的是如何針對STEM項目進行教學設計、組織實施并通過評價保證項目實施的效果,其基礎是21所實驗學校已開發出的50多個STEM項目;第六章:“課程整合與核心素養的對接”是為了將課程整合對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促進作用清晰地呈現出來而設置的,是對前面所有內容的歸納提升,本章以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方式,闡述了課程整合如何指向核心素養的發展,核心素養培育又如何滲透在課程整合各個環節當中,目的是讓讀者對課程整合與核心素養發展之間的關系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為幫助讀者整體感知課程整合的實踐路徑,本書的最后還附有兩個案例,一個呈現的是“以主題為單位”進行的整合,另一個呈現的是“以課時為單位”進行的整合。
本書力圖解決教師日常教學中存在的這樣一些困惑:知道應把學生的已知作為教學起點,但不知道如何發現學生的前科學概念;知道應摒棄機械灌輸、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的教學方式,但不知道什么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兼顧發展能力與應對考試;知道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學、討論和實踐,但不知道怎樣安排好寶貴的學習時間;知道應該注重概念的深度理解,但不知道通過什么樣的途徑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知道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但不知道除了教材中的活動之外還可以開展哪些實踐活動;知道應充分關注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但不知道如何使學生獨立建立起知識結構;知道教學應以發展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為目的,但不知道從何做起……
本書是工作室九位核心成員及兩位青年教師分工合作完成的。主持人張濤老師負責全書的整體規劃、統籌安排、審查統稿等工作,書中的這六章內容編寫分工,依據的是工作室每位成員的專長和在課題研究中承擔的子課題。鳳林學校叢雪雁老師善于構建整體架構,因而承擔了第一章的編寫任務;環翠教研中心夏熠老師研究的子課題是“課程整合的內容組織”,因而編寫了第二章;環翠國際中學谷萍老師研究的子課題是“課程整合的教學方式”,因而編寫了第三章的第一、二節;皇冠中學王思玲老師研究的子課題是“課程整合‘主題整體備課’”,因而編寫了第三章的第三、四節;威海塔山中學張海鷗老師研究的子課題是“實踐活動的開發和利用”,因而編寫了第四章;榮成教研中心吳曉燕老師研究的子課題是“STEM項目的組織實施”,因而編寫了第五章第一、二節;文登天福山中學畢明松老師研究的子課題是“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因而編寫了第三章的第五節和第五章的第三節;乳山實驗中學的蘇田軍老師是工作室除主持人外唯一的男性成員,最需要理性思維的第六章就成了他的任務;承擔本書第一個案例編寫的是皇冠中學劉曉霞、環翠國際中學林文杰兩位青年教師,承擔第二個案例編寫的是王思玲老師,這兩個案例都是依據她們真實的教學經歷整理而成。另外,書中還引用了一些案例,這些案例的作者詳見“引用案例來源”。當然,在實際編寫中大家并沒有、也不可能界限清晰地“各人自掃門前雪”,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大家一次次的溝通研討、求教解答和互相審稿中共同完成的,以力求使全書能夠渾然一體。
當然,由于水平有限和時間倉促,本書難免會存在錯漏,懇請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我們將不勝感激!
“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奔跑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回頭有一路的故事,低頭有堅實的腳印,抬頭有清晰的方向。”這段廣為流傳的話也是工作室同人們的共同感受。感恩大家,一直在路上,從不懈怠,從未離開。更要感謝的是成就本書的眾多力量:感謝威海市教育局、教研中心提供的良好環境,感謝基層教研中心和實驗學校的大力支持,感謝各區市教研員和實驗教師的積極參與并提供豐富的案例,尤其感謝不斷為我們提供高端引領的劉恩山教授。
其實,相比這些口頭上的致謝,表達感謝更好的方式應是將這個課題深入研究下去,拿出更為豐碩的成果。為此,我們將繼續前行,不懈努力。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