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的足跡:從泰勒斯到桑格(公元前624—公元2013年)
- 陳志謙 陳樂濛
- 2650字
- 2020-11-02 10:01:36
55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
文能寫紅一座樓,武能鎮住一個國。范仲淹是孤獨的,但一個誕生出范仲淹的民族,注定是偉大的。
范仲淹,字希文,謚文正。因其好彈琴,尤擅彈《履霜》,時人稱之為范履霜。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生于蘇州吳縣,祖籍邠州(今陜西省)。1011年(北宋大中祥符四年),應天府書院讀書,“晝夜不息。冬日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后至淄州鄒平縣長白山醴泉寺寄住,讀書三年。每日只煮一鍋粥,并與腌制后的虀菜(醬菜)分為四份,早晚各吃兩份,史稱“斷虀畫糜”或“斷虀畫粥”。
1014年(北宋大中祥符七年),真宗巡亳州太清宮,途經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時范仲淹在應天府苦讀,同窗欲拉范仲淹去見皇帝車輦。范仲淹枯坐不起,依舊苦讀,言來日方長。
1015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登進士第,任廣德軍(今安徽省)的司理參軍,掌管訟獄。從此開啟了他既偉大又清苦的四十載官僚生涯。此后相繼出任集慶(今安徽省亳州市)節度使推官、泰州海陵西溪鹽倉監官。泰州任內,他倡議修海堤,被調任興化縣令,與好友滕宗諒協力修筑通州、泰州、楚州、海州四州海堤。百姓感激他的功績,稱海堰為“范公堤”。
1028年(北宋天圣六年),經晏殊推薦,范仲淹被授予秘閣校理一職。次年,仁宗行郊祀大禮,下令將親率百官至會慶殿為太后賀壽,再至天安殿受百官朝賀。范仲淹上書反對,以為有違君主之體,不合朝廷體制,并接連上書要求太后撤銷垂簾聽政,還政于天子。他兩度上書皆被宰執壓下,范仲淹乃自請出任地方,貶為河中府(今山西省蒲州市)通判。
仁宗親政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師擔任言官右司諫一職。不久又因反對仁宗廢后一事,被貶出京,為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市)知州。次年改任蘇州知州。在蘇州范仲淹因治水有功,拜禮部司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后召還,判國子監,遷吏部司員外郎、權知開封府。1036年(北宋景祐三年),范仲淹不滿同平章事呂夷簡任用私人,上書給仁宗一幅“百官圖”,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況進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加之論“遷都洛陽”之事,范仲淹又與呂夷簡發生激烈爭執。呂夷簡指范仲淹及其支持者為“朋黨”,北宋時期的“朋黨之爭”即由此始。最終呂夷簡遭罷職,范仲淹也接連被貶饒州、潤州、越州。
1038年(北宋景祐五年),在應對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范仲淹被調到延州(今陜西省延安市)與韓琦共同擔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進龍圖閣直學士,協助主帥夏竦平定叛亂。范仲淹在當地編造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以壯軍隊聲勢。延州諸砦(寨)多失守,范仲淹自請行,遷戶部司郎中兼知延州事。先前舊制,馬步軍部署統兵萬余人,兵馬鈐轄領兵五千,兵馬都監帶兵三千,御敵時官卑者先出戰。范仲淹在檢閱州兵馬后得一萬八千人,分為六部,每部置一將,加強訓練,以敵之寡眾分別出戰。戰術方面,范仲淹主張采取“屯田久守”方針;而韓琦則主張集中各路兵力,大舉實行反擊。夏竦采納了韓琦的主張,派韓琦和經略判官尹洙回京,請仁宗批準反攻計劃。1041年(北宋康定二年)好水川之戰宋軍遇伏大敗,韓琦、范仲淹受罰被貶。此后宋軍采取范仲淹的防御戰略:先在延北筑城,后又在宋夏交戰地帶構筑堡寨;淘汰老弱,對士兵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提拔狄青等有才干的將領;對邊塞居民采取懷柔態度:嚴立賞罰公約。最終在西北邊境逐漸建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迫使西夏在1044年(北宋慶歷四年)達成和議。
1043年(北宋慶歷三年)七月,范仲淹被調回京師,取代王舉正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同年九月與富弼、韓琦等人參與改革,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十項改革建議,即史上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成為“慶歷之治”的推動者之一。
1044年(北宋慶歷四年),由于夏竦等人的反對,仁宗對改革逐漸失去興趣。范仲淹、富弼等人被迫請求外出巡察地方。次年,仁宗下詔廢棄慶歷新政。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軍政要職。范仲淹被罷參知政事,授資政殿學士、知邠州事、兼陜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十一月,罷陜西四路緣邊安撫使,以給事中改知鄧州事。他晚年多病,官終青州(今山東省益都市)知府。
1052年(北宋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在奉命從青州調任潁州途中,病逝于徐州,終年63歲。追贈兵部尚書,謚號“文正”。“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仁宗親書篆額“褒賢之碑”四字,神道碑碑文由曾支持他變法的歐陽修撰寫。同年十二月安葬于洛陽伊川萬安山南麓。
文學成就
《宋史·范仲淹傳》云:“仲淹泛通六經,長于《易》。”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不少著名作品,包括《嚴先生說祠堂記》及《岳陽樓記》等。后者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成為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也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漁家傲》《蘇幕遮》。其詞風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所傳誦。歐陽修曾稱《漁家傲》為“窮塞外之詞”。著有《范文正公集》。
“彼希聲之鳳皇,亦見譏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見傷于魯人。鳳豈以譏而不靈,麟豈以傷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為神兵;焚而可變,孰為英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堯臣的《靈烏賦》中強調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顯了古代士大夫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

洞庭湖岸的岳陽樓
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絕對少不了范仲淹。范公在歷史上評價極高,被尊為北宋第一人,以其高尚道德和偉大人格光耀千古。
歐陽修: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
王安石: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
蘇軾:出為名相,處為名賢;樂在人后,憂在人先。經天緯地,闕謚宜然,賢哉斯詣,軼后空前。
蘇轍:范文正公篤于忠亮,雖喜功名,而不為朋黨。
劉珙:此五君子(諸葛亮、杜甫、顏真卿、韓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異,然其心則皆所謂光明正大,踈暢洞達,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見于功業文章,下至字畫之微,蓋可以望之而得其為人。
朱熹:本朝道學之盛,亦有其漸,自范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
方孝孺:古之至人,忘己徇民……孰若先生,唯民之憂。飲食夢寐,四海九州。
《蘇幕遮·懷舊》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