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的足跡:從泰勒斯到桑格(公元前624—公元2013年)
- 陳志謙 陳樂濛
- 2395字
- 2020-11-02 10:01:26
15 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
不懂幾何者,不得入內。
柏拉圖(Plato),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古希臘三杰”。另有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了許多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畢達哥拉斯提出的“和諧”的概念,以及阿那克薩戈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聯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于靈魂的概念。

柏拉圖
柏拉圖的原名為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cles),意思是取名恰當的(well-named),后來因為他強壯的身軀而被稱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平坦、寬闊的意思)。后來,柏拉圖的名字就被延用下來。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并被判死刑,柏拉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于是開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島、埃及、昔蘭尼等地以尋求知識。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
柏拉圖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永恒不變。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征。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并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墻,身后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面白墻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于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后,一個人掙脫了枷鎖,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并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于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稱,除了墻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企圖使天文學成為數學的一部分。他認為:“天文學和幾何學一樣,可以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研究,而不用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圖認為宇宙最初是沒有區別的一片混沌,這片混沌的開辟是一個超自然的神活動的結果。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最初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稱為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的。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于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
柏拉圖才思敏捷,研究廣泛,著述頗豐。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書信。柏拉圖的主要哲學思想都是通過對話的形式記載下來的。在柏拉圖的對話中,有很多是以蘇格拉底之名進行的談話,因此人們很難區分哪些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圖的思想。經過后世一代代學者艱苦細致的考證,其中有24篇著作和4封書信被確定為真品。
柏拉圖的著作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優美華麗,論證嚴密細致,內容豐富深刻,達到了哲學與文學、邏輯與修辭的高度統一,不僅在哲學上而且在文學上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柏拉圖語錄
(1)美是一種自然優勢。
(2)真理可能在少數人一邊。
(3)開始是工作的最重要部分。
(4)思想永遠是宇宙的統治者。
(5)尊重人不應勝于尊重真理。
(6)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
(7)意志不純正,則學識足以為害。
(8)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9)無論如何困難,不可求人憐憫!
(10)我們若憑信仰而戰斗,就有雙重的武裝。
(11)我一息尚存而力所能及,總不會放棄愛智之學。
(12)凡勇敢、克制、公正,比諸真德皆唯依智慧而立。
柏拉圖學園
柏拉圖學園,又稱柏拉圖學院(Plato Academy)。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并被判死刑,柏拉圖逃往梅加臘避難。后來他到各地游歷,包括西西里島、意大利、埃及等地。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回到雅典。在朋友的幫助下,柏拉圖在雅典西北郊外購置了一片土地,辦起了一所學校。學校坐落在美麗的克菲索河邊,兩岸林木茂密,婀娜多姿,學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叢叢綠色的林蔭深處。為紀念當地一名叫阿卡德穆(Academus)的戰斗英雄,學校命名為阿卡德穆學園,習慣上稱之為柏拉圖學園。由柏拉圖創辦于公元前385年左右,以后歷代相傳,至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封閉為止,前后延續了將近千年之久。柏拉圖學園的兩個根本點為開放性的研討學風和以數學為最重要的研究對象。柏拉圖學園中最杰出的學員當數亞里士多德,但柏拉圖的繼任者為柏拉圖的侄兒斯彪西波。
柏拉圖學園繼承了畢達哥達斯的傳統,對于數學極為重視,因而學園研討也以數學為主。柏拉圖在學園的門楣上銘刻了“不習幾何者不得入內”這一警句。數學并不是柏拉圖本人之所長,也不是柏拉圖最感興趣的理念哲學。但這并不是很嚴重的問題,重要的是柏拉圖樹立了公開研討的學風。
柏拉圖學園為學術研究奠定了一種風范,深刻地影響了后來的呂克昂學堂、亞歷山大學宮,以及巴格達智慧宮。這些后來者無論在理念上、制度上,還是學術重心上,都有意識地模仿了柏拉圖學園。就柏拉圖學園對于科學的影響而言,最重要的時間在于其最初的百年之間,也就是柏拉圖學園在數學上最為活躍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