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章 思考日本近現代史

一 從戰爭的視角審視近代

“9·11”恐怖襲擊的含義

大家好,我是加藤陽子。從今天開始的一段時間,我想與大家一起從戰爭這個角度出發,探討日本的歷史。今天來到這里的大約有20個人吧。我聽說大部分是歷史研究部的成員,不過來自不同的年級。

——從初中一年級到高中二年級都有。

剛好是最合適的年齡層呢。

我呢,平時是在東京大學文學部講授從日俄戰爭到太平洋戰爭為止的歷史,最擅長的則是20世紀30年代的外交和軍事。我經常被別人說:“研究這種走下坡路的時代,有什么意思呀。”(笑)

要讓大家立刻了解其中的有趣之處,確實是有點困難,我就先舉個例子來說明吧。大家是否還記得,2001年9月11日,美國在短時間內受到了多起恐怖襲擊,當時人們將這樣的恐怖襲擊稱為“新型戰爭”(war like no other)。這一觀點首先就將焦點放在了這種過去未曾有過的戰爭形態上。所謂“新型”,就是指恐怖分子在未宣戰的狀況下,劫持民航客機撞擊紐約的世貿雙子塔——這一美國人心目中的象征性建筑——殺傷大量平民的方式。這種做法直接深入美國內部,利用一般人日常搭乘的民航飛機,對美國人的生活及工作場所進行襲擊。

這里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在于,美國所受到的攻擊是在美國國內,在與美國民眾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地點發生的。因此,這起恐怖襲擊與其說是由敵國傾全國之力挑起的對美國的戰爭,倒不如說是潛伏在美國國內的不法分子以無辜民眾為目標進行的無差別殺人事件。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那些不法分子就可以被認為是需要借由國家權力進行鎮壓的對象。

如果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必然會有五花八門、無論如何都不得不訴諸戰爭的原因,而且不論什么時代,每個國家都會主張自身不得不使用武力、進行戰爭的正當性。但在“9·11”事件中,美國的態度與其說是要擊敗戰爭中的敵國,不如說是要將那些違反國內社會秩序和法律的邪惡犯罪者繩之以法。在這樣的情況下,感覺很難把敵方視為戰爭中的對手,或者說戰爭的當事人。

其實,日本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大家能想到嗎?

——是什么時代的事呢?

在學??赡苓€沒學到這一段吧。就是發生在我所擅長的20世紀30年代后期的事件,當時中日兩國正在交戰。日本在家世顯赫的近衛文麿(1)擔任首相的時候,曾對當時身兼中國軍事與政治領袖的蔣介石發出聲明,當時日本說了什么呢?

——“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p>

沒錯,就是這樣。教科書也有寫。1937年(昭和十二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的中日兩軍的沖突,瞬間就擴大為全面戰爭。但在這場戰爭爆發后大約半年,也就是1938年1月16日,近衛首相發出聲明,表示“今后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

無視正在交戰的國家,這算怎么回事?普通人大概都會這么想。但是,當時的軍人們,以及本來應該輔佐并提供建議給近衛首相的智囊們卻并不在意。不僅如此,他們對于戰爭還有更不可思議的看法。

比如1939年1月,作為被派遣到中國作戰的日本陸軍華中派遣軍(原名“中支那派遣軍”)心臟的司令部曾發出這樣的言論:“此次事變不是戰爭,而是報復,國際慣例認同以報復為目的的軍事行動?!币簿褪钦f,當時日本進行的不是戰爭,而是“報復”,因此,這一軍事行動也是被國際慣例認同的。

——報復?第一次聽說……

確實如此呢。我甚至可以說,現代日本人當中,聽過這個詞的人可能基本上沒有吧。如果用簡潔明了的方式說明“報復”這個概念,就是當對方國家出現違反條約等不當行為時,可由我方采取相應的行動,制止其行為。而當時日軍的借口就是中國沒有遵守與日本簽訂的條約,所以必須采取武力行動來讓中國遵守條約。

然而,當時國際慣例所認同的“報復”行動,都是程度比較輕微的。例如,當對方國家未遵守條約時,國際認同的對抗行動是扣留對方的貨物或船只,從而讓對方感到困擾。因此,1937年7月全面爆發的中日戰爭,不能套用“報復”的概念。

目前為止所提到的,都是軍人們的說法,而在近衛的智囊們所撰寫的史料中,也發現了以非常不可思議的方式來稱呼中日戰爭的例子,他們將這場戰爭視為“一種剿匪戰”。大家聽過“剿匪戰”這個詞嗎?恐怕只有生活在二戰結束之前時代的人們,才能在腦中立刻浮現這個詞吧?!胺恕?,簡單來說就是在國內為非作歹的壞人,就好像是山賊那樣的形象,而“剿匪戰”的意思,就是討伐剿滅這些不法團體。

總之,只要能意識到日本在中日戰爭期間所抱有的“不將這場戰爭當作戰爭”,以及“不承認對方為交戰對象”這樣的認識就可以了。在某種意義上,2001年的美國與1937年的日本,都用一種相似的感覺看待各自眼前的戰爭:因為對方做了壞事,所以動武是理所當然的,甚至將這種戰爭看成是警察抓捕壞人的行動。

通過比較不同時代與背景的兩場戰爭,從而發現乍看之下完全不相同的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與現代美國之間隱藏著的共通點。其實,可以說歷史樂趣的精髓,就在這種比較和相對化之中。經過前面的說明,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大學的近代史研究好像也蠻有意思的,而戰爭也可以作為近代史研究的切入點呢。

歷史只是死記硬背嗎?

我從初中時代開始就喜歡歷史,進入櫻蔭學園初中部后就加入了歷史社團,不過我同時也參加物理社團。因為喜歡歷史,所以歷史成績很好,歷史就成了我的得意科目。但在初中和高中時代,喜歡歷史的人往往受到輕視,理由是“歷史還不就是死記硬背,只要背下來,根本不用動腦思考就能得分了”。大家覺得呢?有沒有被問過,相比物理、數學等科目,“為什么喜歡歷史”這樣的問題呢?

——基本沒有欸。

是嗎?現在不會被那樣問了嗎?

——不過,就算歷史成績好,感覺也沒什么可驕傲的。另外,確實會有歷史就是死記硬背這樣的感覺。

是啊,作為學校課程的歷史,其實有點可憐呢。因為考試形式的關系,一直到高中為止,歷史總被認為是“死記硬背的東西”。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下面就試著把歷史和數學、物理來進行一下比較。

當一個數學或者物理方面的問題的答案是“1”的時候,只要確認了答案是“1”,那么就基本能夠確定推導出這個答案的過程的正確性。因為如果計算過程滿是錯誤的話,恰好得出答案是“1”的情形,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只要能得出“1”這個答案,就差不多可以確定中間的思考過程也是正確的。數學和物理這樣的科目,如果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總結的話,可以說只要有對于定理的解釋說明,并通過重復積累的例題與考試來進行反復確認,就能達到該科目所要求的學習成效與目標,而且不論例題與考試的形式如何,學習目標的達成度都能夠得到具體的確認。

但歷史科目就無法如此。就拿高中日本史B(2)來說,其學習指導要點中的“目標”部分明確地寫著這樣一些內容。想必沒有人看過這部分內容,我就在這里稍做介紹吧。

以各類資料為基礎,結合地理條件以及世界歷史,對我國歷史的進程進行綜合探討,并通過加深對于我國傳統及文化特色的認識,培養歷史思考能力,養成作為國際社會中的一個主體而存在的日本國民的覺悟與資質。

怎么樣?相當艱澀難懂吧。把日本歷史上發生的各種事件和現象與世界的動向相結合進行思考,到這里還比較好理解。對于接下來的部分,所謂探討日本與世界的關系,加深對傳統與文化的認識,從而獲得作為國際社會生存資質的歷史思考能力,我們又要如何來確認學生獲得了這種思考能力呢?

為了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各個歷史事件之間因果關系的解釋說明的妥當性,進行一一確認。為了進行這樣的確認,就需要讓學生進行論述,并在這一過程中嘗試去了解其思考過程是不是巧妙、正確和妥當。例如,作為教師來說,在探討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與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間的因果關系時,真正想讓學生做的是,讓他們依據多種史料,論述這兩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是,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對眾多考生的答案進行評分,在實際的大學入學考試里是沒法出這樣的題目的。于是,考題就不得不局限于“將以下五個事件依時間順序進行排列”這樣的形式,只是讓學生回答《美國獨立宣言》與法國大革命發生的時間先后順序。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沒有對因果關系進行恰當的探討,但只要記住《美國獨立宣言》發表于1776年,法國大革命是1789年,也可以順利作答。

不過,最近的學習方式似乎也在向好的方向轉變。大家聽說過PISA調查嗎?這是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為中心,由參與國家共同開發,以15歲學生為對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日本2006年的測評結果非常糟糕,甚至被稱作“PISA沖擊”。PISA的評估內容涵蓋閱讀能力、數學運算能力和科學應用能力,而其中與歷史課程相關的是閱讀能力,即以論述形式進行寫作。當時,日本學生閱讀能力的測試結果相當糟糕,在57個國家中的排名分別是:閱讀能力第15位、數學運算能力第10位、科學運用能力第6位。而在2000年舉辦的第一次評估中,日本學生的數學運算與科學應用能力分別居于第1、2位??傊?,長期來看是一直呈現下滑的趨勢。

總體來說,日本社會對與他人進行比較和來自外界的批評是較為敏感的,所以PISA評估的結果就促成了一種新的趨勢,即對于一直以來忽視培養寫作、論述能力的教育的否定。歷史考試也必須進行寫作論述,而對于理論的說明能力也絕非光靠死記硬背就可以培養的。隨著這種新的認識漸漸為人們所接受,學生真正接觸歷史樂趣的機會也變多了。

二 民有、民治、民享

南北戰爭之時

對于現在和大家共同學習的這個講座,我給它起的名字是“為了歷史愛好者而辦的特別講座”。雖然這個名字容易被誤認為是以上了年紀的老一輩人為主要對象的講座,但是我用“為了歷史愛好者”其實是有緣由的。我是在想著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在賓夕法尼亞州葛底斯堡國家公墓進行的演講,借鑒其中著名的“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進而寫下這句話的。

接下來,就通過分析葛底斯堡演說的主要內容來討論下面的問題。具體而言,當我們思考歷史的時候,應該如何開動腦筋呢?要怎么樣才能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問題?死記硬背以外的歷史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林肯是在1863年11月19日進行葛底斯堡演說的。這場演說非常有名,可以說眾所周知,他主要闡述了根據民主主義原則來運作美國政治這樣一個理想。在這里,希望大家站在林肯的角度想一想,當時的林肯為什么需要進行“民有、民治、民享”的演說呢?可以試著聯想這一演說的時代背景。請大家趕快開動腦筋,試著在25個字以內,寫出林肯必須提出這一理想的原因。

——25個字不夠吧?

只寫必要的內容,這點字數應該就夠了哦。先給一個提示,大家知道與這一演說有著緊密關系的那場戰爭吧?

——南北戰爭。

沒錯。南北戰爭是圍繞著美國立國的理念,在北方的聯邦政府與南方的聯盟國之間發生的大規模戰爭,葛底斯堡演說正是因為這場有可能將美國一分為二的大規模戰爭而進行的。那么,林肯進行這一演說的具體目的是什么呢?答案的要點有兩個。請已經寫好的同學來說說看。

——在戰爭中,提高北方人民的士氣。

在演說中揭示這一理想,是因為需要鼓舞士氣。不論是現在(2007年)的美國總統小布什,還是太平洋戰爭期間的日本,都竭盡全力去鼓舞士氣。為了安撫民眾,統一民心來應對戰爭,才會在演說中使用“民有”這樣有力的話語。南北戰爭的決定性戰役就發生在葛底斯堡。1863年7月,兵力不相上下的南北兩軍(北軍8萬人、南軍7.5萬人)在此交戰,北軍在付出2.3萬人傷亡的代價之后,獲得了勝利。在這樣一場重要戰役的發生地,聯邦政府的總統林肯發表了“民享”的演說。

聯邦政府為這場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在歷時4年的南北戰爭中,全美傷亡人數更是高達62.5萬人。面對這樣的情況,在南北戰爭的轉折點、葛底斯堡戰役的發生地、新落成的國家公墓,林肯進行了演說。面對幸存的北軍士兵和聯邦政府相關人士,他在對獻身沙場的士兵表示哀悼之意的同時,也希望拂去人們心中隱約浮現的厭戰情緒,畢竟今后的國家建設,還需要這些從戰場上幸存下來的人。

除了那段有名的排比句,林肯還說了下面這段話。

對于我們這些活著的人來說,倒是應該把自己奉獻于勇士們,并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向前推進未竟的事業,應該把自己奉獻于依舊擺在我們面前的偉大任務。(3)

這是第一個要點。還有其他的嗎?

——尋求北方聯邦政府統治的正當性。

很好。相對于為了持續戰爭而鼓舞士氣的角度,這個視角看到了更高層次的問題。南北戰爭將美國一分為二,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裂痕。在這場內戰中,林肯的對手除了南方聯盟,還包括聯邦政府內部在繼續戰爭的方式等問題上與自己意見相左的眾多人物。這場內戰可以說背叛了那些從歐洲逃離,嘔心瀝血建立起一個統一合眾國的先驅,為了把這場內戰繼續下去,僅僅靠鼓舞士氣是不夠的。為了徹底終結這場戰爭,還需要一個能夠重新將美國整合為一個整體的理念,一種統合國家來共同邁向遠大目標的意志。換言之,就是需要制定統一新國家的憲法,以此來指引國家的新目標。

對于將先人們所建立的國家維持下去的使命,林肯這樣說道:

87年前,我們的先輩在這塊大陸上創建了一個新的國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原則?,F在,我們正從事著一場偉大的內戰,以考驗這個國家,或者說,以考驗任何孕育于自由并奉行上述原則的國家能否長久地生存。(4)

總結一下上面的內容,就會發現林肯演說的目的,除了追悼戰爭的犧牲者,同時也是為了今后國家的統一以及國家的新目標。所以,原因就可以用“為了追悼犧牲者并設定國家的新目標”這16個字總結出來。而第二個要點就是,在戰爭結束之后,必須重新確立國家的目標和正當性。

另外,在思考這一演說的背景時,我想要再強調一遍,這場戰爭的戰死者非常多。剛才已經說到傷亡的人數,如果單論陣亡者的話,又有多少呢?依照不同的資料和統計方式,得出的數字也不盡相同。根據《世界年鑒》的數據,在南北戰爭中陣亡的北軍人數為74524人,南軍為110070人,總計達184594人。出現如此龐大的陣亡人數,可見美國內戰進行到了多么激烈的程度。

說起來,大家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陣亡人數大約是多少嗎?

——……?

沒有概念嗎?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陣亡人數是92540人。也就是說,南北戰爭的陣亡人數是在太平洋戰場與日軍戰斗的美軍陣亡人數的兩倍。從這一點也可以大概感受到南北戰爭給美國所留下的深刻傷痕。當然,如果將歐洲戰場也算上的話,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陣亡總人數是294597人,還是比南北戰爭多的。

太平洋戰爭給日本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但是對于美國來說,太平洋戰爭的損失仍比不上南北戰爭。如果仔細揣摩的話,就可以感受到林肯的演說也在嘗試縫合因內戰而出現的美國社會的深刻裂痕。“為了讓我們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就需要美國人民的奉獻和犧牲,林肯如是說。

《日本國憲法》的由來

其實,令人過目難忘的“民有、民治、民享”,在現行的日本憲法中也能發現相似的表述,那就是1946年11月3日頒布的《日本國憲法》前言中的一節。

國政源于國民的嚴肅信托,其權威來自國民,其權力由國民的代表行使,其福利由國民享受。

“國政源于國民的嚴肅信托,其權威來自國民”代表民有,“其權力由國民的代表行使”則是民治,而“其福利由國民享受”就是民享??梢哉f,憲法前言的這段內容,就是基于“民有、民治、民享”的理念。

對于在《日本國憲法》前言中加入“民有、民治、民享”這一點,大家是否會感到驚訝呢?啊,并不驚訝嗎?原來如此。大家都知道《日本國憲法》的條文本身是戰后根據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SCAP)準備的草稿來制定的,既然是美國人起草的,那么出現林肯的話語當然也不奇怪。大家是這樣想的吧?

請大家先記住剛剛所說的南北戰爭期間林肯的演說,以及《日本國憲法》前言中的這些內容,因為接下來我想先換個話題,提個小問題考一考大家。當然,稍后大家應該會發現,其實所有話題都是互相聯系的。那么,在這里就容我稍微離題。曾經有位政治家說過,“歷史就是數字”,具體是這樣說的。

政治源于眾人所在之處。且其起源之處的人數絕非數千人,至少應有數百萬人,只有在這樣的地方,才會誕生真正的政治。

歷史就是數字,即使有數千人的訴求,政治也不會有所反應,只有達到數百萬人的規模,政治才會開始出現反應。相當激進的觀點呢。大家認為這段話是誰說的呢?給個提示,這個人在20世紀的前半期就已經去世了。

——不是日本人?

不是的。但如果是日本人說出這樣一段話,感覺還挺厲害的。

——阿道夫·希特勒?

確實像是他會說出的話,但不是他。

——如果比希特勒還早的話,是伍德羅·威爾遜嗎?

這要是被威爾遜聽到的話,只怕他會悲憤而死吧,因為他是個堅定的自由主義者,肯定不會這樣說話。

答案是列寧。他與威爾遜確實是同時代的人。列寧的祖國沙皇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英國、法國還有日本同屬協約國陣營。在與德國的激烈戰爭中,沙俄疲態盡顯,終于在1917年3月爆發了二月革命,之后又在11月爆發了十月革命。在俄國革命的過程中,列寧與托洛茨基共同推動著革命的發展。

現在,我們試著再來理解一下剛剛所引用的列寧的話。列寧所說“誕生真正的政治”,如果進一步解釋的話,大概可以得出“之前的都不是真正的政治”這樣的結論吧。在20世紀前半期,可以斷言沒有“真正的政治”“大眾的政治”的大國,大概就是俄國了吧。因為當時的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國自不待言,即使在沒有受到殖民主義摧殘的國家中,最晚建立立憲制度的日本,也已經在19世紀末制定了憲法,并建立了帝國議會制度。在尼古拉二世統治的沙俄倒臺數年之后的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蘇聯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接下來我們慢慢回到正題,讓戰爭轉化為革命的政治家列寧所斷言的“歷史就是數字”這一結論告訴我們,當一個國家在戰爭中承受了巨大的人員傷亡時,傷亡數字所帶來的沖擊將會決定性地改變戰后的社會。要理解這一點,就需要考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東線戰場上俄方的巨大傷亡。

同樣地,在探討《日本國憲法》時,也必須把太平洋戰爭中日方的大量死傷和日本社會所遭受的重大打擊一起加以思考。當然,說到日本的傷亡,我們也不能忘記在那場戰爭中,還有眾多遭受了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戰爭同樣給這些國家帶去了大量的傷亡。

一提到日本憲法,馬上就會出現諸如這是GHQ起草的憲法,是被迫接受的憲法等論調,但是這些都沒有說到點子上。在這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日本憲法與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的,它們都揭示著這樣一個真理:在眾多的生命消失之后,國家需要新的社會契約,廣義而言就是憲法。

說到憲法,特別是明治時代制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大家的印象大概是所謂“不滅的大典”吧。然而,不論是葛底斯堡演講還是《日本國憲法》,其實都屬于某種新的社會契約,它們都明確構筑起了國家的基本秩序和信念。而從廣義上來說,這就是憲法了。

不論是葛底斯堡演講中關于“人民”的部分,還是《日本國憲法》當中“其權威來自國民,其權力由國民的代表行使,其福利由國民享受”的內容,都非常強調這一理念,而其背后卻有著極為深刻的理由。根據日本厚生?。ìF厚生勞動?。┑墓烙?,包括軍人、為軍隊提供勞務者以及平民在內,共有310萬日本人在太平洋戰爭中喪生。

三 戰爭與社會契約

為了徹底動員人民的力量

對于新憲法或社會契約的需求,其產生的歷史條件之一,就是所謂“總體戰”(total war)這種新的戰爭形態的出現。為了在這種情況下作戰,就必須提出相應的國家目標。而“民治”這個詞匯在這時就顯得尤為必要??傮w戰最單純的定義就是不分前線和后方,全國青年男子的數量基本等同于被動員士兵的數量的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歐洲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世界各國,幾乎都處于總體戰的狀況下。為了讓青年自愿從軍而免去強制征兵的麻煩,從他們未成年時起,國家就會在教育中加入有利于募集士兵的內容。大家應該知道,國家為了進行這樣的全面戰爭,就需要對忍受著辛勞的人民提出類似于“為了建立民主主義國家”這樣的國家目標。國家如果不對其國民宣揚未來的希望和補償,是無法持續地動員國民為戰爭出力的。

為了維護國家的團結,就需要設定新的國家目標。因為這個時候,承受著大規模動員的民眾有可能對實施動員進行戰爭的國家的正當性產生懷疑。為了打消這種懷疑,國家往往會先將戰爭的目的加以明確。例如,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口號是:“使民主制度安全屹立于世界”,“一場為了終結所有戰爭的戰爭”;相對地,德國、奧地利方面則將本國戰爭的目的定義為:“為了捍衛民族生存的戰爭?!?/p>

大致上能夠理解嗎?目前為止所講的問題,就是因戰爭而出現的大量犧牲以及總體戰這一戰爭形態本身,都會從內部改變參戰國家的社會。

接下來,我們嘗試換一個角度,來看一看戰爭會對敵國產生什么樣的作用。在這些作用生效之前,己方又是出于什么目的而選擇開戰的呢?

——為了讓對手服從自己。

很好,就是當通過政治途徑,比如外交交涉等手段無法說服對手時,就以武力使對方屈服,迫使對方服從自己。還有其他的想法嗎?

——打敗敵國軍隊,消滅其軍事力量。

哦哦,真是尖銳呢。

只要擊潰敵軍的主力,就可以讓對手陷入不得不投降的境地。19世紀上半葉,克勞塞維茨在其著作《戰爭論》中對戰爭進行了定義,即“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應該是關于戰爭最古典的定義。雖然普魯士在與拿破侖的戰爭中屢戰屢敗,但是克勞塞維茨還是從普魯士的視角出發,闡釋了理想意義上的戰爭,并將相關思想的精華總結成書。其觀點的一個特點在于,提出了政治領域的交涉與訴諸武力的戰爭之間在某種意義上的延續性。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正因為參戰各國普遍抱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吃了苦頭的世界各國以美國為中心,簽訂了《非戰公約》(5),試圖以條約的形式來禁止戰爭。二戰前的日本政府也以初始簽約國的身份加入了這份于1928年(昭和三年)簽訂的國際公約。公約第一條規定,放棄以戰爭作為國家政策的手段;第二條則規定,只能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或沖突。

在這一公約的約束下,只有自衛戰爭以及對發動侵略的國家的制裁行為是被允許的。如果回顧直到《非戰公約》簽署為止的人類漫長歷史,就會明白,長久以來人們是如何將戰爭作為實施國家政策的手段或是解決國家之間紛爭的工具,從而發動了無數的戰爭。

讓我們回到之前的問題吧。戰爭會對敵國產生什么樣的作用呢?進一步說,在戰爭中獲得勝利的國家會對戰敗國提出什么樣的要求呢?

——會壓榨戰敗國。

好嚴厲呀。但是如果這樣的話,恐怕會馬上引發復仇戰爭,戰勝國也沒法過得安穩吧。

——占領并改變戰敗國的體制,將其改造成為符合本國利益的體制。

這確實是美國在入侵伊拉克后企圖進行卻未能實現,而且到現在也很難說已經達成的目標。剛剛的回答,很好地抓住了重點。

改變敵國的憲法

差不多該揭曉答案了。

關于戰爭所帶來的某種根本上的影響這個問題,法國思想家盧梭也反復思考過。不過,因為盧梭關于這個問題的論文還沒有日文譯本,因此我一直都不知道。直到我讀了東大法學部憲法學學者長谷部恭男教授的著作《何謂憲法》(6),才感到異常的驚奇與趣味,真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在這本書中,長谷部教授著眼于盧梭的論文《戰爭與戰爭狀態》。盧梭的這篇論文寫道:戰爭就是國家之間對于主權與社會契約的攻擊。也就是說,是對敵國憲法的攻擊。

在太平洋戰爭結束之后,美國占領了日本并實施了間接統治。而我們日本人則抱著這樣的想法:“哦,美國是作為民主主義的老師,本著到日本傳授民主政治的目的來了”,把占領政策看成是美國特質的體現。而盧梭則早在18世紀就預見到了戰后美國的這種做法。

盧梭當然只能知曉直到他本人生活的18世紀為止所發生的戰爭。對于19世紀的南北戰爭、普法戰爭(1870—1871年,發生于普魯士及法國間的戰爭),以及20世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他都無法知曉。然而非常有趣的是,盧梭關于這個問題所闡述的基本理論,與19世紀、20世紀以及現代的戰爭都相符。如此卓越的洞察力,也是他成為聞名世界的哲學家的原因之一吧。

接下來,我想稍稍對盧梭的這一理論做進一步的說明。

盧梭認為,戰爭不會在消滅了某國常備兵力的三成以后就恰到好處地結束,也不會在對方的國王舉手投降時就宣告終結,戰爭的最終目的不是占有對方的領土(這種意圖當然也會存在),或是收編對方的軍隊(這種意圖還是會存在)。他將種種想法加以歸納,最終得出了結論,強迫對手改變對其而言最重要的社會基本秩序(廣義而言,就是被叫作憲法的東西)這一行為,才是戰爭。

戰爭就是要直接介入敵國的社會基本秩序(即憲法),并將其改寫。簡單地說,為了給對手造成最大的傷害,就要對對方最重視的東西進行決定性的打擊。這樣思考的話,應該就可以了解盧梭的理論了吧。盧梭生活在18世紀,卻預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種要求敵方無條件投降的戰爭形態,真是不可思議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德國、日本等戰敗國的憲法,即最重要的社會基本秩序,以英美式的議會制民主主義為范本進行了修正。因此,如果從歷史的“數量”問題以及戰爭的目的這兩方面進行思考,就會發現《日本國憲法》其實并非是美國熱衷于理想主義而創造出來的產物。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論哪一方獲得勝利,恐怕都會發生由戰勝國來改寫戰敗國憲法的情況。

談到這里,大家能夠漸漸體會從戰爭的角度來考慮歷史問題的有趣之處了嗎?接下來,讓我們試著探討敵國與我國、敵方與我方之間的根本性差異。

日本憲法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請大家想一想在美日交戰后,美國獲得勝利并改寫日本憲法時,他們之間最大的差異在哪里?而戰前的日本憲法的根本宗旨又是什么?構筑起戰前日本社會的基本秩序又是什么呢?在事后來看,美國也正是借由戰爭的勝利將日本的這一部分進行了改寫。簡單來說,只需要兩三個字的詞匯就能表達出來,大家知道是什么嗎?

——天皇是神的后代,其權力具有絕對性。

非常好的想法。這是根據1946年(昭和二十一年)1月1日發布的否定天皇為神的詔書,即所謂“人間宣言”來說的。從美國的立場出發,也需要借由天皇之口來否定對天皇的神化,而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剛剛這位同學所說的就是戰前日本憲法的根本宗旨。還有其他的嗎?

——天皇作為國家元首統帥陸海軍。

這是軍事角度的回答吧。美國的制度是作為國民代表的國會擁有決定開戰等權力,雖然實際上是由總統做出判斷和決定。反觀日本,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這兩場戰爭中,其實從開戰到締結和約為止的過程,與其說是由明治天皇來做出決定,不如說是元老們(7)在主導政治。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變成了既不是由大正天皇,也不是由元老,而是根據內閣的判斷來決斷。關于這一點,雖然《大日本帝國憲法》第十一條明文規定:“由天皇統帥陸海軍”,但也必須有人對天皇的統帥大權進行輔佐。內閣并不負責此事,而是由另外設置的,由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參謀總長、海軍軍令部長(1933年起改為軍令部總長)以及侍從武官長等官員組成的統帥機構來進行輔佐。

此外,有關宣戰、和談以及締結條約等大權,也是如此。雖然憲法第十三條明文規定了“由天皇進行宣戰、和談及締結各種條約”,但實際上也離不開國務大臣的輔佐。要得到兩個字組成的答案,還要再加點油呢?!洞笕毡镜蹏鴳椃ā放c現在的《日本國憲法》之間,最大的區別在哪兒呢?

——國家主權在天皇而非國民,統治國家的中心是天皇。

是的,沒錯?!洞笕毡镜蹏鴳椃ā返谝粭l:“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钡谒臈l:“天皇為國家元首并總攬統治權,并依本憲法條規執行。”這些內容就說明了這一點。那么,如果用當時常用的兩個字組成的慣用語來表達,由天皇統治國家的存在方式以及根本宗旨應該是什么呢?

——國體。

沒錯,剛剛我說兩個字的時候,心里想的詞就是“國體”。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說明戰前日本憲法的根本宗旨,那就是“國體”。換句話說,就是“天皇制”。1925年制定的《治安維持法》規定:“組織以變更國體或否定私有財產制度為目的之團體,或者明知其性質而加入者,處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監禁?!边@里所說的國體,就是指天皇制。

可以說,美國通過戰爭的勝利,最終改變的是日本的天皇制。我們之前也說過,現在的《日本國憲法》前言部分:“國政源于國民的嚴肅信托,其權威來自國民,其權力由國民的代表行使,其福利由國民享受”,與林肯演說中“民有、民治、民享”的精神基本一致。不過,就在這一部分的前面,還寫著:“茲宣布主權屬于國民,并制定本憲法?!?/p>

大家是不是有點累了?(笑)

到這里為止,我們從美國與日本的戰爭形態的意外相同點出發,接著又從“為了歷史愛好者”這個說法,把話題延伸到了林肯的演說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被改寫的憲法之間意外的相同點。上面的共通之處就是“意外的相同點”。其實,不管是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與現代的美國,還是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與1945年前后的日本,都意外地存在著一些共通性呢。

但是,這些共通性必須從某個特定的角度去觀察才能發現。比如第一個例子,就在于是否注意到戰爭的“形態”;而第二個例子,則在于是否能夠發現盧梭所提出的,社會基本秩序將在大規模戰爭之后被改寫這一理論。當我們談到是否具備以歷史的視角觀察事物的能力時,其實就是在問能不能注意到這些歷史的視角。

那么,我們要如何培養利用這種視角看待問題的能力呢?其實,這正是歷史這門學問最重要的地方。

四 “為何和平只維持了20年?”

“怪人”卡爾老師

研究本國歷史這門學問的環境可以說是有些麻煩的,因為作為分析主體的個人也必然要在其所研究的國家與社會當中呼吸與生存。因此,當生存在這個國家與社會中的人的內心,被諸如“日本為何要進行一場讓310萬日本人失去生命的戰爭呢?”“為何沒能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悲劇中學到教訓,又一次開啟戰端呢?”這樣一些“問題”所深深沖擊的時候,他往往就會開始用歷史的視角審視這些問題。因此,我認為歷史的視角就來自煩惱之人所抱有的“問題”的迫切性。

那么,在包括日本在內的全世界范圍內,過去歷史研究的第一線所討論和思考的日本史的“問題”又是什么呢?如果有教科書可以把這個“問題”明確化,肯定會相當有趣吧。這樣一來,我會非常希望讓初中生、高中生還有大學生等年輕讀者,都切實地了解那本教科書提出的“問題”所在。等到“問題”廣為人知,相信對于世間大眾也會有很大的意義吧。

聽到這里,已經有人開始產生疑問了吧。比如,沒必要讓初中生和高中生了解歷史研究第一線的問題吧,除此之外,肯定還有更迫切的“問題”想要與初、高中生一起思考吧,等等。請再稍加忍耐,繼續聽下去。

學生時代真的很忙,除了有很多課程要學,還要忙著參加社團活動,還得費勁兒與朋友相處。不論多努力地對著沒有太多閑暇時間的年輕朋友們說,學習日本史“將來一定有幫助”,可能都沒辦法引起他們的興趣。對于那些已經成為歷史的人們提出的根本“問題”,或許只有讓初、高中生們實際感觸這些問題產生的情境,才能抓住他們的心,并將其引向日本史的方向吧。

一個研究者,為何總是從思考某個想要解答的“問題”開始自己的研究?而那個“問題”又為何值得投入心血去追尋答案?我們的教科書,可以說是眾多研究者對于他們所追尋的“問題”的探究結果的集大成者。如果能夠有更具真實代入感的教科書,那就太好了。

所謂感觸第一線研究誕生的情境,具體而言是指什么呢?接下來,我想要談一談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霍列特·卡爾(8)在20世紀30年代所思索的迫切問題。

卡爾曾經在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擔任歷史學教授,他在1982年去世。在英國,受到尊敬的歷史學者大多是從理想主義的立場出發,討論文明史觀等宏大論點的學者,但卡爾并非如此,他會在列舉各種細微史料的同時,闡述關于英國未來的黯淡預測。因為他同時也是蘇聯史專家,所以被視為親蘇派,在美蘇冷戰最高峰的時代,英國學界以及其他知識分子等都對他有些敬而遠之。這樣的卡爾老師,在日本倒是特別受歡迎。

在卡爾的著作中,以《歷史是什么?》(9)最為出名,這本書非常陰郁,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如果現在冷靜地閱讀的話,甚至會產生為什么如此難懂的書會暢銷的疑問。這本書是以卡爾1961年在劍橋大學所做的一系列演講為基礎完成的作品,內容確實很難懂。盡管如此,但因為其中重要的部分經常被引用,所以即使是年輕的各位,或許也曾經聽過。

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所謂“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聽起來并沒有劇情最高潮的時候,主人公說出決定性臺詞那樣的感覺,而就像在說很普通的事情一樣呢。盡管如此,我還是覺得卡爾老師是個非常有趣的人。首先,我們從卡爾的個人情況開始講講他的有趣之處??柺莻€名副其實的勤奮向學的人,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擔任外交官,還曾在英國極具影響力的《泰晤士報》發表社論,63歲時成了劍橋大學的老師。

一方面,卡爾會咒罵圣誕節假期。在基督教思想中,圣誕節假期是休息并與家人團聚的重要時間。但是,卡爾因為討厭研究時間被削減,就咒罵圣誕節。另一方面,如此熱衷于研究的卡爾老師卻不知為何有過三次婚姻,而且其中兩次的結婚對象還是有孩子的已婚女性,他最后一次結婚是在74歲的時候。

大家肯定不知道與帶著孩子的已婚女性結婚的辛苦吧,(笑)那無疑是一件非常非常費時費力的麻煩事。除了要盡快辦妥與前妻的離婚手續,還得等待對方離婚,相當麻煩。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卡爾先生既討厭圣誕節又厭惡人際關系,但他為什么又不斷重復如此麻煩的事呢?(笑)

為什么我能夠像親眼所見一般來講述這些趣聞呢?那是因為在卡爾的大弟子為他寫的傳記里,這些事都被認真地記錄下來了。英國是個會把一個人的好壞都確切記錄下來的民族,比如說一個政治家,如果不能直接對他是不是壞人這樣一個問題做肯定回答,就有可能會被認為沒有政治家的才能。英國人的思考方式還真是相當成熟呢。

卡爾的傳記《正直之惡》,是由卡爾的弟子、同在劍橋大學講授俄國史的老師所寫的,原文書名為Vices of Integrity。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時,曾經一瞬間驚訝地覺得是不是把“美德”(virtue)誤寫成了“惡習”(vice)。為什么卡爾會被說有“正直之惡”呢?接下來,終于要進入正題了。讓我們好好思考一下卡爾所面對的“問題”吧。

寫在大戰爆發前的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1939年,卡爾老師完成了《20年危機(1919—1939)》(The Twenty Years Crisis:1919—1939)這本書。據說這本書是卡爾一邊聽開戰快報,一邊修改完成的。讓卡爾動念寫下這本書的,就是“為何和平只維持了20年”這個問題。這本書的副標題提到的1919年,舉辦了一場有名的會議,有誰知道這個被冠以舉辦地名字的重要會議叫什么嗎?給個提示,這次會議是因為前一年結束的世界大戰而召開的,從1919年開始,和平總算是回來了。

——巴黎和會。

對。卡爾提出的問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的1919年,召開了巴黎和會,構筑起凡爾賽體系,并開始了建立國際聯盟的嘗試,可為什么這一切在20年后就面臨破產了呢?《20年危機》正是卡爾為解答這個迫切的問題而寫下的書。1920年,即巴黎和會后的第二年,雖然美國最后在參議院的反對下沒有加入,但國際聯盟還是以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日本為中心被建立起來了。對卡爾來說,尋找國際聯盟失敗的原因,有著關乎自己存在意義的迫切性。這是因為卡爾從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畢業之后不久,曾以外交官身份出席巴黎和會。在會議即將舉行之際,英國外交部副大臣哈丁從外交部選出18人,派往巴黎參加和會,而卡爾就是這18名出席者之一。這次會議的經歷想必給了卡爾相當強烈的刺激,因為在和會上,卡爾參加了新興國家委員會,目睹了小國和戰敗國的利益被當作戰利品與籌碼,被隨意處置。

他所看到的是,絲毫不了解大戰始末,而且對于歐洲和西亞的地理歷史情勢既不了解也沒有興趣的威爾遜總統等人,卻要做出對這些地區的人民而言生死攸關的重要決定。威爾遜的做法,是否能夠治愈飽受戰爭創傷、業已分裂的歐洲?正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所以卡爾在《20年危機》中回顧道:“(威爾遜)真心地相信政策應該從道德倫理中導出,而非由政策來引出道德倫理,真是個空想型的政治家?!比欢?,正是這樣的政治家,在美國切實發揮了自己的影響力。

卡爾一邊聽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逐漸接近的腳步聲,一邊焦慮于一般英國人普遍持有的看法。大多數人單純地認為,引起20世紀30年代大災難(即希特勒的納粹德國的出現)的原因,在于未能對德、意、日三國百分之百地嚴格執行國際聯盟的盟約,或者是英、美、法等大國未能及早應對德、意、日的挑戰。

如果讓卡爾來說的話,這些說明不過是把相同的事情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了轉述,根本無法說明為何德國、意大利及日本沒有如其他國家所預期和希望的那樣行動,而是選擇發動戰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各國的總陣亡人數超過1000萬,在西線戰場構筑起的戰壕總長度,幾乎可以繞地球一圈。為了不再重復這樣的戰禍而組織國際聯盟的嘗試,為何僅僅20年后就破產了呢?卡爾并不認為如果更早一些對德國、意大利及日本發起攻擊,就能解決問題。那么,他又是如何回答自己的問題的呢?當這本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后發行時,大概會讓許多英國的政客和知識分子感到困擾吧,因為卡爾就像是朝著正處于開戰不久這樣一個重要時期的英國政府和人民潑了一盆冷水??柕幕卮鹗沁@樣的:

人們之所以無法運用正確的原理,并非因為自身的愚蠢或是邪惡,可能是因為原理本身有誤,根本就是無用之物。

錯在聯盟

也就是說,卡爾直言錯不在作為敵方的德國,而是國際聯盟有錯,國際聯盟對于戰敗國德國的處分方式是不對的,甚至由美國、法國及英國等大國主導構筑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秩序本身就是錯誤的。

——真是大膽啊。

日本、德國和意大利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卡爾的說法等于是幫著戰敗國說話,表示開戰錯在英美,所以日本人可能會產生“卡爾老師,說得真好”這樣的感覺,而這可能也是《歷史是什么?》《20年危機》等卡爾的著作在日本被廣泛閱讀的原因吧。在英國備受歡迎的湯因比等歷史學家,大多是站在文化論這樣的制高點上的理想主義者,他們總是會論述如希特勒那樣的邪惡精神出現的原因,最后展開相信人性之美之類的論述。卡爾的觀點則非常冷靜透徹,他認為,巴黎和會上的錯誤決定以及國際聯盟的錯誤作為,都有意地將錯誤的事強加給德國等國,這當然會導致被壓迫的國家試圖突破被強加到自己身上的困境。

而在原理錯誤時,為了遏制日本和德國,英國應該怎么做呢?卡爾在《20年危機》中也對這個難題進行了回答,大家可以想到他的答案嗎?為了抑制德國、意大利及日本等對當時國際秩序不滿的國家的抬頭,書中給出了英國應該采取的對策。

——欸……

當德國于1939年9月入侵波蘭時,英國應該怎么做才能遏制這樣的侵略行動呢?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原理本身有誤”的卡爾,對于英國在30年代要做出何種選擇才能改變歷史的潮流這一點,是怎么考慮的呢?

——這么說可能有點奇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輸掉就行了。

嗯,這個答案太有意思了。(笑)

如果是一個真正的英國保守派大叔說出這個答案的話,倒是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非殖民化浪潮(亞洲、非洲等地的大英帝國殖民地國家相繼獲得獨立)中,某些英國國民會有這樣一種心情,雖然表面上英國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實際上如果沒有那場戰爭的話,英國就能繼續保有殖民地。雖然現在的答案非常出乎意料且很有深度,但和卡爾老師的想法還是有些出入。

——先發制人?

果然是喜歡先發制人的日本人的想法呢。不過挺好的,先發制人這個想法漸漸接近答案了。

——是哪個時期的事呢?

卡爾老師所設想的英國本來該做的事情,大概是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為止的。換句話說,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的四五年,英國應該做什么呢?

——延續英日同盟。

這也是很重要的想法。英日同盟的最大優點在于英國可以保持在歐洲和亞洲的海軍軍力。但就實際的歷史走向而言,在1921年底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英日同盟就已經告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顯出疲態的英國認為,太平洋方面的安全保障不能缺少美國的協助,所以就締結了由美國、英國、法國及日本四國參加的《四國條約》來代替英日同盟),所以延續英日同盟的想法只能是歷史的假設。

差不多該說明卡爾老師的想法了。他認為,英國不應該試圖以國際聯盟的權威為支撐,單純通過言語或是理論來抑制德國、意大利和日本,英國唯一應該做的就是加強海軍軍力。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即一戰以后以國際聯盟為中心構筑國際秩序的想法,也可以說是一種重視經濟的安全保障觀,德、意、日三國都將其視為既得利益國家試圖維持現狀的做法而加以批判??栒J為,面對持有如此主張的國家,顯然無法光靠言語來制止,在缺乏優勢軍力的情況下,試圖維持現狀的國家是無法遏制意圖打破既有秩序的國家的。

那么必須思考的一點就是,30年代前半期的英國是否還有余力來擴充海軍軍力。與法國一樣,英國是受到1929年10月那場從美國開始的“大蕭條”的沖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尤其是隨之而來的高失業率,使英國飽受其苦。1930年末,英國的失業人口是250萬,到了1931年年中,這一數字達到了270萬,并且還在持續增長,直到1933年。

因此,卡爾認為,如果英國不能通過擴充海軍這樣的強硬政策來壓制德國,就不應該以國際聯盟為后盾來刺激德國。對于英國而言,這個結論可謂相當黯淡呢。如果無法擴充海軍,就應該在更早的時期,更真誠地與德國進行交涉。

從特殊到一般

現在,讓我們思考一下卡爾在英國不受歡迎的另一個理由。他在英國國內不討人喜歡,除了因為對已經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入口的英國指責國際聯盟的做法是錯誤的之外,其實還有其他原因。通過這一點,或許可以讓大家更了解所謂的歷史視角。不好意思,現在又來了一個唐突的問題,請問,大家認為歷史是科學嗎?

——歷史與科學好像不一樣吧……

哪里不同呢?

——科學給人的印象是,通過實驗來探究未知事物,從而闡明真理;而歷史嘛,就是研究過去發生的事。

沒錯。感覺上,科學給人的印象是諸如發現存在于自然中的規律,或是研究那些可以通過反復實驗來驗證的問題;而歷史,就是發生在過去的事。總之,認為歷史并非科學的意見似乎比較多。

但是,卡爾卻主張“歷史是科學”,反駁了“歷史非科學”的觀點。而他提出這一觀點的時間是1961年,大約就是各位的父母出生的時候。

卡爾的觀點最有趣的部分,是他同時主張“歷史是科學”和“歷史是進步的”。在1961年前后,相當多的英國人雖然說不出歷史是否是科學,但想必也不會認為歷史是進步的。

讓我們先來聽聽卡爾如何解釋“進步”的意義。在當時的英國社會中,彌漫著相當強烈的反蘇情緒。1951年,蘇聯間諜“劍橋五人組”(10)中的蓋伊·伯吉斯和唐納德·馬克林,因身份暴露逃亡蘇聯。而在卡爾發表以上觀點之后不久的1963年,同為“五人組”成員的金·菲爾比也逃到了蘇聯。

卡爾并不在意這樣的社會狀況,表示“為了實現經濟及社會平等的社會,就應當被視為進步的”。在當時,提到實現經濟及社會平等的話,就會被認為是指共產主義國家蘇聯和中國。因此,英國保守派也批評卡爾的觀點,聲稱“20年后,卡爾的書會成為蘇聯教科書”。在那個年代,如果說“歷史是進步的”,就會被認為傾向共產主義。

所以,“歷史是科學”這句話也被認為是相當過激的表述??栒f道,主張歷史并非科學的人常常引用兩個觀點:一是由于歷史主要記錄特殊事件,而科學則研究一般事物,因此歷史并非科學;二是歷史無法給予任何經驗教訓,也就是說,因為歷史是無法進行歸納的學問,所以也不可能從中得到經驗教訓??柺紫葘⒁陨蟽牲c作為自己辯駁的對象。

那么應該如何進行反駁呢?首先,卡爾認為歷史記錄的是特殊事件,而科學是研究一般事物這樣的區分方式并不恰當。歷史學家真正關心的并非特殊事件,而是隱藏于特殊事件內部的一般事件。正是因為對這些事件有興趣,才會不厭其煩地去挖掘其中的細節。在座的各位或許也有同感吧。(笑)卡爾認為,歷史學家是無意識地在特殊之中尋找一般。對于這一點,他說明如下。

傳聞理查德三世(1483—1485年的英格蘭國王)在倫敦塔中殺害了其他王子,但在沒有任何具體證據的情況下,歷史學家會怎么想呢?“解決可能繼承王位的競爭對手的行為,是當時統治者們的習慣嗎?”雖然用“解決”這個說法不太好聽,但卡爾老師表示,這樣的問題會立刻無意識地在腦海中浮現。

直到15世紀末的某個時期,理查德三世都被視作惡名昭彰的國王。關于這位國王有許多傳說,比如將可能與自己競爭王位的對手幽禁在倫敦塔中并將其殺害,等等。當歷史上流傳著這些傳說時,歷史學家首先要做的是將問題一般化?!霸?5世紀,殺害王位競爭者的舉動是一般行為嗎?如果親手殺了自己的親人,會不會反而讓自身王位的正統性出現問題,甚至因此喪失政治生命?所以恐怕這不是上策?!睔v史學家在看待過去的某一事件時,經常會無意識地嘗試將其一般化,將個例與普遍、特殊與一般聯系在一起去思考。這種思考方式,就可以說是從歷史角度出發的。

對了,理查德三世非常有名,他是為什么而出名的呢?

——莎士比亞。

榮光學園的學生真是厲害,馬上就答上來了。《理查三世》,他的名字本身就已經成為莎翁的戲劇了?!独聿槿馈反蟾攀桥c日本的《忠臣藏》(11)一樣被反復上演、極受歡迎的劇作吧??栆员娝苤睦聿榈氯罏槔?,說明了為什么不能以科學可以一般化,而歷史有特殊性這樣的理由,將兩者區分開來。

歷史影響現在的例子

卡爾老師也不贊同因為歷史只發生一次,所以無法從歷史中學習,或是歷史不能提供經驗教訓的說法。有些人頑固地主張歷史事件是由個別特殊事件積累而成,這些事件相互獨立,也就談不上有什么經驗教訓。對于這樣的看法,卡爾針鋒相對地認為,歷史是能夠提供經驗教訓的,歷史人物的個性或是某一特殊事件,都可能對后世產生影響。

某一事件的過程會影響之后的不同事件,當事者的行為會受到過去某些記憶的束縛。大家可以試著聯想一下,歷史上的某一事件強烈地影響到其他事件的例子。

卡爾所舉的例子是發生于1917年的俄國革命。發動十月革命的是被稱為布爾什維克的團體,其中有不少猶太裔俄羅斯人。布爾什維克當中有不少人認為,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是因為拿破侖這個兼具軍事領導才能與人格魅力的領袖的崛起而變質的,其結果是讓歐洲進入了長期的戰爭狀態。

布爾什維克通過歷史,了解了法國大革命的結局。當他們思索俄國革命的前途時,就面臨選擇什么人來成為列寧繼承者的問題。如果選擇拿破侖那樣富有魅力的軍事領袖,結局恐怕會像法國革命一樣,導致革命變質。所以列寧死后,他們沒有選擇具有軍事領袖魅力的托洛茨基,而是足以控制國內狀況的斯大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之后與反革命勢力作戰的過程中,斯大林完全沒有體現出軍事領袖的魅力。而托洛茨基則是歷經內戰的一員猛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更是竭力與德國進行單獨媾和談判,從而讓俄國得以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脫身的英雄。那時的托洛茨基承受著來自國內的諸多壓力,比如,怎么可以讓俄國受到如此巨大的損失,這樣下去要亡國了,等等。為了讓革命取得成功,他堅持必須與德國達成協議,并割讓了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等領土。這是有史以來一個歐洲帝國因一場戰爭而割讓最多領土的案例,但結果是使俄國終于得以脫離一戰,進而讓俄國革命獲得了成功。托洛茨基具備這樣高超的政治才能。

托洛茨基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拿破侖,所以選擇來自格魯吉亞的鄉下人斯大林會更安全。

肩負著俄國革命大業的人們因為了解法國大革命的結局和拿破侖的崛起,所以選擇了斯大林,這之間有著相當大的因果關系,完全可以說是活用了經驗教訓之后的選擇。所以,某些事件確實會影響到看似毫無關系的其他事件,并留下相應的經驗教訓。然而,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種影響對于人類來說,并非全部有益或者正確。20世紀30年代后半期,斯大林開始在紅軍內部以及蘇聯的經濟、文化界展開肅反,犧牲者據說達到了數百萬人,這也使得他的名字帶上了恐怖之感。

聽了剛才的內容,大家有沒有想到相似的例子?不論是日本的還是其他國家的,也不管是小事情還是大事件,都可以。

——雖然不是很確定,比如日俄戰爭與土耳其革命的關系。

非常好的回答。這是與日本史、世界史都有關系的事件呢。1905年,日本這樣一個黃種人的、非基督教的、才打開國門的國家,勉勉強強地打敗了沙俄帝國這個白種人的基督教國家,雖然很不容易,但終歸是勝利了。這一事件不僅對東亞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且強烈地影響到了正準備開始現代化進程的土耳其。土耳其革命家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的確受到了日俄戰爭的影響。

擁有憲法的國家(日本)比沒有憲法的國家(俄國)強,設立議會的國家(日本)比沒有議會的國家(俄國)強,這樣的經驗教訓流傳到了世界各國。1905年,凱末爾從陸軍學校畢業成為上尉參謀后,組織起“祖國與自由黨”參與政治活動,最終在1923年建立共和制,并成為土耳其第一任總統。

通過俄國的革命者們選擇斯大林而非托洛茨基作為列寧的繼承者這個例子,我的腦中瞬間浮現的是西鄉隆盛與統帥權獨立的關系。接下來我會詳細地說明這一點,請大家仔細聽。說到西鄉隆盛,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上野公園里會有不修邊幅地穿著和服遛狗的西鄉先生的銅像?(笑)

拿破侖、托洛茨基與西鄉隆盛的共通點是,三人都擁有軍事領導才能和極大的人格魅力。大家都知道,從倒幕開始到明治維新的政局當中,西鄉在軍事方面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其中之一就是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江戶城。而同為政治家的大久保利通、巖倉具視、三條實美以及伊藤博文等人,都不會帶兵打仗。此外,西鄉作為政治家也有著很高的聲望,明治天皇對他相當信賴,可以說,西鄉擁有文武雙全的領導能力。

但是,西鄉卻在1877年(明治十年)的西南戰爭中,被反政府勢力擁戴為領導人,最后于9月24日在鹿兒島的城山切腹自殺了。西南戰爭爆發那一年,正好也是火星與地球距離相對較近的一年,因此,據說從這一年的8月上旬左右開始,在東方的天空可以見到又大又耀眼的星星。由于火星接近的關系,再加上景仰在西南戰爭中與政府軍對抗的西鄉,人們就將這顆行星稱為“西鄉星”,并以此為題材創作了很多彩色的浮世繪版畫。學習院大學的井上勛教授介紹了其中一幅,相當有意思。

在這幅浮世繪中,身穿大禮服、騎著馬的西鄉與部下桐野利秋一起被描繪在圓形的星星里,底下則有許多人在拜這顆“西鄉星”。這些人的多樣出身背景,正說明了西鄉受歡迎的程度。都有哪些人在拜西鄉呢?有背著小孩的母親、年輕女性、小妾等市井百姓,還有士族、農民、商人、手藝人、演員以及僧侶等,全都是普通人。里面沒有出現的大概就是政府的公職人員、軍人和神社的神官了。總而言之,那些拜西鄉的人都是些在現實社會中與身居高位者無緣的人。由此可見,相比政府方面,站在反政府立場上的西鄉更受市井民眾的喜愛。

西鄉在擁有軍事領導才能的同時,作為政治家也極為優秀,這樣的人在西南戰爭中切腹自盡,可以說讓政府松了一口氣,但想必也著實驚出了一身冷汗吧。如果今后再出現類似西鄉這樣文武雙全又深受民眾愛戴的領導人所發起的叛亂,政府肯定會非常苦惱。

西南戰爭后的第二年,即1878年8月,一方面,近衛炮兵隊因為對薪水不滿而發起竹橋暴動;另一方面,為了避免當時的自由民權運動影響到軍隊內部,山縣有朋產生了把軍隊與政治相分離,即所謂統帥權獨立的想法。在這一年,作為參謀本部長的山縣親自制定規章,規定由參謀本部長獨攬軍令(調動軍隊)事務。如果仔細觀察山縣的行動,就可以發現他所做的決定不僅僅是因為懼怕自由民權運動,試圖阻止這場運動對軍隊的影響。西南戰爭中,他親自上陣指揮與西鄉對抗的經驗教訓,也對他的決定有相當大的影響。把軍事領導權與政治領導權分開,對國家的安全較為有利,這一舉措也有防止發生叛亂的考慮吧。

之前我們說過,因為把斯大林選為列寧的繼承者而造成了諸多不幸,西鄉隆盛與統帥權獨立的關系,或許也同樣導致了人類歷史上的慘禍。在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的各個局面中,由于外交、政治與軍事脫節,導致戰爭陷入了不知如何停止的狀況,這給日本本國以及其他國家的人民帶去了巨大災難。

五 歷史的誤用

出類拔萃的精英們錯了嗎?

回顧前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當需要做出政治方面的重要判斷時,人們從歷史事件中得來的錯誤評估和經驗教訓是如此之多。最后,我想通過介紹美國歷史學家歐內斯特·梅(Ernest Richard May),來談一談歷史的誤用。梅教授是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他在1973年出版了《歷史的教訓》(The Lessons of the Past)一書。對比英文書名就知道,“歷史”一詞只是譯者的翻譯,實際上是指過去的經驗教訓,或者說是關于過去的一堂課。

梅教授是在什么樣的契機下,決心要寫《歷史的教訓》這本書呢?他的“問題”又是什么呢?大家能想到嗎?提示一下,這本書是在1973年出版的。

——石油危機。

嗯,這個點不錯。再想一想受到石油危機影響的事件,就能得出答案了。

——越南戰爭的結束。

對,非常好,就是越戰。越戰結束于1975年,而1973年是美軍從越南撤軍的年份。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策劃了與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和平協議,并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梅教授當時在做什么呢?他因為編纂越南戰爭史的緣故,暫時待在政府機關里。

梅教授當時懷抱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美國會如同掉進了泥沼中一般,深陷越南局勢之中?”越戰的相關政策是由美國政府機關中被稱為“最好和最聰明的人”(The Best and Brightest)所制定的,這些出類拔萃的精英們為什么會做出跳進泥潭的決定呢?梅教授在閱讀史料與相關記錄的時候,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并進一步將其整理成三個命題。

1.外交政策制定者(makers of foreign policy)常常會受到他們所相信的歷史所給出的教訓或預測的影響。

2.政策制定者(policy makers)則經常會誤用歷史。當他們準備制定政策、思考那些自己必須做出判斷的問題時,會一邊承受著壓力,一邊拼命地希望從歷史中找出類似的案例。過去的人們面對相似的問題是怎么做的?當時的政府又是怎么做的?但是,關于當時的歷史往往還有很多事實沒有被完全闡明,而且人們所能想到的歷史,范圍其實是非常有限的。我們的思維很容易被自己首先想到的案例所局限,即便是最優秀的政策制定者,要在盡可能廣泛的歷史事件中找出類似的案例,也是非常困難的。梅教授首先認定,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即決策者)所陷入的歷史的誤用,就是在這樣的框架下產生的。

當人們必須做出重大決定時,會無意識地把自己所知范圍內的過去的事件用自己的解釋,將“這件事、那件事,還有那件事……”進行參照,并互相聯系,同時在腦海中極其快速地進行整理比較,找出哪件事可以作為參考,哪件事與這次的問題具有“一致性”。當大腦進行這種工作時,思考范圍的廣度及對于過去經驗教訓所進行的解釋的真實性,都會對正確使用歷史作為經驗教訓產生影響。因此,研究歷史時就不應該有偏左或偏右的觀點,如果一味偏向一方,那么存儲在腦海中的關于經驗教訓的“歷史”索引就無法正常運作,也就沒法得到恰當的答案了。

反過來說,在做出重要決定時,那些更有可能在最后做出正確決定的人,就是能夠在頭腦中廣泛地將大量過去的事件與其接近真實的解釋相聯系進行思考的人。最后,讓我們來看看梅教授的第三個命題。

3.政策制定者可能會有意識地對歷史進行選擇性的利用。

簡而言之,梅教授想說的就是,請為政府指引方向的政策制定者們多多閱讀歷史吧。梅教授為了讓政府的決策者們能夠仔細傾聽自己的主張,非常翔實又生動地講述了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冷戰后、朝鮮戰爭時以及在越戰的局勢中,都是如何誤用歷史的。接下來,讓我們來稍微談一談梅教授所舉的誤用歷史的案例。

要求無條件投降的原因

梅教授認為,美國在選擇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方法時,很明顯地誤用了歷史。那是指什么呢?其實就是“無條件投降”這件事。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偨y為何堅持要求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等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呢?這一點是否推遲了二戰的結束?如果觀察當時德國、意大利及日本三國的國內狀況,就會知道,上述三國實際上都已經出現了希望結束戰爭的動向。梅教授思考的是,在只接受無條件投降與有條件投降這兩種狀況下,哪一種更能降低對美國國民的損害,是不是像到一戰為止的所有戰爭一樣,由參戰各國商討投降條件反而會更好。

順便提一下1945年(昭和二十年)7月26日對日本發出的《波茨坦公告》。根據現在的研究,雖然鈴木貫太郎首相確實對記者們說了“不對《波茨坦公告》進行回應,繼續戰爭”這樣的言論,但美國在發表《波茨坦公告》的時候,其實已經認可了對原子彈的使用(此時的總統是接替當年4月逝世的羅斯福而成為第33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所以,這樣的假設實際上是不成立的,即如果日本方面更明確地向同盟國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意思,就可以讓廣島和長崎免于被原子彈轟炸。

總而言之,根據梅教授的解釋,羅斯??偨y堅持要求無條件投降,就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方式這個歷史教訓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中。羅斯福認為,“無論如何就是不能妥協,1918年就是因為妥協才失敗的”。大家知道羅斯福所指是什么嗎?

第一次世界大戰首先是以停戰的形式結束的。當時,德國方面認為,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和平原則”可以接受,所以就考慮在1918年11月停戰。因為德國接受了“十四點和平原則”,一戰也最終得以停戰。然而,在1919年于巴黎召開的對德和會中,威爾遜所提倡的理想主義和談方案卻因為英國和法國的反對而化為泡影。因此,美國也不免受到德國關于停戰條件與最終和約不同的指責。

“當時沒有同意停戰就好了”,這種強烈的不滿情緒在卡爾老師所說的危機的20年間持續地在德國國內蔓延。由此,美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學到的教訓就是,不能與敵國商量停戰的條件。

梅教授除了考慮美國國民的犧牲,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冷戰局勢進行了思考,并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果對大戰末期蘇聯的態度以及斯大林的發言等加以考量,就應該充分預料到在德國與日本戰敗后,蘇聯會在東歐和東亞地區施展自己的影響力。因此,為了牽制蘇聯在戰后的影響力,也應該放寬德國和日本的投降條件。

戰爭無法停止的理由

美國誤用歷史的第二個例子,是關于美國深入越戰的理由。美國到底被什么樣的經驗教訓,或者說創傷束縛住了呢?第一個例子,是一戰時的威爾遜的亡靈束縛住了二戰時的羅斯福,那么在越戰時,又是什么樣的亡靈束縛住了美國呢?

——雖然不太敢肯定,但感覺是朝鮮戰爭在雙方依然處于緊張狀態下停戰的事。

朝鮮戰爭的經驗束縛住了美國嗎?確實是這樣。當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突然越過“三八”線向南進攻的時候,美國其實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另外,美國也沒能預料到中國會派出志愿軍參戰。從某種程度上看,也就是因為開戰初期的這種近乎天真的樂觀,使得美國直到最后都沒法掌控戰爭的節奏,而1953年7月27日簽訂的也只是停戰協議。美國是不想在越南重蹈朝鮮戰爭的覆轍了吧,即在未能取得勝利的狀態下停戰。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強硬要求對手無條件投降,結果是讓德國和日本實現了民主化。因此,美國只要鼓起干勁去推進,總會得到成果。

美國在“9·11”事件后對伊拉克戰爭的有關想法,可以說就是來自對占領日本這一成功案例的思考。通過堅持強硬的手段來結束戰爭,美國確實讓德國與日本成功地民主化了。這些討論倒是可以幫助了解如今美國這種“十字軍”式的做法的本質,但美國無法從越戰的泥潭中抽身,應該是源于過去更大的教訓。

——(美國國內)曾經存在“紅色恐慌”,在麥卡錫主義下搞得人人自危,因為對共產主義的恐懼而不得不變得強硬。

這是對美國介入越南局勢的時代背景有著充分理解的回答。對美國而言,雖然蘇聯是第一個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但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友,是與美蘇兩國人民的共同敵人納粹德國作戰的同盟,蘇聯在打倒納粹的過程中有相當大的貢獻。因此,美國對越南局勢的恐懼可能又和對于蘇聯共產主義的恐懼有所不同。如果美國對越南的革命,或是胡志明們的影響力置之不理的話,正在非殖民化進程中的亞洲各國恐怕會漸漸走向社會主義。

雖然大家舉了許多例子,而且已經很接近答案了,但是我設想的答案還是沒有出現呢。這是在戰后反倒容易被遺忘的視角,那就是美國“失去中國”這一經驗。

二戰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代表中國參加反法西斯同盟對日作戰,中國因此成了戰勝國之一。但在中國之后爆發的內戰中,直到1949年10月中國共產黨勝利為止,美國都對中國局勢無能為力。在“九一八”事變和中日戰爭時期,美國擔心中國的龐大市場會被日本獨占,“門戶開放”政策無法維持,因而支持國民政府。但美國在好不容易打敗了日本,且戰爭期間對國民政府進行了巨額援助的情況下,卻眼睜睜地看著國民黨在1949年丟掉了政權。

對于這種結果,美國估計是扼腕嘆息的吧。關于中國市場,以前人們常常開玩笑說:只要讓10億中國人每人買一支高露潔牙膏,那就是10億支的銷量。但在1949年之后,直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為止,外國資本都無法進入這個有著誘人經濟前景的市場進行商業活動?!笆ブ袊钡幕貞浗o美國留下了相當巨大的陰影,這一陰影使美國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即在他國發生內戰之時,不如徹底介入并扶植自己所期望的政權。因此,當越南民主共和國與南越對峙時,美國不僅將南越傀儡化,試圖間接地影響越南民主共和國,而且直接出手,試圖推翻越南民主共和國政權。

以上就是歐內斯特·梅所舉出的美國在介入越戰之際,誤用歷史的案例。在美國轟炸越南民主共和國并捏造(frame-up)了東京灣事件后,面對來自國際社會和美國國內的強烈批評,總統也曾經多次考慮停手。但是,鑒于之前眼睜睜地看著中國這個鄰近蘇聯,又擁有龐大人口的國家倒向共產主義的經驗,他最終抑制了這種想法,“失去中國”的經驗強烈地束縛著美國對于越南局勢的態度。

回顧今天所講的內容,大概會有一種盡管人類一再地考慮各種情況,但是仍舊無法避免慘禍發生的感覺。我們無法隨時獲得所有的信息,但是我真心地希望大家能夠在所得到的有限信息中,盡最大的努力去廣泛地回想過去的事例,從中找出最適當的部分,從而在這樣的基礎上,對歷史加以選擇和利用。學習歷史并加以思考,這將是我們今后在決定自己如何生存、如何選擇時最大的力量。


(1) 近衛文麿(1891—1945年),出生于宮廷貴族五攝家之一的近衛家,為第30任宗主,后陽成天皇的十二世孫,近衛篤麿公爵的長子。畢業于京都帝國大學法學部,昭和戰前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先后任貴族院議員,第9、13任貴族院議長,第34、38、39任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拓務大臣,農林大臣,司法大臣等職。二戰結束后,被指定為甲級戰犯,自殺身亡。

(2) 日本的高中日本史教科書分為A、B兩版。日本史A以近現代史為中心,日本史B則是從古至今的通史。

(3) 【美】卡耐基著,朱凡希譯:《林肯傳》,譯林出版社2017年版,第189—190頁。

(4) 【美】卡耐基著,朱凡希譯:《林肯傳》,譯林出版社2017年版,第189頁。

(5) 《非戰公約》:全稱《關于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普遍公約》,亦稱《巴黎非戰公約》或《凱洛格—白里安公約》,由法國外交部部長白里安、美國國務卿凱洛格于1927年發起,1928年8月27日,由15個國家于巴黎共同簽署生效。

(6) “憲法とは”,巖波書店2006年版。

(7) 元老:明治維新之后,在日本政府中具有極高政治影響力的重臣。從明治到大正時期,共有9人被稱為元老,分別是長州藩出身的伊藤博文、山縣有朋、井上馨、桂太郎,薩摩藩出身的黑田清隆、松方正義、西鄉從道、大山巖及西園寺公望。

(8) 愛德華·霍列特·卡爾(Edward Hallett Carr),一般簡稱E.H.卡爾(1892—1982年),英國歷史學家、國際關系學者。

(9) 原書題為What is history?,日本譯為“歴史とは”,巖波書店1962年版。中譯本《歷史是什么?》,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

(10) 劍橋五人組(Cambridge Five),指被蘇聯招募為間諜的5名英國人。其中四人分別是:蓋伊·伯吉斯、唐納德·馬克林、金·菲爾比及安東尼·布蘭特。第五個人的身份雖然眾說紛紜,但根據四人的蘇聯上司兼接應奧列格·戈迪夫斯基的說法,此人應為英國情報人員約翰·克恩克羅斯。五人均出身英國中上流社會,20世紀30年代,他們在劍橋大學就讀時,因反對法西斯主義而同情共產主義者,畢業后被正式招攬,開始將情報泄露給克格勃。

(11) 原名《假名手本忠臣蔵》,通稱《忠臣藏》,是以元祿十四年(1701年)的赤穂事件為題材的人形凈瑠璃以及歌舞伎的代表劇目。寬延元年(1748年),在大阪竹本座初演,是日本最優秀的歌舞伎劇目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海县| 青阳县| 陆河县| 淮南市| 墨竹工卡县| 会宁县| 镶黄旗| 天台县| 菏泽市| 邛崃市| 兰坪| 呼玛县| 安达市| 高淳县| 兴和县| 临城县| 湟源县| 龙游县| 如东县| 赞皇县| 西峡县| 济阳县| 普兰店市| 砀山县| 罗源县| 七台河市| 两当县| 罗山县| 佛学| 尼勒克县| 保定市| 上林县| 西昌市| 灵璧县| 遂平县| 天祝| 武隆县| 芜湖市| 陆良县| 石家庄市| 阿克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