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熙豐新政
一、趙曙、趙頊與王安石
趙禎生過3個兒子,卻都夭折,以后一直不見男孩出生。嘉祐元年(1056)以后,趙禎的健康問題常常引起大臣們的不安,范鎮、韓琦、司馬光等人紛紛進言,勸趙禎早立皇儲,以免一旦辭世,引起宮廷禍亂。趙禎不得已,于嘉祐七年立其堂兄之子、曾被他領養過的趙宗實為皇子,改名趙曙。嘉祐八年,趙禎突然去世,宰相韓琦臨變不驚,主持趙曙登基,趙曙就是宋英宗。
趙曙是趙光義四子趙元份的孫子。宋真宗趙恒子嗣艱難,趙禎出生前,趙曙的父親趙允讓也曾被迎至宮中撫養,但在趙禎出生后送還。景祐二年(1035),年僅3歲的趙曙第一次被接入宮中,由曹皇后撫養。景祐四年,趙禎長子趙昉出生即逝。寶元二年(1039),趙禎生下次子趙昕,趙曙被送還。慶歷三年(1043),趙禎次子趙昕、三子趙曦均夭折,此后未見生子。嘉祐七年,50余歲的趙禎立趙曙為皇子,可能是因為兩次被從宮中送還,心里有陰影,趙曙稱病,反復推辭,在趙禎派宗室大臣至趙曙臥室勸說后才勉強答應。
趙曙即位時已30余歲,但健康狀況不佳,舉止失常,宰相韓琦等請曹太后垂簾聽政。曹太后對趙曙似乎有所不滿,趙曙則對曹太后出言不遜,以致兩宮不和,關系緊張。韓琦等極力調和,待趙曙病情好轉后,又力請曹太后撤簾還政。趙曙親政,要求將生父趙允讓的名分升格為皇帝,立即引起朝臣紛爭,韓琦、歐陽修等宰執大臣表示支持,司馬光、呂誨等臺諫官則極力反對。最后趙曙下詔,對生父稱“親”而不稱“皇”,并將呂誨、范純仁、呂大防等臺諫官貶出京師。
治平四年(1067),趙曙病危。除長子趙頊,趙曙又有趙顥、趙頵二子,宰相韓琦極力要求趙曙明確立潁王趙頊為皇太子。15天后趙曙去世,還是在韓琦的主持下,20歲的趙頊即位,即宋神宗。趙頊即位3天后,三司使韓絳報告,自與西夏開戰以來,龐大的軍費開支,臃腫的官僚機構,加上每年給遼與西夏的大量歲幣,已導致國庫空虛。加上宋夏戰爭的連續敗仗,國內土地大量兼并而賦稅不均,農民與士兵的暴力反抗連年發生,這些都使得血氣方剛的趙頊深以為恥,奮發振興國威的心理十分迫切。當時許多臣僚對此也憂心忡忡,希望朝廷能實行變革圖治。趙頊自幼好學,即位前愛讀《韓非子》,對法家“富國強兵”之術興趣濃厚。富弼、司馬光等人的溫和主張不能滿足趙頊急切的圖強心理,而王安石的政治見解卻深得趙頊的傾慕。
王安石(1021—1086),撫州臨川縣人,少年時代吟風弄月,恃才傲物,一意以詩賦博取功名。后來歐陽修、范仲淹等人開一代士風,王安石深受其影響,開始樹立經世治國之志,鉆研道德文章。慶歷二年(1042),王安石考中進士,歷任簽署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知鄞縣、通判舒州、知常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職。這期間王安石勤于政事,熱衷興修水利,同時鉆研經義,道德文章為士林推崇。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任三司度支判官時,有《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陳述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改革建議,沒有受到重視。嘉祐六年,王安石出任知制誥等在京職務,表現出強烈個性,但他更向往可以主持政務的地方官職。嘉祐八年,王安石因母親去世,回江寧府守喪。治平二年(1065),朝廷命王安石回京復職,他沒有接受,繼續留在江寧。這期間王安石構想他理想中的道德、政治與社會秩序,同時招生講學。王安石日益相信,只有用崇高的道德統一官員、士人的思想,天下才能得到治理。在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的政治環境中,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與改革主張在士大夫群體中極負聲望,司馬光說他獨負天下盛名30年,據說許多人相信天下治理將依賴于王安石的執政。
趙頊即位以前即對王安石有所了解,讀過《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對他的政治抱負和才能十分佩服。即位以后,趙頊讓王安石就近出任江寧知府,接著任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并計劃讓王安石執政,對其寄以治國安邦的厚望。但韓琦、富弼、吳奎、唐介、呂誨等宰執大臣認為,王安石雖然德才兼備,但政治主張過于理想主義,觀點偏激,性格固執,喜標新立異而難于相處,適合顧問而不宜執政。趙頊力排眾議,直接召見王安石商討治世之道。王安石根據趙頊的征詢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全面批判宋朝因循茍且的萎靡政局,認為若非僥幸未遇大災,宋朝難保太平,又多次向趙頊闡述他高遠的思想學說和全面更張宋朝“風俗法度”的政治抱負。熙寧二年(1069)二月,趙頊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要求其提供具體的政治改革方案。
二、熙豐新法的主要內容
熙寧二年(1069)二月,趙頊特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以為變法機構,由王安石和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主持,后由韓絳接任。三司是北宋前期的最高財政機構,變法機構依三司而設,突顯了熙寧變法的理財性質。王安石推薦了呂惠卿、章惇、曾布、蘇轍、程顥、沈括等一批新人進入該機構,作為實施新法的骨干人才。
七月,制置三司條例司頒行第一個新法“均輸法”,撥出500萬貫錢和300萬石米作為發運司周轉經費,由發運使根據京師庫藏和各地物資的實際情況,選擇低價購買政府所需物資,同時將各地的多余物資由政府運往各地出售,從而節省國家開支,增加政府收入,穩定物價,減輕農民負擔。
九月,開始推行“青苗法”,也稱“常平新法”,以相當于國家儲藏糧食的貨幣總價值的錢財為本,每年兩次向缺糧農民發放生活與耕種的貸款,收取20%—30%的年息,本息隨同每年夏秋所納農業稅一并繳還。十一月,又頒行“農田水利法”,獎勵各地官府和農戶開墾荒地、興修水利。
熙寧三年(1070)五月,宋朝撤銷了制置三司條例司,將其職權收歸中書。十二月,王安石與韓絳同日升任宰相。此前二日,又頒行《畿縣保甲條例》,在開封府的屬縣試行“保甲法”,將相鄰居民十戶組織成保,實行刑事連帶責任制,同時每戶抽一人進行軍事訓練,由居民自己負責地方治安,以代替地方軍隊,節約軍費。此后,“保甲法”向全國推行。
同月,開封府試行“免役法”,又稱“募役法”。原有差役義務的民戶繳納免役錢,免除其差役義務;原無差役義務的各類民戶和官戶等繳納數額為免役錢一半的助役錢,政府用此錢募人服役。除取足雇值外,為防水旱欠擱,免役錢又多取二分,稱“免役寬剩錢”。“免役法”后來也在全國推行。
熙寧四年(1071)頒行的新法集中在官員人才的選拔方面。二月,王安石提出進行科舉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等考試內容,改考本經、兼經、論和時務策四場,同時設立法律專科。
十月,王安石改革太學教育,實行“三舍法”,即將各地選送的太學生分為外舍生、內舍生和上舍生三等,層層教育選拔。對于上舍生又通過考試而分三等,名列上等者可直接授官,以此改革通過科舉選拔官員的單一形式。同時令各州縣辦學,掀起宋朝第二次辦學熱潮。
熙寧五年(1072)三月,在開封實行“市易法”,設立市易務,由朝廷撥錢100萬貫為本錢,負責平價收購各地滯銷商品,在市場缺貨時出售;商人向市易務抵押資產,以40%年息率賒購市易務庫存貨物到各地銷售。“市易法”后來又實行于杭州、廣州、揚州等重要城市。
五月,開封行“保甲養馬法”,次年推行于北方諸路,為解決軍馬供應不足的問題,規定民戶如果愿意為政府飼養馬一至二匹,即可免除部分賦稅。
八月,又在北方大部分地區推行“方田均稅法”,重新核實各戶所占田畝,并按土地肥瘠均定田稅。
熙寧六年(1073)三月,在國子監內設立修撰經義所,王安石自撰《周禮義》,其子王雱及呂惠卿參與修撰《詩義》《書義》,最后由王安石修改定稿,合稱《三經新義》,頒行太學,以為科舉考試的標準,試圖以此統一士人思想。
八月,推行“免行法”和“軍器監法”。“免行法”規定城市商業和手工業各行在每月繳納一定數額的免行錢之后,無須再向政府直接供應各種硬性攤派的物資,而由政府出錢到市場上購買。“軍器監法”是根據王雱的建議,設立專門的軍器制造管理機構,提高兵器制作的質量。
趙頊與王安石推行的一系列變法措施遭到朝中老臣和后宮的激烈反對。歐陽修、韓琦、富弼、趙抃、司馬光、文彥博等朝中大臣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紛紛罷官而去。熙寧六年(1073),全國大旱,大量災民涌向開封等大城市,反對派便以“天變”攻擊變法。開封官員、王安石的學生鄭俠曾對王安石直言青苗、免役、保甲、市易等法諸多不便,王安石不予回應。次年四月,鄭俠將災民涌入開封的情景繪成畫卷《流民圖》,假以密急情報名義呈遞趙頊,聲稱只要趙頊看他的畫卷,并采納他的建議,十日內天不降雨,就將他斬首。趙頊閱覽后十分震驚,暫停青苗、免役等18項新法,不久果有大雨。趙頊將《流民圖》示以王安石,王安石一邊上章辭相,一邊將鄭俠治罪。這時,變法引起“天變”之說對趙頊心理產生了影響,加上太皇太后曹氏、皇太后高氏向趙頊哭訴王安石將亂天下,趙頊不得已同意讓王安石出知江寧府,但允許他隨時入朝商議政事。
王安石罷相時,推薦韓絳為相,呂惠卿出任參知政事,趙頊繼續推行新政。熙寧七年(1074)九月,宋廷頒行了“將兵法”,在全國禁軍中派出將領,負責訓練軍隊,并駐守各地軍事重鎮,以代替原來的更戍法和將兵分離的情況。但是不久,變法派內部的呂嘉問、曾布、呂惠卿等人產生矛盾,傳統史書還稱呂惠卿乘機打擊王安石,以圖鞏固相位。在韓絳的建議下,趙頊決定讓王安石重新出任宰相。不料王安石的再次拜相,使得變法派內部的關系趨于惡化,先是王安石與韓絳意見不合,韓絳罷相。再是王安石與呂惠卿無法繼續合作,呂惠卿罷政出知陳州。繼而王雱、呂嘉問等人打擊報復呂惠卿,由此,趙頊開始對王安石感到不滿。熙寧九年,天上出現彗星,反對派再次以“天變”攻擊新法。同年六月王雱死,王安石精神受到巨大打擊,再請辭相。十月,王安石再次罷相,出判江寧府。
王安石離開京城后,趙頊繼續推行新法,并將注意力集中到改革宋代官制和強化軍隊訓練等問題上。北宋前期的職官制度十分紊亂,保留著唐代名存實亡的舊官制,又創制了一套與舊官制不相干的實際職務體系,形成了“官”與“差遣”分離的現象。依舊官制授予的官職只是領取俸祿的參照,稱為“寄祿官”或“官”,用以標志官員的級別,實際職務則稱“差遣”,另外還有作為榮譽職銜的“帖職”等,名實混淆,機構重疊,職能不專而效能低下。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趙頊下令以《唐六典》為藍本,研究官制改革方案。元豐三年(1080),趙頊頒行《寄祿新格》,開始執行文臣朝官的寄祿官新官階。元豐五年,新頒三省以下中央機構的組織法規和《官品令》。元豐官制減少了官階,重新運作原本虛設的三省六部,簡化了官僚機構,明確了官員職責。
熙豐年間由趙頊與王安石主導的變法運動,目標是富國強兵。經濟方面的新法,無論均輸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還是青苗法、市易法,其實質都是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熙豐變法的成就首先表現為國家財政收入的大幅增加,這期間國家財政的貨幣收入比宋仁宗末年增加了六成多,元豐年間還建立了52座元豐封樁庫作為戰爭儲備。
在強兵方面,熙寧四年至六年(1071—1073),在趙頊與王安石的支持下,王韶率軍攻占熙(今甘肅臨洮)、河(今甘肅臨夏)、岷(今甘肅岷縣)、宕(今甘肅宕昌)、洮(今甘肅臨潭)、疊(今甘肅迭部)等州,招撫了河湟一帶(今青海東部)的吐蕃部落30余萬人,拓地2000余里。宋朝將這一地區設為熙河路,史稱“熙河開邊”。宋朝由此控扼了西北門戶,斬斷了西夏的右臂,同時也激活了趙頊對西夏用兵的夢想。
元豐四年(1081),西夏國主秉常提出向宋割地求和之議,被西夏國梁太后囚禁。七月,趙頊以宦官李憲為主帥,令李憲出熙河路,外戚高遵裕出環慶路,劉昌祚出涇原路,宦官王中正出河東路,種諤出鄜延路,分五路大軍大舉進攻西夏。種諤、王中正、高遵裕三軍等攻占米脂(今屬陜西)等地后,因糧草不濟等原因而無法前進;劉昌祚軍進逼靈州,因高遵裕嫉功牽制,貽誤戰機,反被西夏決黃河水所淹;李憲攻占蘭州城后,因其他各路軍的失敗,也接詔班師。趙頊不甘心靈州之戰的失敗,接受沈括與種諤的建議,派徐禧等人到橫山一帶主持筑城防守事務。徐禧主張在永樂筑城,遭到沈括與種諤的反對,但徐禧固執己見,筑永樂城(今陜西米脂西北馬湖峪),趙頊賜名“銀川寨”。此舉為西夏邊境之大患,西夏立即發全國精兵與宋軍展開殊死搏斗,徐禧不納守將任何建議,頻失戰機,致使永樂城守軍全軍覆沒。趙頊強兵開邊的夢想由此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