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宋夏關系與慶歷新政

一、宋夏戰(zhàn)爭

宋真宗時宋曾與西夏簽訂景德和議,宋仁宗時西夏李元昊稱帝,宋夏戰(zhàn)爭再起。

據(jù)說西夏出自黨項拓跋氏的一支,原本在川藏青一帶活動,后來遭到吐蕃排擠,遷徙到隴東、陜北,分為慶州(今甘肅慶陽)東山部與夏州(今陜西靖邊)平夏部兩支。唐末期(881),平夏部參與唐朝鎮(zhèn)壓黃巢的戰(zhàn)爭,首領被封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夏國公,賜姓李氏,統(tǒng)轄夏、綏(今陜西綏德)、銀(今陜西米脂)、宥(今陜西靖邊)、靜(今陜西米脂西)五州。歷經(jīng)唐末五代,黨項李氏部落始終以藩鎮(zhèn)身份,與中原王朝維持著臣屬關系。宋朝建立后,黨項李氏以定難軍節(jié)度使、西平王的身份繼續(xù)與宋保持藩鎮(zhèn)臣屬關系,歷李彝興、李光睿、李繼筠三代,并一再出兵幫宋進攻北漢。

太平興國五年(980),李繼筠死,由其弟李繼捧襲承藩職。由于李繼捧在黨項貴族中缺乏號召力,激化了各部的權力斗爭,趙光義趁機命李繼捧入朝。李繼捧無奈攜全家赴開封朝見趙光義,并向宋朝獻出了夏、綏、銀、靜諸州。于是趙光義命黨項李氏全部遷居京城。

李繼捧歸附宋朝,引起了黨項內部的分裂。居住在銀州、時任定難軍都知蕃落使的李繼捧族弟李繼遷不愿內遷,便以為乳母發(fā)喪為名,奔走水草豐美的地斤澤(今屬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以此為根據(jù)地,號召部族,抗宋自立。太平興國七年(982),李繼遷攻夏州,翌年攻葭蘆川(今屬陜西佳縣)等,均遭失敗。雍熙元年(984),李繼遷進攻夏州西北的王庭鎮(zhèn),宋軍增援不及,被李繼遷大敗。李繼遷乘勝四處出擊,被宋軍成功夜襲根據(jù)地地斤澤,李繼遷幾乎全軍覆沒,僅與弟繼沖及親信張浦等數(shù)人逃脫。之后李繼遷以“李氏世有西土”為號召,得到黨項部族的接濟與支持,在夏州以北的黃羊坪重整旗鼓,圖謀東山再起。

雍熙二年(985),李繼遷一度占領銀州城,又被迫放棄。次年,李繼遷歸附遼朝,成了遼朝的定難軍節(jié)度使,還與遼通婚,到淳化元年(990)又被遼封為夏國王。宋朝采取以夷制夷的對策,重新授李繼捧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賜姓名趙保忠,派他鎮(zhèn)守夏州,對付李繼遷。不料李繼遷暗中通好李繼捧,淳化二年攻占了銀、綏二州,并讓李繼捧為他請封討賞,宋朝不得已授予銀州觀察使,賜名趙保吉。李繼遷又拉攏李繼捧歸附遼朝,遼封李繼捧為西平王,并再次進攻慶、原、環(huán)等州。淳化五年,宋朝派馬步軍都使李繼隆討伐李繼遷,李繼捧將這一情報告知李繼遷,李繼遷反而吞并李繼捧部眾,奪其物資,李繼捧大敗,被囚回開封。李繼遷在宋軍的打擊下再次避居沙漠后,仍然進攻宋朝州軍,搶劫宋軍糧草。

至道二年(996),李繼遷截獲宋軍運往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的40萬石糧草,進圍靈州,趙光義派五路大軍增援,李繼遷以迂回戰(zhàn)術對付宋軍,宋軍無功而返。至道三年,李繼遷表示向宋臣服并再次索要夏州,這時趙恒剛剛繼位,無暇應付西夏戰(zhàn)事,便授李繼遷夏州刺史、定難軍節(jié)度使,及夏、銀、綏、宥、靜五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這樣,李繼遷經(jīng)過10余年的努力,恢復了黨項李氏唐朝時的“故土”。咸平五年(1002),李繼遷在遼朝的支持下攻占靈州,改靈州為西平府。次年,李繼遷從夏州遷居西平府,并試圖攻取吐蕃六谷部酋長潘羅支控制的涼州(今甘肅武威),潘羅支詐降伏襲李繼遷,李繼遷中箭而歸。

景德元年(1004),李繼遷去世,其子李德明繼位。這一年正好遼宋訂立“澶淵之盟”,遼宋關系緩和,李德明便向宋朝請和。景德三年,李德明與宋朝達成和議,宋封李德明為西平王,贈送大量的物資。李德明統(tǒng)治西夏的近30年間,一邊與宋朝維持和平,一邊奪取吐蕃控制的涼州和回鶻控制的甘州(今甘肅張掖)。經(jīng)過反復爭奪,其子元昊于天圣六年(1028)和明道元年(1032)占據(jù)了甘州和涼州。這時李德明準備建國。李德明同時臣服于遼、宋兩國,遼、宋相繼封其為夏國王和夏王。大中祥符九年(1016),李德明追尊其父李繼遷為“皇帝”,天禧四年(1020)在靈州懷遠鎮(zhèn)(今寧夏銀川)修建都城,改名興州。明道元年(1032),李德明去世,元昊繼位后繼續(xù)與回鶻作戰(zhàn),至景祐三年(1036)攻取瓜、沙、肅三州,占領河西走廊,又不斷侵擾宋朝邊境。景祐五年(西夏大慶三年,1038)十月十一日,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元昊希望宋朝承認他稱帝的既成事實,此舉激怒了宋朝。元昊得不到宋朝的承認,決定用戰(zhàn)爭來實現(xiàn)他的目標,從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二年(1042)向宋朝發(fā)動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康定元年初,元昊進逼延州(今陜西延安),宋劉平、石元孫等軍隊從慶州來援,元昊于三川口(今陜西安塞北)詐降伏襲,大敗劉平、石元孫軍隊。繼而元昊猛攻延州七日,遇大雪,又恐后路被切斷,才解圍撤軍。三川口之敗,震驚宋廷朝野。宋朝調整了西北的統(tǒng)帥,任命夏竦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使,韓琦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涇州,范仲淹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對夏作戰(zhàn),韓琦主張主動進攻,根除隱患;范仲淹估計宋軍實力不足,主張堅壁清野,固守抗敵。

慶歷元年(1041),宋朝還沒決定采取哪種策略,元昊已發(fā)動第二次進攻,舉10萬大軍進軍渭州(今甘肅平?jīng)觯?。韓琦命任福、桑懌率部迎擊。元昊詐敗以誘敵深入,宋軍追至好水川(今甘肅西吉縣單家集東)才知中計,但為時已晚,經(jīng)激戰(zhàn),任福、桑懌力戰(zhàn)而死。好水川之敗使范仲淹防守與議和的策略逐漸清晰,但朝中反對議和之聲仍很激烈。

慶歷二年(1042),元昊再次興兵,進攻鎮(zhèn)戎軍(今寧夏固原)。宋知渭州王沿派葛懷敏迎敵,再中元昊誘敵深入之計,在定川砦(今寧夏固原市中河鄉(xiāng)紅崖村上店子水庫東)為西夏軍包圍,水源又被西夏軍切斷,只得冒險突圍,被元昊伏兵圍殲,全軍覆沒。元昊繼續(xù)直逼渭州城,王沿無兵可守,只得布疑兵陣、使空城計,元昊放棄攻打渭州,縱軍大肆搶掠七百里而歸。定川砦之敗,使宋朝決定采用范仲淹的防守與議和策略,派韓琦與范仲淹等人布置宋夏防線,在宋夏邊境的要沖之地修城筑砦,構建牢固的軍事?lián)c,并訓練當?shù)匾啾嗝竦泥l(xiāng)兵、蕃兵和弓箭手對付西夏軍隊的侵擾。

同時,宋朝開始謀求與西夏的議和。由于西夏國力有限,經(jīng)不起長期戰(zhàn)爭,加上議和會給西夏帶來豐厚的物質利益,元昊立即響應了宋朝的議和主張。慶歷四年(1044),宋夏達成協(xié)議:元昊以夏國主的名義向宋稱臣,西夏國實際政治獨立;宋朝每年給西夏絹13萬匹,銀5萬兩,茶2萬斤;每年還要給西夏國節(jié)日與生日禮物銀2萬兩,銀器2千兩,絹、帛、衣2.3萬匹,茶1萬斤;兩國恢復貿易往來。

正當宋夏交戰(zhàn)之時,支持西夏的遼朝趁機敲詐宋朝,以西夏保護國自居,于慶歷二年(1042)正月派使者質問宋對西夏的戰(zhàn)事,勒索關南之地,并威脅將興兵伐宋。同年九月,宋朝答應在澶淵之盟所定之外每年增納銀10萬兩,絹10萬匹,其中一半用以替代關南租賦,一半用以答謝遼朝對西夏的約束。這樣,遼朝破壞了與西夏的聯(lián)盟,雖不費一兵一卒從宋朝得到了好處,卻引來遼夏關系的惡化。元昊對遼朝的出賣行為十分不滿,后來又發(fā)生了遼朝境內黨項族部投附西夏的事件,遼夏聯(lián)盟徹底破裂。元昊為防止宋遼聯(lián)合而勿忙向宋稱臣,于是達成宋夏和約。不久,遼舉10萬大軍進攻西夏,渡黃河,在賀蘭山北與元昊軍激戰(zhàn)。西夏軍隊難以抵擋,元昊連連退兵,堅壁清野,伺機反攻,最后重創(chuàng)遼軍。戰(zhàn)勝遼軍后,元昊立即與遼議和,緩和夏遼矛盾。這樣,宋、遼、夏三方鼎立的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二、慶歷新政

慶歷年間(1041—1048),宋仁宗趙禎起用以范仲淹為代表的新興政治派別,試圖以新政渡過危機,遭朝中保守勢力強烈反對,新政草草收場。

為了防止君權旁落,宋朝自建國以來,即嚴重削弱武將實權,同時以科舉制度向社會開放仕途,培養(yǎng)龐大的文人官僚集團以實現(xiàn)對全國之統(tǒng)治。宋朝統(tǒng)治者全無長遠的政治目標,只以鞏固君權為能事。為了穩(wěn)定文人官僚集團對趙宋王朝的忠心,宋廷給予高級文人官僚優(yōu)厚的待遇,允許他們在皇帝的生日、重大的祭祀日、大臣退休或去世時,向朝廷推薦自己的子弟、親屬或門客做官,這稱為“門蔭”或“恩蔭”;又規(guī)定,官員任內每年勘驗其勞績過失,合格者寄祿官階(級別)定期遷轉,實際中勘驗淪為形式,不管政績如何,文官三年升遷一次,武官五年升遷一次,這稱為“磨勘”。這種政策,導致官僚集團臃腫而行政能力低下,吏治十分腐敗。

乾興元年(1022),趙恒死,其子趙禎繼位,太后劉娥臨朝稱制,年號天圣(1023—1032)。劉娥原是益州華陽(今四川成都)的孤女,年幼時嫁給銀匠龔美,兩人往京城謀生,后龔美將劉娥改嫁,時為襄王的趙恒將其引入王府,趙光義聽聞后命趙恒將劉娥逐出,趙恒將劉娥寄留于王府給事張耆家中。劉娥在趙恒即位后被接入宮中,并晉升為德妃,郭皇后去世后,趙恒力排眾議,立劉娥為皇后。劉娥無子,其侍女李氏為趙恒誕下唯一存活的皇子趙禎,劉娥將趙禎奪為己子,趙禎即位后仍隱瞞其身世。李氏去世前進位宸妃,去世后,宰相呂夷簡提醒劉娥為身后謀,以一品禮和皇太后服為李氏入殮厚葬。明道二年(1033)劉娥去世,趙禎得以親政。這段時期,宋朝內政外交相對平穩(wěn)。但劉娥擅權,隱瞞趙禎的身世和其生母身份;趙禎平庸,為后宮后妃的爭執(zhí)而焦頭爛額;而丁謂、呂夷簡等宰執(zhí)大臣,為了擅權鉤心斗角、結黨營私、排擠異己,宋朝政治風氣庸腐墮落。

范仲淹(989—1052),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年幼喪父,母親謝氏攜其改嫁淄州長山(今山東鄒平)朱文翰。范仲淹曾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書院求學,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進士。天圣年間,太后劉娥臨朝,范仲淹多次上書,指陳時弊。天圣七年(1029),時任秘閣校理的范仲淹上疏請?zhí)筮€政于趙禎,被貶為河中府通判。趙禎親政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城任右司諫,當時因后宮矛盾,趙禎決意廢后,宰相呂夷簡附和,范仲淹率臺諫官員質問宰相,準備廷爭,被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回京權知開封府,次年因不滿呂夷簡擅權營私,將京官晉升情況繪成《百官圖》進呈,又撰文指摘時政。呂夷簡大怒,又以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等理由,將其出知饒州(今江西鄱陽),余靖、尹洙、歐陽修等為其鳴不平,也被出為地方官,此四人時稱“四賢”。宋夏戰(zhàn)爭時,范仲淹因韓琦推薦出鎮(zhèn)延州,宋夏戰(zhàn)爭結束后,范仲淹先后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慶歷年間,宋朝面臨內憂外患,除夏、遼侵迫,慶歷三年(1043)五月,沂州士卒王倫率眾起事,九月,張海和郭邈山在商山起事,所到州縣,宋朝官吏或作鳥獸散,或迎接起事者入住縣衙,宋朝派出大軍才得以剿滅。這時呂夷簡已以太尉致仕,趙禎感到統(tǒng)治危機,要求新提拔的范仲淹、韓琦和富弼等人提出應對措施。范仲淹呈《答手詔條陳十事》,拉開慶歷新政的序幕。范仲淹所陳十事包括:(1)明黜陟,即嚴格官吏升遷考核制度;(2)抑僥幸,即限制官僚子弟親友通過“門蔭”做官;(3)精貢舉,即改革科舉內容和程式;(4)擇官長,即加強各級長官的保舉和選派;(5)均公田,即調整多寡過分懸殊的官員“職田”,防止和減少貪污;(6)厚農桑,即組織和獎勵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7)修武備,即招募京畿衛(wèi)士,并組織他們務農;(8)減徭役,即裁并州縣,減輕農民徭役;(9)覃恩信,即督責地方落實執(zhí)行赦令等恩澤;(10)重命令,即嚴肅中央政令。十事主要分為整頓吏治、改革教育考試制度、加強武備和發(fā)展生產四個方面,趙禎對其中的大多數(shù)內容予以采納,并參考其他大臣的建議,頒布了多道詔令,實行所謂的“新政”。

十月,趙禎下詔,選任了一批按察使派往各路視察官吏狀況。范仲淹根據(jù)按察使送上的有關各地官吏狀況的報告,親自圈選各路長官(監(jiān)司),見到不合格的,立即以筆勾去。富弼提醒說,一筆勾去一個監(jiān)司是很容易,只恐怕這一家人都要痛哭。范仲淹卻認為,一家哭比一路哭好得多。第二道詔令改革官吏升遷制度,規(guī)定要對官吏的政績經(jīng)過嚴格的考察后才能升遷。第三道詔令禁止宰執(zhí)大臣的子弟親戚索要作為皇帝文學侍從顧問官的“館職”。第四道詔令改革門蔭法。官僚的門蔭權利,只能傳留給他們的兒子和直系親屬,除長子、長孫外,其他人門蔭要限制年齡。圣節(jié)日的候補官恩遷,一律取消;郊祀等重大祭祀日的蔭補也要通過考試。第五道詔令削減宗室高官的職田,按新標準重新分配職田,使各級官員的職田不至于過分懸殊。第六道詔令要求全國在各州縣設立學校,各地考生需在州縣學校學滿三百日,才許報名參加地方的科舉考試(秋試)。同時改革了進士科考試的內容,先考“策”,即對行政事務提出自己的見解并闡述理由;再考“論”,即對某個論題闡述自己的觀點并形成論文;最后考傳統(tǒng)的詩賦。這些改革措施打亂了因循守舊的官僚習氣,觸動了許多官僚的利益。比如范仲淹派出按察使,大膽揭發(fā)各地官吏的不法行為,并要求朝廷立即罷免他們的官職,使趙禎感到十分頭疼;原來的官員不歡迎范仲淹新舉薦的各路監(jiān)司官;新的科舉科目讓原來只知背誦經(jīng)義和詩賦的舉子感到無從適應。

新政更遭到以夏竦為首的反對派的極力抵制,結黨營私成為他們攻擊改革派的重要理由,而改革派自詡為君子,攻擊反對派為貪利小人。君子不黨是傳統(tǒng)儒家的道德標準之一,趙禎對于范仲淹等道德君子結黨營私的說法十分困惑,向范仲淹尋求解釋,范仲淹回答說,物以類聚,臣僚有正有邪,各自結黨,如果君子結黨為善,對國家沒有害處,就不應該禁止。歐陽修更寫了一篇《朋黨論》,認為朝廷中如果罷斥了小人之黨,而由君子之黨當權,那么天下就能得到治理。

改革派的激進態(tài)度激化了與反對派的矛盾。夏竦策劃陰謀來陷害改革派官員。石介在趙禎提拔范仲淹等人入朝時,對已任命為樞密使的夏竦被改判亳州十分興奮,寫了一篇《慶歷圣德頌》,將改革派入朝稱為“眾賢之進”,將夏竦出知亳州說成是“大奸之去”。夏竦對此懷恨在心,唆使婢女模仿石介筆跡,將石介致富弼信中“行伊、周之事”篡改為“行伊、霍之事”,宣揚改革派的勢力已威脅到君權。此事傳出,范仲淹與富弼十分恐懼,請求出朝巡邊,不久分別出為陜西河東宣撫使和河北宣撫使,慶歷新政陷入僵局。范仲淹赴陜途中路過鄭州,當時呂夷簡居鄭,范仲淹前往拜訪,呂夷簡指出范仲淹突然離開朝廷,便無機會再入朝主持新政。不出呂夷簡所料,富弼的岳父、范仲淹和歐陽修的引薦人晏殊被罷相,改革派諫官蔡襄和孫甫等人自求外放,改革派的領袖與骨干幾乎全被排擠出朝。反對派并不罷休,一次改革派追隨者蘇舜欽等十余人宴會,席中有王益柔吟出“醉臥北極譴帝扶,周公孔子驅為奴”的詩句,反對派聞知,指控蘇舜欽等人誹謗周、孔,犯大不敬之罪。趙禎立即逮捕了全部與會者,蘇舜欽被貶為庶人,其他人貶官處分,反對派稱“一舉網(wǎng)盡”。趙禎又下詔,強調至治之世不為朋黨,批評范仲淹等結交朋黨以沽聲譽的行為,斥責歐陽修的《朋黨論》“詆斥前圣,放肆異言”。此后,杜衍、范仲淹、富弼、韓琦、歐陽修等改革派官員盡數(shù)被罷為知州,新政的各類措施也在反對聲中被基本廢除。

宋朝提拔文官之本意,在于為皇帝培養(yǎng)忠實的官僚以鞏固皇權。比如趙恒即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庸俗觀念,激勵士人讀書為官。因此,宋初的士大夫往往因循守舊、貪冒平庸。但是士人以研讀儒家經(jīng)書為科舉途經(jīng),畢竟有機會秉承儒家文化傳統(tǒng),進而培育獨立的價值觀念。11世紀中葉以范仲淹、歐陽修等為代表的新興政治派別,就是宋朝第一代獨立探索儒家政治理想的士大夫群體。他們自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批判漢唐經(jīng)學不合時宜的解釋,融會儒、道、佛三家思想,對儒家經(jīng)典進行了全新的創(chuàng)造,提出了儒士對君主、對社會、對道德世界所承擔的崇高責任。他們一旦有機會主導國家政治,即提出全面的行政改革方案,并不畏世俗,鄙斥志氣不投的同僚。雖然范仲淹主持的慶歷新政因為缺乏行政經(jīng)驗,被批評為“更張無漸,規(guī)模闊大,論者籍籍,以為難行”,但所開創(chuàng)的一代士風,竟成為此后近千年儒家君子之道德傳統(tǒng)。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樊市| 锦屏县| 当阳市| 宜黄县| 柘城县| 南康市| 即墨市| 朔州市| 台安县| 青铜峡市| 景宁| 马鞍山市| 茌平县| 洛川县| 曲沃县| 吐鲁番市| 武汉市| 云浮市| 读书| 镇原县| 霍州市| 商河县| 新乡县| 日照市| 南漳县| 邵阳县| 丹棱县| 临清市| 阳春市| 固镇县| 东光县| 莎车县| 融水| 驻马店市| 乌拉特后旗| 怀仁县| 长海县| 九龙县| 土默特右旗| 定州市| 都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