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北宋后期政局
一、元祐更化
永樂城大敗后,趙頊抑郁染疾,于元豐八年(1085)三月在失望之中病逝,皇位由諸子中年歲最長的趙煦承位,即宋哲宗。趙煦當時年僅10歲,趙頊生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
高太后謚號宣仁圣烈,宋史中所謂“宣仁之誣”事件,是指當時的宰相蔡確與職方員外郎邢恕密謀擁立宋神宗之弟雍王趙顥或曹王趙頵,計劃失敗后反誣高太后謀立趙顥。元祐二年(1087),被罷相的蔡確被貶知安州(今湖北安陸),出游當地車蓋亭時作詩10首。知漢陽軍吳處厚與他有舊恨,于元祐四年得到這些詩后,指斥蔡確詩中以唐高宗傳位武則天事影射高太后,元祐五年蔡確貶死于新州(今廣東新興),朝野震動,這一事件就是“車蓋亭詩案”。已升任宰相的范純仁反對因文字曖昧貶黜大臣的做法,因此竟被指為與蔡確結黨而被罷相。當時即使反變法官員也認為“車蓋亭詩案”對蔡確的打擊過于嚴厲,幕后主使似為高太后,蔡確、邢恕作為臣僚誣蔑臨朝稱制的高太后,于理似有不合,趙煦親政后對高太后也表現出仇恨情緒,這些都可能成為“宣仁之誣”說法的疑點。
高太后主持政局后,任命堅決反對變法的司馬光擔任門下侍郎、呂公著為尚書左丞。司馬光執政后,立即要求廢止熙寧變法各項措施。這時朝中的宰相是蔡確和韓縝,知樞密院事是章惇,他們都是變法派的官員,堅決抵制司馬光的主張,提出“三年無改父道”的古訓,反對趙頊一死,新法即除。司馬光針鋒相對,提出新法為王安石、呂惠卿等人所為,并強調盡變新法是高太后“以母改子”,而不是趙煦“以子改父”,同時司馬光極力推薦劉摯、范純仁、范祖禹、呂大防、孫覺、王巖叟、蘇軾、蘇轍等一大批反變法派的官員擔當朝廷要職。元豐八年(1085)七月,宋廷廢除保甲法;十一月,廢除方田均稅法;十二月,廢除市易法和保馬法。第二年,改年號為“元祐”,進一步廢除新法。閏二月,反變法派開始向變法派的宰執大臣發起進攻,由反變法派的臺諫官參劾蔡確、章惇、韓縝等人。不久,三人分別罷出朝廷。三月,司馬光要求全國在五日之內廢除免役法,恢復差役法,引起反變法派內部的廣泛爭議。范純仁、蘇軾等人認為免役法有合理的內容,不應全部廢除,但司馬光固執己見。只有原本屬于變法派的知開封府蔡京五天內恢復差役法,受到司馬光的表揚。四月,王安石在對新法盡廢的失望痛心中落寞去世。此后,反變法派的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相繼拜相。八月,宋廷廢除青苗法。九月,司馬光因病去世,呂公著獨相,反變法派繼續廢除其他新法,并要求將全部變法派官員趕出朝廷,呂嘉問、鄧綰、李定等人相繼被貶。元祐年間在高太后、司馬光等人的主持下,熙寧變法措施基本被廢除,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二年“車蓋亭詩案”發生后,反變法派官員梁燾還開出兩張名單:一張是所謂的蔡確親黨,有章惇、蒲宗孟等47人;另一張是所謂王安石親黨,有呂惠卿、蔡確等30人。元祐四年(1089),呂公著去世,元祐五年,呂大防獨相,打算進用一些變法派官員,又遭激烈駁斥,黨爭愈趨激烈。司馬光和呂公著相繼去世,反變法派失去領袖,內部紛爭四起。當時按籍貫劃分朝臣,有所謂的洛黨、蜀黨和朔黨。洛黨以為經筵侍讀程頤為首,有朱光庭、賈易等人;蜀黨以翰林學士蘇軾為首,有蘇轍、呂陶等人;朔黨以門下侍郎劉摯為首,有王巖叟、劉安世、梁燾等人,其眾甚廣。
司馬光去世時,群臣先在明堂舉行賀禮,然后打算前往吊唁司馬光。這時程頤提出,孔子如果當天“哭則不歌”,因此不應該同天參加賀禮與喪禮,有人反駁孔子只說“哭則不歌”,沒有說“歌則不哭”。程頤為趙煦說書過于古板迂腐,趙煦非常不滿,蘇軾也厭惡程頤,這時也諷刺程頤是“鏖糟陂里叔孫通”,引起眾人大笑,蜀黨與洛黨由此結仇。不久,蘇軾為選拔館職官員考試出題“今朝廷欲師仁祖之忠厚,懼百官有司,不舉其職,而或至于偷;欲法神考之勵精,恐監司守令,不識其意,而流入于刻”(岳珂《桯史》卷四《蘇葛策問》)。此題一出,洛黨興師問罪,指斥蘇軾謗訕仁宗之政茍且,神宗之政峻刻,朔黨也以為出題失當,應當治罪。而高太后接受蜀黨自辯,為蘇軾開脫,并貶斥了洛、朔黨的有關臺諫官。元祐二年(1087),程頤指責高太后在皇帝不在場時單獨垂簾聽政,引起高太后不滿,被罷出朝廷。后來洛黨的賈易又試圖以文字獄彈劾蘇軾,但沒有成功。元祐六年二月,劉摯升任右相,又遭到左相呂大防排擠。
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病逝。高太后被反變法派譽為“女中堯舜”,但她盡除新法、壓迫變法派官員的政策,在其去世后立即反彈。
二、紹圣紹述
高太后去世后,趙煦親政,再次起用變法派官員,恢復熙寧變法的各種措施。當時年號為紹圣,史稱“紹圣紹述”。
高太后當政時,趙煦沒有機會參與政治決策,朝臣們也不在意趙煦的感受,趙煦對高太后和元祐眾臣有很深的積怨。元祐八年(1093)十二月,楊畏提議恢復新法。元祐九年二月,趙煦任用李清臣、鄧潤甫為執政大臣,兩人倡議“紹述”即繼承其父趙頊的變法事業。四月,諫官張商英抨擊司馬光、文彥博元祐之政,挑動趙煦不要忘記元祐大臣的不敬,曾布更建議改年號為“紹圣”,以熙豐變法為神圣事業。于是,不主張恢復新法的蘇轍、范純仁、呂大防被罷相貶出朝廷,章惇拜為首相,曾布入主樞密院,變法派官員重新控制朝政,開始恢復免役、青苗等熙豐新法。
紹圣年間對新法的“紹述”其實多有修正,但對反變法派的打擊則毫不含糊。司馬光和呂公著被奪去贈官和謚號,趙煦為其親書的碑額也被追毀,只保護了元祐年間對其保留敬意的蘇頌。其后,呂大防、劉摯、蘇轍、梁燾等人被貶到廣南東路(今廣東省),范純仁被貶往永州(今屬湖南),蘇軾被貶往昌化軍(今海南儋州西北),程頤被貶往涪州(今重慶涪陵),韓維等30人被相繼貶官。至元符元年(1098),更設立“訴理所”清算元祐反變法派官員830家之多。
元豐六年、七年(1083、1084),西夏兩次反攻蘭州,均被宋軍打敗。此后宋夏兩國暫得相安。元祐五年(1090),西夏交還永樂之戰的宋軍俘虜,宋則將米脂、葮蘆、浮圖、安疆四寨交還給西夏。西夏得地后,從第二年開始連續進攻宋朝,攻占麟州(今陜西神木)、府州(今陜西府谷)等地,但在元祐七年攻打環州(今甘肅環縣)時被宋知慶州(今甘肅慶陽)章楶所敗。紹圣元年(1094),章惇提出對當年主張將米脂四寨交還西夏的司馬光、文彥博、范純仁等11人治以“挾奸妄上”之罪。紹圣三年,西夏再次大舉進犯宋境,占領宋金明寨(今陜西安塞南)。第二年,在呂惠卿的主張下,宋軍對西夏進行反攻,攻克宥州(今陜西定邊東),章楶又在邊境構筑平夏城(今寧夏固原黃鐸堡村)、靈平寨,以防西夏進攻。元符元年(1098)冬,西夏舉30萬大軍進攻平夏城,被章楶大敗。第二年西夏向宋求和,宋夏再次修好。
元符三年(1100)正月,年僅25歲的趙煦病危,沒有子嗣,五位皇弟成為嗣君人選。宰相章惇主張立趙煦的同母(欽成皇后朱氏)弟簡王趙似,其次當立年歲最長的申王趙佖。向太后認為趙似年幼,趙佖眼瞎,主張立瑞王趙佶。章惇認為趙佶輕佻,不適合當皇帝,向太后則聲稱趙煦曾屬意于趙佶。于是,18歲的趙佶繼位,即宋徽宗。
趙佶即位后,向太后曾有半年時間垂簾聽政,這期間變法派官員再次遭到打擊,蔡卞罷相,韓琦長子韓忠彥拜相。元符三年(1100)七月,向太后撤簾還政后,章惇罷相,曾布拜相,趙佶宣稱調和熙寧、元祐之政,第二年改年號“建中靖國”。但向太后去世后,反變法派官員失去政治依靠,變法派“子承父業”的輿論再起,趙佶立即轉向新法,改年號為“崇寧”。曾布為了排擠韓忠彥,提拔韓的政敵、已被罷出朝廷的蔡京為執政。韓忠彥罷相后,蔡京羅織曾布罪名。不久蔡京升任左相(首相),與趙佶一起,開始了北宋末年的腐朽統治。
三、趙佶、蔡京的統治
趙佶是生性放浪、愛好藝術與享樂的皇胄子弟,具有高超的藝術造詣,書法上突破唐楷獨創“瘦金體”,花鳥畫以細膩優雅稱絕。趙佶即位后在翰林圖畫院設立了書法科,下令編纂《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藝術圖集,設立大晟府制作雅樂,采取多項措施推動文化藝術發展。
蔡京是貪權奪利的文人政客,熙寧時期擁護變法,元祐時期投靠司馬光,紹圣期間再倡新法,徽宗朝初期貶居杭州。蔡京在杭州結交為趙佶收集書畫的宦官童貫,后因擅長書法獲得趙佶賞識,被重新起用為知定州,又因曾布的拉攏,出任知大名府、翰林學士承旨,韓忠彥罷相后升任尚書左丞(副宰相),然后打擊曾布,升任獨相。
蔡京以“崇寧”為幌子,大肆打擊政治上的異己者,在朝廷中遍插黨羽。崇寧元年(1102)九月,趙佶、蔡京清查向太后當政時上書言事的582名官員,按是否贊同新法,分為正邪六等:蔡京黨羽41人列正等,都升官重用;與蔡京政見不同的541人列為邪等,分別被貶逐或降官、免官職。不久,又將元祐、元符年間恢復舊法的文彥博、司馬光等120人列為元祐奸黨、元符奸黨,由趙佶御筆書寫“奸黨”名單,刻石于端禮門外。崇寧二年,趙佶下詔將“三蘇”和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等蘇門四學士,以及范祖禹、范鎮和劉攽等人的著作列為禁書。崇寧三年六月,又將元符上書的邪等、元祐奸黨、元符奸黨名單整合后,加入蔡京的政敵章惇、曾布等變法派官員,形成所謂的“元祐黨籍”,列入“元祐黨籍”者及其子孫一律不得擔任在京的官職,宗室不得與黨人聯姻。“元祐黨籍”由趙佶書寫并刻石于文德殿門東壁,并頒示全國州縣刻石。大規模的政治清算引起激烈反對。崇寧五年正月,彗星出現,在大臣的勸說下,趙佶派人拆毀了“元祐黨籍”碑,黨禁有所松動。
趙佶又一味尋歡作樂、粉飾太平。崇寧元年(1102),趙佶命童貫在蘇、杭設造作局,專門打造各類高級工藝品。蔡京則曲解《周易》中“豐享,王假之”和“有大而能謙必豫”的說法,倡導“豐享豫大”,主張君主享樂理所當然。崇寧四年,趙佶讓朱勔在蘇州設立應奉局,專門從東南各地的民間搜括奇花異石,裝船運往京城,每十船為一綱,稱為花石綱。花石綱荼毒東南20年,民財為之耗盡。政和四年(1114),趙佶又在蔡京的鼓動下,大興土木,其中延福宮與皇家園林艮岳規模巨大,薈萃天下奇花異石,耗財無數。
據說艮岳的建造,是因為道士劉混康建言,如果增高京城西北隅,將有“多男之祥”,結果趙佶子嗣繁盛,他崇信道教或許與此有關。政和年間(1111—1118),趙佶授意道箓院冊封他為“教主道君皇帝”。宣和元年(1119),趙佶下詔全國佛教僧尼及各類名物都從道教名號,激起佛教徒強烈不滿。除劉混康,趙佶先后寵信王老志、王仔昔、林靈素等道士,其中林靈素宣稱趙佶是上帝長子神宵玉清王,號長生大帝君。林靈素因受寵,作威作福,與太子爭道,最終惹怒趙佶而被貶死。
蔡京為趙佶所信任,他不但濫立名目,任意搜刮,又慫恿趙佶以御書發布君命,破壞原來的決策程序,以滿足趙佶的各種荒唐要求,同時便于蔡京假托御筆胡作非為。王黼與蔡京勾結,設立應奉司,又與他的宦官干父梁師成一起瘋狂搜刮民財,明碼標價地受賄賣官。童貫以宦官而知樞密院事,鎮壓方臘,攻打燕云,專橫跋扈,誤國亂政。朱勔因花石綱受寵,招賄成市。楊戩與李彥以清查田畝為名,搜刮民田為官田,巧取豪奪。高俅以蹴踘得到趙佶重用。時人對奸臣恨之入骨,蔡京、王黼、梁師成、童貫、朱勔、李彥被稱為“六賊”,又有“打破筒(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趙家世界朱家(朱勔)壞”等民謠。
趙佶君臣的瘋狂搜刮和腐朽統治激起了各地民眾的反抗,其中以北方的宋江與南方的方臘規模最大。宣和元年(1119),宋江集團從河北路開始對抗宋朝廷,以流動作戰的方式掠殺官府,橫行于河北、京東、淮南各路。宣和三年二月,宋江軍轉戰海州,奪取官軍巨艦十數艘,但在遭知州張叔夜的埋伏后,接受招降,其中有36位成員受到宋朝的封官,轟動一時。宣和四年夏,有記載說宋江是在參與鎮壓南方的方臘反政府武裝后,也有認為是在復叛宋朝之后,被宋將折可存奉詔攻捕。
南方則有方臘起義。方臘本是睦州青溪縣(今浙江淳安)的傭工或漆園主,趙佶統治時期,屢遭朱勔造作局的壓榨。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臘不耐盤剝,利用摩尼教等民間秘密宗教,以誅朱勔為名,組織民眾暴力對抗宋朝,自稱圣公,建立官署,攻占青溪縣,起義軍隊迅速發展成十萬之眾,隨即攻占睦州、歙州、杭州等地。趙佶派童貫率數十萬原準備攻遼的大軍南下鎮壓。當時方臘南下攻占婺州、衢州和處州等地,宋軍于宣和三年正月赴浙時,方臘軍正進攻秀州,遭到宋軍的兩面夾擊,損失慘重,退守杭州。此后宋軍相繼攻下杭州、衢州、婺州等地,方臘率部眾20余萬退守青溪幫源洞,在宋軍與地方武裝的夾擊下慘遭鎮壓,方臘被韓世忠所俘,八月在開封處死。
摩尼教產生于3世紀的波斯,從唐朝開始傳入中國,并與中國民間的佛道二教融合,入宋后在東南各地秘密流傳,或稱明教。趙佶編修《道藏》,曾下詔溫州送明教經文入藏。政和四年(1114),趙佶得知兩浙明教信徒建立齋堂,在夜間集會,便下詔取締明教。鎮壓方臘后,明教被定為邪教嚴加鎮壓,并被稱為“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