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手的敏感期——手是孩子的第二大腦
書名: 別讓你的孩子傷在敏感期作者名: 徐霞本章字數: 5534字更新時間: 2020-10-21 18:02:21
什么是手的敏感期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禮拜堂所做的天頂畫——《上帝創造亞當》,在這幅畫里,核心的位置上展示的是兩只手:一只是上帝的手,指向亞當,又像指向未來;而另一只是亞當的手,向上帝伸出去。毫無疑問,這兩只手中蘊涵著某種神秘的味道和深層的含義。也許,我們可以這么理解,如果沒有手,所有的思想,即便是上帝的思想也無從實施。
而對于孩子來說,手就是他的第二大腦。簡單地說,在手的敏感期,孩子通過手的使用來協調大腦和身體之間的關系,同時還通過手來發現和了解這個外在的精彩的世界,從而建構自己內在的世界。
當孩子還在嗷嗷待哺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嘗試吮吸手指,投入地玩弄自己的小手;一歲左右的孩子會用拇指和食指將細小的顆粒物捏起來;兩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能夠專注地玩好串珠游戲;三歲以上的孩子又熱衷于把泥巴堆成城堡……
這些皆由孩子的天性使然——由孩子的年齡和不同階段的敏感性而決定。簡單地說,此時的孩子正在驗證自己手的能力。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口是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重要器官,但僅僅利用口,很多探索行為是不能完成的,它需要一個“助力”,那就是手。寶寶吃手的行為就是為接下來的探索行為做準備,他通過用口吮吸或啃咬手,把手喚醒,把手的能力釋放出來。這樣,寶寶就可以手口配合,繼續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了。
沒錯,手是人類最好的“工具”。“心靈手巧”一詞就已說明手與腦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大腦的發育可以使手的動作得到發展;反之,靈巧的雙手也能刺激大腦的進一步發展。一個在成長早期就能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長大后勢必會擁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和一個聰慧的頭腦。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這么說,兒童是用手來思考的,而手的自由使用不僅表達了兒童的思維,也表達了兒童思考的過程,然而,人為地阻止兒童手的活動,很可能就會阻止了兒童的思考。
提到孩子手的能力,很多家長常常會自豪地這樣說:“我家孩子的手巧,他的手指還會跳舞呢!”“我家孩子的手很靈活,從2歲起,就會用兩個手指頭或三個手指頭拿東西。”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也會發現一些孩子的手很笨拙,他們的手做不了細活兒,如拿筷子、撿細小的物品等,他們甚至不能自如地用兩個手指夾東西。這往往是因為在他們成長發育的階段,手被束縛了,手的能力沒有被釋放出來。所以說,每一位家長在養育孩子之初就應該認識到:手是兒童最好的感知工具,手的活動絕非一個簡單的動作,而是幼兒有目標探索世界的行為,有意識地開發孩子手的潛能,那孩子的記憶力及反應的敏捷度才能得到相應的提高。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這樣孩子在他們的世界里才會真正地鮮活起來。
伸手打人:只是為了引起注意
一位媽媽很苦惱,她這樣說:
子陽1歲半了,他有一個好朋友叫鵬鵬,由于我們同住一層,所以經常串門玩。可是最近,兩個人正玩得好好的,子陽就會突然揚起自己的手,打鵬鵬臉一下。而鵬鵬似乎也不怎么介意,我的心里卻有點兒過意不去了,鵬鵬媽也心疼的不得了。幾次下來,都很少串門了。
面對這么一個喜歡伸手打人的寶寶,我是應該堅決制止他的打人行為呢?還是像子陽爸爸那樣,抓著他的小手打幾下,讓他知道被人打的感覺呢?現在,這件事幾乎成了我的一塊心病了。
其實,孩子打人,也是敏感期的一種正常表現。通常,寶寶9個月左右時,手部的功能分化會有一個突然的發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會有一個很大的突破。這時的“打人”行為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這種行為會讓他們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樂趣,這就好比我們成人學會了某種技能,很愿意去使用它一樣。
還有一點就是,當寶寶過了1歲,他在語言發育方面的發展,會出現能夠發出“噠噠噠”的,類似“打”的發音這么一個階段,而且手部也會隨之做出相應的拍打動作,這是寶寶語言發育的一個必經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家長給予了錯誤的引導,甚至是強化了這個動作,反而會變相地鼓勵寶寶這種打人的行為。
孩子“打人”更為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也可能是自己太過興奮而無法控制自己;也可能是他想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比如愛或不滿;還可能是他想與別的小朋友溝通、交流等等。所以無論如何,父母都不能認為孩子有“暴力”傾向,更不要給孩子貼上“暴力”的標簽,因為孩子并不是真的想打人。
想想看,在你面前,只是一個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完善的孩子,當他根本無法用語言正確傳遞自己的真實想法時,只能本能地通過“打”這種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不明就里的父母往往把這種行為看成是帶有攻擊意味的“打”。殊不知,父母在沒有讀懂孩子內心的情況下,又沒能給予真誠的理解與關懷,這只能讓孩子更加感覺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關懷。
那么,父母究竟應該怎么做呢?
1.別對孩子“打人”的行為太敏感
如果孩子的每一次“打人”動作都被父母看在眼里,并嚴加斥責,那么,孩子也許就會非常聰明地意識到,無論父母在干什么,只要他打人,父母就會關注他。所以,孩子就會把打人當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種方法。可見,父母對于孩子打人的行為不要太敏感,否則就會讓孩子的打人行為轉化成他的一種習慣,他以后可能就真的會打人了。
2.簡短而不是冗繁地教育孩子
孩子打人的行為雖然是不能容忍的,但孩子的感受是可接受的。父母應該向孩子表明理解他的感受,平靜但要清楚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但是我們不能打人……”父母一定要注意避免過長的訓導和講道理,因為這可能會使孩子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了。另外,強制性地讓孩子表示道歉并不可取。換一種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并且表示你的關心,效果就會很好。因為你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典范。
3.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
做父親的,盡量給兒子做一個好榜樣,平時,言行舉止盡量寬容周到,注意善待女性,有禮貌;做母親的,也要給女兒提供好的模仿對象,平時,待人接物親切溫和,細心周到。千萬別忽視這些,也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其實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眼中,是會被孩子模仿的。
4.讓孩子用語言代替暴力
對于正在學說話的孩子們來說,使用語言代替暴力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比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不要打小朋友,可以說“讓我玩玩你的玩具”。另外,父母也要經常表揚孩子積極的行為,可以夸獎他“和小朋友分享真好”,“這次沒有打人,非常棒!下次再試著這樣做。”
5.降低孩子觀看暴力的機會
譬如,電視里的打斗場面、大孩子之間的推搡,特別是大人對孩子的粗暴動作都盡量讓孩子少看。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比較粗暴,隨意拍打,孩子難免也會這樣。另外,父母平時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夸耀和贊美別人的打斗。
總之,糾正孩子打人的壞習慣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父母在教導孩子的同時,還要培養自己的耐性,不可以半途而廢。
亂扔東西:一種自我發現和自我欣賞
一位媽媽曾這樣說:
我家寶寶大約在7個月的時候就能端坐在一個地方,將球高高地舉起,并拋向對面。我知道這是寶寶在鍛煉自己的手臂肌肉力量,于是對他的這種行為非常支持。往往樂此不疲地為他撿球,讓他扔,寶寶也玩得非常高興。
可是到了1歲左右時,他忽然變得特別“壞”。一次,我遞給他一塊餅干,他把餅干抓住,卻又扔掉了;我又遞給了他一塊,他還扔,而且扔掉之后,還沖我壞壞地笑。
以后這種情況多次發生過,不管我給他什么物品,他拿到后都喜歡扔掉幾次。后來,不僅如此,他還多次把桌子上能拿得動的物品都扔到地上。扔完之后,他要么會瞅著地上亂七八糟的物品壞壞地笑,要么臉上總是呈現出十分滿足的表情。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對此深有體會,當寶寶一周歲左右時,突然對扔東西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屋子里往往一片狼藉,怎么收拾也收拾不干凈。于是就會感嘆:家里有孩子,怎么也干凈不起來了!
其實寶寶之所以喜歡這樣,是因為覺得很有趣:他們好奇,這些東西扔在地板上、地毯上、水泥地上為什么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他們詫異為什么爸爸媽媽總是樂此不疲地給我撿回來,難道這是一個新游戲嗎;當然,他們也會這么想,扔東西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會更注意我,這真讓我高興。
這么看來,寶寶愛扔東西的情況也是非常正常的。寶寶恰恰是通過“扔”這一動作來進行實踐,以及探索這個總是讓他們充滿驚喜的世界的。大人千萬不要拿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和理解寶寶的這種行為,也不要嫌寶寶太淘氣而阻止寶寶的行為,而是應該讓他們親身體驗不同事物的不同性質,讓寶寶自己從實踐中豐富知識和經驗。
另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寶寶愛扔東西不僅能夠鍛煉寶寶的體力,而且還能增強寶寶的自我意識,因為在扔東西的過程中,寶寶分清了自己與客觀事物的區別,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步。
認識到這一點以后,就不要再斥責寶寶亂扔東西了。但是為了減少麻煩,家長還應采取一些小策略,來“對付”這個聰明的小淘氣。
(1)給寶寶不易損壞的玩具。一些毛絨玩具、橡膠制玩具、塑料玩具,一般不易損壞,可以給寶寶在床上、地板上、餐桌椅上準備一些,讓寶寶盡情地玩。
(2)不要給寶寶食物。當寶寶吃飽后,就要把餐桌上的餐具和食物拿走,不能養成扔食物的習慣。一來食物扔到地上不好收拾,二來也是為避免浪費。
(3)為了方便,媽媽可將玩具用線或皮筋兒拴在寶寶床頭,當寶寶扔出去后,媽媽指導他再把玩具拉回來,這樣,寶寶就不會因夠不到玩具而哇哇大哭了,同時也省卻了撿東西的煩惱。需要注意的是,拴的繩子不要太長,免得繞住寶寶的脖子發生危險。
(4)不要馬上收拾。當寶寶扔出一些玩具后,不必馬上收拾。可以等寶寶玩盡興以后,再進行“階段性”的收拾,這樣也省得使自己筋疲力盡。
(5)家里的手機、手表等昂貴的東西要注意放在寶寶不易夠到的地方,否則扔壞了可是一種損失。
(6)爸爸媽媽還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寶寶玩,比如,可以和寶寶面對面地坐著,中間隔開一定的距離,一起拿著毛絨玩具或球扔過來扔過去,和寶寶一起做游戲。這樣不僅鍛煉了寶寶的手部肌肉能力,還促進了親子關系的發展。
總之,隨著孩子手的功能逐漸被喚醒,以及手部的肌肉逐步發達,孩子會發現,手不僅能抓東西,而且還能扔東西,這對于他們來說又是一個重大發現。所以,他們要不斷地體驗這一新功能。這對于他們來說,不僅是一種自我發現,還是一種自我滿足和自我欣賞。這樣看來,孩子的世界是不是比成人的世界要奇妙得多呢!
撕書、撕紙:鍛煉手指的分化功能
涵涵6個月的時候,爸爸給他買回家一些嬰兒繪畫、看圖識物書等。涵涵雖小,但是對爸爸的禮物非常喜歡,臉上露出了滿足的微笑。
誰知道,僅僅過了一天的時間,爸爸下班回到家時,就發現這些書東倒西歪地躺在地上,其中一本被涵涵撕得面目全非。媽媽很無奈地笑著說:“喏,你的乖女兒干的好事!”
爸爸假裝張牙舞爪地撲過來,說:“小涵涵,你這個小小‘破壞王’。”
涵涵也跟著咯咯咯地笑起來。
其實,媽媽發現,涵涵不僅喜歡撕書,還喜歡撕紙玩,尤其是抽紙、卷紙等。
涵涵爸爸還開玩笑地跟涵涵媽媽說:“讓她撕著玩去吧,一盒抽紙換取你半個小時的安靜,多值啊!”
其實,關于涵涵撕書、撕紙的問題,很多爸爸媽媽都碰到過。一般來講,寶寶滿6個月之后,往往會出現撕紙、撕書的現象,其實,寶寶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某些事物,從而滿足自己的新奇感。這個時候,寶寶的手部動作漸趨精細,手眼的協調能力也基本具備了。當他們發現,通過自己小手的動作,可以改變紙的形狀并且讓紙發出聲響時,會感到非常快樂和驚喜,因此也就會樂此不疲地去撕書。
寶寶不愛看書卻總愛撕書并非真的是想故意破壞和損毀一些東西,而是年齡尚小的寶寶,還意識不到撕書這個舉動所造成的后果,他只是覺得好玩。當寶寶拿到書或者紙的時候,由于正是其精細動作發展的最佳時期,翻開書頁,然后小手用力一撕,寶寶會覺得很滿足,覺得小手有了力量。同時,當書頁被撕開時,那“刺啦”的聲響,在寶寶聽來是奇妙無比的,從沒有聽到過的,這會加重他撕書的熱情。而書被撕爛后形狀各異,大小不一,這也讓寶寶眼花繚亂,覺得神奇無比。難怪,寶寶會對撕書如此有興趣。
不過,畢竟書籍是用來看的,尤其是一些新買回來的書籍,撕爛了很可惜,很多家長也很擔心撕紙會讓寶寶養成破壞東西的習慣。其實,這樣的擔憂是不必要的。寶寶只是在手的敏感期內才熱衷于撕紙,當敏感期過后,他就不會再頻繁地撕紙了。爸爸媽媽不妨在寶寶撕紙的時候,教寶寶把大紙撕成小紙,再撕成紙屑,使寶寶初步認識到自己有改變外界環境的能力,從中獲得樂趣,同時也能訓練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促進其腦功能的健全和成熟。
手是認識事物的重要器官,手的活動足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而訓練抓握動作便是發展最初的手的動作。在撕紙的過程中,寶寶的指尖可以得到摩擦,而指尖的摩擦對開發寶寶的智力是很有幫助的。因此,當寶寶樂于撕書、撕紙的時候,家長就應該盡情讓他做,并且每天都做,讓寶寶痛快地“撕”個夠,以此來鍛煉其手的能力,進而促進大腦的發育。
故事中的爸爸是給涵涵買的新書,這樣被撕掉當然很可惜。所以,要滿足寶寶撕書的欲望,同時又不浪費新買來的書或者一些好書,家長可以找出家里的舊報紙或者不用的過期報刊,讓寶寶盡情去撕,充分滿足他撕書、撕紙的欲望。當然了,家長還要警惕寶寶拿到手的書是否干凈,一些很臟的書不要給寶寶撕,以免因為不衛生而造成感染。這樣,寶寶才能舒服自在地去做撕書、撕紙的游戲。同時,由于寶寶可能見什么都撕,建議家人的一些重要文件或者信件保存在安全的地方,以免不小心被寶寶拿到而撕毀。
寶寶在撕書的過程中,爸爸媽媽也可以加入進來,并且在撕的過程中加入一些教育的內容。例如,爸爸媽媽可以教寶寶從書頁的側面去撕,或者指導著寶寶把書頁上完整的一個圖案給撕下來,以訓練寶寶的認知能力。等寶寶撕過一段時間之后,家長還可以教導寶寶把紙或者書頁撕成不同的形狀,如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等,提升寶寶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