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何為讀心術
- 實用讀心術
- (美)威廉·沃克·阿特金森
- 2709字
- 2020-10-26 16:47:12
幾年前,大眾對于“思想傳遞”(Thought Transference)、“思想投射”(Thought Projection)、“心靈感應”(Telepathy)或“讀心術”(Mind Reading)等高深概念幾乎一無所知。事實上,不少科學家都對“讀心術”等課題有所研究,迫切想要揭露隱藏在這些現象背后的真相。但大多數人對“讀心術”要么一無所知,要么深表質疑,甚至還會嘲笑某些敢于表露對此科學現象抱有濃厚興趣或者深信不疑的思想家。
但時至今日,大家所持態度卻截然不同。如今,人們隨處都能聽到類似“思想傳遞”或“心靈感應”的奇聞異事。還有科學家出版了相關書籍,介紹引人入勝的心靈感應事件。即便是普通人也都略有耳聞,或多或少相信這門新科學。不過,相信程度主要取決于個人智力與對該現象有多了解。以下是當代偉大科學家的相關評論:
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如今,我們站在更高處回顧人類思想發展的過往歷程,無論是科學思想,還是神學思想,從中都會驚奇地發現,宇宙對于現代人來說是如此廣袤神秘。但在當時的人看來,宇宙似乎那么渺小平凡。到了我們眼里,無論是笛卡爾還是牛頓的世界,又無論是上世紀的唯物主義者,還是同時代的《布里奇沃特論文集》所描述的世界,都一樣目光短淺、無前瞻性。甚至萊爾(Lyell)、法拉第(Faraday)、密爾(Mill)和達爾文(Darwin)認識到各自的學科領域時,都是一副天真幼稚的樣子。”這是詹姆斯教授擔任“心理研究學會”會長時的感言,這一身份也讓此番話語更顯意義非凡。
幾年前,杰出的英國科學家威廉·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作為英國布里斯托爾皇家學會會長致辭時說道:“若是首次向科學界介紹此類研究,我會選擇與以往不同的開場白,最好是以‘心靈感應’開始;根據這一基本定律,在我看來,即便未經過識別感官處理,思想和圖像也能在兩人之間傳遞——也就是說,知識可自發進入人腦,而不以任何迄今已知或公認的方式傳達。雖然這項研究發現了許多與思想有關的重要事實,但尚未達到成熟的科學定論階段。若能發展至此,就可劃入我們協會某個學部的范疇內了。所以在此,我只能指出科學研究的合理發展方向。‘心靈感應’的產生會出現兩種物理反應——暗示者A的大腦物理變化,以及接受者B的類似變化。在這兩種反應之間,一定存在一系列的物理因素。一旦發現中間因素的連接序列,有關的調查就屬于英國協會的某一學部的研究范圍,因為這樣的序列只能通過介質發生。在某種程度上,宇宙的所有現象都是連續不斷的,但若說每一次的知識進步都需要借助神秘媒介,這并不科學。事實證明,以太振動具有與任何需求等同的力量和特征,甚至包括思想傳遞。”
克魯克斯教授接著說:“有生理學家認為,重要的神經細胞之間實際上并無接觸,而是隔著狹窄的縫隙。這一縫隙在睡眠狀態下變寬,在活動狀態中變窄,窄至幾乎消失。這種變化與法國物理學家布冉利(Branly)或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洛奇(Lodge)的金屑檢波器(一種讓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的裝置)非常相似,能做進一步的比較。由于大腦和神經的結構相似,我們可以想象,大腦中可能存在大量這樣的神經金屑檢波器,其特殊功能或許是接收脈沖,即便這種脈沖并未穿透一定震級的以太波連接序列。倫琴是我們至今熟知的、極其微小的振動序列,也是類似構成物質宇宙的原子中心之間距離的尺寸序列。但我們沒有理由確定,這就是最微小的頻率。我們都知道,大腦活動時,其某些分子也在運動,比如物理振動,極微小的震動直接作用于某個分子,其速度接近于原子本身內外部運動速度。”
我們必須對令人生畏的種種現象進行科學研究后,才能有效掌握如此奇異、令人費解且多年未解的神秘能力,例如心靈之間的直接作用。有人說,我們無法證明,也無法推翻任何真正值得證明的東西。過去或許的確如此,但今非昔比。本世紀的科學迅猛發展,發明出用于觀察分析的利器,即便新手也能從中獲益匪淺。大眾的科學思維漸長,也養成了合理有序的認知習慣,對科學有更堅定的認知,從而能更出色地完成更高要求、更多領域的任務。對于此,即便是最具智慧的先人也難以想象得到。正如柏拉圖神話中,跟隨宙斯馬車上升到遠在地球之上的視點的靈魂。此后,它能讓科學超越目前對物質的一切認知,讓我們以新視角觀察宇宙法則的新發展。古埃及時期的伊西斯神廟入口上方,有塊石碑刻著一句傳世銘文:“無論過去、現在或將來,我還是我;從未有人揭開我的面紗。”追求真理的現代人,也不會如此直面“大自然”——這代表神秘莫測的“宇宙”。我們堅持不懈地窺探大自然的奧秘,以她當下的面貌來重構以往的模樣,還要預測其未來。一層又一層的面紗被揭開,而每揭開一層,我們都會發現她的容貌更加莊嚴美麗。
法國著名天文學家卡米爾·弗拉馬瑞恩(Camille Flamarrion)堅信“思想傳遞”和“讀心術”的存在。為表心中想法,他寫道:“總結了以往觀察后,我們得出結論是,一個人無需慣常的語言媒介或任何其他可見的交流手段,就能通過大腦活動影響到遠處的另一個人。若事實擺在眼前,拒絕這一結論成立則似乎完全不合理。其實此現象并非毫無科學依據,也不是簡單的浪漫之舉。一個人能隔空影響到另一個人,就是科學事實,正如巴黎、拿破侖、氧氣或天狼星的存在一樣無可置疑。”此外,權威人士卡米爾還說:“毫無疑問,我們的心靈力量產生了以太的運動,和其他的以太運動一樣,將其力量向遠處傳遞,在頻率一致的情況下,被大腦所感知。無論是心靈作用轉化為以太運動,還是反之,基本原理或許都與電話原理相似,即一端的接收板與另一端的相同,通過電而非聲音來重建傳播的共振。”
我們詳細引用了卡米爾的論述,不僅為了明確指出奇妙的“讀心術”科學得到了認可,也得到了現代科學界權威的證實,還為了讓學生了解這一領域的相關前沿科學理論。本書僅概述理論,重點講解案例和實操指導。
科學證明,思想不僅能在兩人之間相互傳遞,有時還可跨越數千英里的距離。但是,目前尚未破解“原因”,也無法解釋傳遞“方式”。理論上最有可能成立的解釋是,把心靈感應比作“無線電報”,假設思想的振動像高階電力波一樣穿過以太。一個人的大腦就像無線電的“發送設備”,而另一個人則是該套儀器的“接收設備”。
大腦進行思考時肯定會產生振動,而思想波就好比電波。科學顯示,人類思考時,其大腦的溫度會上升。腦細胞在活躍狀態下,大腦結構會不斷發生化學變化,類似于電池中電能的生成。這一過程肯定也以同樣的方式產生振動,然后傳遞到另一個人的大腦。上文引用的威廉·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會長的講話中,指出了與這一問題有關的科學理論研究方向。但關于“讀心術”的理論,要說的也就這么多。現在,我們將進入實踐教學。不過,我們要求學習者始終牢記:大腦以思想波的形式在兩人之間傳遞,就像電流從“發送設備”傳遞到“接收設備”一樣。只要牢記這點,你就掌握了所有理論。這一濃縮理論對你的實踐具有良好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