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安頭牧牛
- 華夏圣帝大舜
- 雷首山人
- 3230字
- 2020-10-24 01:53:34
第三回 安頭牧牛
卻說那秦兆離開了虞家,一路上心里沉甸甸的。他心里一直在想:這兩個沒了娘的孩子命太苦了,遲早是要被那姚婆子折磨死的!眼看著這樣下去,心中實在不忍,于是,他就思謀著想個好辦法,救救這兩個可憐的孩子。可是,自己畢竟是外人,對人家家里的事是不好管的。苦思冥想,也想不出個好招數來。
秦兆一路惆悵,甚覺無奈。回到家后,便把此事給老婆子從頭到尾訴說了一遍。老婆子聽了非常生氣,怒道:“這個姚婆子,實在是太毒辣!都怨你日能,給你伙計討了個好老婆!”
秦兆啞口無言。
他還能說什么呢?當初只是看到老伙計一個光棍實在太無法過光景,著急著給找一個女人,好過光景。哪能想到這姚嚚竟然這么毒!事已至此,他還能有什么辦法呢?兩口子在自己家里干生氣,沒有一點好的辦法。
一日,秦兆一個本家弟弟來到了秦兆家。
秦兆的這個弟弟叫秦俊,他們是隔了一輩的堂兄弟。那一年,家鄉遭災,兩兄弟一同從河南逃難,在這里落了腳。秦兆落腳到了姚墟,秦俊住在了姚墟以南六里地的安頭村。
秦家兩兄弟一年多不見,自然很親熱。倆兄弟說著親熱話,女主人端上來一缽開水后,便趕緊生火做飯,款待弟弟。
飯間,兩兄弟家常里短聊了一會兒,秦兆突然想起弟弟養的那兩頭牛,便問道:
“你養的牛現在情況怎么樣?記得你去年捎信給我說你養了兩頭牛。現在情況如何?”
“還不錯,兩頭母牛都下了仔,現在已有四頭了。今年,田里的活計多,我有點忙不過來。這些天,心里一直想找一個小孩替我牧牛,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秦俊介紹道。
“哦!還不錯嘛!我兄弟比我強。”秦兆贊許道。
“哎,哥呀!你這里村子大一點,能不能給我物色一個誠實的乖孩子,讓他替我放牛?”秦俊向哥哥央求道。
“有倒是有一個,只是那個孩子的娘是后娘,話不好說。”
“你才想錯了,這種情況才更好說話,后娘原本就是不愿見到他的,打發遠了,才正合她心意。何況他娃娃給我干了活,我一年還能給她一些食物,她既打發遠了孩子,又能得到小利。肯定能說通,你就去試試吧!”
秦兆感覺兄弟說的還有點道理,也覺得這事好像能成!他又想,自己不是一直想救重華嗎?如果他能去了安頭,也就逃出了虎口。不僅如此,還能了卻自己的那塊心病。想到這兒,他就答應道:“那我就去試一試。”
吃罷飯后,秦兆便去了瞽叟家。
進了門扯了幾句閑話,秦兆便對瞽叟夫妻說道:
“我家兄弟想找一個孩子給他牧牛。管了吃飯,一年再給一些食物。你家老二在家沒事干,可否讓他去給我兄弟牧牛?”
“重華還小,出門干活,我很不放心。”瞽叟心里有些不忍,沒有痛快答應。
“重華去的是我家兄弟那里,還不和咱們家一樣嗎!你盡管放心好了。”秦兆圓成道
“他秦伯的臉面是要給的,再者重華在家也是閑著,就讓他去吧。”秦兆的話剛說完,姚婆子就在一旁接住了話茬。
姚婆子心里當然有她的算盤:打發走了老二,一是省下了家里的飯,二則他離瞽叟能遠一點。離得遠了,在父子感情上就會越來越疏遠。那么,象兒就可以專寵了,省得跟這個東西淘氣。三是還能掙點食物,多少討得一點便宜。因此,她的心里是十分愿意的。于是,她便大大的送了一個人情。
當然,瞽叟是聽老婆的。他見姚婆子情愿,便依了老婆子的話。笑著對秦兆說道:
“那就讓重華去吧,你帶走我也是放心的。”
話已說好,秦兆就讓姚婆子把重華叫進屋里。
“二窩子,你過來!”姚婆子站在門外一聲吼。
重華不知道情況,還以為又有什么事不順母親的眼,又要挨一頓打罵了,一顆心懸著到胸口,緊張的“咚!咚!”直跳,心有余悸地進了父母房門。
進門以后,當他看見秦伯也在那里時,緊張的心情才有點放松。
姚婆子見老二進來了,便說道:
“二窩子,你也不小了,不能一直在家里吃閑飯。跟上你秦伯去給人家牧牛去。到了別人家里,看你還敢不敢頑皮,若是再不聽話,看人家不打斷你的腿!”
重華端端正正地站在那里, 哪里還敢吱聲?
事已至此,秦兆便對瞽叟說道:
“老伙計,你們兩口子既然同意讓老二去牧牛,那我現在就把重華帶走了。我那弟弟還在家里坐著呢。”
“去吧,把老二交給你我很放心。”瞽叟說道。
“重華,你把行李收拾一下就跟我走。”秦兆轉過身對重華說道。
重華連連點頭,回到他兩弟兄住的窯洞里,把他平時鋪蓋的那一套薄薄的破棉被褥卷成了一卷,用一條草繩背著出來。
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出門,外面的情況是什么,他一點也不知道,但跟上秦伯他的心里是踏實的。
重華背著鋪蓋卷走到父母跟前,鞠了一躬說道:“我跟秦伯走了。”
“你走吧,出了門好好聽話,好好干活。”孩子畢竟是第一次離開家門,瞽叟內心深處還是有點不舍,也有一點酸楚。便小聲叮嚀了一句。
重華的眼淚“唰!”的一下流了出來。他好久沒有聽到父親那柔情的聲音了!
重華含著眼淚扭過臉對繼母說道:“母親,我走了。”
那姚婆子拉長著臉沒有吭聲。
秦兆拉著重華的小手,說了一句:“我們走了。”便出了門。
到了秦家之后,秦兆便向弟弟介紹了他帶來的這個孩子,并將重華以及他家里的情況簡單訴說了一下,接著把秦俊介紹給了重華。
秦俊聽他堂兄說了虞舜的家境,對虞舜非常同情。當然,對這個機靈的孩子心里是滿意的。
在秦兆家吃過中午飯后,秦俊便帶上虞舜去了安頭村。
走了大約四里路,前面便是一條很大的溝壑。下了溝坡就是秦兆的家。溝壑很大,但坡勢卻比較緩。站在大坡的上邊,秦俊對重華介紹道:“我家就在這架大坡的下邊。你看,這架坡上的草多好,我平時放牛就是在這一架大坡上。”
重華看了一眼秦伯問道:“我將來也是在這里牧牛嗎?”
是呀!這里離家不遠,草也茂盛,你到時候把牛牽到這里,看著它們吃草就行了。沒什么重活,把牛看好不丟了就行了。“秦兆說吧,帶著重華順著大坡撂西南向自己家里走去。
走了沒有一里的山破路,他們兩個便到了秦兆的家。
秦妻看到男人回來還帶著一個孩子,不知底細。問明情況以后心里非常高興,便趕緊燒火做飯。
吃罷晚飯,秦妻便給重華安排了住處,當夜無話。
第二天,秦俊將舜帶到牛欄,隨手牽了一頭牛出來,其它三頭牛也跟在了后邊。兩個人牽著牛,相跟著一起去了村東的那架山坡上。
到了山坡上,秦俊又對重華交代:
“這里的草不但茂盛,牛也喜歡吃。一般情況下不要遠跑,”說罷,又給重華交待了一些應該注意的事情。
囑咐一番以后,秦俊便回去干他的活去了。
自從虞舜到了安頭以后,秦俊兩口子就把重華當成了自己家里的人,對這個苦孩子非常關愛和體貼。秦俊的老婆第二天就給重華做了一件棉衣,重華穿上了暖和的棉衣,心里非常感激。
為了給這個極度缺乏營養的孩子補補身子,秦妻做的飯菜比平時他們自己吃的還要好些。
這個苦命的孩子從記事到長這么大哪穿過這么厚的棉衣?哪里吃過這么好的飯菜?這些突然間的變化,使重華好像從地獄走到了天堂。這幾年,父親眼睛看不見了,他倆兄弟就沒有吃過一頓正經飯,吃的全都是殘湯剩飯,有時候連剩飯也吃不上,晚上經常餓得一夜都睡不著覺。如今,頓頓都是好菜好飯,他每頓竟能吃了兩缽!真可謂飯飽身暖,享受了他從未體驗過的幸福。頓時精神了許多。
秦俊兩口對重華關愛有加,重華對秦俊倆口也如同對親生父母一般聽話孝順。他很有眼色,閑暇之時還經常幫助秦伯兩口子劈柴、挑水,干些家務雜活兒。
重華的活計很有規律,每日吃罷早飯,便牽著牛到村東那架大坡上去牧牛。(因虞舜在此牧牛,從古到今,人們都將這架山坡叫舜牛坡。舜牛坡下安頭村故有舜王廟。安頭村南邊的那個村子叫舜南村。)放牛的活兒不是重活,只要把牛牽到山坡上,牛盡管吃它的草,只需要照看著就行了。
沒事可做,這個苦命的孩子還真有點閑不慣。于是他將牛放開吃草以后,便拿著鐮刀到茂密的地方去割牧草。回家的時候,就把牧草背到場里進行涼曬,曬干以后積成垛,以備雨雪天去喂牛。沒過多久,小重華竟在秦家的場里積起了一個很大的草垛。
轉眼間,虞舜在安頭停了兩個多月。兩個多月來,重華白天總是盡心地放牛。晚上,他總要起來兩趟,給牲口加夜草。由于重華白天放牧非常認真,晚上又加班精心添料、添草,秦家的那四頭牛很快就有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那兩頭小牛,不但長大了許多,且一個個吃得滾瓜溜圓。秦俊兩口子逢人便夸:“重華真是一個難得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