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子兵法(無障礙閱讀插圖本)
- 孫武
- 13595字
- 2021-04-30 11:41:04
計篇第一
《計篇》作為《孫子》十三篇的首篇。是論說戰爭的戰略觀點及如何取得戰爭勝利的戰略行動。以“五經”提出了戰爭機器的屬性,以“七計”的原則分析敵我雙方的投入戰爭是否能取勝的條件。指出國家主君要充分信任指揮戰爭的將官并給予權利,以便處理瞬息萬變的戰場情況。指出“兵者,詭道也”和在行軍作戰過程中的詭秘方略,這一對待戰爭戰略的態度,詮釋了“五經七計”提倡的“慎戰”宗旨下作戰指導方針,成為貫穿古今戰爭的勝戰依據。
集注:[曹操曰:計者,選將、量敵、度地、料卒、遠近、險易,計于廟堂也。杜牧曰:計,算也。曰:計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謂道、天、地、將、法也。于廟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計算優劣,然后定勝負;勝負既定,然后興師動眾。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著為篇首耳。王皙曰:計者,謂計主將、天地、法令、兵眾、士卒、賞罰也。張預曰:管子曰:“計先定于內,而后兵出境。”故用兵之道,以計為首也。或曰:兵貴臨敵制宜,曹公謂計于廟堂者,何也?曰: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地之遠近,兵之眾寡,安得不先計之?及乎兩軍相臨,變動相應,則在于將之所裁,非可以隃度也。]
孫子曰:兵者①,國之大事,死生之地②,存亡之道③,不可不察也。
◤注釋
①兵:這里指戰爭。②死生之地:生死搏斗的場所。③存亡之道:決定國家存亡的道路。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興衰的大事,是敵對雙方國民經過生死搏斗在戰場上,來決定國家存亡的道路,是不可以不認真研究的。
◤集注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
[杜牧曰:《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張預曰:國之安危在兵。故講武練兵,實先務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李筌曰:兵者兇器,死生、存亡系于此矣,是以重之,恐人輕行者也。杜牧曰:國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故須審察也。賈林曰:地,猶所也,亦謂陳師、振旅、戰陳之地。得其利則生,失其便則死,故曰死生之地。道者,權機立勝之道。得之則存,失之則亡,故曰不可不察也。《書》曰:“有存道者,輔而固之;有亡道者,推而亡之。”梅堯臣曰:地有死生之勢,戰有存亡之道。]

故經之以五事①,校之以計②,而索其情③: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④。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⑤;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⑥;將者,智、信、仁、勇、嚴也⑦;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⑧。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⑨。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注釋
①經之以五事:以五個方面決定戰爭勝敗的基本因素。經,綱領。五,指五項決定成敗的基本因素,即道、天、地、將、法。②校之以計:通過比較和估計。校,通“較”,比較。計,估計,計算。指通過下文: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等“七計”的比較。③而索其情:通過五項基本因素的估計和七計的比較來探求戰爭勝負的情勢。④而不畏危:使被統治的臣民為國家打仗不畏懼和疑惑違抗。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為:“民弗詭也”。⑤天者,陰陽、寒暑、時制:指在戰爭時主將要懂得適應自然氣候的環境變化合理指揮和管理軍隊。天,指自然界的氣候。陰陽,指黑夜和白天、晴天和陰天。寒暑,指冬寒夏暑、春暖秋涼,嚴寒地帶、沙漠地帶、潮濕地帶等地域氣溫特點對戰爭的影響。時制,適應各種自然氣候特點的管理辦法。⑥“地者”句:指作戰時要知道各種地形特點,地形有高山和平地,距離有遠近,地勢有險阻或平坦,作戰地區的寬廣或狹窄和軍隊所處位置是死地還是生地有極大關系。死地,指行動困難和沒有生活條件的地區。生地,指便于行動和容易取得生存條件的地區。很多注釋《孫子兵法》沒有“高下”,本書采用漢簡《孫子兵法》句:“地者,高下、廣狹、遠近、險易、死生也。”增加“高下”二字。⑦“將者”句:指獨立指揮戰斗將帥應具有的品質。智,智慧和才學。信,賞罰有信。仁,對待部下要關心和仁慈。勇,作戰要勇敢。嚴,嚴格按軍紀管理軍隊。⑧法者,曲制、官道、主用:有法制的國家要具備曲制、官道、主用。曲制,指軍隊組織編制等方面的制度。官道,設置五官的職責保證行軍和運糧的暢通。主用,指軍需物資、軍用器械、軍事費用的供應管理制度。⑨“凡此”句:以上五項基本作戰條件,主將不能不了解,通曉的主將就能作戰取勝,不通曉的作戰就不能取勝。知,懂得,通曉。
◤譯文
所以,要從五個基本因素分析敵對雙方的戰爭條件,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一是國家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帥,五是法制。國家政治,要使民眾與國君的意愿相一致,可以為君主去拼死,可以按照國君指令來生活,民眾應對戰爭不怕危險沒有疑惑去進行作戰而不敢違抗。作戰要懂天時,了解晝夜、陰晴、寒冷、炎熱等氣候季節變化的情況。通地利,了解作戰行軍所經過的高山低洼,距離的遠近,地形的險阻與平坦,作戰廣闊與狹窄以及駐軍時避開死地選擇生地。有能戰的將帥,將帥要具備才智、誠信、愛撫士卒、勇敢、治軍嚴明。法制要完備,包括軍隊組織編制、智揮號令有規章,設置將吏的職責保證糧道的暢通、軍用物資的供應和管理等制度有規定且能嚴格執行。凡屬這五方面的情況,將帥們都不能不知道,凡是能了解這些情況的才能打勝仗,不了解就不能取勝。所以要充分估計敵對雙方的各方面條件,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要看:哪方君主治理的國家清明,哪方主將具備智、信、仁、勇、嚴五項才能,哪方能得到天時地利,哪方的法令執行得嚴格,哪方軍隊的兵器裝備和數量強大,哪方士卒得到了充分訓練,哪方賞罰制度更為明確,我通過這些比較就可以知道戰爭的勝負了。
◤集注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曹操曰:謂下五事七計,求彼我之情也。李筌曰:謂下五事也。校,量也。量計遠近,而求物情以應敵。杜牧曰:經者,經度也。五者,即下所謂五事也;校者,校量也。計者,即篇首計算也。索者,搜索也。情者,彼我之情也。此言先須經度五事之優劣,次復校量計算之得失,然后始可搜索彼我勝負之情狀。賈林曰:校量彼我之計謀,搜索兩軍之情實,則長短可知,勝負易見。王皙曰:經,常也,又經緯也。計者,謂下七計。索,盡也。兵之大經,不出道、天、地、將、法耳。就而校之以七計,然后能盡彼己勝負之情狀也。]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張預曰:恩信使民。上順天時。下知地利。委任賢能。此之謂五事也。王皙曰:此經之五事也。夫用兵之道,人和為本,天時與地利則其助也。三者具,然后議舉兵。兵舉,必須將能;將能,然后法修。孫子所次,此之謂矣。張預曰:節制嚴明。夫將與法在五事之末者,凡舉兵伐罪,廟堂之上,先察恩信之厚薄,后度天時之逆順,次審地形之險易,三者已熟,然后命將征之。兵既出境,則法令一從于將,此其次序也。]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
[張預曰:以恩信道義撫眾,則三軍一心,樂為其用。《易》曰:“悅以犯難,民忘其死。”]
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曹操曰:謂道之以教令。危者,危疑也。杜牧曰:道者,仁義也。李斯問兵于荀卿,答曰:“彼仁義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輕為之死。”復對趙孝成王論兵曰:“百將一心,三軍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頭目而覆胸臆也。”如此始可令與上下同意,死生同致,不畏懼于危疑也。賈林曰:將能以道為心,與人同利共患,則士卒服,自然心與上者同也。使士卒懷我如父母,視敵如仇讎者,非道不能也。黃石公云:“得道者昌,失道者亡。”杜佑曰:謂導之以政令,齊之以禮教也。危者,疑也。上有仁施,下能致命也。故與處存亡之難,不畏傾危之敗。若晉陽之圍,沉灶產蛙,人無叛疑心矣。王皙曰:道,謂主有道,能得民心也。夫得民之心者,所以得死力也。得死力者,所以濟患難也。《易》曰:“悅以犯難,民忘其死。”如是,則安畏危難之事乎?]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曹操曰: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制。故《司馬法》曰:“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民也。”]
李筌曰:應天順人,因時制敵。
[杜牧曰:陰陽者,五行、刑德、向背之類是也。今五緯行止,最可據驗。巫咸、甘氏、石氏、唐蒙、史墨、梓慎、禆灶之徒,皆有著述,咸稱秘奧,察其指歸,皆本人事。《準星經》曰:“歲星所在之分,不可攻,攻之反受其殃也。”孟氏曰:兵者,法天運也。陰陽者,剛柔盈縮也。用陰,則沉虛固靜;用陽,則輕捷猛厲。后則用陰,先則用陽,陰無蔽也,陽無察也。陰陽之象無定形,故兵法天。天有寒暑,兵有生殺。天則應殺而制物,兵則應機而制形。故曰“天”也。王皙曰:謂陰陽,總天道、五行、四時、風云、氣象也,善消息之,以助軍勝。]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勢不同,因時制利也。論在《九地篇》中。李筌曰:得形勢之地,有死生之勢。張預曰:凡用兵,貴先知地形。知遠近,則能為迂直之計;知險易,則能審步騎之利;知廣狹,則能度眾寡之用;知死生,則能識戰散之勢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曹操曰:將宜五德備也。杜牧曰:先王之道,以仁為首;兵家者流,用智為先。蓋智者,能機權、識變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賞也;仁者,愛人憫物,知勤勞也;勇者,決勝乘勢,不逡巡也;嚴者,以威刑肅三軍也。賈林曰:專任智則賊,偏施仁則懦,固守信則愚,恃勇力則暴,令過嚴則殘。五者兼備,各適其用,則可為將帥。梅堯臣曰:智能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斷,嚴能立威。]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幡幟,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糧路也。主者,主軍費用也。李筌曰:曲,部曲也,制,節度也。官,爵賞也。道,路也。主,掌也。用者,軍資用也。皆師之常法,而將所治也。梅堯臣曰:曲制,部曲隊伍分畫必有制也。官道,裨校首長統率必有道也。主用,主軍之資糧百物必有用度也。王皙曰:曲者,卒伍之屬。制者,節制其行列進退也。官者,群吏偏裨也。道者,軍行及所舍也。主者,主守其事。用者,凡軍之用,謂輜重糧積之屬。張預曰:曲,部曲也。制,節制也。官,謂分偏裨之任。道,謂利糧餉之路。主者,職掌軍資之人。用者,計度費用之物。六者,用兵之要,宜處置有其法。]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張預曰:已上五事,人人同聞;但深曉變極之理則勝,不然則敗。]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曹操曰:同聞五者,將知其變極,即勝也。索其情者,勝負之情。杜牧曰:謂上五事,將欲聞知,校量計算彼我之優劣,然后搜索其情狀,乃能必勝,不爾則敗。賈林曰:《書》云:“非知之艱,行之惟難。”王皙曰:當盡知也。言雖周知五事,待七計以盡其情也。]
曰:主孰有道?
[曹操曰:道德智能。李筌曰:孰,實也。有道之主,必有智能之將。范增辭楚,陳平歸漢,即其義也。杜佑曰:主,君也;道,道德也。必先考校兩國之君,誰知誰否也。若荀息料虞公貪而好寶,宮之奇懦而不能強諫是也。王皙曰:若韓信言項王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謂漢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秦民亡不欲大王王秦者是也。]
將孰有能?
[杜牧曰:將孰有能者,上所謂“智、信、仁、勇、嚴”也。張預曰:察彼我之將,誰有智、信、仁、勇、嚴之能。若漢高祖料魏將柏直不能當韓信之類也。]
天地孰得?
[杜牧曰:天者,上所謂“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上所謂“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梅堯臣曰:稽合天時,審察地利。]
法令孰行?
[曹操曰:設而不犯,犯而必誅。杜牧曰:縣法設禁,貴賤如一。魏絳戮仆,曹公斷發是也。梅堯臣曰:齊眾以法,一眾以令。]
兵眾孰強?
[杜牧曰:上下和同,勇于戰為強;卒眾車多為強。王皙曰:強弱足以相形而知。張預曰:車堅、馬良,士勇、兵利,聞鼓而喜,聞金而怒,誰者為然?]
士卒孰練?
[杜牧曰:辨旌旗,審金鼓,明開合,知進退,閑馳逐,便弓矢,習擊刺也。張預曰:離合、聚散之法,坐作、進退之令,誰素閑習?]
賞罰孰明?
[杜牧曰:賞不僣,刑不濫。杜佑曰:賞善罰惡,知誰分明者。故王子曰:“賞無度,則費而無恩;罰無度,則戮而無威。”張預曰:當賞者,雖仇怨必錄;當罰者,雖父子不舍。又《司馬法》曰:“賞不逾時,罰不遷列。”于誰為明?]
吾以此知勝負矣。
[曹操曰:以七事計之,知勝負矣。梅堯臣曰:能索其情,則知勝負。張預曰:七事俱優,則未戰而先勝;七事俱劣,則未戰而先敗。故勝負可預知也。]
將聽吾計①,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注釋
①將聽吾計:如果采納我的意見。將,如果。聽,聽取,采納。
◤譯文
如果能聽從我的計謀,用我來指揮作戰一定能夠勝利,我就留在這里;如果不能聽從我的計謀,雖然用我來指揮作戰也必然會失敗,我就告辭離開這里。
◤集注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計,則退而去也。杜牧曰:若彼自備護,不從我計,形勢均等,無以相加,用戰必敗,引而去之,故《春秋傳》曰允當則歸也。]

計利以聽①,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②。
◤注釋
①計利以聽:分析利害的條件被國君采納。以,通“已”,聽,聽從、采納。②勢者,因利而制權:所謂“勢”,就是根據對我有利的態勢采取行動。勢,指戰略優勢。制權,即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采取相應的行動。權,機變。
◤譯文
分析利害的條件被國君采納,然后就會造成實施計謀有利的態勢,作為輔佐實施計謀的外在條件。所謂“勢”,就是根據有利的情況機變地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達到戰略優勢。
◤集注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李筌曰:計利既定,乃乘形勢之變也。佐其外者,常法之外也。杜牧曰:計算利害,是軍事根本。利害已見聽用,然后于常法之外,更求兵勢,以助佐其事也。張預曰:孫子又謂:吾所計之利若已聽從,則我當復為兵勢,以佐助其事于外。蓋兵之常法,即可明言于人;兵之利勢,須因敵而為。]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曹操曰:制由權也,權因事制也。李筌曰:謀因事制。杜牧曰:自此便言常法之外。勢,夫勢者,不可先見,或因敵之害見我之利,或因敵之利見我之害,然后始可制機權而取勝也。張預曰:所謂勢者,須因事之利,制為權謀,以勝敵耳,故不能先言也。自此而后,略言權變。]
兵者,詭道也①。故能而示之不能②,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③,卑而驕之,佚而勞之④,親而離之⑤,攻其無備,出其不意⑥。此兵家之勝⑦,不可先傳也⑧。

◤注釋
①兵者,詭道也:用兵是一種奇詭的行動。詭,奇異,譎詐;與道德上的詭詐不同,但也確有欺騙敵人的意思在內。②示之不能:能打卻裝作不能打。示,示形,偽裝。③怒而撓之:對于輕易發怒的敵軍將帥,要用挑逗的辦法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從而輕舉妄動。撓,挑逗。④佚而勞之:佚,通“逸”。是說對于休整得充分的敵人,要設法使其疲勞。⑤親而離之:對敵人親近的盟友或能將,設法使他們決裂,以此來分化敵人的實力。⑥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打擊沒有防備的地方,出動軍隊要選在敵人比較懈怠疏于防守的時間。如睡覺時間、剛到戰場立足未穩的時候、獲勝慶祝疏于防守的時候,等等。⑦兵家之勝:這是軍事家用兵高深的奧妙。兵家,這里指軍事家。勝,勝算,妙計,這里指高明的方法。⑧不可先傳:在戰爭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可事先做出死板的規定。先,預先。傳,傳授,規定。
◤譯文
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的行為。所以,能打要裝作不能打,要打要裝作不想打,要向近處攻擊裝作要向遠處移動,要向遠處攻擊目標裝作要向近處活動,要用小利去引誘敵人,設法給敵人造成混亂去乘機攻取它,對于有實力沒有弱點的敵人,就采取辦法防備他;對于強大的敵人,要暫時避開它;對于易怒的敵人,要用挑逗的辦法去激怒它;對于卑視我方的敵人,要使其更加驕傲;對于休整得充分的敵人,要設法疲勞它;對敵人親近的盟友或者能將,設法使他們決裂。打擊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出動軍隊要選在敵人比較懈怠疏于防守的時間。這是軍事家取勝的奧妙。在戰爭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機變地運用,不可事先做出死板的規定。
◤集注
兵者,詭道也。
[曹操曰: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李筌曰:軍不厭詐。梅堯臣曰:非譎不可以行權,非權不可以制敵。張預曰:用兵雖本于仁義,然其取勝必在詭詐。故曳柴揚塵,欒枝之譎也;萬弩齊發,孫臏之奇也;千牛俱奔,田單之權也;囊沙壅水,淮陰之詐也。此皆用詭道而制勝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
[張預曰:實強而示之弱,實勇而示之怯,李牧敗匈奴、孫臏斬龐涓之類也。]
用而示之不用,
[李筌曰:言己實用師,外示之怯也。杜牧曰:此乃詭詐藏形。夫形也者,不可使見于敵;敵人見形,必有應。《傳》曰:“騖鳥將擊,必藏其形。”杜佑曰:言己實能、用,外示之以不能、不用,使敵不我備也。若孫臏減灶而制龐涓。何氏曰:能而示之不能者,如單于羸師誘高祖,圍于平城是也。用而示之不用者,如李牧按兵于云中,大敗匈奴是也。張預曰:欲戰而示之退,欲速而示之緩,班超擊莎車、趙奢破秦軍之類也。]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李筌曰:令敵失備也。杜牧曰:欲近襲敵,必示以遠去之形;欲遠襲敵,必示以近進之形。賈林曰:去就在我,敵何由知。何氏曰:遠而示之近者,韓信陳舟臨晉而渡夏陽是也,近而示之遠者,晉侯伐虢,假道于虞是也。]
利而誘之,
[杜牧曰:趙將李牧大縱畜牧,人眾滿野,匈奴小入,徉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喜,率眾大至。牧多為奇陳,左右夾擊,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也。賈林曰:以利動之,動而有形,我所以因形制勝也。]
亂而取之,
[李筌曰:敵貪利,必亂也。秦王姚興征禿發傉檀,悉驅部內牛羊,散放于野,縱秦人虜掠。秦人得利,既無行列,傉檀陰分十將,掩而擊之,大敗秦人,斬首七千余級。“亂而取之”之義也。杜牧曰: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傳》曰:“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武之善經也。”賈林曰:我令奸智亂之,候亂而取之也。]
實而備之,
[曹操曰:敵治實,須備之也。李筌曰:備敵之實。蜀將關羽,欲圍魏之樊城,懼吳將呂蒙襲其后,乃多留備兵守荊州。蒙陰知其旨,遂詐之以疾。羽乃撤去備兵,遂為蒙所取,而荊州沒吳,則其義也。杜牧曰:對壘相持,不論虛實,常須為備。此言居常無事,鄰封接境,敵若修政治實,上下相愛,賞罰明信,士卒精練,即須備之,不待交兵然后為備也。梅堯臣曰:彼實,則不可不備。王皙曰:彼將有以擊吾之不備也。何氏曰:彼敵但見其實,而未見其虛之形,則當蓄力而備之也。]
強而避之,
[曹操曰:避其所長也。杜牧曰:逃避所長。言敵人乘兵強氣銳,則當須且回避之,待其衰懈,候其間隙而擊之。杜佑曰:彼府庫充實,士卒銳盛,則當退避以伺其虛懈,觀變而應之。梅堯臣曰:彼強,則我當避其銳。張預曰:《經》曰:“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言敵人行陳修整,節制嚴明,則我當避之,不可輕肆也。]
怒而撓之,
[曹操曰:待其衰懈也。李筌曰:將之多怒者,權必易亂,性不堅也。杜牧曰:大將剛戾者,可激之令怒,則逞志快意,志氣撓亂,不顧本謀也。尉繚子曰:“寬不可激而怒。”言性寬者,則不可激怒而致之也。]
卑而驕之,
[李筌曰:幣重而言甘,其志不小。陳皞曰:所欲必無所顧惜,子女以惑其心,玉帛以驕其志,范蠡、鄭武之謀也。杜佑曰:彼其舉國興師,怒而欲進,則當外示屈撓,以高其志,俟惰歸,要而擊之。故王子曰:“善用法者,如貍之與鼠,力之與智,示之猶卑,靜而下之。”王皙曰:示卑弱以驕之,彼不虞我,而擊其間。張預曰:或卑辭厚賂,或羸師佯北,皆所以令其驕怠。]
佚而勞之,
[一本作引而勞之。曹操曰:以利勞之。王皙曰:多奇兵也。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救左則右,救右則左,所以罷勞之也。]
親而離之,
[曹操曰:以間離之。李筌曰:破其行約,間其君臣,而后攻也。昔秦伐趙,秦相應侯間于趙王曰:“我惟懼趙用括耳,廉頗易與也。”趙王然之,乃用括為代頗,為秦所坑卒四十萬于長平。則其義也。杜牧曰:言敵若上下相親,則當以厚利啗而離間之。張預曰:或間其君臣,或間其交援,使相離貳,然后圖之。應侯間趙而退廉頗陳平間楚而逐范增,是君臣相離也。秦、晉相合以伐鄭,燭之武夜出,說秦伯曰:“今得鄭,則歸于晉,無益于秦也。不如舍鄭以為東道主。”秦伯悟而退師,是交援相離也。]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孟氏曰:擊其空虛,襲其懈怠,使敵不知所以備也。故曰:兵者無形為妙。太公曰:“動莫神于不意,謀莫善于不識。”張預曰:攻無備者,謂懈怠之處,敵之所不虞者,則擊之。若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為制人所敗是也。出不意者,謂虛空之地,敵不以為慮者,則襲之。若鄧艾伐蜀,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是也。]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曹操曰:傳,猶泄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敵變化,不可先傳也。故料敵在心,察機在目也。杜牧曰:傳,言也。此言上之所陳,悉用兵取勝之策,固非一定之制;見敵之形。始可施為,不可先事而言也。王皙曰:夫校計、行兵,是謂常法;若乘機決勝,則不可預傳述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①,得算多也②;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注釋
①廟算:古代用兵前在祖廟里舉行一定的儀式討論決定作戰計謀叫廟算。②得算多也:指在開戰前根據敵我雙方的情況計算得周密,取得勝利的條件就充分。
◤譯文
凡是未開戰前預計能夠打勝仗的,是因為得勝的條件充分;開戰以前預計不能打勝仗的,是困為得勝的條件不充分。條件充分的就能取勝,條件不充分的就不能取勝,何況根本就不估算取勝的條件呢?我從這些方面來看,戰爭的勝敗就可以看出來了。
◤集注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李筌曰:夫戰者,決勝廟堂,然后與人爭利,凡伐叛懷遠,推亡固存,兼弱攻昧,皆物情之所出,中外離心,如商周之師者,是為未戰而廟算勝,《太一遁甲》置算之法,因六十算已上為多算,六十算已下為少算。客多算臨少算,主人敗,客少算臨多算,主人勝。此皆勝敗易見矣。張預曰:古者興師命將,必致齋于廟,授以成算,然后遣之,故謂之“廟算”。籌策深遠,則其計所得者多,故未戰而先勝。謀慮淺近,則其計所得者少,故未戰而先負。多計勝少計,其無計者,安得無敗?故曰: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有計無計,勝負易見。]
◤戰例
未戰已算勝的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宦官弄權導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曹操采納謀士荀彧的建議,接迎天子后,引起了袁紹的不滿,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建安二年(197年),袁紹寫信給曹操,文辭傲慢而悖逆,曹操大為憤怒,將袁紹書信讓荀彧觀看,說:“現在我想出兵討伐這個不義之人,而力量又敵不過他,該怎么辦呢?”荀彧回答曹操說:“古來較量于成敗場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縱然弱小,也必將變得強盛;如果是庸人,縱然強大,也會變得弱小。劉邦、項羽的存亡,足以使人明白這個道理。現今與您爭天下的人,只有袁紹了。袁紹這人貌似寬容而內心狹窄,任用人才卻疑心太重,您明正通達,不拘小節,唯才是舉,唯才是用,這在度量上勝過袁紹;袁紹遇事遲疑猶豫,少有決斷,往往錯過良機,您能決斷大事,隨機應變,不拘成規,這在謀略上勝過袁紹;袁紹軍紀不嚴,法令不能確立,士兵雖多,卻不能巧為任用,您法令嚴明,賞罰必行,士兵雖少,卻都奮戰效死,這在用兵上勝過袁紹;袁紹憑其名門貴族,裝模作樣,耍小技而博取名譽,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虛名者大多歸附于他,您以仁愛之心待人,推誠相見,不求虛榮,行為謹嚴克己,而在獎勵有功之人時無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誠正直、講求實效的士人都愿為您效勞,這在德行上勝過袁紹。憑借這四方面的優勢輔佐天子,扶持正義,征伐叛逆,誰敢不從?袁紹強大有何用?”曹操聽后非常高興。
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袁紹要大舉南進進攻曹操,消息傳到許都。曹操召集文臣武將討論,對袁紹的兵力威脅,是戰呢,還是和?以孔融為代表的一部分人傾向于和。很多部將也懼怕袁紹的強大。這時,曹操的重要謀士郭嘉顯然對戰爭形勢早已深思熟慮,對曹操說:“袁紹有‘十敗’,主公有‘十勝’,袁紹喜歡制定很多規矩,而主公以身作則順勢而為。此是‘道勝’一也。袁紹不尊奉朝廷,而主公擁戴天子以號令天下。此是‘義勝’二也。漢末政令失之于寬,袁紹以寬治寬,故無法結束頹廢。而主公以猛治寬,上下皆能自律。此乃‘治勝’三也。袁紹外寬而內忌,用人多疑,所重用的人都是親戚子弟。而主公外易簡而內精明,用人不疑,唯才是舉,不問親疏。此乃‘度勝’四也。袁紹多謀寡斷,往往錯失良機。而主公謀劃一出即付諸實施,隨機應變,變化無窮。此乃‘謀勝’五也。袁紹憑借家世資望,故作謙遜以沽名釣譽,追隨者多系貪圖虛名之士;而主公誠心待人,與人相處推心置腹,不圖虛美,以儉率下,獎有功則無所吝嗇,故令忠正智遠而具真才實學者紛紛歸附。此乃‘德勝’六也。袁紹見饑寒,憫恤形之于色,但其未見親者,卻有無動于衷,此所謂‘婦人之仁’也。而主公對眼前小事,雖有所忽,但于大事,卻能放眼天下,思之所加,皆過其望。此乃‘仁勝’七也。袁紹麾下將士爭權奪利,互相饞謗;而主公御下以‘道’,令蜚語無可流行,此乃‘明勝’八也。袁紹不分是非,一概聽信,又一概排斥;而主公于‘是’則以禮相待,于‘非’則以法正之。此乃‘文勝’九也。袁紹喜愛虛張聲勢,談兵而不懂兵法要領;主公以少克敵,用兵如神出鬼沒。此乃‘武勝’十也!有此‘十勝’對‘十敗’,主公何慮袁紹不滅也!”曹操采信了荀彧和郭嘉的分析,出兵迎戰袁紹。

而袁紹集團在出兵前卻沒有采用有見識的策略,袁紹的謀士沮授和田豐對袁紹說:“戰爭連年不斷,民眾疲憊不堪,國庫空無一物,稅費有增無減,這是國家最大的憂患。因此,應該發展生產,安定人民,派使節向天子報告我們的成就。如果去不了,就公開狀告曹操阻礙尊王之路,破壞統一大業,然后用運動戰、游擊戰和持久戰對付他。不出三年,‘事可坐定’。”但是審配和郭圖反對。郭圖說:“《孫子兵法》有云:我方十倍于敵就包圍,五倍于敵就進攻,旗鼓相當就可以打他一仗。如此看來,以主公之神武,軍隊之強大,消滅一個小小的曹操,那不是易如反掌嗎?現在不抓緊,以后就來不及了。”沮授反駁說:“平定動亂,誅滅殘暴,叫作‘義兵’。窮兵黷武,仗勢欺人,叫作‘驕兵’。義兵是戰無不勝的,驕兵則是必敗無疑的。現在,天子在許,‘舉兵南向,于義則違’。何況曹操法紀嚴明,士卒精銳,哪里是像公孫瓚那樣坐以待斃的?以驕兵戰義兵,已是不利;以無名伐有名,更是無理。如果再不講究策略,一心只想畢其功于一役,那就是失策了。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兵,竊為公懼之!”
雙方出兵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曹操投入兵力二萬人,袁紹投入兵力約十一萬人。雙方在此展開對戰。
對戰開始后,曹操納諫如流,采用荀攸聲東擊西的計策,佯攻延津,奇襲白馬,大破袁軍,斬殺顏良;采用劉曄獻上霹靂車之計,大破袁紹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據守之地;戰爭相持日久,曹兵缺糧陷入困境,曹操想要放棄,寫信給許都的荀彧。而荀彧卻提醒曹操:“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后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曹操于是堅定信心,繼續堅持;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建議曹操奇襲袁紹囤積糧草的烏巢,曹操大膽采信親自帶兵奇襲烏巢火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而袁紹指揮上卻一再失誤。戰爭一開始,就中了曹操聲東擊西之計,不守白馬,馳援延津,損失了大將顏良;田豐曾經建議袁紹趁機襲擊曹操,袁紹卻因小兒子正在生病,不肯出兵,失去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曹操還軍官渡以后,不知曹操是以退為進,以守為攻,挺進官渡,又是失策;相持階段,派劉備和劉辟在許都周邊騷擾,卻不接受許攸的建議劫持天子,又失去了良機;袁紹得知曹操襲烏巢,不聽張郃派重兵往救的建議,接受郭圖的意見,派輕兵救援烏巢,卻令張郃、高覽等領主力攻官渡曹軍,不能攻克。此時烏巢大敗消息傳到官渡,袁紹集團軍心動搖,內訌又起。張郃見大勢已去,與高覽焚攻具,投歸曹操。曹操乘勢發起進攻,大獲全勝。而官渡一戰之后,曹操終于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袁紹集團迅速走向了毀滅。
興亡誰人定,勝敗豈無憑。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在整個對戰過程中正應驗了荀彧和郭嘉的分析,也切合了孫子兵法開篇論述對待戰爭的態度和五經七計的戰略解析。尤其在大的形勢沒有穩定的情況下,一次戰爭的勝敗就關系到了生死存亡。
吳王用孫子大敗楚國
東周的春秋時期,地處當今江浙地區的吳國,吳王闔閭急于吞并鄰國越國,挑戰處于霸主地位的楚國,大臣伍子胥知道孫子精通兵法,把孫子推薦給了吳王,孫子向吳王獻上自己的用兵方略,吳王看后大為贊許,接見了孫子。吳王闔閭對孫子說:“您的十三篇兵書,我全部看過了,可以擺擺隊伍小試一下嗎?”孫子回答說:“可以。”闔閭說:“可以用婦女嘗試嗎?”孫子回答說:“可以。”于是闔閭叫出宮中的美女,共一百八十人。孫子把她們分為兩隊,讓吳王兩個寵愛的妃子任兩隊隊長,讓她們都拿著兵器。然后命令她們說:“你們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嗎?”婦人們回答說:“知道。”孫子說:“向前,就看心口所對的方向;向左,就看左手所在的方向;向右,就看右手所在的方向;向后,就看后背所對的方向。”婦人們答道:“是。”號令宣布完畢,于是擺好了斧鋮等刑具,又把已經宣布的號令多次重復地交代清楚。就開始擊鼓發令,叫她們向右,宮女們都嬉笑應對。孫子說:“紀律不明,號令不熟,這是將領的責任。”接著又多次重復地交代明白,然后擊鼓發令讓她們向左,婦人們又都哈哈大笑。孫子說:“紀律不明,號令不熟,這是將領的過失;現在既然講得非常明白,卻不遵照號令行事,那就是領隊主官和士兵的過錯了。”于是命令斬殺左右兩隊的隊長。吳王在臺上看到要斬他的愛姬,非常驚恐,趕緊派使者傳令道:“我已經知道將軍善于用兵了。我要是沒了這兩個妃子,吃飯也會沒有味道的,希望將軍不要殺她們。”孫子說:“我既然已經受君命管理軍隊,大將在治理軍隊的時候,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用聽從。”于是斬了兩個妃子隊長示眾。依次又派了兩人任隊長,于是再擊鼓。宮女們向左向右、向前向后、下跪起立都遵守命令和軍紀的要求,沒人再敢不按命令行動。于是孫子派人向吳王報告說:“隊伍已經操練整齊,大王可以下臺來驗察她們的演習,任憑大王怎樣使用她們,即使叫她們赴湯蹈火也是辦得到的。”吳王不高興地對報告的人說:“讓將軍停止演練,回驛館休息。我不想下去察看了。”孫子感嘆地說:“大王只是欣賞我的軍事理論,卻不能讓我付諸實踐。”吳王醒悟也了解了孫子果真善于用兵,于是任命孫子做了將軍。后來孫子輔佐吳國戰敗了強大的楚國,《史記》說: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國君能識辨人才,又能信用人才放權治軍指揮作戰,這樣主將就能充分把握瞬息萬變的戰場機會,迅速做出作戰部署,取得戰爭的勝利。
示弱誘敵深入的馬陵之戰
戰國中期,位于中原地區的魏國逐漸強大起來,不斷對鄰國用兵攻伐。公元前354年,魏將龐涓引兵攻打趙國,包圍了趙都邯鄲,趙國形勢很危急,派人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打算任用從魏國逃亡到齊國的孫臏為主將,孫臏辭謝說:“受過酷刑致殘的人,是不能擔任主將的。”于是就任命國相田忌做主將,孫臏做軍師,坐在帶幕簾的車里在后方謀劃。主將田忌想要率領齊國軍隊直奔趙國解圍,孫臏說:“要解決陷于纏斗的人不要去從解開雙方握緊拳頭時用勁,阻止打斗的人不能使自己插身于其中,要避實就虛,攻打讓對方感到必須救援的地方而有所顧忌,就會自動解圍了。如今魏國攻打趙國,精兵強將一定是在外精疲力竭,老弱之人在國內疲于奔命。您不如帶兵迅速攻打魏國國都大梁,占據其交通要道,這樣就是攻打了他們的空虛之處,他們一定放棄攻打趙國而回來解救自己的都城。這樣我們不但解了趙國之圍還能用伏兵奇襲挫敗魏國的軍隊。”田忌聽從了孫臏的意見。魏軍果然放棄進攻邯鄲回師,在桂陵地方遭到齊國軍隊的埋伏,魏軍被打得大敗。
十三年后,魏國和趙國聯合攻打韓國,韓國派人向齊國請求急救。齊王迅速派出田忌率領軍隊前去救援,齊軍直接進軍魏國都城大梁。魏將龐涓聽到這個消息,率師撤離韓國回救魏國,這時齊軍已經越過邊界向西進軍了。孫臏對田忌說:“魏國的軍隊一向勇猛強悍且輕視齊軍,齊軍卻以膽怯出名,善于用兵的人就要利用這樣的形勢轉變成有利的因素。行軍的一般規律,行軍百里去逐利的,前鋒主將容易受挫;急行軍五十里去爭利的,只有一半的軍隊才能夠趕到。下令齊軍進入魏國后筑十萬人煮飯用的灶,第二天筑五萬人煮飯用的灶,再過一天筑三萬人煮飯用的灶。”龐涓行軍三日,看到齊軍煮飯的灶每天減少,非常高興地說:“我原本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軍我國境才三天,開小差逃跑的人就超過了半數啊!”于是龐涓甩下了他的步兵,只帶領輕裝精銳的部隊,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孫臏估計他的行程,知道當天晚上可以趕到馬陵的地方。馬陵的道路比較狹窄,兩旁又多是高山峻嶺,適合埋伏軍隊。孫臏就叫人去找到一棵醒目的樹,削去樹皮,露出白木,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之下。”然后命令一萬名善于射箭的齊兵,隱伏在馬陵道兩邊,約定說:“晚上看見樹下火光亮起,就萬箭齊發。”龐涓當晚果然趕到,看到了砍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白木上寫著字,就點火照樹干上的字,上邊的字還沒讀完,齊軍伏兵就萬箭齊發,魏軍當時大亂,前后又沒有接應。龐涓自知敗局已定,無法挽回,于是拔劍自刎,臨死時說:“倒成就了孫臏這小子的聲名!”齊軍于是乘勝追擊,把魏軍徹底擊潰,同時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回國。孫臏也因此戰而名揚天下。魏國也從此轉向衰落。孫臏就是利用了龐涓的自大輕敵、急功近利的特點,示弱誘敵深入,落入自己設計的伏擊地方,完成了作戰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