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識鑒第七

識鑒指能知人論世,鑒別人才。魏晉時,品評人物大多涉及品德才能。從人物的相貌和言談,識別某人的才干和前途,并選拔人才。桓溫曾參加博戲,由此判定他領兵伐蜀必能成功。孟嘉成名后,不認識他的褚裒僅據“此君小異”把他挑選出來。一些有洞察力的人,能見微知著,預見國家興亡、世事得失,為人所稱道。

(1)曹公少時見喬玄,玄謂曰:“天下方亂,群雄虎爭,撥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實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恨吾老矣,不見君富貴,當以子孫相累。”

◤ 注釋

①喬玄:字公祖,曾任尚書令。治世:太平盛世。

②奸賊:狡詐兇殘的人。

③累:牽累,把子孫托付給他照顧。

◤ 譯文

曹操少時去見喬玄,喬玄對他說:“天下方亂,群雄相爭,能撥亂反正,正是您啊!您實在是亂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賊。遺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貴那一天,我把子孫拜托給您。”


(2)曹公問裴潛曰:“卿昔與劉備共在荊州,卿以備才如何?”潛曰:“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

◤ 注釋

①裴潛:字文行,曾避亂荊州,投奔劉表。

②居中國:占有中國,指處于統治地位。

③乘邊:駕御邊境,即指防守邊境。

◤ 譯文

曹操問裴潛:“你過去和劉備在荊州,認為他的才干怎樣?”裴潛說:“如果讓他治理國家,會擾亂百姓,不能太平。如果保衛邊境,防守險要,完全可以稱職。”

(3)何晏、鄧飏、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終不許。諸人乃因荀粲說合之。謂嘏曰:“夏侯太初,一時之杰士,虛心于子,而卿意懷不可。交合則好成,不合則致隙。二賢若穆,則國之休。此藺相如所以下廉頗也。”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勞,能合虛譽,誠所謂利口覆國之人。何晏、鄧飏,有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內無關龠,貴同惡異,多言而妒前。多言多釁,妒前無親。以吾觀之,此三賢者,皆敗德之人耳,遠之猶恐罹禍,況可親之邪!”后皆如其言。

◤ 注釋

①利口覆國:用言語傾覆國家。《論語·陽貨》說:“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利口,言辭鋒利。

②關龠:門閂,喻檢點約束。

◤ 譯文

何晏、鄧飏、夏侯玄都希望和傅嘏結交,傅嘏始終沒有答應。他們托荀粲去說合。荀粲對傅嘏說:“夏侯太初是一代俊杰,對您很虛心,而您卻認為不行。如果能交好,就有了情誼。如果不行,就會產生裂痕。兩位賢人如能和睦相處,國家就吉祥。這是藺相如對廉頗退讓的原因。”傅嘏說:“夏侯太初,志向很大,用盡心思去達目的,不過是迎合虛名,是耍嘴皮子亡國的人。何晏和鄧飏,有作為卻很急躁,知識廣博卻不得要領,對外喜歡得到好處,對己卻不加檢點,重視意見相同的人,討厭意見不同的人,好發表意見,又忌妒超過自己的人。發表意見多,破綻也多,忌妒別人,會不講情誼。依我看來,這三位賢人,都是敗壞道德的人罷了,離他們遠點還怕遭禍,何況是去親近他們呢!”后來果真像他說的那樣。


(4)晉武帝講武于宣武場,帝欲偃武修文,親自臨幸悉召群臣。山公謂不宜爾,因與諸尚書言孫,吳用兵本意,遂究論,舉坐無不咨嗟。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后諸王驕汰,輕遘禍難,于是寇盜處處蟻合,郡國多以無備不能制服,遂漸熾盛,皆如公言。時人以謂山濤不學孫、吳,而暗與之理會。王夷甫亦嘆云:“公暗與道合。”

◤ 注釋

①講武:講授并練習武藝。

②偃武修文:停止武備,提倡教化。

③山公:山濤。曾任尚書、太子少傅,也稱山少傅。

◤ 譯文

晉武帝命令軍隊在宣武場練武,想停止武備,提倡文教,所以親自到場,把群臣都召集來了。山濤認為不宜這樣做,便和諸位尚書談論孫吳用兵的本意,探討下去,滿座無不贊嘆。大家都說:“山少傅所論才是天下的名言。”后來諸王驕縱,造成災難,兵匪橫行,郡國多數沒有武備不能制服,終于猖獗起來,正像山濤所說。人們認為山濤雖然不學孫吳兵法,可是見解卻是相通。王夷甫慨嘆道:“山公所說的和常理暗合。”


(5)王夷甫父義,為平北將軍,有公事,使行人論,不得。時夷甫在京師,命駕見仆射羊祜、尚書山濤。夷甫時總角,姿才秀異,敘致既快、事加有理,濤甚奇之。既退,看之不輟,乃嘆曰:“生兒不當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亂天下者,必此子也。”

◤ 注釋

①行人:使者,奉命執行任務的人。

②總角:指未成年時。

◤ 譯文

王夷甫的父親王義,擔任平北將軍,有件公事,派人去報,沒辦成。當時王夷甫在京都,就坐車謁見尚書左仆射羊祜和尚書山濤。王夷甫還是少年,風姿才華與眾不同,陳述意見痛快淋漓,加以事實又理由充分,所以山濤認為他不尋常。他告辭后,山濤注視著他,嘆息說:“生兒子難道不該像王夷甫嗎?”羊祜卻說:“擾亂天下的一定是這個人。”


(6)潘陽仲見王敦小時,謂曰:“君蜂目已露,但豺聲未振耳。必能食人,亦當為人所食”。

◤ 注釋

①“君蜂”句:古人認為蜂目而豺聲的人殘忍。蜂目,指像胡蜂樣的眼睛。

②“必能”句:指會殺害別人,也會被人殺掉。

◤ 譯文

潘陽仲看見王敦少時的樣子,對他說:“您已經露出了胡蜂一樣的眼神,只是還沒嗥出豺狼般的聲音罷了。你一定能殺人,也會給別人殺掉。”


(7)石勒不知書,使人讀《漢書》。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后,刻印將授之,大驚曰:“此法當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諫,乃曰:“賴有此耳!”

◤ 注釋

①石勒:東晉時代后趙的君主,羯族人,起兵反晉室。

②酈食其:漢高祖劉邦的謀士。

◤ 譯文

石勒不識字,叫人讀《漢書》給他聽。聽到酈食其勸劉邦把六國的后代立為王侯,劉邦馬上刻印,將要授予爵位,就大驚道:“這種做法會失去天下,怎能得到天下呢!”當聽到留侯張良勸阻劉邦時,便說:“幸虧有這個人呀!”


(8)衛玠年五歲,神衿可愛。祖太保曰:“此兒有異,顧吾老,不見其大耳!”

◤ 注釋

①神衿:胸襟。

②祖太保:衛玠的祖父衛瓘,晉武帝時官至太保。

◤ 譯文

衛玠五歲時,襟懷可愛。祖父衛瓘說:“這孩子與眾不同,只是我老了,看不到他將來的成就!”


(9)劉越石云:“華彥夏識能不足,強果有余。”

◤ 注釋

①華彥夏:華軼,字彥夏,任江州刺史,因不從晉元帝命令,被殺。

◤ 譯文

劉越石說:“華彥夏見識、才能不足,倔強、果敢有余。”


(10)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 ”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

◤ 注釋

①張季鷹: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齊王:晉惠帝之弟司馬冏,晉惠帝時任大司馬,輔政后,日益驕奢。

②羈宦:寄居在外地做官。

③見機:洞察事情的苗頭。

◤ 譯文

張季鷹調任齊王的東曹屬官,在首都洛陽,看見秋風起,想吃老家吳中的菰菜羹和鱸魚膾,說:“人生最可貴的是順心罷了,怎能到幾千里外做官,追求名聲和爵位呢!”坐上車南歸。不久齊王敗死,人們認為他能見微知著。


(11)諸葛道明初過江左,自名道明,名亞王、庾之下先為臨沂令,丞相謂曰:“明府當為黑頭公。”

◤ 注釋

①諸葛道明:諸葛恢,字道明。所以叫道明,是志在使道昌明。

②明府:漢代稱太守為明府,晉以后也稱縣令為明府。黑頭公:指壯年時頭發還沒變白就升到二公之位的人。

◤ 譯文

諸葛道明初到江南時,自己起名叫道明,名望僅次于王導、庾亮。先前任臨沂縣令,王導曾對他說:“明府將會任黑頭三公。”


(12)王平子素不知眉子,曰:“志大其量,終當死塢壁間。”

◤ 注釋

①王平子:王澄,字平子,曾任荊州刺史。

②塢壁:村落外圍的小城堡,防止盜賊所用。

◤ 譯文

王平子向來對眉子沒有好感,評論王眉子說:“志向大過氣量,終究會死在小城堡里。”

(13)王大將軍始下,楊朗苦諫,不從,遂為王致力。乘中鳴云露車徑前,曰:“聽下官鼓音,一進而捷。”王先把其手曰:“事克,當相用為荊州。”既而忘之,以為南郡。王敗后,明帝收朗,欲殺之;帝尋崩,得免。后兼三公,署數十人為官屬。此諸人當時并無名,后皆被知遇。于時稱其知人。

◤ 注釋

①中鳴云露車:一種車子,也名樓車,車上有望樓以窺敵進退。中鳴,指云車中設置鼓鑼,指揮軍隊進退。

◤ 譯文

大將軍王敦進軍京都,楊朗極力勸阻,不聽,只好為他盡力。在進攻時,楊朗坐著中鳴云露車一直到王敦面前,說:“聽我鼓音,一旦進攻就能獲勝。”王敦握住手告訴他說:“戰事勝利了,你來掌管荊州。”過后忘了這話,派他到南郡做太守。王敦失敗,晉明帝下令逮捕楊朗,想殺他。不久明帝死了,才得到赦免。后來兼任三公,安排了幾十人做屬官。這些人沒有什么名氣,后來都受到賞識重用。人們稱贊他能識別人才。


(14)周伯仁母冬至舉酒賜三子曰:“吾本謂度江托足無所,爾家有相,爾等并羅列吾前,復何憂!”周嵩起,長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伯仁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識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當在阿母目下耳。”

◤ 注釋

①周伯仁:周顎,字伯仁。

②長跪:古人坐時臀部放在腳后跟上,跪時伸直腰和大腿,挺直上身跪著,叫長跪,表示尊敬。

◤ 譯文

周伯仁的母親冬至那天賜酒給三個兒子,說:“本以為避難過江沒個立腳的地方,好在你們家有福氣,你們幾個都在眼前,我還擔心什么呢!”這時周伯仁于是起身,跪在母親面前,流淚說:“并不像母親說的那樣。伯仁為人志大而才不足,名大而見識淺,喜歡乘人之危,這不是自全之道。我本性乖戾,也不會受到世人寬容。只有小弟平常,將會在母親的眼前罷了。”


(15)王大將軍既亡,王應欲投世儒,世儒為江州。王含欲投王舒,舒為荊州。含語應曰:“大將軍平素與江州云何,而汝欲歸之!”應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當人強盛時,能抗同異,此非常人所行;及睹衰危,必興愍惻。荊州守文,豈能作意表行事!”含不從,遂共投舒,舒果沉含父子于江。彬聞應當來,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來,深以為恨。

◤ 注釋

①愍惻:憐憫,同情。守文:遵守成文的法律。

◤ 譯文

大將軍王敦死后,王應想去投奔王世儒,世儒時任江州刺史。王含想去投奔王舒,王舒時任荊州刺史。王含對王應說:“大將軍平時和世儒怎樣,你卻想去投靠他!”王應說:“這才是應去的原因。江州刺史在他人強大的時候,能堅持不同意見,這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看見人家衰敗,就會表示同情。荊州刺史守法,怎能按意料之外的做法辦事!”王含不聽,于是兩人便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長江。王彬聽說王應會來,暗地準備船只等候。他們竟然沒來,王彬深感遺憾。


(16)武昌孟嘉作庾太尉州從事,已知名。褚太傅有知人鑒,罷豫章還,過武昌,問庾曰:“聞孟從事佳,今在此不?”庾云:“試自求之。”褚眄睞良久,指嘉曰:“此君小異,得無是乎?”庾大笑曰:“然。”于時既嘆褚之默識,又欣嘉之見賞。”

◤ 注釋

①孟嘉:字萬年,江夏人,家住武昌,故稱武昌孟嘉。

②眄睞:觀察,打量。

◤ 譯文

武昌郡孟嘉任太尉庾亮手下的州從事時,已經很有名氣。太傅褚裒能識別人物,他免去豫章太守回家時,路過武昌,去見庾亮,問庾亮道:“聽說孟從事很有才學,在這里嗎?”庾亮說:“在座,你試著找找看。”褚裒觀察了很久,指著孟嘉說:“這一位稍有不同,恐怕是他吧?”庾亮大笑道:“對。”當時庾亮既贊賞褚裒這種在不言中識別人物的才能,又高興孟嘉受到了賞識。


(17)戴安道年十余歲,在瓦官寺畫。王長史見之,曰:“此童非徒能畫,亦終當致名。恨吾老,不見其盛時耳! ”

◤ 注釋

①致名:得到名望。

②盛時:指盛年,青壯年,富貴顯達之時。

◤ 譯文

戴安道十幾歲時,在京都瓦官寺畫畫。司徒左長史王濛看見他,說:“這孩子不只能畫畫,將來也會很有名望。遺憾的是我年紀大了,見不到他富貴的時候了!”


(18)王仲祖、謝仁祖、劉真長俱至丹陽墓所省殷揚州,殊有確然之志.既反,王謝相謂曰:“淵源不起,當如蒼生何!”深為憂嘆。劉曰:“卿諸人真憂淵源不起邪?”

◤ 注釋

①殷揚州:殷浩,字淵源,后出任建武將軍、揚州刺史。

◤ 譯文

王仲祖、謝仁祖、劉真長到丹陽郡殷氏墓地探望殷淵源,知道他退隱的志向堅定。回來后,王謝議論說:“淵源不出仕,老百姓該怎么辦呢!”深為憂嘆。劉真長說:“你們真的擔心淵源不出仕嗎?”


(19)小庾臨終,自表以子園客為代。朝廷慮其不從命,未知所遣,乃共議用桓溫。劉尹曰:“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復制。”

◤ 注釋

①“小庾”句:小庾指庾翼,庾亮的弟弟。

◤ 譯文

庚翼臨死,上奏章推薦兒子園客代理職務。朝廷擔心他不肯服從命令,不知該派誰去好,于是商議用桓溫為荊州刺史。丹陽尹劉真長說:“派他去,一定能克服并安定西楚,就怕以后控制不了他。”


(20)桓公將伐蜀,在事諸賢,咸以李勢在蜀既久,承藉累葉,且形據上流,三峽未易可克。唯劉尹云:“伊必能克蜀。觀其蒲博,不必得,則不為。”

◤ 注釋

①累葉:累世,好幾代。

◤ 譯文

桓溫將要伐蜀,在位的賢士認為李勢在蜀已經很久,繼承了好幾代,而且地理形勢又居上游,長江三峽不能輕易被攻克。只有丹陽尹劉真長說:“他一定能攻克蜀地。從他的賭藝可以看出,沒有必勝的把握,他不會干。”


(21)謝公在東山畜妓,簡文曰:“安石必出,既與人同樂,亦不得不與人同憂。”

◤ 注釋

①妓:歌女、舞女。

◤ 譯文

謝安在東山隱居時蓄養歌舞女,簡文帝說:“安石一定會出山,他既會和人同樂,也就不得不和人同憂。”


(22)郗超與謝玄不善。苻堅將問晉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視淮陰矣。于時朝議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唯超曰:“是必濟事。吾昔嘗與共在桓宣武府,見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勛。”元功既舉,時人咸嘆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 注釋

①問晉鼎:指攻打晉室政權。

②間:悄悄,私下。

③履屐:都是鞋,比喻小事。

④先覺:有預見。

◤ 譯文

郗超和謝玄不和。這時,苻堅打算滅晉,已經占據了梁州、岐山,又虎視淮陰。朝廷商議派謝玄北伐,有人不贊成。只有郗超同意,他說:“這人一定能成事。我曾和他在桓宣武的軍府共事,發現他用人都能人盡其才,即使是小事,也使各人得到適當安排。從這里推斷,他能建立功勛。”大功告成后,人們贊嘆郗超有先見之明,又敬重他不因個人的愛憎而埋沒別人的長處。


(23)韓康伯與謝玄亦無深好。玄北征后,巷議疑其不振。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戰。”玄聞之甚忿,常于眾中厲色曰:“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親故發,不得夏云為名。”

◤ 注釋

①厲色:神色嚴厲。

②君親:君和親,偏指君主。發:出兵。

◤ 譯文

韓康伯和謝玄沒有深交。謝玄北伐苻堅,街談巷議都懷疑他會打敗仗。韓康伯說:“這人好名,一定能作戰。”謝玄聽到很生氣,在大庭廣眾厲聲說:“大丈夫率領千軍入決死之地,是為了報效君恩,不能再說是為名。”


(24)褚期生少時,謝公甚知之,恒云:“褚期生若不佳者,仆不復相士! ”

◤ 注釋

①相士:觀察士人的命相以鑒別人才。

◤ 譯文

褚期生年輕時,謝安很賞識他,經常說:“褚期生如果還不優秀,我就不再鑒別人才了!”


(25)郗超與傅瑗周旋。瑗見其二子,并總發,超觀之良久謂瑗曰:“小者才名皆勝,然保卿家,終當在兄。”即傅亮兄弟也

◤ 注釋

①傅亮:晉宋時人,曾任尚書令、左光祿大夫,后因罪被殺。

◤ 譯文

郗超和傅瑗有交往。傅瑗叫兩個兒子出來見郗超,兩人都還是小孩子,郗超觀察了很久,對傅瑗說:“小的將來才學名望都超過他哥哥,可是保全一家的,終究是哥哥。”所說的就是傅亮兄弟。


(26)王恭隨父在會稽,王大自都來拜墓,恭暫往墓下看之。二人素善,遂十余日方還。父問恭何故多日,對曰:“與阿大語,蟬連不得歸。”因語之曰:“恐阿大非爾之友。”終乖愛好,果如其言。

◤ 注釋

①蟬連:連續不斷。

◤ 譯文

王恭隨父親住在會稽郡,王大從京都來會稽掃墓,王恭到墓地去看望他。兩人一向要好,索性住了十多天才回家。父親問他為何住了許多天,王恭回答說:“和阿大談話,談起來沒完,沒法回來。”他父親告訴他說:“恐怕阿大不是你的朋友。”后來兩人的愛好終于相反,果然和父親所說的那樣。


(27)車胤父作南平郡功曹,太守王胡之避司馬無忌之難,置郡于酆陰。是時胤十余歲,胡之每出,嘗于籬中見而異焉。謂胤父曰:“此兒當致高名。”后游集,恒命之。胤長,又為桓宣武所知,清通于多士之世,官至選曹尚書

◤ 注釋

①車胤:字武子。少年家貧,夏夜用袋裝螢火蟲借光讀書。功曹:官名,郡守的屬官,掌人事和參與政務。

②選曹尚書:吏部尚書,掌管用人之權。

◤ 譯文

車胤的父親任南平郡功曹,郡太守王胡之因為要避司馬無忌的報復,就把郡的首府設在酆陰。這時車胤才十多歲,王胡之每外出,都隔著籬笆看見他,對他感到驚奇。王胡之對車胤父親說:“這孩子將會名望很高。”后來遇有游玩聚會,常把他叫來。車胤長大,受到桓溫的賞識,在人才濟濟的時代,以清廉通達知名,做到吏部尚書。

(28)王忱死,西鎮未定,朝貴人人有望。時殷仲堪在門下,雖居機要,資名輕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許。晉孝武欲拔親近腹心,遂以殷為荊州。事定,詔未出,王珣問殷曰:“陜西何故未有處分?”殷曰:“已有人。”王歷問公卿,咸云非。王自計才地必應在己,復問:“非我邪?”殷曰:“亦似非。”其夜詔出用殷。王語所親曰:“豈有黃門郎而受如此任!仲堪此舉,乃是國之亡徵。”

◤ 注釋

①門下:官署名,即門下省。

②方岳:四岳,指四方諸侯,這里指方鎮,即鎮守一方的長官。

◤ 譯文

王忱死了,西部地區的長官還沒選定,權貴都對這個官位存有希望。殷仲堪在門下省任職,雖然處在機要部門,但資歷淺名望小,大家不贊成把地方長官的重任交給他。可是晉孝武帝想提拔親信,就委任殷仲堪為荊州刺史。事情已經決定了,詔令還沒發出,王珣問殷仲堪:“荊州為何還沒安排人選?”殷說:“已經有了人選。”王珣就歷舉大臣的名字,一個個問遍,殷仲堪都說不是。王珣估量自己的才能和門第,認為一定是自己了,又問:“不是我吧?”殷說:“好像不是。”當夜下達詔令任用殷仲堪。王對親信說:“哪里有黃門侍郎能擔負這樣的重任!對仲堪的這種提拔,是國家滅亡的預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武县| 蓝山县| 永春县| 庆云县| 章丘市| 黄石市| 永昌县| 镇远县| 酒泉市| 高台县| 库尔勒市| 通州市| 通河县| 定日县| 绵竹市| 扬州市| 武川县| 苍梧县| 苍南县| 安福县| 平和县| 锦屏县| 长治县| 贺州市| 亳州市| 宣威市| 新田县| 买车| 大关县| 句容市| 淮阳县| 斗六市| 濮阳县| 唐河县| 南康市| 大竹县| 襄垣县| 贡嘎县| 渭源县| 栾川县| 长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