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
考生的悲哀
我是一個投考大學(xué)的學(xué)生,簡稱曰考生。
常言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四件大事。就我個人而言,除了這四件大事之外,考大學(xué)也是一個很大的關(guān)鍵。
中學(xué)一畢業(yè),我就覺得飄飄然,不知哪里是我的歸宿。“上智與下愚不移”。我并不是謙遜,我非上智,考大學(xué)簡直沒有把握,但我也并不是狂傲,我亦非下愚,總不能不去投考。我惴惴然,在所能投考的地方全去報名了。
有人想安慰我,有人想恫嚇我,有人說風(fēng)涼話:“考學(xué)校的事可真沒有準(zhǔn),全憑運(yùn)氣。”這倒是正道著了我的心情。我正是要碰碰運(yùn)氣。也許有人相信,考場的事與父母的德行祖上的陰功墳地的風(fēng)水都很有關(guān)系,我卻不愿因為自己考學(xué)校而連累父母祖墳,所以說我是很單純地碰碰運(yùn)氣,試試我的流年。
話雖如此,我心里的忐忑不安是與日俱增的。我把鉛筆修得溜尖,錐子似的。墨盒里加足了墨汁。自來水筆灌足了墨水,外加墨水一瓶。三角板、毛筆、橡皮……一應(yīng)俱全。
一清早我到了考場,已經(jīng)滿坑滿谷的都是我的難友,一個個的都是神頭鬼臉,齜牙咧嘴的。
聽人說過,從前科舉場中,有人喊:“有恩的報恩,有怨的報怨!”我想到這里,就毛骨悚然。考場雖然是很爽朗,似也不免有些陰森之氣。萬一有個鬼魂和我過不去呢?
題目試卷都發(fā)下來了。我一目十行,先把題目大略地掃看一遍。還好,聽說從前有學(xué)校考國文只有一道作文題目,全體交了白卷,因為題目沒人懂,題目好像是“卞壺不茍時好論”,典出《晉書》。我這一回總算沒有遇見“卞壺”,雖然“井兒”“明兒”也難倒了我。有好幾門功課,題目真多,好像是在做常識試驗。試場里只聽得沙沙地響,像是蠶吃桑葉。我手眼并用,筆不停揮。
“啪”的一聲,旁邊一位朋友的墨水壺摔了,濺了我一褲子藍(lán)墨水。這一點(diǎn)也不稀奇,有必然性。考生沒有不灑墨水的。有人的自來水筆干了,這也是必然的。有人站起來大聲問:“抄題不抄題?”這也是必然的。
考場大致是肅靜的。監(jiān)考的先生們不知是怎樣選的,都是目光炯炯,東一位,西一位,好多道目光在試場上掃來掃去,有的立在臺上高瞻遠(yuǎn)矚,有的坐在空位子上做埋伏,有的巡回檢閱,真是如臨大敵。最有趣的是查對照片,一位先生給一個考生相面一次,有時候還需要仔細(xì)端詳,驗明正身而后已。
榜?不是榜!那是犯人的判決書。
榜上如果沒有我的名字,我從此在人面前要矮下半尺多。我在街上只能擦著邊行走。我在家里只能低聲下氣地說話。我吃的飯只能從脊梁骨下去。不敢想。如果榜上有名,則除了怕嘴樂得閉不上之外當(dāng)無其他危險。明天發(fā)榜,我這一夜沒睡好,直做夢,竟夢見范進(jìn)。
天亮,報童在街上喊:“買報瞧!買報瞧!”我連爬帶滾地起來,買了一張報,打開一看,螞蟻似的一片人名,我閉緊了嘴,怕心臟從口里跳出來,找來找去,找到了,我的名字赫然在焉!只聽得,“撲通”一聲,心像石頭一般落了地。我和范進(jìn)不一樣,我沒發(fā)瘋,我也不覺得樂,我只覺得麻木空虛,我不由自主地從眼里迸出了兩行熱淚。
流行的謬論
有許多俚語俗諺,都是多少年來的經(jīng)驗與智慧累積鍛煉而成的。簡單的一句話,好像含著顛撲不破的真理。所以在言談之間,常被摭引,有時候比古圣先賢的嘉言遺訓(xùn)還更親切動人。由于時代變遷,曩昔[4]的金言有些未必可以奉為圭臬,有些即使仍在流行,事實上也已近于謬論。如要舉例,信手拈來就有下面幾條:
一、樹大自直
一個孩子,缺乏家教,或是父母溺愛,很容易變成性情乖張,恣肆無禮,稍長也許還會沾染惡習(xí),自甘墮落。常言道:“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悲觀的人就要認(rèn)為這個孩子沒有出息,長大了之后大概是敗家子或社會上的蛀蟲。有些人比較樂觀(包括大多數(shù)父母在內(nèi)),另有想法:“沒關(guān)系,樹大自直。”“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故事不是常有所聞嗎?
樹大會不會都能自直,我懷疑。山水畫里的樹很少是直的,多半是欹里歪斜的,甚或是懸空倒掛的。“撫孤松而盤桓”,那孤松不歪不斜便很難去撫。景山上的那棵歪脖樹,是天造地設(shè)的投繯殉國的裝備,至今也沒有直起來。當(dāng)然,山上的巨木神木都是直挺挺地矗立著的,一片片的杉木林全是棟梁之材,也沒有一棵是彎曲的。這些樹不是長大了才變直,而是生來就直。堂前栽龍柏,若無木架扶持,早晚會東倒西歪。
浪子回頭的事是有的,但是不多,所以一有這種事情發(fā)生,便被人傳誦,算是佳話。浪子而不回頭者則比比皆是,沒有人覺得值得齒及。沒出息的孩子變得有出息,我們可以舉出許多例子,而沒出息的孩子一直沒出息到底,則如恒河沙數(shù)。
樹要修要剪,要扶要培。孩子也是一樣。彎了的樹不會自直,放縱壞了的孩子大概也不會自立。西諺有云:“舍不得用板子,便會縱壞了孩子。”約翰遜博士不完全反對體罰,孩子的行為若是不正,在他身上肉厚的地方給幾巴掌,他認(rèn)為是最簡捷了當(dāng)?shù)奶幚矸椒ā?
二、虱多不癢,債多不愁
晉王猛“捫虱而言,旁若無人”,固然是名士風(fēng)流,無視權(quán)勢。可是他的大布褂內(nèi)長滿了體虱(有無頭虱陰虱我們不知道),那分奇癢難熬,就是沒有多少經(jīng)驗的人也能想象得出。嵇康與山巨源絕交,也自稱“性復(fù)多虱,把搔無已”,作為不堪“裹以章服揖拜上官”的理由之一。若說虱多不癢,天曉得!虱不生則已,生則繁殖甚速,孵化很快,虱愈多則愈癢,勢必非“倩麻姑癢處搔”不可。
對許多人而言,借貸是尋常事。初次向人告貸,也許帶有幾分忸怩,手心朝上,口將言而囁嚅。既貸到手,久不能償,心頭不能不感到壓力,不愁才怪!債愈多則壓力愈大。債主逼上門來,無辭以對,處境尷尬,設(shè)若遇到索債暴徒,則不免當(dāng)場掛彩。也許有人要說,近有以債養(yǎng)債之說,多方接納,廣開債源,債額愈大,則借貸愈易,于是由小債而變成大債,挹彼注此,左右逢源,最后由大債而變成呆賬,不了了之。殊不知這種缺德之事也不是人盡能為,其人必長袖善舞而且寡廉鮮恥,隨時擔(dān)著風(fēng)險,若說他心里坦然,無憂無慮,恐亦不然。又有人說,既不能償,則走為上計。昔人有“債臺高筑”之說,所謂債臺即是逃債之臺。如今時代進(jìn)步,欲逃債可以遠(yuǎn)走高飛,到異鄉(xiāng)做寓公,不必自己高筑債臺,何愁之有?殊不知人非情急,誰也不愿效狗急之跳墻。身在外邦,也要藏藏躲躲,見不得人,我猜想他的那種生活也不是一個愁字了得。
有虱必癢,債多必愁。
三、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兒
有人真相信“天地之大德曰生”,對于一切有情之倫掙扎于瀕死邊緣好像視若無睹。人間有無法糊口者,有生而殘障者,有遭逢饑饉、旱澇蝗災(zāi),輾轉(zhuǎn)溝壑者。他認(rèn)為不必著慌,“船到橋頭自然直”,冥冥之中似有主宰,到頭來大家都有飯吃。即使是一只瞎家雀也不會活生生地餓死。
誰說的!我在寒冷的北方就不止一次看到家雀從檐角墜下,顯然是饑寒交迫而死的,不過我沒有去驗它是否瞎。我記得哈代有一首詩,題曰“提醒者”,大意是說他在圣誕前夕正在準(zhǔn)備過一個快樂的夜晚,忽見窗外寒枝之上落著一只小鳥,凍得直哆嗦,餓得啄食一個硬干果,一下子墜下去,像個雪球似的死了。他嘆道,我難得剛要快活一陣,你竟來提醒我生活的艱難困苦!這是典型的悲觀主義者哈代的一首小詩,他大概不知道我們的那句俗話“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兒”。麻雀微細(xì)不足道,但是看看非洲在旱災(zāi)籠罩之下,多少人都成了餓殍,白骨黃沙,慘不忍睹,是人謀不臧,還是天降鞠兇?人在情急的時候,無不呼天搶地,天地會一伸援手嗎?有些地方旱魃肆虐,忽然大雨滂沱,大家額手相慶,感謝上蒼,沒有想到雨水滋潤了干土,蝗蟲的卵得以在地下孵化,不久就構(gòu)成了蝗災(zāi)。老天爺是何居心?
天生萬物,相克相殺,沒有地方講理去,老天爺管不了許多。
四、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這句話是從外語翻譯過來的,很多人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未嘗不是一句善頌善禱的話,當(dāng)事人聽了覺得很受用。但是再想一下,一個輝煌的開始便是百分之五十成功的保證,天下有這等便宜事?
《詩經(jīng)·大雅·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是比較平實的說法。我們國人做事擅長的一手是“五分鐘熱度”,在開始的時候激昂慷慨,鋪張揚(yáng)厲,好像是要雷厲風(fēng)行,但是過不了多久,漸漸一切拋在腦后,雖然口里高唱“貫徹始終”,事實上常是有始無終。
參加賽跑的人,起步固然要緊,但最后勝利卻系于臨終的沖刺。最近看我們的一個球隊參加國際比賽,開始有板有眼,好一陣子一直領(lǐng)先,但是后繼無力,終落慘敗。好的開始似乎無關(guān)最后的成敗。
五、眼不見為凈
老早有人勸我別吃燒餅,說燒餅里常夾有老鼠屎,我不信。后來我好奇,有一天掰開燒餅看看,赫然一粒老鼠屎在焉。“一粒老鼠屎攪壞一鍋粥!”從此我有了戒心,不敢常吃燒餅。偶然吃一次,必先掰開仔細(xì)看看。
有人笑我過分小心。他的理論是:我們每天吃的東西種類繁多,焉能一一親自檢視,大致不差也就是了,眼不見為凈。人的肉眼本來所見有限,好多有毒的或無害的微生物都不是肉眼所能窺察得到的。眼見的未必凈,眼不見的也未必不凈。他這種說法好有一比。現(xiàn)代司法觀念之一是:凡嫌犯之未能證實其為有罪之前,一律假設(shè)其為無罪。食物未經(jīng)化驗其為不凈,似乎也可以認(rèn)為它是凈的。這種說法很危險,如果輕信眼不見為凈,很可能吃下某些東西而受害不淺,重則致命,輕則纏綿病榻伏枕呻吟。
科學(xué)方法建立在幾項哲學(xué)假設(shè)上面,其中之一是假設(shè)物質(zhì)乃普遍一致。抽樣檢查之可靠性也是假立其全部品質(zhì)都是一樣的。我們除了信賴科學(xué)檢驗之外別無選擇。俗話說:“過水為凈。”不失為可行,蔬菜水果之類多洗幾遍即可減除其中殘留的農(nóng)藥。不過食物不是都可以水洗的。
“眼不見為凈”之說固不可盲從,所謂“不干不凈,吃了沒病”之說簡直是荒謬。
六、伸手不打笑臉人
笑臉是不常見的。常見的是面皮繃得緊緊的驢臉、可以刮下一層霜的冷臉、好像才吞了農(nóng)藥下去的苦臉、睡眠不足的或是劬勞瘏悴的病臉,再不就是滿臉橫肉的兇臉。所以我們偶然看見一張笑臉,不由得心生喜悅。那笑臉也許不是生自內(nèi)心而自然流露,也許是為了某種需要而強(qiáng)作笑顏。臉不必笑得像一朵花,只要面部肌肉稍微放松,嘴角稍微咧開一點(diǎn),就會給人以相當(dāng)?shù)氖孢m感。我一向相信,笑臉是人際關(guān)系中可以通行無阻的安全證。即使人在盛怒之中,摩拳擦掌,但是不會去打一個笑臉人,他下不去手。
最近看了報上一則新聞,開始覺得笑臉并不一定能保障一個人的安全。賠笑臉有時還是免不了挨嘴巴,實屬常有,我所見的這條新聞卻不尋常。有一位不務(wù)正業(yè)而專走邪道的青年,有一天踉蹌地回家,狼狽地伏在案頭,一言不發(fā)。老母見狀,不禁莞爾。這一笑,不打緊,不知年輕人是誤會為譏笑、訕笑,或是冷笑,他上去對準(zhǔn)老母胸前就是一拳。老母應(yīng)拳而倒,一命歸西!微微一笑引起致命的一拳。以后下文如何,不得而知。
人到了要伸手打人的時候,笑臉不但不足以御強(qiáng)拳,而且可以招致殺身之禍。但愿這是一條孤證。
七、吃一行,恨一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是說職業(yè)不分上下,每一行范圍之內(nèi),一個人只要努力,不愁不能出人頭地做到頂尖的位置。這也是勸勉人各就崗位奮斗向上,不要一味地“這山望著那山高”。究竟行還是有高低,猶山之有高低。狀元與狀元不同。西瓜大王不能與鋼鐵大王比,餛飩大王也不能和煤油大王比。
每一行都有它的艱難困苦,其發(fā)展的路常是坎坷多舛的。投身到任何一個行當(dāng),只好埋頭苦干。有人只看見和尚吃饅頭,沒看見和尚受戒,遂生羨慕別人之心,以為自己這一行只有苦沒有樂,不但自己唉聲嘆氣,恨自己選錯了行,還會諄諄告誡他的子弟千萬別再做這一行。這叫作“吃一行,恨一行”。
造出“吃一行,恨一行”這句話的人,其用心可能是勸勉大家安分守己,但是這句話也道出了無數(shù)人的無可奈何的心情。其實干一行應(yīng)該愛一行才對。因為沒有一行沒有樂趣,至少一件工作之完滿的完成便是無上樂趣。很多知道敬業(yè)的人不但自己滿足于他的行當(dāng),而且教導(dǎo)他的子弟步武他的蹤跡,被人稱為“克紹箕裘[5]”,其間沒有絲毫恨意。
八、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
狗是很聰明的動物,但不算太聰明。乞丐拄著一根杖,提著一個缽,沿門求乞,一條瘦狗寸步不離地跟隨著他。得到一些殘肴剩炙,人與狗分而食之。但是狗不會離開他,不會看到較好的去處便去趨就,所以說狗不算太聰明,雖然它有那么一分義氣。
在兒女的眼光里,母親應(yīng)該是最美最可愛最可信賴最該受感激的一個人。人有丑的,母親沒有丑的。母親可以老,但不會丑。從前有一首很流行的兒歌《烏鴉歌》,記得歌詞是這樣的:“烏鴉烏鴉對我叫,烏鴉真真孝。烏鴉老了不能飛,對著小鴉啼。小鴉朝朝打食歸,打食歸來先喂母。‘母親從前喂過我!’”這是借烏鴉反哺來勸孝的歌,但是最后一句“母親從前喂過我”實在非常動人,沒有失去人性的人回想起“母親從前喂過我”,再聽了這句歌詞,恐怕沒有不心酸的。每個人大概都會為了他的母親而感覺驕傲,誰會嫌他的母親丑?
“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丑”,話沒有錯。不過嫌貧愛富恐怕是人之常情,不嫌家貧這份美譽(yù)恐怕要讓狗來獨(dú)享。子嫌母丑的例子也不是沒有。我就知道有兩個例子,無獨(dú)有偶。有兩位受過所謂“高等教育”的人,家里宴見賓客,照例有兩位衣服破敝的老婦捧茶出來,主人不予介紹,客人也就安然受之,以為那個老嫗必是傭婦。久之才從側(cè)面打聽出來那老嫗?zāi)酥魅酥浮V魅讼悠淅铣螅惺w面,認(rèn)為見不得人,使之奉茶,廢物利用而已。
狗不嫌家貧,并未言過其實。子不嫌母丑,對越來越多的人來說,有變?yōu)橹囌摰目赡堋?
模范男子
Henry Arthur Jones在一篇短劇The Goal里有這樣的一段:
你別誤會我,親愛的。我的年紀(jì)夠做你的祖父。(溫和地握著她的手)你別誤會我。(嚴(yán)肅地)留神你如何選擇你的終身伴侶。你選擇的范圍是廣大的,你將來的終身幸福,或下幾代的幸福,完全在你向那一二十名求婚男子中之一說一聲“我愿意”的時候而決定:留神,親愛的!留神!要上上下下地仔細(xì)打量他幾遍!要看準(zhǔn)了他是有圓大的眼睛而且敢對著你的面注視的;要看準(zhǔn)他的白眼珠是純潔無疵。要留心他的頭部形狀不古怪,額際不低。要圓圓的頭,高高的額,聽見沒有!和你握手的時候,注意他怎樣地握!要握得強(qiáng)而穩(wěn),不是冷而平。年輕人不該有干冷的手。別說愿意嫁的話,除非你看到了他不穿長褲的時候,穿騎服或穿朝服的時候。看看他腿的形狀——是不是好看?美觀的腿,喂,斐奇,要留神那是不是他的真腿。看他是結(jié)實的,微瘦而不臃腫;不斜眼珠;不結(jié)巴;沒有任何局促不安的痙攣或各種的怪現(xiàn)象。別嫁給一個禿頭人!有人說我們十代后全要禿頭。那么等十代,斐奇,還是別嫁一個禿頭人!你記得住這些嗎?親愛的。看他走路的樣子!是不是有一雙富有彈性的腳,腳上有伸縮——能走四五里路而不動聲色分毫。他冬天或春天若是咳嗽,就別要他。青年永遠(yuǎn)不該有咳嗽的病。還要考察確實他能痛笑——不是忍笑,喘笑,或嘎嘎地笑,而是從胸間深處發(fā)出來的沉痛著實的大笑。他若有一點(diǎn)錢,或是很多,那更好!好了!你若選這樣的一個人,斐奇,我并不預(yù)言你一定幸福,但是你若不幸福,那不是你的錯,不是他的錯,也不是我的錯了!
這一節(jié)話固有些浪漫,甚至于是傷感,但卻相當(dāng)?shù)乇憩F(xiàn)了西方人一般的對于“模范男子”的概念。這一段話所刻畫的模范男子,注重的是體格健壯、意志堅強(qiáng)、秉性聰明這幾點(diǎn)。這就和中國人心目中的理想男子大有不同。我們中國人的模范男子,在體格方面以“白白的胖胖的”為主,在性情方面以“斯文”“風(fēng)流”為主。大約我們做人的道理,總以異性的要求為標(biāo)準(zhǔn)。女性要嫁給什么樣的男人,我們便努力地去做什么樣的男人。中國女子因為數(shù)千年來不受正當(dāng)?shù)慕逃驗槔p足,以致身心交病,成為病態(tài)的動物;男人便也跟著成為病態(tài)的動物。所以要把男人變好,是先要把女人的心理改變一下才成的。
擁擠
據(jù)我所知,擁擠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一種現(xiàn)象。
有一天我等公共汽車出城,汽車站早已擠得黑壓壓一片,汽車尚未停穩(wěn),一群人蜂擁而上,結(jié)果是車上的人不得下來,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陣混戰(zhàn)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也下來了,下面的人除了孱弱文雅的之外倒是也都上去了。然而費(fèi)掉“民力”不少。
既上車之后,不消說可以聽到下列各種的呼聲:“哎喲!你看看我的腳!”“別擠喲!”“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沒得辦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呀!”
有人告訴我,外國大都市的地底電車,在每天某個時間,也擠。不過又有人告訴我,外國人雖擠,擠得有秩序些。
在交通工具不夠而人口眾多的情形之下,這種擁擠實在也是不可免。我要說的是那種爭先恐后旁若無人的態(tài)度。譬如說在郵局、車站、輪船之類的場所,那種每人各自為戰(zhàn)的搶先姿勢,實在令人難堪。
據(jù)說在外國的車站、電影院之類賣票的地方,往往擺成一個一字長蛇陣,先到者站在前面,后到者自動地附于驥尾,循序前進(jìn),而無須乎浪費(fèi)體力,且可不傷和氣。這個辦法,我覺得好,該學(xué)。我有一次在電影院,看見一共只有三個人買票,而那三個鼎足而立不甘人后,三個人都擠得面紅耳赤,都伸著脖子伸著胳臂向那一個小小的洞里擠。我想三個人固不必排長蛇陣,只要稍為疏散一下,就可以相當(dāng)舒服地達(dá)到目的,何苦那樣“團(tuán)結(jié)”呢?
推行新生活運(yùn)動,應(yīng)該特別注意到守秩序的習(xí)慣之養(yǎng)成。最好是先在車站、輪船之類的地方由軍警嚴(yán)厲督促。在中小學(xué)里,教師要把守秩序的道理與方法講給學(xué)生聽。我國前駐德大使程天放先生在《時事新報》發(fā)表過一篇文章論德國的民族性,曾提起在柏林開世界運(yùn)動大會時所表現(xiàn)出的良好秩序。我們應(yīng)該效法。
不效法外國人也行,我們中國的“固有道德”不是也主張“謙讓”一道嗎?如能恢復(fù)固有道德,揖讓雍容,公共汽車一停,大家打躬作揖地說“您請,您請”,那也有意思。
應(yīng)酬話
兩位素未謀面的人,一旦遇到了,經(jīng)人略一介紹,或竟未經(jīng)介紹,馬上就要攀談起來,并且要做出十分親熱的樣兒,這不是一件容易事。非善于應(yīng)酬者不辦。
初出茅廬的后生小子,會到生人,面紅耳赤,手忙腳亂,一句人話也說不出,假如旁邊有一座鐘,恐怕只有鐘聲嘀嘀嗒嗒地響著。善于應(yīng)酬者,則不然了,他能于請教“尊姓”、“大名”、“臺甫”、“府上”之后,額外尋出一套趣味濃厚的應(yīng)酬話。其中的精粹,可以略舉一二如下:
“今天的天氣熱啊!”
“是的,這兩天熱得難過。”
“下一陣雨就好了。”
“可不是,下一陣雨至少要涼快好幾天呢。”
這樣地談下去,可以延長到半點(diǎn)多鐘,而討論的范圍不出“天氣”一端。旁邊的人看著將不禁嘖嘖稱嘆曰:這兩位士兄多么漂亮!多么健談!多么會應(yīng)酬!應(yīng)酬至此,真可以出而問世矣!
但是除了天氣之外,還有可談的事物沒有?凡是自己能辨明天氣之冷熱的人,常常感覺到,語言無味,還不如免開尊口,比較的可以令人不致笑出聲來。
司丹康
有一天我去理發(fā),在將要理完的時候,理發(fā)匠向我說:“阿要司丹康?”
我從鼻孔里發(fā)出一種懷疑的聲音來。
他還是說:“阿要司丹康?”
我沒奈何,冒險點(diǎn)了一下頭。他從很遠(yuǎn)的一張臺子上取來一罐Stacomb[6],沒頭沒腦地在我的頭發(fā)上亂抹了一陣。
我出來和朋友說,朋友笑我沒見過世面。他們說某某國貨店早就出售,某某要人在演說對英美經(jīng)濟(jì)絕交時頭上擦的就是司丹康,某某小姐也是用這個……我孤陋寡聞,望塵莫及了。然而我有感慨焉。
中國人用外國貨,不稀奇;用外國貨而給他一個中國譯名,說的時候還十分順口,這就有些奇了。當(dāng)理發(fā)匠說“司丹康”三字時,他萬沒想到這三個字有解釋的必要,更沒想到年輕輕的一個人會不知道司丹康為何物。
司丹康是美國貨,用用何妨?“美國貨用用何妨”的哲學(xué)成立之后,于是美國橘子、美國蘋果、美國冰激凌、美國的什么克爾伯屈克……一齊都用用何妨。司丹康是否比廣生行的油黏,美國橘子是否比福州橘子甜,美國冰激凌是否比上海冰激凌涼……你不必管,你只管買美國貨就是。因為凡是美國貨就是好的!
麻雀
聽說美國鬧過一陣子“麻雀狂”,三教九流以及似是而非的人,沒有不打麻雀的,有幾位留而不學(xué)的留學(xué)生,還因著傳授麻雀術(shù),居然致富了呢。曾幾何時,麻雀之風(fēng),已成過去,這就可見美國人做事,沒有我們中國人這樣的有恒心,我們的一副麻雀牌,自從曾祖高祖的時候打起,到現(xiàn)在那般曾孫玄孫就許還沒有打完。中國之有悠遠(yuǎn)的歷史,豈偶然哉!
有人說:時間即是金錢,不可虛擲在打牌上面。對于這種非議,有兩種解釋:上流的解釋就是,我們大國的國民,自是雍容閑適,不把金錢放在心上;下流的解釋就是,我們打牌,正是為錢,或輸或贏,總不曾脫離錢的范圍。由此觀之,打麻雀是無可非議的了。好,再來八圈!
一個五官四肢頭腦胸臟大致齊全的人,若不幸而沒有秉受喜打麻雀的遺德,我們也無須十分惋惜了。因為他還可以把時間用在旁的事業(yè)上去。一般的人我倒希望他們打一輩子的牌,雖無大益,亦無大害。設(shè)若麻雀制度,一旦廢除,我們中國將憑空添出成千成萬的無業(yè)游民。如何使得?
打架
我們江浙的下等社會的人,打架是有一定的方式的。譬如說:張三得罪了李四,在兩人不在一處的時候,張三可以起誓要?dú)⒗钏模钏囊部梢再€咒要?dú)埲5鹊絻扇擞龅剑膊灰姷敏[出什么命案來。頂多打一架。
打架就要有打架的方式。兩方先怒目相視,然后口出穢言,雙方由妹妹罵起,罵到外祖母為上,聲音越來越高,小臉越來越紅,最后,雙方同時卷袖口,同時摘眼鏡,同時向后退,距離愈來愈遠(yuǎn)。這時節(jié),和解的人應(yīng)運(yùn)而生。勸架的人越熱心,打架的人越兇猛,結(jié)果是雙方距離太遠(yuǎn),無結(jié)果而散。
聽說在夷狄之邦,打起架來是沒有人勸的,總要你死我活,見個高低。由這一端看來,也就可見我們中國人的確是文明多了,雖在打架的時候,也以人命為重,絕不輕易流血。所以善于打架的人,總是按照我上面所說的方式,危險比較少些。至于一言既出,拳頭隨之,鬧到頭破血出,在聰明人眼里看來那是笨伯!
束胸
本報八日香港電……有人提議禁女子束胸及青年男女吸食煙酒,經(jīng)省務(wù)會議通過,云云。這是德政,可佩之至。
女子束胸,實在應(yīng)該禁,只是實行起來,恐怕要很費(fèi)苦心,譬如,一位胸部稽查員,巷頭佇立,見一女郎姍姍而來,胸部隱約墳起少許,稽查人員若是膽怯一些,或客氣一些,單憑眼力,便很難斷定這位女郎是否犯束胸的罪。并且女子身體,參差不齊,有的胸部完全是一塊平陽之地,實在不曾束胸;亦有胸部的肉像氣墊子似的,東一塊凸,西一塊凹,而事實上胸部已經(jīng)五花大綁地捆了好幾道。這怎么辦?
青年男女吸食煙酒,也實在應(yīng)該禁。我想這煙一定不是專指鴉片,酒也一定不是專指火酒。老年男女,就和舊報紙似的,不值什么,就是煙熏死,酒毒死,都不要緊。唯獨(dú)嬌嫩的青年男女,用處大,保護(hù)得要特別周到,不能不禁止他們吸食煙酒。
如今是個解放的年頭兒,頭發(fā)解放,纏足解放,如今又是胸部解放,但是煙禁和酒禁卻又解放不得。
樂戶捐
昨日北京電:“警廳通令嚴(yán)禁妓女退捐歇業(yè),免影響樂戶捐[7]。”這一段電文翻成我們?nèi)粘Mㄓ玫恼Z言,就是:“當(dāng)妓女的,無論在身體上、精神上、經(jīng)濟(jì)上受什么壓迫,也不準(zhǔn)停止?fàn)I業(yè),以免影響北京警廳的收入。”再干脆些:“北京警廳逼迫妓女繼續(xù)賣淫。”
妓女通常被叫作搖錢樹,北京搖錢樹的大老板便是警廳,因為樂戶捐是警廳最大的收入的一項。所以近年來妓女生意蕭條,紛紛歇業(yè),警廳收入大受打擊,為維持薪餉來源計,不得不勒令禁止。妓女與警廳的關(guān)系之深,有若是者。真可以說,警廳與妓女,相依為命。
“飯大家吃”這句話,只是說說而已。即如北京警廳的人要吃飯,便管不得妓女有沒有飯吃了。其實北方人還是太忠厚,禁止妓女歇業(yè),大可不必說明是為樂戶捐的緣故,至少也可以想出幾條冠冕堂皇的理由,例如,(一)妓寮里面服務(wù)的男女人員甚多,一旦歇業(yè),生計斷絕,影響地方治安;(二)妓寮是娛樂場所,也是文化機(jī)關(guān),北京中外觀瞻所系,須臾不可離。這樣講來,多么體面,多么好聽!
撒網(wǎng)
我們通常有婚喪大事,不敢自秘,總是要印許多帖子,分送親友。這也是一種很正大的舉動。但是分送帖子,與施舍粥食略有不同,絕不可抱多多益善的決心。否則你這一張?zhí)铀偷揭粋€不相干的人的手里,他的心里不免要生出一種非常的感想,有時竟把你的婚帖當(dāng)作喪帖看,或是把你的喪帖當(dāng)作婚帖看。
北京人把亂送請?zhí)@件事喚作“撒網(wǎng)”,那意思是說:送帖的人不分畛域,到處送帖,是希望多收幾份禮物,如同撒網(wǎng)撈魚一般。其實如今的魚,比撒網(wǎng)的人要聰明些,有時候他們會從網(wǎng)縫里鉆出去,讓你白撒一網(wǎng);有時候你只撈起一點(diǎn)點(diǎn)的東西,倒賠上許多撒網(wǎng)的費(fèi)用。
有些撒網(wǎng)的人,并不是從經(jīng)濟(jì)方面著眼,他們是想多請幾位客人,撐撐場面。于是乎趙大娶媳婦,趙大的親戚的朋友鄰居李四也接著請?zhí)恕S谑呛跬醵匠UJ(rèn)為最沒有人格的孫五,也接著王二的結(jié)婚帖子了。掉在網(wǎng)里的人,有時費(fèi)了許多周折,才能知道究竟誰是撒網(wǎng)的人。
但是天道好還,你這回撒一個大網(wǎng),不久你就要掉在許多人的網(wǎng)里。
信紙信封
凡是開辦一個鋪子,創(chuàng)立一個學(xué)校,組織一個機(jī)關(guān),或發(fā)起一切其他大家吃飯的團(tuán)體,第一件要緊的事,據(jù)有經(jīng)驗的人說,就是印制信紙信封。有許多機(jī)關(guān),干脆直說吧,唯一的事務(wù)就是印制信紙信封,此外不必更下什么資本。說也奇怪,社會人士真有眼光,看見你用的信封信紙印著機(jī)關(guān)的名字,頓時對你增加三分信仰。信紙上要是再印上幾個英文字,你的人格就算是有了擔(dān)保。因為這個理由,在無論什么像樣的機(jī)關(guān),信紙信封的費(fèi)用都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然而(一個很使勁兒的然而),公家的信紙信封,用在公家的事務(wù)上者,可不算多;用到私人的事務(wù)上者,可不算少。這在用信紙信封的人想來,不是沒有充分理由的。理由是:用幾張信紙信封,在公家損失無幾,在我一方面節(jié)省良多。奉行儉德的人,就沒有話說了。
有一天我接到一封從外國郵局寄來的信,那封信是免貼郵票的信封,在貼郵票的角上印著:“如有以此信封做私用者,處以二百元之罰金。”從字面上看來,公私似甚分明,然而帝國主義者做的事,當(dāng)然是不足為訓(xùn)了。我們中國人盜用公家信紙信封者,恐怕還不多,還沒有到惹人注意或特頒刑律的地步。大可樂觀。
名片
名片不是什么特殊階級所特有的,人人都可享用。上自達(dá)官貴人,下至妓娼走販,只消你有一個名字,再只消你有幾角錢,你便可印一盒名片。
名片的種類式樣之多,就如同印名片的人一樣。有足以令人發(fā)笑的,有足以令人害怕的,也有足以令人哭不得笑不得的。若有人把各式的名片聚集起來,恐怕比香煙里的畫片還更有趣。
官僚的名片,時行的是單印名姓,不加官銜。其實官做大了,人就自然出名,帶官銜的名片簡直用不著。唯獨(dú)有一般不大不小的人物,印起名片來,深恐自己的姓名太輕太賤,壓不住那薄薄的一張紙,于是把古往今來的官銜一齊印在名片上,望上去黑乎乎的一片,就好像一個人的背上馱起一塊大石碑。
身通洋務(wù),或?qū)⒁硗ㄑ髣?wù)的先生,名片上的幾個英文字是少不得的,“湯姆”“查利”都成,甚而再冠上一個聲音相近的外國姓。因為名片者,乃是一個人的全部人格的表現(xiàn)。
招聘
古代的人有時候求才若渴,只消你真有一點(diǎn)本領(lǐng),往往不惜三顧茅廬,求你指教。如今這個時代,茅廬一天比一天的多起來,但是很少有人來光顧。住在茅廬里的人不免發(fā)急,因發(fā)急而看報,有時候竟在報上發(fā)現(xiàn)招聘經(jīng)理、招聘書記等的廣告。
若非自己的夫人沒有兄弟,誰肯登報招聘經(jīng)理?這是很明顯的事。然而世界上不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尚未絕跡,所以有人招聘賢才,就有人欣然而往。
當(dāng)經(jīng)理有當(dāng)經(jīng)理的規(guī)矩,須要先交出多少的押款;做書記也有做書記的手續(xù),須要先交出多少錢的報名費(fèi)。這押款和報名費(fèi)如數(shù)交付之后,你的責(zé)任就算盡了,不必再希望有什么下文。如其真有了下文,那也是足以令你哭一場的下文。
思想頑固的人,常常不明了現(xiàn)代社會的組織法,動輒曰:人心不古。其實不盡然。人心不古者,只一部分人而已;即如看見招聘廣告而欣然應(yīng)征的人們,他們的心仍是很古的。
送禮
俗語說:“官不打送禮的。”此語甚妙。因為從前的官不是等閑人,他是可以隨便打人的,所以有人怕見官,見了官便不由得有三分懼怕,而送禮的人則必定是有求于人,唯恐人家不肯賞收,必定是卑躬屈膝春風(fēng)滿面、點(diǎn)頭哈腰老半天,誰還狠得下心打笑臉人?至于禮之厚薄,倒無關(guān)宏旨,好歹是進(jìn)賬,細(xì)大不捐,收下再說。
不過送禮的人也確實有些是該打屁股的。
送禮這件事,在送的這一方面是很苦惱的一個節(jié)目,尤其是逢時按節(jié)的例行送禮。前例既開,欲罷不能。如果是個什么機(jī)構(gòu)之類,有人可以支使采辦,倒還省事。采辦的人在其中可以大顯身手。禮講究四色,其中少不得一籃應(yīng)時水果,籃子碩大無朋,紅繩緞帶,五花大綁,一張塑膠紙繃罩在上面,繃得緊,系得牢,要打開還很費(fèi)手腳。打開之后,時常令人叫絕。原來籃子之中有草紙一堆墳然隆起,上面蓋著一層光艷照人的蘋果、梨、柑之類,一部分水果的下面是黑爛發(fā)霉的。四色之中可能還有金華火腿一只,使得這一份禮物益發(fā)高貴而隆重。死尸可以冷藏而不腐,火腿則必須在適當(dāng)溫度中長期腌制,而亞熱帶天氣只適宜促成其速朽。我就收到過不止一只金玉其外的火腿,紙包得又俊又俏,繩子捆得緊緊的,露在外面的爪尖干干凈凈,紅色門票上還有金字。有一天打開一看,嘿!就像醫(yī)師開刀發(fā)現(xiàn)內(nèi)部癌瘸已經(jīng)潰散趕緊縫起創(chuàng)口了事一般,我也趕快把它原封包起。原來里面萬頭攢動著又白又胖的蛆蟲,而且不需用竹筷貫刺就有一股濃厚的尸臭令人欲嘔。我有意把這只金華火腿送走,使它物還原主,又真怕傷了他的自尊,而且西諺有云:“不要扒開人家贈你的一匹馬的嘴巴看。”其意是對禮物不可挑剔。無可奈何之中,想起了平劇中有“人頭掛高桿”之說,于是乘黃昏時候,躡手躡腳地把這只火腿掛在大門外的電線桿上,自門隙窺伺之,果見有人施施然來,睹物一驚,駐足逡巡,然后四顧無人迅速出手,挾之而去,這只火腿的最后下落如何我就不知道了。送水果、送火腿的人,那份隆情盛意,我當(dāng)然是領(lǐng)受了。
英文里有個名詞“白象”(white elephant),意為相當(dāng)名貴而無實用并且難于處置的東西。試想有人送你一頭白象,你把它安頓在哪里?你一天需要飼喂它多少食糧?它病了你怎么辦?它發(fā)脾氣你怎么辦?我相信一旦白象到門,你會手足無措。事實上我們收到的禮物偶然也是近似白象,令人啼笑皆非。我收到一項禮物,瓶狀的電桌燈一盞,立在地面上就幾乎與我齊眉,若是放在太和殿里當(dāng)然不嫌其大,可惜蝸居逼仄,雖不至于僅可容膝,這樣的龐然巨制放在桌上實在不稱,萬一頭重腳輕倒栽下來,說不定會砸死人。居然有客人來,欣賞其體制之雄偉,說它壯觀,我立即舉以相贈,請他把白象牽了出去,后遂不知其所終。
生日禮物,順理成章的是一塊蛋糕。問題在,你送一塊,他也送一塊,一下子收到兩塊、二十塊大蛋糕,其中還可能有兩個人抬著拿進(jìn)來的超大號的,雖說“好的東西不嫌多”,真的多了起來也是一患。我親見有一位官場中人,他生日那天收到三十塊以上的蛋糕,陳列在走廊上,洋洋大觀。最后筵席散了,主人央客各自攜帶一塊蛋糕回家,這樣才得收疏散之效。客人各自提著像帽盒似的一個紙匣子,魚貫而出,煞是好看。照理說,蛋糕是好東西,或細(xì)而軟,或糙而松,各有其風(fēng)味,唯獨(dú)上面糊著的一層雪白的“蠟油”實在令人難以入口。偶然也有使用攪打過的鮮奶油的,但不常見,常見的便是“蠟油”。我曾親見一個任性的孩子,一次罄了一個直徑一尺以上的蠟油蛋糕,父母不攔阻他,因為他府上蛋糕實在太多正苦沒有銷場,結(jié)果是那個孩子倒在床上呻吟嘔吐,黃澄澄一橛一橛地從嘴里吐出來,那樣子好難看!
有些人家是很講究禁忌的。大概,最忌的是送鐘,因為鐘與終二字同音。送鐘來,拒受則失禮,往往當(dāng)即回敬一元錢,象征其是買而非送,即足以破除其不祥。其實自始即有終,此乃自然之道。何況大限未至,即有人先來預(yù)約執(zhí)紼,料想將來局面不致冷冷清清,也正是好事。有人在生日的時候,收到一份奇特的禮物——半匹粗白布。這種東西不是沒有實用,將來不定為了誰而遵禮成服的時候,為經(jīng)、為帶均無不可,只是不知要收藏多久。主婦靈機(jī)一動,把布染成粉紅色,剪裁加縫,做成很出色的成套的沙發(fā)罩布,化乖戾為吉祥。有人忌諱朋友送書給他,生怕因此而賭輸。我從不賭博,因此最歡迎有人送書給我,未讀之書太多,開卷總歸有益,但是朋友總是怕我壞了手氣,只有很少的幾位肯以書見貽,真所謂:“知我者,二三子!”
送禮給人,當(dāng)然是應(yīng)該投其所好。除非是存心慪氣,像諸葛孔明之送巾幗給司馬仲達(dá)。所以送禮之前,勢必要先通過大腦思量一番。如果對方是和尚,送篦子就不大相宜,雖然也有“金篦刮眼”之說。如果對方患消渴,則再好的巧克力糖也難以使他衷心喜悅。如果對方已經(jīng)老掉了牙,鐵蠶豆就不可以請他嘗試。諸如此類,不必細(xì)舉。再說禮物輕重也該有個斟酌,輕了固然寒磣,重了也容易啟人疑竇,以為你有什么分外的企圖。從前舊俗,家家有一本禮簿,往來戶頭均有記錄,逢年過節(jié)或紅白喜事均有例可循,或送現(xiàn)金,或送席票。如果向無往來,新開戶頭,則看下次遇到機(jī)會對方有無還禮,有則繼續(xù)下去,無則不再往來,這不失為公平合理的辦法。現(xiàn)在時代不同,人口流動,應(yīng)酬頻繁,粉紅炸彈與白色訃聞滿天飛,送禮變成了災(zāi)害,如果逃不掉躲不開,則只好虛應(yīng)故事,投以一籃鮮花或是一端幛子,而沒有其他多少選擇了。
廣告
從前舊式商家講究貨真價實,一旦做出了名,口碑載道,自然生意鼎盛,無須大吹大擂,廣事招徠。北平同仁堂樂家老鋪,小小的幾間門面,比街道的地面還低矮兩尺,小小的一塊匾,沒有高擎的“丸散膏丹道地藥材”的大招牌,可是每天一開門就是顧客盈門,里三層外三層,真是擠得水泄不通(那時候還沒有所謂排隊之說)。沒人能冒用同仁堂的名義,同仁堂只此一家,別無分店,要抓藥就要到大柵欄去擠。
這種情形不獨(dú)同仁堂一家為然。買服裝衣料就到瑞蚨祥,買茶葉就到東鴻記西鴻記,準(zhǔn)沒有錯。買醬羊肉到月盛齋,去晚了買不著。買醬菜到六必居,也許是嚴(yán)嵩的那塊匾引人。吃螃蟹、涮羊肉就到正陽樓,吃烤牛肉就要照顧安兒胡同老五,喝酸梅湯要去信遠(yuǎn)齋。他們都不在報紙上登廣告,不派人撒傳單。大家心里都有數(shù)。做買賣的規(guī)規(guī)矩矩做買賣,他們不想發(fā)大財,照顧主兒也老老實實地做照顧主兒,他們不想試新奇。
但是時代變了,誰也沒有辦法教它不變。先是在前門大街信昌洋行樓上豎起“仁丹”大廣告牌,好像那翹胡子的人頭還不夠惹人厭,再加上夸大其詞的“起死回生”的標(biāo)語。猶嫌招搖不夠盡興,再補(bǔ)上一個由一群叫花子組成的樂隊,吹吹打打,穿行市街。仁丹是還不錯,可是日本人那一套宣傳伎倆,我覺得太討厭了。
由西直門通往萬壽山那一條大道,中間黃土鋪路,經(jīng)常有清道夫一勺一勺地潑水,兩邊是大石板路,供大排子車使用,邊上種植高大的柳樹,古道垂楊,夾道飄拂,頗為壯觀可喜。不知從哪一天起,路邊轉(zhuǎn)彎處立起了一兩丈高的大木牌,強(qiáng)盜牌的香煙,大聯(lián)珠牌的香煙,如雨后春筍出現(xiàn)了。我每周末在這大道上來往一回,只覺得那廣告收了破壞景觀之效,附帶著還惹人厭。我不吸煙,到了吸煙的年齡我也自知選擇,誰也不會被一個廣告牌子所左右。
坐火車到上海,沿途看見“百齡機(jī)”的廣告牌子,除了三個大字之外還有一行小字:“有意想不到之效力。”到底那百齡機(jī)是什么東西,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力,誰也說不清,就這樣糊里糊涂地產(chǎn)生了廣告效果,不少人盲從附和。《小說月報》《東方雜志》也出現(xiàn)了“紅色補(bǔ)丸”的廣告,畫的是一個佝僂著腰的老人,手扶著胯,旁邊注著“圖中寓意”四個字。寓什么意?補(bǔ)丸而可以用顏色為名,我只知道明末三大案,皇帝吃了紅丸而暴崩。
這些都還是廣告術(shù)的初期亮相。爾后廣告方式日新月異,無孔不入,大有泛濫成災(zāi)之勢。廣告成了工商業(yè)的出品成本之重要項目。
報紙刊登廣告,是天經(jīng)地義。人民大眾利用刊登廣告的辦法,可以警告逃妻,可以鳳求凰或凰求鳳,可以叫賣價格低廉而美輪美奐的瓊樓玉宇,可以報失,可以道歉,可以鳴謝救火,可以感謝良醫(yī),可以宣揚(yáng)仙藥,可以賀人結(jié)婚,可以賀人家的兒子得博士學(xué)位,可以一大排一大排訃告同一某某董事長的死訊,可以公開訴愿喊冤,可以公開歌功頌德,可以宣告為某某舉辦冥壽,可以公告拒絕往來戶,可以揭露各種考試的金榜,可以……不勝枚舉。我的感想是:廣告太多了,時常把新聞擠得局處一隅。有些廣告其實是浪費(fèi),除了給報館增加收益之外,不免令讀者報以冷眼,甚或嗤之以鼻。同時廣告所占篇幅有時也太大了,其實整版整頁的大廣告嚇不倒人。外國的報紙,不限張數(shù),廣告更多,平常每日出好幾十張,星期日甚至好幾百頁,報童暗暗叫苦,收垃圾的人也吃不消。我國的報紙好像情形好些,廣告再多也是在那三大張之內(nèi),然而已經(jīng)令人感到泛濫成災(zāi)了。
雜志非廣告不能維持,其中廣告客戶不少是人情應(yīng)酬,并非心甘情愿送上門來,可是也有聲望素著的大刊物,一向以不登載廣告為傲,也禁不住經(jīng)濟(jì)考慮而大開廣告之門。我們不反對刊物登載廣告,只是登載廣告的方式值得研究。有些雜志的廣告部分特別選用重磅的厚紙,彩色精印,有喧賓奪主之勢,更有魚目混珠之嫌。有人對我說,這樣的刊物到他手里,對不起,他時常先把廣告部分盡可能地撕除凈盡,然后再捧而讀之。我說他做得過分,辜負(fù)了廣告客戶的好意,他說為了自衛(wèi),情非得已。他又說,利用郵遞投送廣告函的,他也是一律原封投入字紙簍里,他沒有工夫看。
我不懂為什么大街小巷有那么多的搬家小廣告到處亂貼,墻上、樓梯邊、電梯內(nèi),滿坑滿谷。沒有地址,只具電話號碼。粘貼得還十分結(jié)實,洗刷也不容易。更有高手大概會飛檐走壁,能在大廈二三丈高處的壁上張貼。聽說取締過一陣,但是“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了。
有吉房招租的人,其心情之急是可以理解的。在報紙上登個分類小廣告也就可以了,何必寫紅紙條子到處亂貼。我最近看到這樣的大張紅紙條子貼在路旁郵箱上了。顯然有人去撕,但是撕不掉,經(jīng)過多日雨淋才脫落一部分,現(xiàn)在還剩有斑駁的紙痕留在郵箱上!
電視上的廣告更不必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廣告哪里能有節(jié)目可看?可是那些廣告逼人而來,真煞風(fēng)景。我不想買大廈房子,我也沒有香港腳,我更不打算進(jìn)補(bǔ),可是那些廣告偏來呶呶不休,有時還重復(fù)一遍。有人看電視,一見廣告上映,登時閉上眼睛養(yǎng)神,我沒有這樣本領(lǐng),我一閉眼就真?zhèn)€睡著了。我應(yīng)變的辦法是只看沒有廣告的一段短短的節(jié)目,廣告一來我就關(guān)掉它。這樣做,我想對自己沒有多大損失。
早起打開報紙,觸目煩心的是廣告,廣告;出去散步映入眼簾的又是廣告,廣告;午后綠衣人來投送的也多是廣告,廣告;晚上打開電視仍然少不了廣告,廣告。每日生活被廣告折磨得夠苦,要想六根清凈,看來頗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