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老子今注今譯
  • 陳鼓應
  • 3038字
  • 2020-10-22 15:45:21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一〕;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二〕,難易相成,長短相形〔三〕,高下相盈〔四〕,音聲相和〔五〕,前后相隨〔六〕

是以圣人〔七〕處無為〔八〕之事,行不言〔九〕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一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一一〕,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釋】

〔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認識產生了。“惡”,指丑。“已”,蘇轍本作“矣”,“已”、“矣”古通。

王安石說:“夫善者,惡之對;善者,不善之反,此物理之常。”

吳澄說:“美惡之名,相因而有。”

陳懿典說:“但知美之為美,便有不美者在。”

王夫之說:“天下之變萬,而要歸于兩端生于一致,故方有‘美’而方有‘惡’。”(《老子衍》)

以上各說,都在說明“美”“惡”的事端或概念乃對待而生。

按:一般人多把這兩句話解釋為:“天下都知道美之為美,就變成丑了。”老子的原意不在于說明美的東西“變成”丑,而在于說明有了美的觀念,丑的觀念也同時產生了。下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同樣說明相反相因的觀念。后面“有無相生”等六句,都在于說明觀念的對立形成,并且在對待關系中彰顯出來。

〔二〕有無相生:“有”、“無”,指現象界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而言。這里的“有”“無”和第十一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有”、“無”同義,而不同于上章(一章)喻本體界之道體的“無”、“有”。“有無相生”句上,今本有“故”字,敦煌本、遂州碑本、顧歡本無“故”字。郭店簡本及帛書甲、乙本正同,據刪。〔三〕形:王弼本原作“較”。河上公本、傅奕本及其他古本都作“形”。帛書甲、乙本皆作“刑”。“刑”“形”音近假借,“刑”即“形”。(許抗生《帛書老子注譯與研究》)

畢沅說:“古無‘較’字。本文以‘形’與‘傾’為韻,不應作‘較’。”(《老子道德經考異》)畢說可從,因據河上本與傅奕本改正。

〔四〕盈:通行本皆作“傾”。據帛書本改正。按:“盈”為“呈”字之假(盈聲、呈聲之字古多通假),“呈”與“形”義同,“高下相呈”,是說高與下在對待關系中才顯現出來。郭店簡本正作“浧”。“浧”通“盈”。

〔五〕音聲相和:樂器的音響和人的聲音互相調和。

〔六〕前后相隨:此句下帛書甲、乙本均有“恒也”兩字。

張舜徽說:“‘恒也’,乃總結上六句之辭,必不可少,今本奪去久矣。《老子》言事物之可名者,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之類,皆以相對而存在。且皆相互依賴,彼此轉化,包含著樸素辯證法思想。”(《周秦道論發微·老子疏證》卷下)然驗之郭店簡本與通行本并無。帛本“恒也”兩字,為后人所加。

〔七〕圣人:這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其人格形態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典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則體任自然,拓展內在的生命世界,揚棄一切影響身心自由活動的束縛。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無論對政治、人生、宇宙的觀點均不相同,兩者不可混同看待。(本書“圣人”均從嚴靈峰《老子達解》語譯為“有道的人”。)

錢鍾書說:“老子所謂‘圣’者,盡人之能事以效天地之行所無事耳。”(引自《管錐編》第二冊,四二一頁)

〔八〕無為:不妄為;不干擾。

張岱年說:“無為的學說,發自老子。‘無為’即自然之意。”

霍姆斯·偉爾奇(Holmes Welch)說:“‘無為’并不是意指避免一切行動,而是避免采取一切充滿敵意的侵犯性的行動。”(《道家》英文本第三十三頁)

陳榮捷說:“無為是我們行為的特異方式,或更確切說是自然方式。……無為之道乃自發之道。”(《中國哲學史話》,收在莫爾編《中國人的心靈》)

史華慈(Benjamin Schwarz)說:“嚴復也將老子關于統治者‘無為’的思想解釋為:好的統治者應使人民自為。在人民的體力、智力和道德力充分發展的地方,富強必將實現。”(《嚴復與西方》)

福永光司說:“老子的無為,乃是不恣意行事,不孜孜營私,以舍棄一己的一切心思計慮,一依天地自然的理法而行的意思。在天地自然的世界,萬物以各種形體而出生,而成長變化為各樣的形態,各自有其一份充實的生命之開展;河邊的柳樹抽發綠色的芽,山中的茶花開放粉紅的花蕊,鳥兒在高空上飛翔,魚兒從深水中躍起。在這個世界,無任何作為性的意志,亦無任何價值意識,一切皆是自爾如是,自然而然,絕無任何造作。”(陳冠學譯福永著《老子》)

〔九〕不言:不發號施令,不用政令。“言”,指政教號令。“不言之教”,意指非形式條規的督教,而為潛移默化的引導。

葉夢得說:“號令教戒,無非‘言’也。”(《老子解》)

〔一〇〕萬物作而不為始:王弼本作“萬物作焉而不辭”,傅奕本、敦煌本則作“萬物作焉而不為始”。帛書乙本亦作“始”。簡本作“庲”。陸希聲、開元本《太平御覽》七六引皆無“焉”字,簡帛本正同,據刪。

易順鼎說:“考十七章王注云:‘大人在上,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數語,全引此章經文,是王本作‘不為始’之證。”

陶邵學說:“今王本作‘辭’者,后人妄改也。‘不為始’義較優,且與下句協韻。”(《校老子》)

丁原植說:“‘庲’字,字形右邊當為‘司’字之省,……引申有主宰、主導的意含。”(《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

彭浩說:“‘庲’,讀為‘始’。帛乙本、傅奕本作‘始’,……‘辭’、‘始’兩字同音而致誤。”(《郭店楚簡老子校讀》)

〔一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兩“不”字帛本作“弗”。郭店簡本無“生而不有”句,下句“功成而弗居”,簡本作“成而弗居”。簡文四字成句,上下文對稱,優于各本。

【今譯】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

有和無互相生成,難和易互相促就,長和短互為顯示,高和下互為呈現,音和聲彼此應和,前和后連接相隨。

所以有道的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實行“不言”的教道;萬物興起而不造作事端;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業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沒。

【引述】

老子認為形而上的道是“獨立不改”、永恒存在的,而現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變動的。

本章以美與丑、善與惡說明一切事物及其稱謂、概念與價值判斷,都是在對待的關系中產生的。而對待的關系是經常變動著的,因此一切事物及其稱謂、概念與價值判斷,亦不斷地在變動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則說明一切事物在相反關系中,顯現相成的作用:它們互相對立而又相互依賴、相互補充。

人間世上,一切概念與價值都是人為所設定的,其間充滿了主觀的執著與專斷的判斷,因此引起無休止的言辯紛爭。有道的人卻不恣意行事,不播弄造作,超越主觀的執著與專斷的判斷,以“無為”處事,以“不言”行教。

這里所謂的“圣人”是理想人物的投射。圣人和眾人并不是一種階級性的劃分,只是在自覺活動的過程中比眾人先走一步而已。圣人的行事,依循著自然的規律而不強作妄為。天地間,萬物欣然興作,各呈己態,圣人僅僅從旁輔助,任憑各自的生命開展其豐富的內涵。

在一個社會生活上,老子要人發揮創造的動力,而不可伸展占有的沖動,“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正是這個意思。“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創建,去發揮主觀的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生”和“為”即是順著自然的狀況去發揮人類的努力。然而人類的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必擅據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解一己的占有沖動。人類社會爭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擴張一己的占有欲,因而老子極力闡揚“有而不居”的精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曲县| 马山县| 溆浦县| 桂平市| 亳州市| 射阳县| 广安市| 烟台市| 宕昌县| 汝州市| 安塞县| 句容市| 开阳县| 体育| 将乐县| 甘谷县| 哈尔滨市| 潮安县| 武平县| 南雄市| 简阳市| 兴文县| 中方县| 太和县| 望谟县| 台中市| 建德市| 岱山县| 南陵县| 融水| 皮山县| 沙坪坝区| 石渠县| 循化| 双城市| 营口市| 乳源| 炉霍县| 望江县| 沙湾县| 上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