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七章

太上〔一〕,下知有之〔二〕;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三〕其貴言〔四〕。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五〕。”

【注釋】〔一〕太上:最好,至上;指最好的世代。本章所說的“太上”、“其次”,是價值等級的排列,并不是一般舊注所謂的以時代先后為序的排列。

吳澄說:“太上,猶言最上,最上謂大道之世,相忘于無為。”

蔣錫昌說:“‘太上’者,古有此語,乃最上或最好之誼。《魏策》:‘故為王計:太上,伐秦;其次,賓秦;其次,堅約而詳講與國,無相離也。’謂最好,伐秦也。襄二十四年《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謂最上,有立德者也。《呂覽·孟秋紀·禁塞》:‘凡救守者,太上,以說;其次,以兵。’謂救守者,最好,以說也。《有始覽謹聽》:‘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謂最好,知之也。……皆其證也。此文‘太上’亦謂最好,系就世道升降之程度而言,猶謂最好之世也。王注:‘太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河上公注:‘太上,謂太古無名之君也。’自此二注出,后世解《老》者,即皆以‘太上’為主,沿誤至今。”(《老子校詁》)

福永光司說:“太上,即至高,最善的意思。次句‘其次’,即次善的意思。乃是價值的等級。”

〔二〕下知有之:人民只知道君主的存在而已。

“下”字吳澄本、明太祖本、焦竑本、鄧锜本、潘靜觀本、周如砥本都作“不”。本章最后一句:“百姓皆謂我自然。”就是“不知有之”(人民不知道有帝力)的一個說明。作“不知”意義較為深長。唯驗之郭店簡本作“下知有之”,故仍從簡本與王本。

〔三〕悠兮:悠閑的樣子。河上公本、傅奕本、林希逸本、范應元本、吳澄本“悠”作“猶”。景龍及寇質才本“猶”字作“由”。按:猶、由、悠,古通假。

〔四〕貴言:形容不輕于發號施令。

吳澄說:“‘貴’,寶重也。寶重其言,不肯輕易出口。蓋‘圣人’不言無為,俾民陰受其賜,得以各安其生。”

蔣錫昌說:“‘貴言’即二十三章‘希言’之誼。彼此二‘言’,均指聲教法令而言。”

〔五〕自然:自己如此。

吳澄說:“‘然’,如此也。百姓皆謂我自如此。”

蔣錫昌說:“《廣雅·釋詁》:‘然,成也。’‘自然’指‘自成’而言。”

車載說:“《老子》全書談及‘自然’一辭的文字,計有五處,……《老子》書提出‘自然’一辭,在各方面加以運用,從來沒有把它看著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而是運用‘自然’一語,說明莫知其然而然的不加人為任其自然的狀態,僅為《老子》全書中心思想‘無為’一語的寫狀而已。”(《論老子》)

【今譯】

最好的世代,人民只是感覺到統治者的存在;其次,人民親近他而贊美他;再其次的,人民畏懼他;更其次的,人民輕侮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最好的統治者〕悠然而不輕于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百姓都說:“我們本來是這樣的。”

【引述】

處身于權勢的暴虐中,腳踏于酷烈的現實上,老子向往著“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時代,向往著在那時代里,沒有橫暴權力的干擾而人民自由自在的生活情境。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情境是:一、統治者具有誠樸信實的素養。二、政府只是服務人民的工具。三、政治權力絲毫不得逼臨于人民的身上。

老子將這種理想的政治情境,和德治主義與法治主義作了一個對比:用嚴刑峻法來鎮壓人民,這就是統治者誠信不足的一個表現。統治者誠信不足,人民自然產生“不信”的行為。如此,統治者使用高壓政策,而走向了末途。老子強烈反對這種刑治主義。德治主義固然好,在老子看來,這已經是多事的征兆了。統治者今天慰問,明天安撫(固然可博得稱譽),這已經是人民有傷殘欠缺的事端了。最美好的政治,莫過于“貴言”。在“貴言”的理想政治情況中,人民和政府相安無事,甚至于人民根本不知道統治者是誰(“不知有之”);政權壓力完全消解,大家呼吸在安閑自適的空氣中。這是老子所理想的烏托邦政治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青县| 临邑县| 普安县| 旺苍县| 改则县| 武乡县| 江永县| 织金县| 布尔津县| 江源县| 永春县| 郯城县| 平原县| 寿阳县| 农安县| 张北县| 灵宝市| 苍梧县| 双流县| 赤壁市| 大同市| 沿河| 鹤峰县| 屯门区| 万载县| 海原县| 石棉县| 江华| 夏河县| 永兴县| 金昌市| 鹤庆县| 桐柏县| 独山县| 雷山县| 博野县| 晋中市| 三河市| 山西省| 陈巴尔虎旗|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