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臺毓璜頂醫院的早期歷史
- 劉惠琴 陳海濤 郭磊
- 2298字
- 2020-10-22 15:40:45
一 基督教“奮興運動”和美國長老會傳教士的入華
毓璜頂醫院最初是由基督教新教的一支重要宗派—北美長老會創辦的一所教會醫院。談及毓璜頂醫院的歷史,就不得不從18世紀以來,基督教新教的“奮興運動”說起。
在17—18世紀的歐洲和北美地區,經過宗教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各宗派興起了一場所謂的“福音奮興運動(The Evangelical Revival)”,開啟了近代基督教海外傳教的熱潮,當時較有影響的循道宗、浸禮宗、長老宗、歸正宗、公理宗等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都卷入其中。這一方面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給西方社會帶來了空前的財富、旺盛的活力以及對海外擴張的極大熱情;另一方面通過宗教改革運動,教會一掃積年的頹廢風氣,呈現出許多新氣象,積極介入各項社會活動,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傳教熱情。兩種因素的疊加,使得西方國家的海外殖民擴張和基督教徒的傳教激情,同時達到高潮。而這一時期的中國,正處于康乾盛世,閉關鎖國的清政府還陶醉于封建制度最后的輝煌,并沒有給這些傳教士提供機會。
其后的19世紀被基督教徒稱為“偉大世紀(The Great Century)”,以美國為代表的“第二次宗教大覺醒”進入高潮,直接導致了美國海外傳教機構的陡然擴展。這場運動從美國新英格蘭地區(1)開始,迅速席卷美國南北。1810年6月,在美國新教宗派公理會的支持下,美國海外傳教理事會(The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of Foreign Mission,簡稱美部會)在馬薩諸塞州成立,成為第一個專門為海外傳教而成立的跨宗派傳教機構,并在1812年派出傳教士前往東方的印度,正式拉開了近代基督教新教向東方傳教的運動。
一般認為,近代入華的第一位基督教新教傳教士是1807年由英國倫敦會派遣的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但成規模的新教傳教士入華則開始于19世紀30年代,其中特別以美國差會為代表。此時的美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和社會革命,宗教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也較多地承載著新時代的知識技藝和思想學說。1830年,美部會就派遣其傳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和雅裨理(David Abeel)抵達中國,稍后,浸禮會、美以美會、圣公會、長老會等主要新教宗派,先后成立了海外布道會,掀起了美國的第一次海外傳教浪潮。但由于當時的中國依然堅持閉關鎖國的政策,傳教活動進展緩慢,早期試圖進入中國的傳教士,如馬禮遜、郭實臘(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裨治文、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等,大多只能在廣州、澳門或東南亞等邊緣地區活動,僅能從事一些文字性工作,為其后的傳教工作做些準備。
長老會(Presbyterian)屬于基督教新教加爾文宗。加爾文宗產生于16世紀下半葉歐洲的瑞士,由法國人加爾文(Jean Calvin)創立,主要分布于英、美等國。1704年,愛爾蘭長老會信徒移民至美國,組成美國長老會,總會設于紐約,自18世紀后期開始,長老會在教會和信徒數量上,逐漸成為美國最大的基督教新教宗派。自1741年起,美國長老會開始向印第安人傳教;1810年,長老會加入美部會,參與海外傳教工作;到1831年,長老會在匹茲堡建立了自己獨立的海外傳教部,開始陸續向美洲印第安部落、非洲利比里亞和亞洲印度派出傳教士,至1837年,已派出39人。
中國作為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長老會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其海外傳教部成立伊始,就開始著手派遣傳教士前往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由于此時的中國仍處于閉關鎖國狀態,1837年首批受派遣來到東方的美國長老會傳教士米歇爾(John A. Mitchell)和何牧師(Robert W. Orr),只能被安排到菲律賓群島、馬來群島、新加坡等地的中國移民社區,在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的同時,尋找合適的機會。不久,他們就將澳門作為其入華的先遣基地。
第一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從閉關鎖國走向局部開放。1842—1844年間,清政府與英、法、美等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其中包括中英《南京條約》《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西方國家從而獲取了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的權利,傳教士也獲準在通商口岸的外國人中間傳教,但仍禁止向中國人傳教。在這一背景下,在1843—1844年間,美國長老會共派遣了7名傳教士到達澳門,其中就包括后來來到登州、煙臺的麥嘉締(Divie Bethune McCartee),他成為這一批受派遣者中第一個進入山東的長老會傳教士。但他此次的山東之行,嚴格來說還是屬于非法行為,故只能在沿海地區游歷、散發宣傳材料之后,返回了寧波。此后,美國長老會在廈門、寧波、廣州等已開埠口岸建立了中國大陸的第一批傳教點,陸續開辦學校、診所,初步形成了以傳教、教育、醫療和文字媒介為主的傳教方式。這種以傳教事業為主,教育文化事業為輔的傳教模式,成為其后美國長老會各差會傳教策略的主要模式。據統計,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前,美國長老會共派遣了49名傳教士來到中國,其中近半數長期留在中國工作。(2)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特別是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訂,成為中國近代基督教史的轉折點。其中中法《北京條約續增條約》第六款中規定:
即曉示天下黎民,任各處軍民人等傳習天主教,會合講道,建造禮拜,且將濫行查拿者,予以應得處分。又將前謀害奉天主教者之時所充之天主堂、學堂、塋墳、田土、房廊等件應賠還,交法國駐扎京師之欽差大臣,轉交該處奉教之人,并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
這一條款標志著清政府從此結束禁教政策,進入允許西方各國在華自由傳教的時代。此后,西方傳教士在這項政策的保護下,迅速將其傳教事業從東南沿海地區,推廣至華北乃至整個中國,基督教迎來了在華傳播的新時代。在這一過程中,美國長老會作為其中最積極的一支力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立即開始了搶占山東的努力。
(1) 新英格蘭地區是指美國本土東北部瀕臨大西洋、毗鄰加拿大的區域。包括今天美國的6個州,由北至南分別為緬因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爾州、馬薩諸塞州、羅得島州和康涅狄格州。
(2) 王妍紅:《美國北長老會與晚清山東社會(1861—1911)》,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博士論文,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