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 張道一
- 1917字
- 2020-10-22 15:46:44
001 孔子見老子
在我國思想和文化的發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兩位具有代表性和開創性的人物。一位是儒家的創始者,一位是道家的創始者;而他們又都是處在同一個時代,即春秋末期。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眾多,政治上“群雄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成為時代的特征??鬃雍屠献拥挠^點與主張雖然不同,但都扎根于神州大地,同在一個社會中,必然帶有一些共同的東西。論年齡和閱歷,孔子是老子的晚輩。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于魯國,年輕時雖然做過小官,但抱負一直得不到實現。因不滿于當時的政治現狀,去魯國而周游衛、宋、陳、蔡、楚等列國,又都不為當時的君王所用。在他生前最可稱譽的是曾長期聚徒講學,開創了私人辦學之風,培養了許多學有所成的弟子。孔子謙虛好學,曾專程去拜訪老子,為后人留下了“孔子見老子”的美談。
其實,人們對老子的生平并不了解,只知道他姓李,名耳,字聃。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國家藏書的史官),孔子大約也在這時期訪問過他。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中說: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韓非列傳》)
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孔子世家》)
在老子看來,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比身體還要重要。他的話都是些待人處世的道理,語重心長,懇切而有分量??鬃右采钍芨袆樱瑥闹惺艿浇桃妫Ⅲ@嘆地把老子比作能“合而成體,散而成章”的“龍”。
在《莊子·天運篇》中有關于“孔子見老子”的描述,其中談到“聞道”“語仁義”“治六經”等問題,但后來的學者多認為莊子用寓言,是所謂“寄辭于其人”,“皆寄孔、老以明絕學之義也”,連太史公也說“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待到西漢時期,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上升到了顯赫的地位,成為此后兩千多年的統治思想,學派之間的對立也加重了。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啦煌幌酁橹\’,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孔子見老子
這是最早看到的孔子見老子圖,原石乾隆年間出土于山東嘉祥縣武宅山,現已剝蝕模糊。此系《金石索》木刻摹本。老子迎接孔子于郊外,原畫面在老子車后還有三人。
東漢時期的畫像石上,表現“孔子見老子”的畫面很多。特別是山東出土的畫像石,有的畫孔子和老子相見的場面,還有的在他們身后跟隨著許多弟子,多者達二三十人。除孔門的社會影響外,由此還可看出儒家學派和道家學派的交流與溝通。即使觀點、主張不同,仍有相互可取的東西。這大概就是后世稱贊的原因。
孔子見老子
原石1978年山東嘉祥縣宋山村出土。畫面分四層,此為第二層。在孔子的袖口中露出兩個鳥頭,是為“贄敬”之禮。
著名的嘉祥武氏祠畫像石因出土較早,有的畫面已剝落得模糊不清。清乾隆年間,黃易在嘉祥武宅山發現的“孔子見老子”畫像石,移至濟寧州學,后收入《金石索》之“石索”中,經縮刻用木版印出。雖已失去原味,卻可看得清楚。近幾十年來,新出土者也有數種,而以山東嘉祥和江蘇徐州為多。其中的老子手扶曲杖,即未經修整的彎曲樹枝,可能表示他的質樸??鬃邮种卸嗄醚恪糁悾@是古代初見尊長時所送的禮品,稱作“贄”或“贄敬”?!蹲髠鳌でf公二十四年》:“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他們的會見多是在郊外,這是表示老子外出相迎。為了說明地點在郊外,多在人與人之間添加一只飛鳥,或者從畫面的欄線上伸出一個鳥頭來。這幾乎是所有畫像石通用的方法。另外,在孔子和老子見面時,中間有一個矮小的人,手中推著似車輪的東西,也有的像是掃帚。有人解釋說這是老子派人清掃迎接孔子的路,也有人說這是那個七歲便為孔子師的神童項橐。存此一說以備考。
孔子見老子
原石1978年山東嘉祥縣宋山村出土,是后代的墓葬利用漢畫像石作石料。畫面分四層,此為第三層。孔子與老子之間的小孩為項橐,拿著可推動旋轉的玩具。
孔子見老子
原石出土于江蘇邳州龐口村。畫面分五層,為神話和歷史故事,此為第三層。原有榜題皆泐蝕不清??鬃由砗蟮奈鍌€弟子,以中間的子路最為突出。
孔子見老子
1977年山東嘉祥縣齊山村(今屬巨野縣)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