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 張道一
- 1125字
- 2020-10-22 15:46:57
045 范睢辱魏須賈
接著“范睢受袍”的故事講下去。
范睢在魏國遭受魏相魏齊和大夫須賈的迫害污辱后,設(shè)法逃到秦國,改名張祿,于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當(dāng)了秦國的國相,并受封于應(yīng)(今河南寶豐西南),稱“應(yīng)侯”。魏國聽說秦國要伐魏,魏王便派須賈出使秦國,實(shí)際上是打聽消息。當(dāng)他設(shè)法去謁見秦相張君(張祿)時(shí),才知道張祿就是自己曾經(jīng)誣陷和污辱過的冤家范睢。
有趣的是,在須賈進(jìn)入張相府之前,已經(jīng)見到范睢。因?yàn)榉额∠滴⒎b得很窮,須賈甚至可憐他,送給他一件絲織的袍子。
到了張相府,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史記·范睢傳》描寫得很精彩:
須賈大驚,自知見賣,乃肉袒膝行,因門下人謝罪。于是范睢盛帷帳,侍者甚眾,見之。須賈頓首言死罪,曰:“賈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賈不敢復(fù)讀天下之書,不敢復(fù)與天下之事。賈有湯鑊之罪,請自屏于胡貉之地,唯君死生之!”范睢曰:“汝罪有幾?”曰:“擢賈之發(fā)以續(xù)賈之罪,尚未足。”范睢曰:“汝罪有三耳。昔者楚昭王時(shí)而申包胥為楚卻吳軍,楚王封之以荊五千戶,包胥辭不受,為丘墓之寄于荊也。今睢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睢有外心于齊而惡睢于魏齊,公之罪一也。當(dāng)魏齊辱我于廁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然公之所以得無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故人之意,故釋公。”乃謝罷。入言之昭王,罷歸須賈。
須賈與范睢談話之后,范睢大設(shè)宴席,遍請各國諸侯的使者,食飲非常豐盛。但須賈卻不在此列。他被安排在堂下,盤子里是鍘碎的喂馬的草料,由兩個(gè)受“黥刑”(臉上刺字)的犯人“夾而馬食”。范睢嚴(yán)厲地對須賈說:“替我告訴魏王,趕快將魏齊的頭拿來!否則,我要屠滅大梁(魏國)!”
據(jù)說魏齊聽到后很害怕,偷偷地逃到了趙國,投靠到平原君的門下。
嘉祥畫像石所刻,便是“范睢辱魏須賈”的情節(jié)。
至此,雖然漢畫沒有表現(xiàn),但故事還沒有完。因?yàn)榉额〉闹饕鹑耸翘优懿啬涞奈合辔糊R。范睢的觀點(diǎn)是“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bào)”。也就是說,受人之惠即使是一碗飯,也要知恩以償;怨恨相對即使是瞪眼怒視,也要謀圖報(bào)復(fù)。秦昭王稱范睢為“叔父”,要為他報(bào)仇,寫信給平原君,愿與他為“布衣之友”,并作“十日之飲”,實(shí)際上是扣留,讓他交出魏齊的頭來。又以交戰(zhàn)威脅趙王。趙王圍逼魏齊,魏齊又出逃。因欲奔信陵君,信陵君猶豫未肯見,于是魏齊拔劍自殺。趙王聽說后,派人取了魏齊的頭致秦,秦昭王也放了平原君回趙國。
范睢辱魏須賈
山東嘉祥縣武梁祠后壁畫像。原石畫面已很模糊,此為《金石索》木刻摹本。魏須賈跽坐在地上,正在與侍者招呼,身前的一個(gè)容器,可能裝的是馬食之類。對面是范睢(榜題刻作“范且”),也在用手相招,不知是客氣,還是有意的諷刺。畫面只有三人,雖沒有文字描述的大場面和待遇的鮮明對比,卻也能夠看出被冷落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