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 張道一
- 1109字
- 2020-10-22 15:46:57
046 伯樂相馬
馬是一種役用家畜。經過馴育的馬,溫馴而敏捷,在挽車、騎乘和馱運等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古代。由于馬有著多種用途,因此人們就積累起一些選擇馬的經驗知識,出現了專門“相馬”的人。春秋戰國時期,相馬者非常活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伯樂。《呂氏春秋》說:“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可見人才之重要。
伯樂,春秋中期秦穆公時人,有說他姓孫,名陽,以善相馬著稱。在《列子·說符》中有秦穆公與伯樂的一段對話: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徹。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公擔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
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取之,牡而驪(純黑色的馬)。穆公不說(悅),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在這段對話中,伯樂沒有鼓吹自己的后代,而是向秦穆公推薦了相馬的九方皋(或作九方堙),并且講述了一個富有深刻意義的道理,即相千里馬必須“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這里體現著事物的內在關系和外部表現,須全面觀察,對于馬是如此,對于其他事物也是如此。這段文字的基本內容也見于《淮南子·道應訓》。由于馬的重要,人們對馬也倍加愛護,更尊重相馬的人。即使在當時,伯樂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為帶有神話色彩的人。只有一個莊子唱反調。他為了說明他的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和回歸自然的思想,認為馬的真性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所謂“伯樂善治馬”,不外是符合于人的需要,但馬的真性就改變了。所以,“馬之知而態至盜者,伯樂之罪也”。(《莊子·馬蹄》)意思是說,伯樂對于馬的知識,用來改變馬的真性,如同盜竊一樣,是一種罪過。當然,這是一個哲學命題,莊子不過是以此為例,卻也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伯樂相馬的高超本領。
在漢代,不只是推崇相馬,連畫馬也是特別精妙。漢代人所畫動物非常生動,除了那些想象中的異獸,表現現實中的馬尤其用心,不論是騎乘的、駕車的、休閑的馬,都是活靈活現,甚至連龍也是以馬為原型。
伯樂相馬
江蘇徐州棲山漢墓出土。原石為中棺頭檔。畫面由十字形雙線格進行區劃,上為鋪首銜環,下為人與馬。本圖在整個畫面的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