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 張道一
- 1241字
- 2020-10-22 15:46:53
030 季札掛劍
季札掛劍
山東嘉祥縣宋山村出土。畫面分四層,本圖在第一層。
古代的吳國在今江蘇、上海的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它的開國始祖是周太王的兩個兒子太伯(泰伯)和仲雍(虞仲)。當時周的王位想傳給他們的弟弟季歷及其子昌(也就是周文王)。太伯和仲雍為了讓賢,避免嗣位的矛盾,便一起逃到江南,“文身斷發,示不可用”。自此以后,才將這塊當時未經開發的“荊蠻之地”稱作“句吳”。
江南是個山靈水秀、田美土肥的富庶之地。蘇東坡就說這里的人是吸收大自然的神韻長大的:“吳儂生長湖山曲,呼吸湖光飲山綠。”所謂“吳儂細語”,是說這個地方的人講話細軟柔美,就像唱歌一樣??墒遣恢獮槭裁?,竟起了個大喊大叫的國名,稱曰“吳”?!对娊洝ぶ茼灐そz衣》:“不吳不敖?!眳?,喧嘩也。
吳國起初是個小國,談不上發達,到春秋后期才興旺起來。吳國的國君,至19世孫吳王壽夢開始稱王,戰國時期一度非常強盛。壽夢有四子,最小的公子稱季,叫季札。吳王很喜歡季札,說他最賢,要把君位傳給他,可是他多次推讓,辭不受位,最后還是長子諸樊做了吳王。季札封于延陵(大約在今常州、江陰、丹陽等吳地沿江一帶),稱“延陵季子”;后來又封州來(今安徽鳳臺),稱“延州來季子”。
季札是個非常瀟灑、高雅的公子,并且頗有泰伯的遺風。他堅持不做國君,卻喜歡周游,增廣閱歷,了解民情,廣交朋友。那時,諸侯使大夫到各國訪問曰“聘”。季札曾歷聘魯、齊、鄭、衛、晉等國,素以多聞著稱。吳王余祭四年(前544)他出使魯國,在欣賞周代的音樂歌舞時,深加分析,聯系時政,說明了周朝和諸侯的盛衰大勢,頗有見地。
季札掛劍
山東嘉祥縣武氏祠左石室第八石。畫面分四層,多為歷史故事,本圖在第一層。左邊一個墳堆,墳上長樹,旁置一劍;墳前有供品,季札與隨從跪拜。
史書記載有一個季札“掛劍”的故事,在漢代的畫像石上和三國時期的漆器上都有表現。他出國訪問時路過徐國,看出了徐君很喜歡他的寶劍,但在當時又不能馬上贈送,因為還要繼續北上,大夫是必須佩劍的。春秋戰國時代,吳越以鑄造兵器聞名,有所謂“吳刀”“吳鉤”者。后來還出了個鑄劍的高手干將,他所鑄造的劍稱作“吳干”?!秴问洗呵铩ひ伤啤氛f:“相劍者之所患(憂患,擔憂),患劍之似吳干者。”在當時,徐君認識了季札,看到他的佩劍,無疑是會羨慕的。遺憾的是,當季札訪問回來,又路過徐君之地時,徐君已經去世。季札為了履行他心中的諾言,在祭拜徐君之后,把劍掛在了他的墳頭。
《史記·吳太伯世家》說:
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反)吾心哉!”
季札的做法,可能有人不理解。從表面看,人都死了,把劍插在墳頭上還有什么意義呢?這里所表現的,不在于具體的物,而是人的一種感情和精神,是做人的一種崇高?!短接[》的編者很理解這一點,他將這個人事故事分別編在了“心”之類和“信”之類。這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