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 張道一
- 1917字
- 2020-10-22 15:46:48
013 蚩尤五兵
在神話傳說的原始時代,“五帝”居五方,其中黃帝居中原。南方本是炎帝的領地,但是他在經歷了與黃帝的“阪泉之戰”失敗后,大大傷了元氣,后來被蚩尤所取代。蚩尤曾是黃帝的一個臣,并且精于青銅冶煉。如果在那時就有了金屬的話,可說是最先進的技術了。
遠古的歷史是傳說在前,文獻在后。現在的人讀古代的書,有些描述不知是神話還是事實,對于一個人,往往是越傳越玄。在蚩尤還是黃帝臣的時候,不但“明于天道”,也看不出有什么古怪之處:
昔者黃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神鳥如鶴)并,蚩尤居前(開路),風伯進掃,雨師灑道。(《韓非子·十過》)
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故使為當時。(《管子·五行》)
黃帝……修教十年,而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十二。(《管子·地數》)
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有兄弟八十一人。這個數字可能意味著小部落的聯盟。正因為他具有這股勢力,再加上有冶金鑄兵器的優勢,便在涿鹿向黃帝發動了一場大戰。他們呼風喚雨,猶如神仙間的斗法;最終蚩尤戰敗被殺,身首異處。畢竟是講故事,人也變得古怪起來了。
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太平御覽》卷七九引《龍魚河圖》)
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后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覽》卷一五引《志林新書》)
蚩尤率魑魅與黃帝戰于涿鹿,帝令吹角作龍吟以御之。(《通典·樂典》)
蚩尤作兵(兵器)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放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逐殺蚩尤。(《山海經·大荒北經》)
蚩尤銅頭啖石,飛空走險。(黃帝)以馗牛皮為鼓,九擊而止之,尤不能飛走,遂殺之。(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引《廣成子傳》)
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于太山,三日三夜,霧冥。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問?”黃帝曰:“小子欲萬戰萬勝。”遂得戰法焉。(《太平御覽》卷一五引《黃帝玄女戰法》)
(黃帝)傳戰執尤,于中冀而殊之,爰謂之“解”。(《路史·后紀四·蚩尤傳》)解州鹽澤,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囟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夢溪筆談》)
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宣,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陽郡鉅鹿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言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孫馮翼輯《皇覽·冢墓記》)
這些傳說,帶有神話的色彩。從表面看,黃帝與蚩尤的戰爭以蚩尤的失敗而告終,“涿鹿大戰”就此謝幕了。然而并非如此,從“蚩尤血”“蚩尤旗”到后來的“蚩尤戲”“蚩尤祠”,人們并沒有忘記這位勇猛善戰的武士。《述異記》卷上:“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頭上長角雖然是想象的,卻也是出于對他的紀念,并尊他為“兵神”(戰神)。《史記·封禪書》:“始皇遂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史記·高祖本紀》:“乃立(劉)季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于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由所殺蛇白帝子,殺者赤帝子,故上赤。”由此看來,在秦漢之時,蚩尤已受到秦皇漢祖的祭祀。傳說中蚩尤敗于黃帝,是在智謀上而不是在力量上,在力量上蚩尤是很強的。
蚩尤五兵
山東沂南縣北寨村漢墓出土。
蚩尤五兵
山東嘉祥縣武氏祠畫像。
漢代畫像石中,刻畫有一種半人半獸的形象,非常魁梧,手上、腳上甚至頭上都是兵器,諸如矛、戟、弓、劍、戈,即所謂“五兵”者,有的還在兩腿的襠間掛著盾牌。山東沂南畫像和嘉祥武氏祠畫像中都有發現。由于形象奇異,論者多以為怪。但若仔細觀察,那些兵器并非長在他的身上,而是同時使用五種兵器,以表示其高深的武功和超人之處。這正是傳說中蚩尤的特征。《呂氏春秋·蕩兵》說:“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時,民固剝林木以戰矣。”所謂“作兵”,就是創造兵器,不是創造竹木的兵器,而是創造金屬的兵器。(實際上,那時候還不會有青銅兵器產生,所有文字和圖畫全系后人的解釋)然而,說蚩尤“利其械”是很準確的。正因為他最善于運用兵器,才贏得了“兵神”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