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 張道一
- 528字
- 2020-10-22 15:46:48
014 堯禪舜讓
中國封建社會,皇位延續所采取的方式,是父傳子的世襲制,即皇帝死了由兒子接替做皇帝。雖說是“非至公無以王天下,非博愛無以臨四海”,可是后來的繼承者怎么必然會十全十美呢?況且皇帝往往并非只有一個兒子,即使慎重選擇,也很難保證所傳得人。更嚴重的是,皇帝死后,他的兒子們和兄弟們都想坐在龍墩上號令天下,于是明爭暗斗,禍起蕭墻。說到底,是對權力和財富的爭奪。
堯舜禪讓
山東沂南縣北寨村漢墓出土。
但是在封建社會之前曾有過禪讓制,即由各部落推選出部落聯盟的領袖,史稱“禪讓”。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岳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了多年的考察,先是讓他幫助處理公務;堯死后,由舜繼位。舜用同樣的方式考察禹,讓他去治水;舜死后,由禹繼位。禹繼位后又推舉了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這就是所謂的“堯禪舜讓,唯德是與”。然而在禹死后,禹的兒子啟奪了伯益的位而自立。禪讓制度也就廢棄了。
范文瀾說:“《尚書》有《堯典》等篇,敘述堯、舜、禹‘禪讓’的故事。春秋戰國時人,尤其是儒墨兩大學派,都推崇取法這三個古帝。”[5]山東沂南畫像石中的《堯舜禪讓》圖,以他們所戴的冕旒為標志(武梁祠的五帝像也是如此),似乎正在討論國家大事,從表情舉止看,已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