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作為先睹為快的讀者,拿到馬軍教授的書稿《鐵門內外——對上海兩租界一項公共防衛措施的研究(1925—1946年)》,我首先萌生的好奇心就是,上海的外國租界自1845年起就有了,為什么在前80年租界并沒有建立鐵門?也就是鐵門因何而建?

租界的鐵門興建于國內戰爭(如齊盧戰爭)和民族主義思潮(如“五卅”運動、北伐戰爭)高漲之時。租界當局擔憂安全形勢,為防止軍人竄入,尤其是阻止日益壯大的中國民族主義力量可能的沖擊,而開建鐵門。從法租界到公共租界,從南市、滬西直至閘北、虹口,租界幾十道鐵門一起關閉,兩租界可以立刻成為名副其實的“圍城”,外面進不去,里面也出不來,如鐵桶一般。

面對任意設立和閉合鐵門這種侵犯中國主權的行徑,上海地方當局曾屢屢交涉抗議,各方民間人士亦就鐵門給市民生活造成的“莫大之痛苦”頻繁陳說厲害,國民黨地方當局還曾號召上海市民進行抗爭。但兩租界當局始終我行我素,不為所動,一聞風吹草動便中斷交通,幾成家常便飯。

為什么要研究租界的鐵門呢?

馬軍給出了研究的初衷:在殖民主義、民族主義、租界、華界、市政、交通,這些敘事話語下,鐵門具有特殊的價值,它是揭示民國上海城市變遷的一個入口,甚至是一把鑰匙。

馬軍將租界鐵門史劃分為4個階段。從1925年開始建造到1946年初最后拆除,租界的鐵門前后持續了整整20年。其間,鐵門的打開與關閉、全開或半合、需檢查證照到自由通過等,都對上海城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僅承平時代如此,“一·二八”事變和“八一三”事變期間,更是造成了巨大的困擾。兩租界當局鑒于租界地面有限,為了抵擋百萬難民潮,幾乎關閉了所有鐵門。一時間,鐵門幾乎成了“生與死”“天堂與地獄”之間的一道陰陽界。

如作者所言:鐵門廿載,在上海近現代城市史上無疑留下了多重的記憶。從民族主義的角度看,它無疑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勢力自私自利、肆意妄為、侵犯中國主權的重要象征。這種情況不僅上海使然,漢口、天津等地租界亦是如此。

然而,歷史的吊詭就在于鐵門既然豎立在華洋交界處了,它自身也成了“不自覺的工具”;鐵門在拱衛租界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界內的民眾。就在鐵門環閉的孤島里,躲避日偽新聞檢查的“洋旗報”繼續著抗日救亡的論調,李克農、潘漢年的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得以棲居薩坡賽路(今淡水路)、大西路(今延安西路),搜集情報,籌募物資以堅持抗戰。謝晉元的孤軍營天天出操,天天升旗,在膠州路堅持了50個月。我們當然也能看到,向國際社會勇敢揭露侵略者暴行的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倒在了南京西路南匯路口;法官郁華大義凜然,拒不向日偽低頭,成為民國司法界在抗日戰爭期間為國捐軀的第一人;軍統女特工鄭蘋如在西伯利亞皮貨行謀刺汪偽特工總部主任丁默邨未遂,而遺憾終身。鐵門內外的悲歡離合,家國情仇,歷史的復雜性由此可見一斑。

馬軍的鐵門研究,可謂是以小見大、以微見著的成功案例。書稿考辯細致,資料爬梳用力頗深,他不僅搜羅檔案文獻、報刊雜志、時人記載,還赴日本、法國等尋覓,中文、英文、法文資料詳實。諸如究竟有多少扇鐵門,鐵門的位置、開合,華洋人士圍繞鐵門的攻防。我們在書中還能讀到《上海一日》所載的發生在鐵門內外的刻骨銘心的故事。如此別出心裁地從鐵門看歷史,體現了作者的史才、史識與匠心獨具。

馬軍教授是當下非常活躍的歷史學者,他敏銳、勤奮,涉獵廣泛。我最為感佩的,倒不是馬軍近年來不斷推出的豐富的論著,而是專注整理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史學遺產。近年來,他較為全面地整理了該所歷來的學術成果,將前輩們的撰稿、譯稿、草稿等整理出版,將幾近湮沒的學界凡人軼事傳播光大,以弘揚本單位的史學傳統。在今天急功近利的時代,一個中年學者潛心多年,毫無功利心地默默奉獻,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期待正當盛年的馬軍教授,取得更多的成果。

2020年5月24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陵县| 襄樊市| 南岸区| 中牟县| 庆阳市| 封丘县| 芒康县| 故城县| 上高县| 璧山县| 米林县| 昆明市| 乌什县| 儋州市| 唐河县| 南陵县| 西贡区| 丁青县| 临潭县| 长兴县| 九龙城区| 东乌珠穆沁旗| 旬阳县| 许昌县| 花垣县| 习水县| 甘肃省| 沁水县| 漾濞| 清水县| 泌阳县| 鹤岗市| 玉田县| 永登县| 湟源县| 浦江县| 晋宁县| 胶南市| 朝阳区| 静乐县|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