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云五哲學

王云五豐富多彩的人生,充滿著草根逆襲的各種傳奇。人們不禁要問:他憑啥成功?他怎么能夠做成這么多事?

1942年,王云五在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做人做事及其他》一書,是他以自己人生經驗為藍本,關于做人做事的系列演講合集。該書出版之后,一年多時間四次再版,暢銷一時。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在臺灣又出版《對青年講話》《論為人》等書。1964年,王云五的門生王東平從王云五各類著作中摘取其為人處世的一千五百余條語錄,編為《岫廬語匯》。

從以上各書,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王云五成就人生傳奇的密碼。

王云五晚年喜歡做詩,詩中有兩個關鍵詞:“苦斗”與“壯游”。

王云五崇尚“苦斗”。他能由一個沒有學歷、沒有資望、沒有人脈的底層草根,成長為著名的出版家,并在政治、文化、教育、學術等多個領域取得成就,絕非偶然。“苦斗”是必修課,也成為他終其一生引以為豪的一個標簽。他無數次的演講、寫作都有關于自己“苦斗”的經歷,許多文章直接以“苦斗”為題。

他曾這樣總結自己的人生:

幸而從小藉苦斗而養成之習慣,任何挫折,悉視同命運予我之試驗,而以解決難題為無上之自我報酬。職是之故,任何逆境不足以陷我于消極,轉因聽之于天,與求其在我之兩種觀念,往往峰回路轉,別入新境。

金耀基這樣闡釋王云五的“苦斗”精神:

王云五三個字最生動的意義是落在象征層次上的。王云五象征了一個貧苦無依的人的奮斗成長的故事。他的成功沒有半點的僥幸,也不是純靠天分,而是憑他的不服輸、不肯認命的戰斗性格,憑他的“牛馬駱駝”苦干與堅毅的精神。

“壯游”則是王云五人生的一個寫照。“壯游”一詞多次出現在王云五不同時期所寫的詩詞當中。最早是寫于1930年他首次出國考察:“壯游萬里氣如虹,歷遍河山一藐躬。九國新猷供囊括,五洲奇跡嘆神工。”王云五在政治、文化、教育、學術等多方面均有所經歷并取得成就,每一個方面,在常人而言,都足以成就一個圓滿的人生。這也正是所謂“奇人”王云五的傳奇之所在。正如他晚年寫的一首詩:“處世如壯游,胡為不勞生;壯游不易得,豈宜虛此行。”

如果說,“壯游”是夢想;那么,“苦斗”就是實現夢想的途徑。苦斗與壯游,這是王云五“成功學”的基本邏輯,也是王云五勵志故事經久不衰的核心元素。

王云五由“苦斗”而“壯游”的經歷,是很好的勵志故事。媒體和社會輿論將他塑造為偶像是遲早的事。

在1921年進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之前,雖然從個人經歷來說,王云五還算小有成就,但談不上什么名望,因而當胡適向商務印書館推薦王云五時,以張元濟和高夢旦的閱歷和人脈,居然從未聽說過這個人。

經過編譯所的錘煉,尤其是在發明四角號碼檢字法和以此編寫的字詞工具書成為暢銷書之后,王云五聲望漸著。其依靠自修苦學而成為文化名人的故事,廣泛傳布。20世紀30年代前后,社會輿論和各路媒體漸漸把王云五塑造成為青年人學習的偶像:“一個完全由自修而獲得了學術上的成功,以堅毅刻苦的精神去應付一切困難,創造了個人艱苦生活史的出版業經營家王云五先生,可以作為一個代表。”“他的一切是值得我們欽佩。同時,也是值得我輩青年模仿而自勉的。”

王云五之所以能夠成為偶像,是因為他的成功并非來自學校教育,而是來自于他的自修。這對當時教育尚未普及,大多數人學校生活比較短暫,許多人甚至根本沒有上學機會的社會群體具有相當的沖擊力。成功人士很多,但像王云五這樣幾乎沒有受過正規學校教育,而成為文化名人的,卻嚴重稀缺。王云五以完全自學方式進入社會上層,是當時典型的草根逆襲故事。在大眾傳播興起的早期階段,公眾需要這樣的心靈雞湯,媒體需要這樣的典型。王云五成為偶像遂成必然。

王云五對于名利的追求,在低調的文化人中頗為少見。

王云五出身上海洋行買辦,長期在商界奮戰,深受商業文化的浸潤,有著強烈的名利思想。他發明四角號碼檢字法,雖說一開始就宣布放棄專利申請及經濟上的收益,但他要求所有應用者必須注明“采用王云五氏四角號碼檢字法”的字樣。因此,所有采用四角號碼檢字法編寫的字典詞典工具書,都附有《四角號碼檢字法》,都標有“王云五發明”這五個字。

此外,商務印書館的許多集體項目,如各種叢書和教科書,王云五都要掛名,什么主編、總編輯、總編纂、總纂述之類,不一而足。商務印書館館史專家汪家熔如此評價王云五:“在他掌握商務的實際活動以后,‘王云五主編’五個字是商務出版物封面和內封上的‘最常用字’。”

這樣的做派,與張元濟、高夢旦等人的低調作風,形成鮮明對照。據說商務印書館內部稱夏瑞芳為“老板”,張元濟(字菊生)為“菊老”,對王云五當面稱總經理,背后則直呼其名,不知是否與此有關。

王云五主持或自己動手編著的工具書,為了表示自己擁有著作權,當然更是為了商業上的利益和進一步的社會影響,干脆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書名里,如《王云五大辭典》《王云五小辭典》《王云五新詞典》《王云五綜合詞典》《王云五小字匯》《云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等等。

1967年,臺灣商務印書館重建位于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37號的辦公大樓,作為董事長的王云五當仁不讓,直接以“云五大樓”命名。他自己出資成立的獎學金和圖書館,也無一例外地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1977年,臺灣商務印書館為慶祝王云五九十歲生日,鑄造王云五的半身銅像,至今還陳列在云五圖書館的門廳。

王云五出名之后,十分愛惜自己的羽毛。他總是利用各種場合宣傳自己,不遺余力地給自己樹碑立傳,對于有損個人形象的往事卻絕口不提,比如他晚年與雷震打筆墨官司,在他撰寫的回憶錄中就只字未提。這種情況,越到晚年,越為變本加厲。

王云五自詡“愛國愛名不愛錢”,“愛書愛酒不愛錢”。他晚年“不愛錢”,是因為那個時候他已經不缺錢了。

王云五曾概括出八條“走入成功之路”:其一,野蠻的身體;其二,文明的頭腦;其三,敏捷的手足;其四,高尚的目標;其五,科學的處務;其六,法治的習慣;其七,積極的精神;其八,平正的思想。

“野蠻的身體”和“文明的頭腦”這兩條說的是做任何事,身體強壯,腦子好用是基礎。如果反過來,變成“文明的身體”和“野蠻的頭腦”,那就糟透了!

“野蠻的身體”是王云五創造的一個詞,因為“要描寫一個能夠適應困難境地的身體,恐怕沒有比這個名詞更切合”。人生要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身體“野蠻”(“堅強而能耐苦”)才能扛得住。

“所謂文明的頭腦是指不僅能夠繼承,而且能夠創造文化的頭腦而言。……一個善于記憶而不能運用思考的頭腦,還不能算是文明的頭腦。”

王云五終其一生都在倡導和踐行“野蠻的身體,文明的頭腦”。他少年病弱,成人之后身體一直健壯如牛,保持旺盛的精力。他把讀書與工作看作是頭腦鍛煉,不以為苦,反以為樂。他認為頭腦與身體一樣,多動則靈,不用則怠,保持好奇心,不斷求知,以進取精神跟上時代,何愁頭腦不文明?

王云五特別強調精神的作用。

他說:“任何人做事,首先要有一種精神。精神是什么?就是個人已經養成了的一種習慣。”精神是一種態度,有精神就是有態度。

精神有利于身體健康。“如果要長壽,在生活方面必須早睡早起,少吃多動;在精神方面則必須積極愉快。”

精神也有利于頭腦健康。用腦雖然費神,然而“精神是越用越好的,刀是越磨越快的。”

他還說:“積極的精神是教人向上走,向前走。”“就是有進無退百折不回的精神。”

據徐有守回憶,在重振臺灣商務印書館那些特別困難的日子,已近耄耋之年的王云五總是揮舞手臂,大聲說:“決不后退,決不屈服,永遠向前!”

有了“積極的精神”,天分差點,能力不足,這些都不是問題。“無論怎樣沒能力的人,只要肯把全副精神應付一件事,多少總有一點成就。這可以說是一部王云五服務哲學的綱領。”

這種“積極的精神”與現代人提倡的“積極心理學”何其相似乃爾!

王云五還提倡科學精神和法治精神。科學精神在中國古代,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在現代,是培根的“新工具”和笛卡爾的“方法論”,是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

他認為,科學與法治是西方近代以來領先于中國的兩大支柱,同時也是中國人較為欠缺的兩樣東西,應該迎頭趕上。

王云五崇尚“吃苦主義”。少年苦學,中年苦斗,是他的人生寫照。人生是五味雜陳的,而苦最能刺激人的心志。“我常常認為苦具有刺激性,所謂苦其心,便是對于心志的不斷刺激,使之奮發。我生平遭遇不少的挫折,在他人或不免灰心;我卻視同苦其心志的一種機會,輒處以積極的態度。”

人生總有挫折,如何面對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課。

“其實挫折只是一種往往不可避免的試驗,在善于應付挫折的人,挫折愈多,最后的成功也愈大。成功失敗僅差一間,只是在遭遇挫折之時如何應付而已。”

“如果一遇著困難便作消極態度,則任何事,都不能有成。王先生便具有了這種特性。對于任何困難決不稍感消極,并且偏喜歡把困難的事件作為試驗,以充分的興趣,研究其解決方法。萬一能解決,他便認為這是惟一的最優厚的報酬。”

本著“吃苦主義”精神,牛成為王云五勵志教育的一個常用意象。

“牛不過吃了一些草,喝一點水,享用菲薄。但能為人耕田,給我們以續命湯的黃金萬粟,能供人富有脂肪的牛油,能供人富有蛋白的牛乳,能供人富有維他命的牛肉,能供人可制各種器具的牛皮。對人類的貢獻何等大啊!我真愿做一只牛,愿大家都做牛。”

“我的生活好像是一條牛。……牛是最能耐勞苦的。在耕田方面,一只牛的效力抵得上許多人;我也很有與它相似之處。通常一個人每日的工作,經過八九小時之后,不免感覺疲勞,而有休息的必要;并且一星期工作了六天之后,在星期日勢必休息,或向另一方面活動。我則不僅每日工作至少十四五小時;而且星期日亦不休息。”

王云五的“吃苦主義”是古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現代版,所不同的是,他特別強調苦與樂的辯證關系:“凡是一個人,在少年時越苦越好。要養成吃苦的習慣,因為快樂和痛苦是相對的,沒有苦就表現不出真的快樂。”

抗戰時期在重慶大后方,各方面條件異常艱苦。重慶是山城,拉黃包車的車夫是苦力中的苦力。王云五卻從中悟出了“做人做事的成功之道”:“好像在重慶拉黃包車,走上坡路的時候,拼命用足氣力向上拉;走下坡路的時候,盡量求其慢,把穩車杠,一步一步,不慌不忙。”

他還形象地用人力車夫比喻自己的工作。“我是一個人力車夫,不過坐在我的車子上的是‘文化’,我拉著‘文化’向前跑。在上坡的時候,我用盡全身的氣力,拼命向上拉,因為上坡是不能停頓、猶豫,稍一松勁,車子便會向后倒退;而且坐在車上的,如果你一步一步,他會感到迂緩,氣悶。在下坡的時候,正是相反,我就拼命的慢,一步一步穩住走;如果不穩,很容易翻車,而且下坡路,即使你腳步放重,它還是保持著相當的速度的。”

這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人生的順境和逆境。順境,有如拉車下坡,要的是穩住,絕不要得意忘形,因為一路下沖是很容易翻車的;逆境,有如拉車上坡,要的是咬牙堅持,絕不松懈,慢一些沒關系,一旦氣餒,則會前功盡棄。

20世紀30年代,王云五在研究和實施科學管理法中發現,中國的工商業在三五個人的小規模時容易成功,而“規模越大的公司,資金雄厚,設備愈全,人才也愈多,卻往往不能獲利,而且不乏虧損,甚至無法維持”。他解釋這一現象,原因在于小商店或小工場的成敗得失與老板關系最大,而大公司大工廠,主事的名義老板很多,真正負責的老板卻少,“他們對于公司的業務便不如一位獨資的老板對于他的小商店或小工場之關懷與負責”。

解決這一問題,王云五提出一個概念“老板主義”。“所謂老板主義,是指一個從業員縱然不是老板,卻時時以老板自居,仿佛自認為老板一般。這樣以老板自居之人,對于他所主管或辦理的事,自然肯像真的老板一樣關懷與負責。”

老板主義體現的是一種主人翁態度,一種人人負責的精神。王云五說:“以前我認為做一種大事業最要緊的是要有‘組織’,現在我認為除了‘組織’之外,還要‘負責任’。我近來時常談‘老板主義’。一個小小事業的主人,一定要對他的事業負絕對的責任,因為事業的失敗就關系著他的命運。具有這種老板精神的,他的事業才會進展。”

“老板主義”,是對公司“負絕對的責任”的態度,是勇于擔當、絕不后退的精神。王云五認為,張元濟是“老板主義”的榜樣,他做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在精神上傳承了張元濟的“老板主義”。王云五說:“他(張元濟)并不是大股東,可是他當總經理時,卻以老板自居。他處處負責任做事。我承襲著他的作風來干總經理。如果說我辦商務有什么成功的秘訣,第一是‘科學管理’,第二是‘老板主義’。”

如何能夠做到員工“以老板自居”?王云五的思考是用經濟的動機與員工的信譽結合。前者是物質的激勵,通過經濟的方式把員工的利益與企業的發展相聯系;后者是精神的鼓勵,員工的努力獲得信譽上的回報,從而加倍努力地貢獻于企業。這樣的思考與現代管理科學是相吻合的。

王云五自小算盤打得精,做人做事處處精打細算。他將這種作風帶到商務印書館,也帶到政壇。成名之后,人們戲稱他是“走紅的算盤”。

他最擅長“小數長算”。比如他在宣傳推廣四角號碼檢字法時宣稱:“依該法檢字,每人一生至少可節省工作時間三年。”乍聽嚇人一跳,原來他是這么算的:“若用四角號碼檢字法去找字典,找一個字只需二分鐘,有的只需幾秒鐘就夠了。”而以前的檢字法,每檢一個字要數倍于這個時間。這么一算,即使每天節約不到一小時,每年節約也可達到十幾天,一輩子不就可以節約幾年了嗎?

有人抱怨沒時間讀書、沒錢買書。王云五說這都不是問題。“一天有二十四小時,除了睡眠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之外,還剩下八小時,這是很好的讀書時間。就是打一個對折,也還有四小時,打一個七五折,也有六小時。學生一天要上幾點鐘的課呢?有時一天上六小時的課,最多的時候有八小時……但人家可以四年畢業,我不妨八年畢業。如果我每天能有六小時的讀書時間,我的畢業期限也就可以減少一些。所以時間是不成問題的。不怕沒有時間,只怕沒有讀書的志氣。”至于買書的錢,他說可以想辦法從衣服飯食和坐車三方面每月各省一塊錢,“一塊錢可以買三百面的一本書,這樣一個月就可以讀四十八萬字的書。……每個月可以省下三元錢買書,這樣一年便可以讀六百萬字的書”。

王云五的精打細算,聽起來頗為奇葩,細細去想,確實如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關鍵在于怎么合理利用。一個人能夠做多少事,可以做成多少事,如何管理時間,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王云五一生做成了這么多的事,與此密切相關;商務印書館的企業文化,與這樣的精打細算,同樣密切相關。

王云五曾說:“要評論一個人,應把握住他的中心;要看一個人的動向,必須觀察他的朋友。”

王云五處處要強,在做人做事上頗有咄咄逼人的氣勢,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個性過強,落落寡合”。這樣的性格特點自帶領袖氣場,卻往往陷入孤立,在形勢不利之下,甚至遭遇群起圍攻,王云五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之后,以及全面抗戰爆發后商務印書館業務轉到香港發展時,都曾遭遇這類狀況。

幸運的是,王云五有一批非常好的朋友。

王云五與胡適的友誼維系一生。1906年,王云五在上海中國公學做英文教員。其時,少年胡適從安徽鄉下來到大上海,恰好就在中國公學。王云五就這樣成了“那時候不大能說英國語”的少年胡適的英文老師。成名之后的胡適知恩圖報,在1921年推薦王云五到商務印書館任職,為王云五一生的飛黃騰達奠定了基礎。

王云五在編譯所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來自于胡適的啟發。他擬定的《改進編譯所意見書》大量吸收了胡適1921年暑假在商務印書館考察調研的成果。王云五曾在致胡適的信函中表示:“自從你到過商務后,編譯所改革的空氣,就日漸醞釀。”

王云五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之后,大力推行科學管理法,卻遭到館內職工的強烈反對和社會各界的聲討。胡適致函安慰王云五并給他出主意:“今日見報紙所載,你竟成了‘社會之公敵’。凡改革之際,總有阻力,似可用‘滿天討價,就地還錢’之法……及其信用已著,威權已立,改革自然順利。”從王云五后來的改革實踐看,他確實采納了胡適教他的辦法。

王云五與張元濟的關系,過去由于受到兩人各自政治傾向和意識形態影響,人們多將張元濟描繪為獻身文化的出版家,而將王云五描繪為唯利是圖的出版商,認為他們在出版思想和經營理念上存在巨大差異,私人關系多有不和。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從1921年秋王云五到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試用,到1930年2月聘請王云五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與王云五從相識到相知,從理解到信任。王云五說,1932年“一·二八”之后,“菊老知我益深,不僅在公務上無事不尊重余意,力為支持;即私交上亦無話不說,取代了夢旦先生對余之關系地位”。

張元濟與王云五不但在工作上互通信息,互為助力,共同領導商務印書館在抗戰時期渡過難關,而且在生活上噓寒問暖,互相照應。商務印書館在抗戰期間能夠歷盡各種劫難而不倒,兩人之間的這種患難情誼和工作上的密切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一·二八”之后復興商務印書館最艱難的日子,張元濟是王云五最堅強的后盾。王云五形容張元濟“有一種偉大的指導力,仿佛是我的指南針一般。這指導力所代表的人格,時時給我以高尚的觀感;這指導力所表現的遠見,時時給我以可貴的箴規”。

1979年8月14日,王云五在臺北病逝。這一天,正是年長王云五20歲,他一生愛戴的師友張元濟逝世20周年的日子。兩代出版家不約而同地在這一個日子辭世,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天意。

蔡元培可以說是王云五的第一個伯樂。民國初年王云五一封建言教育的私信觸發了蔡元培的愛才之心。25歲的王云五由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欽點,到教育部任職。從此兩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王云五說:“蔡先生初時是我的長官,后來是與我往來最密的朋友,最后簡直有如兄弟的關系。”

蔡元培是商務印書館最重要的支持者,以他在教育界和知識界的地位,對商務印書館出版事業的發展起著極大作用。蔡元培對商務印書館的感情也同樣傾注于小他20歲的王云五身上。對于王云五在商務印書館的工作,蔡元培給予充分肯定并寄予厚望。他在1936年9月13日高夢旦追悼會上說:“今館務付托與王云五先生輩,主持得人,先生(指高夢旦)未竟之志,望吾后學者而繼之。”

全面抗戰爆發后,蔡元培一家避居香港,王云五對健康狀況不好的蔡元培侍奉甚勤,兩家人往來甚密。蔡元培突然發病,王云五親自送到醫院救治。蔡元培去世后,王云五對其家人多有照應。1943年,王云五在重慶籌劃出版了《蔡孑民先生傳略》。1968年,在蔡元培一百周年誕辰之際,王云五在臺灣商務印書館推出《蔡元培先生全集》以為紀念。

高夢旦是王云五生命中的貴人。如果不是他主動讓賢,即使王云五進入商務印書館任職,也不可能這么快主持編譯所工作;如果不是他為四角號碼檢字法解決附角問題,這項發明很可能半途而廢;如果不是他在商務印書館的“參謀”潤滑,王云五也許會無比孤立,孤掌難鳴。

1936年7月,高夢旦猝然離世,令王云五悲痛萬分,甚至一度萌生了離開商務印書館的想法。他說:“假使近年我能夠在任何方面有些貢獻,高先生至少應居過半之功。高先生待我不僅是最知己的朋友,簡直要超過同懷的兄弟。”

王云五與朱經農相識于中國公學,交好于民國初年的臨時政府一起共事。朱經農先后介紹王云五到《民主報》和全國煤油礦事宜處任職。王云五主持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將朱經農從北京大學調入,成為其最重要的工作助手。王云五離開商務印書館,轉赴南京做官,向董事會建議總經理一職由朱經農接任。王云五形容他與朱經農相交四十余年,是“生死不渝之友誼”。

雖然,王云五自認蔣介石為“第一知己”,但在政界其實并無朋友,他的朋友圈主要集中在知識界、教育界、文化界。王云五的知識分子朋友圈,雖然政治主張迥異,但大都追求思想自由、人格獨立,無論居官、論學,還是為人處世,多有好評。王云五在多方面有所成就,尤其是出版方面成就斐然,與他的知識分子朋友圈有著密切的關系。

王云五的個性外圓內方。如果說,他在管理事務方面更多地表現出“方”的一面;那么,在對待朋友方面,他更多地表現出“圓”的一面。這使他可以被多方所接納,能夠在政、學、商各界游刃自如。他一貫反共,但極少以意識形態在朋友圈畫線,即使像張元濟這樣成了中共的座上賓,他也沒什么非議之說;胡適再猛烈批評國民黨,他也可以一面照做他的國民黨高官,一面繼續保持與胡適良好的私誼。

2018年是王云五先生誕辰130周年。臺灣方面,王云五基金會要舉辦“王云五先生學術研討會”和“王云五先生文物展”,似乎,王云五只是一個“文化名人”而已;大陸方面,去年紀念商務印書館創建120周年,不過各界的關注點是張元濟和夏瑞芳,是商務精神的傳承,而王云五似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顯然,其背負的政治陰影還在影響著今人的認知。好在,本書只談論作為“文化名人”的王云五。僅僅從文化的角度而論,他配得上“先生”這個稱號。

那么,就以本書紀念王云五先生130周年誕辰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姚安县| 淅川县| 常宁市| 公安县| 平谷区| 海伦市| 淳安县| 新沂市| 托克逊县| 阿尔山市| 普兰店市| 凌海市| 剑河县| 东丰县| 高州市| 全南县| 广昌县| 调兵山市| 洛川县| 平武县| 柳河县| 堆龙德庆县| 淳化县| 桓台县| 麟游县| 饶平县| 昭通市| 海阳市| 包头市| 界首市| 陈巴尔虎旗| 六安市| 司法| 华池县| 黄石市| 景德镇市| 吴堡县| 峨山| 轮台县| 闽清县| 松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