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醫學方書的形成與傳播應用研究
- 韓毅
- 4920字
- 2021-09-10 16:39:03
第六節 《太平圣惠方》的歷史地位與影響因素
《太平圣惠方》是奉宋太宗之命由翰林醫官院醫官編輯而成,其知識來源于皇家秘方、前代醫書和宋代地方官吏進呈的驗方效方。作為宋代前期官修醫學方書的代表性著作,《太平圣惠方》在宋、遼、夏、金、元乃至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的傳播應用,在中國方劑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編撰和傳播的過程,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一、《太平圣惠方》編撰與傳播的歷史地位
盡管宋代社會各階層對《太平圣惠方》的推廣和傳播所起的作用不盡一致,但從中國醫學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它的出版和流傳促進了宋代醫藥學的發展。近代醫家謝觀(1880—1950年)指出:“中國醫術,當以唐宋為一大界。自唐以前,醫者多守專門授受之學,其人皆今草澤鈴醫之流。其有以士大夫而好研方術,若張仲景、皇甫士安、葛稚川、陶隱居、孫真人、王燾者,代不數人耳。自宋以后,醫乃一變為士夫之業,非儒醫不足以見重于世”,“唐以前之醫家,所重者術而已,雖亦言理,理實非其所重也。宋以后之醫家,乃以術為不可恃,而必推求其理”。
(一)《太平圣惠方》對中醫病因學、方劑學、炮制學、養生學等理論的發展和臨證經驗的總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太平圣惠方》有關藥物學的理論,不僅繼承了前代“君臣佐使”“服餌”“反惡”“禁忌”等原則,而且修正了唐代中藥炮制“順之者福,逆之者殃”的認識,提出了中藥炮制的“合和湯藥”原則和“以方撿煉”原則,對后世產生重大影響。《論合和》認為:“凡合和湯藥,務在精專,甄別新陳,辨明州土,修制合度,分兩無差,用得其宜,病無不愈。若真假非類,冷熱相乖,草石昧其甘辛,炮炙失其體性,篩羅粗惡,分劑差殊,雖有療疾之名,永無必愈之效。”
其原則在于通過“君臣佐使”理論的指導,改變藥物的外觀形狀,改變藥物的性能,改變藥物的味道,改變藥物的藥用和功效。《論處方法》認為:“大抵養命之藥則多君,養性之藥則多臣,療病之藥則多使。審而用之,則百不失一矣。”
淳化三年(992年)開封大疫和皇祐初年(1049年)江南大疫中,宋政府將《太平圣惠方》應用到疫病救治中,取得顯著的療效。
《太平圣惠方》有關中藥炮制的方法,表現出了一定的繼承與革新。書中依據藥物來源屬性之金、石、草、木、水、火、果、獸、米部等分類,把炮制分述于各藥之后,具有總結前代炮制的意義。同時,《太平圣惠方》還增加了一些新的炮制方法,如“乳制法”的應用就是《太平圣惠方》的新創。從具體方法來看,宋代中藥炮制工序可總結為凈制、切制、炮炙三個階段,在具體工藝上有水處理、加熱處理、加輔料處理、綜合處理等。關于凈制,主要指的是藥材的選料與衛生。關于切制,主要指的是各類中藥材的粉碎、篩析。關于炮制,修治法有挑、揀、簸、篩、刮、刷、搗、碾、鎊、銼等;水制法有洗、淋、泡、漂、浸、潤、水飛等;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水火共制法有蒸、煮、潬、淬等;其他方法有制霜、發酵、發芽等。如從藥品種類來看,可分為散劑的一般制作方法;湯劑、中藥合劑、口服液劑、糖漿劑、煎膏劑、藥酒等液體藥物的制作方法;丸劑如水丸、蜜丸、濃縮丸、滴丸等制作方法;外用膏劑如金瘡藥、癬藥等制作方法。輔料主要有固體輔料和液體輔料兩類,其中固體輔料有鹽、礦物等,液體輔料有水、醋、酒、脂、蜜、乳等。
《太平圣惠方》有關中藥炮制的度量衡標準、中藥制劑穩定性的考察方法及有效期的求解,表現出了顯著的時代特征。《太平圣惠方》確立了藥物的度量衡標準,即“加減合度,分兩得中;削舊方之參差,治今時之行用”“稱定分兩,勿得參差”。其制劑穩定性方法,主要為炮制過程中的“去毒化”處理——“加熱炮制降低毒性”“水處理除去毒性成分”兩種方法。《太平圣惠方》對藥劑有效性的求解方法主要有“親驗”“準繩”“應效藥方”“依方藥用”等,非常重視藥前和藥后的臨床實踐與實際應用效果。如元豐七年(1084年),龐安時在《上蘇子瞻端明辨傷寒論書》中論述傷寒藥方時,認為《太平圣惠方》治療傷寒病的藥方“治病皆有據”,說明100年以后該書中的方劑成功地經受住了臨床應用的檢驗。
《太平圣惠方》有關宋代藥品劑型的轉變,為宋代“湯藥”向“成藥”的轉化提供了技術支持。宋太宗《御制〈太平圣惠方〉序》不僅闡明了宋政府對編輯醫方的重視,而且極為重視藥品炮制的安全和規范。由于“湯液”不便于攜帶和保存,因而“成藥”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成為宋代熟藥所、惠民局等出售的主要藥品。
《太平圣惠方》有關醫學方書編撰的體例,為后世官、私醫學方書編撰提供了借鑒。宋代官修醫書的最大特點是:基本上擺脫了醫書版本不一、靠手抄流傳的歷史,醫學書籍有了統一的、定型的版本,并通過印刷術和太醫局教育進一步普及和推廣,從而打破了宋以前民間和個人壟斷醫學知識的傳統。這些官修醫書,因其內容豐富、分類科學、驗方效方居多、校正質量高、印刷精美而為世人所重,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規范性,對于弘揚儒家仁政思想和政府權威統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宋政府還及時地把這些著作引入疾病治療和醫學教育,因而使它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二)《太平圣惠方》對儒家仁政思想和權威政治的弘揚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太平圣惠方》成為兩宋時期政府弘揚儒家“仁政”思想、統一醫學知識、控制巫術的有力工具,迎合了統治者企圖通過醫學著作“納斯民于壽康,召和氣于穹壤”的政治意圖。國家的重視改變了宋代士大夫對醫學的認識和態度。淳化三年(992年),王禹偁(954—1001年)代西京留守趙普所撰《謝圣惠方表》指出:
臣某言:今月日,得進奏院狀報,十日準御書院札子,奉圣旨降《太平圣惠方》第五十一卷至一百卷,并排門《目錄》一卷,共五十一冊,并用紫綾裝褫,黃絹作簽,仰進奏院遞到西京賜臣者。宸眷曲回,上方新制,《圣惠》本沾于黎庶,天慈續賜于老臣,欲令病廢之軀,再獲康寧之福。中謝。伏惟尊號皇帝陛下與世作范,視民如傷,窮百病之根源,選十全之方術。爰自朱邸,逮于紫宸,垂十五年,成一百卷。救疾病疕瘍之理,盡金石草木之情。莫不岐伯、秦和獻其伎術,倉公、扁鵲奏其方書,辨五聲五色之微,察九竅九蔵之動。御制別加于序引,生靈咸識于指歸。笑玄宗《廣濟之方》,一何太簡;繼黃帝親嘗之理,千古同輝。頃以模印未全,施行不廣,臣方居黃,首被鴻恩,常恐此生,不見全集。豈謂陛下曲存終始,再有頒宣。窺天愈覺于高明,觀海莫知其涯涘。惠過反魂之藥,功深起蹷之針。進奏謝恩,恐自殊于方鎮。拜章敘感,猶竊比于臺司。更延遲暮之年,實自生成之德。臣無任感天荷圣、激切屏營之至。
從其《謝圣惠方表》“臣方居黃閣,首被鴻恩”可以看出,醫學著作在弘揚“仁政”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宋代名臣范仲淹(989—1052年)指出:“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果能為良醫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民之厄,中以保身長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醫,則未有之也。”祖無擇(1006—1085年)在《刻經效方序》中亦有此認識:“往者太宗皇帝集《圣惠方》,凡萬余首,鏤之方板,以廣流布。今上皇帝作《銅人》象,按明堂法分布腧穴,示民不惑,以我國家四圣人豐功巨德,紹休天命,永康民人,仁政之行固已比隆于三代也。尚慮和氣或郁人乗為疹,乃以藥餌之方、針砭之法輔世,所闕斯又過于禹湯文武之心焉。”
南宋陳振孫總結說:“圣朝仁民之意溥矣。”
(三)《太平圣惠方》在中國和東亞地區得到廣泛的傳播
《太平圣惠方》刊行以來,先后在宋、遼、夏、金、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的傳播,并流傳至朝鮮、日本等地,成為東亞地區流行較廣的醫學方書之一。不僅有大量的刊本、鈔本、節選本等問世,而且廣泛應用于臨證疾病治療、藥物炮制、醫學教育和醫職人員選任等方面。這是《太平圣惠方》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影響《太平圣惠方》編撰與傳播的機制和因素
(一)皇帝的認識與態度成為《太平圣惠方》成功編撰和推廣傳播的關鍵因素
從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太宗下詔編修《太平圣惠方》至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宋光宗下詔將《太平圣惠方》作為禮部醫學考試的教材,宋政府推廣《太平圣惠方》的時間長達200余年,前后有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等6位皇帝下詔向地方諸路及周邊少數民族地區推廣該書,“以惠天下”,這是宋代任何醫藥方書不能與之相比的。宋代皇帝先后為該書定書名、作序,令國子監刊刻,設置專職醫博士掌管,允許地方官員抄寫,列入太醫局教育和考試,并多次應用于疫病救治。
總之,從“科技知識的創造與傳播”視角來看,《太平圣惠方》無疑是相當成功的。醫史學家李經緯認為:“皇帝關心和親自過問前代醫學書籍的征集、校正和普及是比較少見的,特別是如此全面和設立機構認真選人整理研究和頒行全國,刊刻普及的小字本,不但前無古人,宋以后的皇帝也沒有能與之相比者。”王三虎在分析中國古代醫學文獻整理取得的成就時認為:“安定的社會環境容易造就有廣播學識的醫家,而動蕩的社會環境則可能出現一些具有個性特征和獨創見解的醫家,中醫文獻的發展也不例外。”
可見,國家統一、社會需求、社會風氣影響了宋朝皇帝和政府對醫學文獻的重視,也是官修醫學方書取得重要成就的關鍵因素。但是,北宋和南宋又有著顯著的差異,北宋時期政府的重視和作為遠遠地超過南宋時期,而政府頒布的醫學詔令也是北宋多于南宋。
(二)政府機構的重視與參與是《太平圣惠方》成功編撰和推廣傳播的制度保證
在宋朝政府編撰和推廣傳播《太平圣惠方》的過程中,翰林醫官院、太醫局、國子監、校正醫書局和地方諸路機構積極予以配合,這不僅是宋代官方校書、編書與刊刻方書取得成就的重要保障,而且也是《太平圣惠方》得以順利推廣的保證。尤其是國子監,憑借官府的力量,調集大批有經驗的刻工參與刊刻,將先進的雕版印刷術引入醫籍刊刻,從而結束了手抄醫書的時代。清葉德輝《書林清話》指出:“宋國子監鏤刻經史外,最重醫學。”因此,政府機構的參與和配合對保證大型的、具有全國指導作用的醫學著作編撰,起到積極的作用。
國家的重視影響了官僚士大夫的興趣和愛好,一些地方行政官吏如蔡襄、王安石、沈括、蘇軾、周湛等,將宋政府所賜《太平圣惠方》在州、府、縣衙門前刻板介紹,公布常見藥方,并以此打擊巫術,規范社會秩序。
(三)注重不同社會階層人員的引入與協調是《太平圣惠方》成功編撰和推廣傳播的學術基礎
宋朝政府在編撰《太平圣惠方》的過程中,極為重視政府醫學機構的作用和集體人員的力量,發揮醫官、道醫、儒臣等協同編書特長,因而極大地提升了官修方書的質量和水平。《太平圣惠方》的主要編撰者王懷隱,初為京城建隆觀道士,善醫診。太平興國初(976年)奉宋太宗詔令還俗,任尚藥奉御,后升任翰林醫官使,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奉命編纂《太平圣惠方》。陳昭遇,擅長醫術,初為醫官,領溫水主簿,后加光錄寺丞,賜金紫。王佑,“少篤志詞學,性倜儻有俊氣”,擅長文學辭賦,其作用主要在于潤色文字。
宋朝政府對不同階層人員的重視,突破了宋以前醫家編撰方書的局面,開創了政府醫學機構集體編撰醫書的傳統,對宋以后本草、方書著作的編撰產生了重要影響。宋代官修方書著作,大多呈現出“方劑學藥典”的性質,具有很強的學術理論和臨床實踐。尤其在藥性理論的發展、藥品種數的增加及鑒別、藥材采集和栽培技術的提高、藥品炮制和加工方法趨于定型、藥市和藥肆進一步繁榮方面,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成為《太平圣惠方》成功編撰和推廣傳播的學術基礎。
(四)雕版印刷術的引入是《太平圣惠方》廣泛傳播的科技基礎
宋代是中國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也是“寫本書向印本書全面轉化的時代”。淳化三年(992年)《太平圣惠方》成書后,宋太宗下詔國子監刊刻,頒賜天下,這是中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的官修醫學方書著作。雕版印刷術的引入,不僅引起書籍刻本形式和裝幀形式的轉變,而且也進一步規范了《太平圣惠方》的內容,有利于方書的傳承與流通。楊倩描《印刷術在宋代的發展及其對宋朝政治的影響》一文研究表明,印刷術盡管在北宋時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其應用仍受到技術的限制,即使是政府重要的詔敕、歷日、朝報(邸報)等,也多以手寫的方式下發。
但宋政府唯獨在醫學書籍的刊刻方面,如《開寶本草》《太平圣惠方》《神醫普救方》等,全部采用雕版印刷的技術,可見其對醫學書籍的刊行與推廣是極為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