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氏家訓
- (南北朝)顏之推 (明)朱用純
- 16089字
- 2020-10-30 15:40:59
風操第六
吾觀《禮經》,圣人之教:箕帚匕箸①,咳唾②唯諾,執燭沃盥③,皆有節文④,亦為至矣。但既殘缺,非復全書;其有所不載,及世事變改者,學達君子,自為節度,相承行之,故世號士大夫風操。而家門頗有不同,所見互稱長短;然其阡陌⑤,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視而見之,耳能聽而聞之;蓬生麻中,不勞翰墨⑥。汝曹生于戎馬之間,視聽之所不曉,故聊記錄,以傳示子孫。
【注釋】
①箕(jī)帚:畚箕和掃帚,指家內灑掃之事。匕箸(zhù):湯匙和筷子。
②咳唾:咳嗽和吐唾沫。
③沃盥(guàn):倒水洗手。
④節文:節制修飾。
⑤阡陌:途徑。
⑥翰墨:筆墨。
【譯文】
在我看來,《禮記》中充滿了圣人的教誨:掃除和用餐,咳吐和應答,執燭和盥洗,這些行為如何節制和修飾,已經說得非常周詳全面了。只是此書已殘缺,無法看到它的全貌。對它沒有記載,以及因時代變遷需要相應改變的行為,后世有學問的君子,便自行制定了節制的尺度,承繼推行,所以被世人稱為士大夫的風度和節操。然而家庭各有不同,對所見禮儀規范的優劣看法不盡相同,但其應遵循的基本途徑,仍然可以知道。從前在江南,對這種風操,我看到過,也聽到過。蓬草生長在麻中,不需規范自然長直。你們生于戰亂之中,不曾聽說也不曾見過,所以我姑且記錄下來,以傳給子孫。
《禮》曰:“見似目瞿①,聞名心瞿?!庇兴杏|,惻愴心眼;若在從容平常之地,幸須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當忍之。猶如伯叔兄弟,酷類先人,可得終身腸斷,與之絕耶?又:“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君所無私諱。”益知聞名,須有消息②,不必期于顛沛③而走也。梁世謝舉,甚有聲譽,聞諱必哭,為世所譏。又有臧逢世,臧嚴之子也,篤學修行,不墜門風。孝元經牧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縣民庶,競修箋書,朝夕輻輳④,幾案盈積,書有稱“嚴寒”者,必對之流涕,不省⑤取記,多廢公事,物情⑥怨駭,竟以不辦而還。此并過事也。
【注釋】
①瞿(jù):吃驚的樣子。
②消息:斟酌看情況辦。
③顛沛:顛覆,仆倒。此處形容聽到先人名諱后立即趨避。
④輻輳(còu):車軸集中于軸心,此喻信函聚集于官署。
⑤?。簷z查,察看。
⑥物情:人情、人心。
【譯文】
《禮記》上說:“看見與過世父母容貌相似的人神情要恭敬;聽到過世父母的名字,心中要驚懼不安。”這是因為有所感觸,引發了內心的悲傷;若是在平常較為從容的地方發生這類事,可以把這種感情宣泄出來。遇到實在無法回避的,也應克制忍耐。比如自己的叔伯兄弟,若其相貌和過世的父親很相似,你能一見他就傷心痛苦,以至終身不和他們往來么?《禮記》上又說:“寫文章不用避諱,在宗廟祭祀不用避諱,在國君面前不用避諱?!边@是讓我們明白:聽到先人的名字時,應該先斟酌一下自己應取的態度,不一定非得避之唯恐不及。梁朝的謝舉,很有名聲,他一聽到別人稱父母的名字就痛哭,因此被人譏笑。還有一位臧逢世,是臧嚴的兒子,刻苦好學,操行端正,堅守仕宦人家門風。梁元帝任江州刺史時,派他到建昌督辦政事,當地百姓遞來的信函集中到官署,幾案都堆得滿滿的,臧逢世在處理公務時,看到信函中出現“嚴寒”一類字樣,一定會對著它痛哭,以至忘記批閱,因此經常耽誤公事,人們對此多有抱怨,他最終因影響公事被召回。這些都是避諱不當的事例啊。
近在揚都,有一士人諱審,而與沈氏交結周厚①,沈與其書,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
【注釋】
①周厚:關系親密。
【譯文】
不久前在揚州,有個士人避諱“審”字的,卻和姓沈的人結交,友情深厚,姓沈的給他寫信,只署名而不寫上“沈”姓,這是不懂人情之故。
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①以代換之:桓公②名白,博③有五皓之稱;厲王④名長,琴有修短之目。不聞謂布帛為布皓,呼腎腸為腎修也。梁武小名阿練,子孫皆呼練為絹;乃謂銷煉物為銷絹物,恐乖其義。或有諱云者,呼紛紜為紛煙;有諱桐者,呼梧桐樹為白鐵樹,便似戲笑耳。
【注釋】
①訓:解說。
②桓公: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名小白。
③博:博戲,古代的一種賭博游戲。
④厲王:西漢淮南厲王,姓劉,名長。
【譯文】
凡是要避諱的字,都必須用同義字來替換:齊桓公名叫小白,所以博戲中的“五白”便稱為“五皓”;淮南厲王名長,所以“琴有長短”就說成“琴有修短”。但還沒有聽說過把“布帛”稱作“布皓”,把“腎腸”稱作“腎修”的。梁武帝的小名叫阿練,所以他的子孫都把“練”稱作“絹”;然而把熔化金屬的“銷煉”物品稱為“銷絹”,恐怕就有悖于這個詞的本義了。還有忌諱“云”字的人,把“紛紜”叫作“紛煙”;忌諱“桐”字的人把“梧桐樹”稱作“白鐵樹”,這簡直是近似兒戲了。
周公名子曰禽,孔子名兒曰鯉,止在其身,自可無禁。至若衛侯、魏公子、楚太子,皆名蟣虱;長卿名犬子,王修名狗子,上有連及①,理未為通。古之所行,今之所笑也。北土多有名兒為驢駒、豚子者,使其自稱及兄弟所名,亦何忍哉?前漢有尹翁歸,后漢有鄭翁歸,梁家亦有孔翁歸,又有顧翁寵;晉代有許思妣②、孟少孤,如此名字,幸當避之。
【注釋】
①連及:聯系涉及。
②妣(bǐ):死去的母親。
【譯文】
周公為兒子取名伯禽,孔子為兒子取名鯉,這些名字只關系到稱此名字的人,自然無禁忌的必要??墒窍裥l侯、韓公子、楚太子等人以“蟣虱”為名;司馬相如叫“犬子”,王修叫“狗子”,這就涉及他們的父輩,于理不通了。古人所采用的取名方式,到今天往往成為笑柄。北方地區多有給兒子取名為驢駒、豚子之類的,如果讓他們這樣自稱或讓兄弟這樣稱呼他,又怎么能忍受呢?前漢有人叫尹翁歸,后漢有人叫鄭翁歸,梁朝有人叫孔翁歸,還有人叫顧翁寵;晉代有人叫許思妣、孟少孤,像這類名字,還是盡量避免。
今人避諱,更急于古。凡名子者,當為孫地①。吾親識中有諱襄、諱友、諱同、諱清、諱和、諱禹,交疏造次②,一座百犯,聞者辛苦,無憀賴③焉。
【注釋】
①為孫地:為孫輩留有余地。
②親識:親友。交疏:應為“疏交”,指相交之遠者。造次:馬虎。
③無憀(liáo)賴:無所依從。
【譯文】
現在的人講求避諱,比古人更為嚴格。為兒子取名字,一定要為自己的孫輩留有余地。我的親朋中有諱“襄”字的、諱“友”字的、諱“同”字的、諱“清”字的、諱“和”字的、諱“禹”字的,大家在一起,不太常交往的人一時馬虎,很容易觸及他們的忌諱,聽到的人難過,說話的人往往也尷尬。
昔司馬長卿慕藺相如,故名相如;顧元嘆慕蔡邕,故名雍,而后漢有朱倀字孫卿①;許暹字顏回;梁世有庾晏嬰、祖孫登。連古人姓為名字,亦鄙事也。
【注釋】
①孫卿:即荀卿。
【譯文】
從前,司馬長卿因為仰慕藺相如,就改名為相如;顧元嘆仰慕蔡邕,就自更名為雍;而后漢有朱倀字孫卿;許暹字顏回;梁朝有庾晏嬰、祖孫登。這些人竟然以古人連名帶姓作為自己的名字,也算是淺陋的行為了。
昔劉文饒不忍罵奴為畜產①,今世愚人遂以相戲,或有指名為豚犢者。有識傍觀,猶欲掩耳,況當之者乎?
【注釋】
①畜產:畜生,是罵人的話。
【譯文】
從前,劉文饒不忍心客人罵奴仆為畜生,而現在有些愚蠢的人,卻拿這類字眼互相戲謔,還有指名道姓稱別人為豬為牛的。有見識的旁觀者,尚且要把耳朵捂住,何況當事人呢?
近在議曹①,共平章百官秩祿②,有一顯貴,當世名臣,意嫌所議過厚。齊朝有一兩士族文學之人,謂此貴曰:“今日天下大同,須為百代典式,豈得尚作關中舊意?明公定是陶朱公大兒耳!”彼此歡笑,不以為嫌。
【注釋】
①議曹:漢代郡守所辟屬吏之稱,掌言職。
②平章:商討處理。秩祿:俸祿。
【譯文】
最近我在議曹參加商討百官俸祿標準的問題,有一位顯貴,是當今名臣,認為大家商議的標準過于優厚了。有一兩位原屬齊朝士族的文學侍從,便對這位顯貴說:“現在天下統一了,我們應該給后世樹立典范,哪能仍然沿襲關中舊日的標準呢?您如此吝嗇,一定是陶朱公的大兒子吧!”一起大笑,竟不傷和氣。
昔侯霸①之子孫,稱其祖父曰家公;陳思王②稱其父為家父,母為家母;潘尼稱其祖曰家祖:古人之所行,今人之所笑也。今南北風俗,言其祖及二親,無云家者;田里猥人③,方有此言耳。凡與人言,言己世父④,以次第稱之,不云家者,以尊于父⑤,不敢家也。凡言姑姊妹女子子⑥:已嫁,則以夫氏稱之;在室,則以次第稱之。言禮成他族⑦,不得云家也。子孫不得稱家者,輕略之也。蔡邕書集,呼其姑姊為家姑家姊,班固書集,亦云家孫,今并不行也。
【注釋】
①侯霸:字君房,東漢人,官至大司徒。
②陳思王:曹植。
③田里:鄉野。猥人:鄙俗之人。
④世父:大伯父,后為伯父的通稱。
⑤尊于父:伯父較父親年長,故稱之。
⑥女子子:女子。
⑦禮成他族:指女子出嫁到婆家。
【譯文】
從前,侯霸的子孫稱他們的祖父為家公;陳思王曹植稱他的父親為家父,稱母親為家母;潘尼稱他的祖父為家祖:古代的人這種稱呼,在今天的人看來就是笑話了。如今南北各地的風俗,談及祖輩及父母時,沒有稱“家”的;只有鄉野那些粗鄙的人,才這樣稱呼。凡是和別人談話,提及自己的伯父,只按照排行順序來稱呼,不稱“家”,是因為伯父比父親年長,不敢稱“家”。凡講到姑姊妹等女子的時候:已經出嫁的就用她丈夫的姓來稱呼;沒有出嫁的則以長幼排行來稱呼。這意味著女子一結婚就成為夫家的人了,不能再稱“家”。子孫不能稱“家”,否則就是表示對他們的輕視和忽略。蔡邕在作品里稱呼他的姑、姊為家姑、家姊,班固文集里也說家孫,如今都不流行這種稱呼了。
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①、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則加賢字,尊卑之差也。王羲之書,稱彼之母與自稱己母同,不云尊字,今所非也。
【注釋】
①世父母:伯父母。
【譯文】
凡是與人說話,提到對方的祖父母、伯父母、父母及長姑,都要在稱呼前面加“尊”字,從叔父母以下,則在稱呼前面加“賢”字,以示尊卑差別。王羲之在信中,稱呼別人的母親和稱呼自己的母親時都一樣,前面不加“尊”字,如今不這樣了。
南人冬至歲首,不詣喪家;若不修書,則過節束帶以申慰①。北人至歲②之日,重行吊禮;禮無明文,則吾不取。南人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門,相見則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
【注釋】
①束帶:整整衣冠,束緊衣帶,表恭敬。申慰:以示慰問。
②至歲:指冬至、歲首二節。
【譯文】
南方人每到冬至、歲首這兩個節日,不到有喪事的人家去;如果不寫信吊唁,就等過了節再穿戴整齊親往拜訪,以示慰問。北方人在冬至、歲首這兩個節日,特別重視吊唁活動;這種做法在禮儀上沒有明文記載,我是不贊同的。南方人在賓客到來時不出迎,見面時只是拱手而不作揖,送客也僅僅起身離座而已;北方人迎送客人都要走到門口,相見時作揖為禮,這些都是古代的做法,我贊許北方人這種待客之禮。
昔者,王侯自稱孤、寡、不穀,自茲以降,雖孔子圣師,與門人言皆稱名也。后雖有臣、仆之稱,行者蓋亦寡焉。江南輕重①,各有謂號②,具諸《書儀》;北人多稱名者,乃古之遺風,吾善其稱名焉。
【注釋】
①輕重:地位高低。
②謂號:特定稱謂。
【譯文】
從前,天子諸侯自稱孤、寡、不榖,自此以后,即使是孔子這樣的圣人,與門人談話時也都自稱名字。后世雖然有人以臣、仆自稱,但這種人畢竟很少。江南人無論貴賤,都稱自己的號,這在《書儀》中有所記載;而北方人則多自稱名字。這雖然都是古人遺風,但我欣賞稱名字的做法。
言及先人,理當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難。江南人事不獲已①,須言閥閱②,必以文翰③,罕有面論者。北人無何④便爾話說,及相訪問。如此之事,不可加于人也。人加諸己,則當避之。名位未高,如為勛貴所逼,隱忍方便,速報取了;勿使煩重,感辱祖父。若沒⑤,言須及者,則斂容肅坐,稱大門中⑥,世父、叔父則稱從兄弟門中,兄弟則稱亡者子某門中,各以其尊卑輕重為容色之節,皆變于常。若與君言,雖變于色,猶云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見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為兄子弟子門中者,亦未為安貼⑦也。北土風俗,都不行此。太山⑧羊侃,梁初入南;吾近至鄴,其兄子肅訪侃委曲⑨,吾答之云:“卿從門中在梁,如此如此?!泵C曰:“是我親第七亡叔,非從也?!弊嫘⑨缭谧?,先知江南風俗,乃謂之云:“賢從弟門中,何故不解?”
【注釋】
①不獲已:不得已。
②閥閱:世家門第。
③文翰:指書信。
④無何:無故,沒有由來。
⑤沒:通“歿”。
⑥大門中:對別人稱自己已故的祖父和父親。
⑦安貼:妥帖,貼切。
⑧太山:即泰山。
⑨委曲:事情的原委。
【譯文】
提到祖先的名字,理應有感懷追慕之情,這在古人看來是理所當然的,而今天的人卻很難做到。江南人除非萬不得已,否則與別人談及家世,一定以書信的方式,很少有當面談及的。北方人無緣無故就會提及,甚至會到家相訪。那么,像當面談及家世這種情況,就不可強加于人。即使別人把這樣的事施加于你,你也應該設法回避。名聲地位不高的人,如果是被權貴所逼迫而必須言及家世,可以隱忍克制一下,盡快回答;不要重復不休,以免有辱自家祖輩父輩。如果自己的家人已經去世,談話中必須提到他們時,就要表情嚴肅,坐姿端正,言及去世的祖父或父親時口稱“大門中”,言及去世的伯父、叔父時則稱“從兄弟門中”,言及去世的兄弟則稱兄弟的兒子“某某門中”,并且要根據死者身份地位的尊卑輕重,來確定自己表情上應呈現的分寸,與平時的表情都要有所不同。如果是同君王談及自己已經去世的長輩,雖然表情也要莊重,但還是可以用“亡祖、亡伯、亡叔”等稱謂。我看見一些名士,與君王談話時,也有稱他的亡兄、亡弟為兄子“某某門中”或弟子“某某門中”的,這是不夠妥當的。北方的風俗,就這樣稱呼。泰山人羊侃,在梁朝初年到了南方。我最近到鄴城,他的侄兒羊肅來拜訪我,并向我詢問羊侃的具體情況。我回答說:“您的從門中在梁,具體情況如何如何。”羊肅說:“他是我的親第七亡叔,不是堂叔?!碑敃r祖孝徵也在座,他早就知道江南的風俗,就對羊肅說:“就是指賢從弟門中,您怎么不明白呢?”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單呼伯叔。從父兄弟姊妹已孤①,而對其前,呼其母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與他人言,對孤者前,呼為兄子弟子,頗為不忍;北土人多呼為侄。按:《爾雅》《喪服經》《左傳》,侄雖名通男女,并是對姑之稱。晉世已來,始呼叔侄;今呼為侄,于理為勝也。
【注釋】
①從父:伯父叔父的通稱。已孤:喪父。
【譯文】
古人都稱伯父、叔父,而現在的人大多只單稱伯、叔。叔伯兄弟、姊妹喪父之后,在他們面前說話的時候,稱他們的母親為伯母、叔母,這是不能回避的。如果兄弟的兒子死了父親,與別人談話時,當著他們的面,稱他們為兄之子或弟之子,頗讓人不忍心;北方大多數稱兄弟之子為“侄”。按:在《爾雅》《喪服經》《左傳》等書中,“侄”這個稱呼雖然男女都可用,但都是針對姑姑來說的。晉代以來,才開始有“叔侄”的稱呼;現在統稱為侄,從情理上說是可以的。
別易會難,古人所重;江南餞送,下泣言離。有王子侯,梁武帝弟,出為東郡,與武帝別,帝曰:“我年已老,與汝分張①,甚以惻愴?!睌敌袦I下。侯遂密云②,赧然③而出。坐④此被責,飄飖舟渚,一百許日,卒不得去。北間風俗,不屑此事,歧路言離,歡笑分首⑤。然人性自有少涕淚者,腸雖欲絕,目猶爛然⑥;如此之人,不可強責。
【注釋】
①分張:分別。
②密云:悲凄而不掉淚。
③赧(nǎn)然:羞愧的樣子。
④坐:因。
⑤分首:即分手。
⑥爛然:目光炯炯的樣子。形容眼中無淚。
【譯文】
分別時容易再見時很難,所以古人特別看重離情;江南風俗,在為人餞行時,談到分離必定聲淚俱下。王子侯是梁武帝的弟弟,要去東邊的州郡任職,前來與帝辭行。武帝對他說:“我已經年老了,現在又與你分別,備感傷心?!闭f著話便淚流不止。王子侯勉強做出悲傷的樣子,卻沒有眼淚,只是羞愧而去。他因此受人指責,上船之后在江邊飄泊徘徊了一百多天,最終未能離去。北方的風俗,則對此不太看重,走到岔路口分別時就各自說再見,然后歡笑著分手。當然,有的人天生就很少眼淚,即使痛斷肝腸,眼中也沒有眼淚;像這樣的人,就不能過分責備他。
凡親屬名稱,皆須粉墨①,不可濫也。無風教者,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與祖父母同,使人為其不喜聞也。雖質于面,皆當加外以別之;父母之世叔父②,皆當加其次第以別之;父母之世叔母,皆當加其姓以別之;父母之群從世叔父母及從祖父母,皆當加其爵位若姓以別之。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間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識。
【注釋】
①粉墨:指像黑白一樣有所區分。
②世叔父:伯父和叔父。
【譯文】
凡是親屬的稱呼,都應該加修飾以示區別,不能亂用。一些缺乏教養的人,在祖父祖母去世后,便使用與祖父母一樣的稱呼稱其外祖父母,聽了叫人不高興。即使當著外祖父母的面,也應該加一外字以示區別;對父母的伯父、叔父,都應加上他的排行以示區別;對父母的伯母、叔母,都應加上她們的姓氏以示區別;對父母那眾多的堂伯堂叔及堂伯堂叔的父母,就都加上其爵位或姓氏以示區別。河北的當地人,都稱外祖父母為家公家母;江南民間也有這樣稱呼的。以“家”字代替“外”字,我無法理解。
凡宗親世數,有從父,有從祖①,有族祖②。江南風俗,自茲已往,高秩③者,通呼為尊;同昭穆④者,雖百世猶稱兄弟;若對他人稱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雖三二十世,猶呼為從伯從叔。梁武帝嘗問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當時雖為敏對,于禮未通。
【注釋】
①從祖:父親的叔父伯父。
②族祖:祖父的叔父伯父。
③秩:官吏的俸祿。引申為官吏的職位或品級。
④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的右方,稱穆;用來分別宗族內部的長幼、親疏和遠近。后亦泛指家族的輩份。
【譯文】
凡同一宗族幾代中,有從父、從祖、族祖等稱呼。江南的風俗,自此以上,凡是官職高的,通稱為尊;同一個祖宗輩份相同的人,即使隔了一百代,仍然稱為兄弟;如果對外人稱呼自己宗族的人,則都稱作族人。黃河以北地區的士人,雖然已隔二三十代,仍然稱從伯、從叔。梁武帝曾經問一位中原人說:“你是北方人,為什么不知道有‘族’這種稱呼呢?”他回答說:“骨肉之親的關系容易疏遠,所以我不忍心用‘族’來稱呼?!边@在當時雖然算是一種機智的回答,但從禮法上卻是講不通的。
吾嘗問周弘讓曰:“父母中外①姊妹,何以稱之?”周曰:“亦呼為丈人②?!弊怨盼匆娬扇酥Q施于婦人也。吾親表所行,若父屬者,為某姓姑;母屬者,為某姓姨。中外丈人之婦,猥俗呼為丈母③,士大夫謂之王母、謝母云。而《陸機集》有《與長沙顧母書》,乃其從叔母也,今所不行。
【注釋】
①中外:即內外。中指舅之子,為內;外指姑之子,為外。
②丈人:通稱老人。這里是對親戚長輩的通稱。
③丈母:古稱父輩的妻子為丈母,今指岳母。
【譯文】
我曾經問周弘讓:“父母的表姐妹,怎么稱呼呢?”周弘讓回答說:“也稱為丈人?!弊怨乓詠磉€沒有見過稱婦人為丈人的。我家表親中所奉行的稱呼是,父親的表姐妹,稱某姓姑;母親的表姐妹,稱某姓姨。父母表兄弟的妻子,民間稱為丈母,士大夫則分別稱為王母、謝母等。《陸機集》中有一篇《與長沙顧母書》,其中的顧母是他的堂嬸,這種叫法現在沒有了。
齊朝士子,皆呼祖仆射①為祖公,全不嫌有所涉也,乃有對面以相戲者。
【注釋】
①仆射(yè):古代官名,秦朝設置,宋以后廢。
【譯文】
齊朝的讀書人,都稱仆射祖珽為“祖公”,完全不顧忌這樣稱呼會和自己祖父的稱呼相混,甚至還有當著祖珽面用這種稱呼相戲弄的。
古者,名以正體①,字以表德,名終則諱之,字乃可以為孫氏??鬃拥茏佑浭抡?,皆稱仲尼;呂后微時,嘗字高祖為季;至漢爰種,字其叔父曰絲;王丹與侯霸子語,字霸為君房;江南至今不諱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為字,字固呼為字。尚書王元景兄弟,皆號名人,其父名云,字羅漢,一皆諱之,其余不足怪也。
【注釋】
①名以正體:表明本身,即指出是誰。
【譯文】
古時候,名用來表明本身,字用來表示德行,名在死后就要避諱,字可以用作孫輩的氏。孔子的弟子記事時,都稱孔子為“仲尼”;呂后在微賤時,曾稱漢高祖的字為“季”;至漢人爰種,稱他叔父的字為“絲”;王丹和侯霸的兒子談話,稱呼侯霸的字為“君房”。江南地方至今對字不避諱。而河北地區的人對名和字完全不加區別,名也叫作字,字自然叫作字。尚書王元景兄弟,都號稱名人,父名云,字羅漢,一概避諱,其余的人就不足怪了。
《禮·間傳》云:“斬缞①之哭,若往而不反;齊缞②之哭,若往而反;大功③之哭,三曲而偯④;小功緦麻⑤,哀容可也,此哀之發于聲音也?!薄缎⒔洝吩疲骸翱薏粋谩!苯哉摽抻休p重質文之聲也。禮以哭有言者為號,然則哭亦有辭也。江南喪哭,時有哀訴之言耳;山東重喪,則唯呼蒼天,期功⑥以下,則唯呼痛深,便是號而不哭。
【注釋】
①斬缞(cuī):古代五種喪服中最重的一種,用粗麻布制成,左右和下邊不縫。子、未嫁女對父母,媳婦對公婆,承重孫對祖父母,妻對夫都服斬缞。
②齊(zī)缞:喪服名,五服之一,次于斬缞。以粗麻布制成,因其緝邊縫齊,故稱齊缞。為繼母、慈母服齊缞三年,為祖父母、妻、庶母服齊缞一年,為曾祖父母服齊缞五個月,為高祖父母服齊缞三個月。
③大功:喪服名,五服之一,服期九個月。用熟麻布制成,較齊缞稍細,較小功為粗,故稱大功。舊時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眾孫、眾子婦、侄婦之喪,都服大功;已婚女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喪,也服大功。
④偯(yǐ):哭的尾聲。
⑤小功:喪服名,五服之一,用較粗的熟布制成,比大功為細,較緦麻為粗,服期五個月。緦(sī)麻:喪服名,五種喪服之最輕者,以熟布為之,比小功為細,服期為三個月。凡疏遠親屬、親戚如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祖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中表兄弟、婿、外孫等都服緦麻。
⑥期(jī)功:古代喪服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
【譯文】
《禮記·間傳》上說:“穿斬缞這種喪服時,要痛哭至氣絕,好像再也哭不出第二聲一樣;穿齊缞這種喪服居喪時,要哭得死去活來;穿大功這種喪服居喪時,哭時要拖著長長的尾音,一聲三折;穿小功、緦麻這兩種喪服居喪時,只要表現出哀痛的表情就可以了,這是哀痛之情在聲音上的表現?!薄缎⒔洝氛f:“哭聲不拖尾音?!边@些都是講述哭在聲音上的輕、重、直接、含蓄區分。禮制中把邊哭邊訴說稱為號,這樣,哭時也可以有言辭。江南地區的人在服喪痛哭時,經常會夾雜哀訴的言語;北方人在服重喪時,只是呼天搶地,在服一年以下的輕喪時則只呼悲痛深重,這就是號而不哭。
江南凡遭重喪,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則絕之;除喪①,雖相遇則避之,怨其不己憫也。有故及道遙者,致書可也;無書亦如之②。北俗則不爾。江南凡吊者,主人之外,不識者不執手;識輕服③而不識主人,則不于會所而吊,他日修名④詣其家。
【注釋】
①除喪:除去喪服。
②如之:如同那樣,即如同對待“三日不吊”者一樣。
③輕服:五服中較輕的幾種,如大功、小功、緦麻之類,即與死者關系較遠的人。
④名:名刺。相當于今天的名片。
【譯文】
江南風俗,凡是人遭重喪,如果是好朋友,又在同一城邑居住,三天之內不去吊唁,喪主便會與之絕交;脫去喪服后,喪主即使在路上遇到那個朋友,也會避而不見,這是埋怨他不憐恤自己。如果另有原因或路途遙遠,寫一封書信即可;如果不寫信,也會與之斷交;北方風俗則不是這樣。江南凡是前去吊唁的人,除主人之外,對不認識的人不握手;如果僅認識穿較輕喪服的人而不認識喪主,就不必前去喪所吊唁,改日送一名片到前者家中即可。
陰陽家云:“辰為水墓,又為土墓,故不得哭?!蓖醭洹墩摵狻吩疲骸俺饺詹豢?,哭則重喪?!苯駸o教者,辰日有喪,不問輕重,舉家清謐①,不敢發聲,以辭吊客。道書又曰:“晦歌朔哭②,皆當有罪,天奪其算③?!眴始宜吠?span id="gqinclp" class="super">④,哀感彌深,寧當惜壽,又不哭也?亦不諭。
【注釋】
①清謐(mì):清靜。
②晦: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朔:陰歷每月初一。
③算:壽命。
④望:陰歷每月十五。
【譯文】
陰陽家說:“辰日是水墓,又是土墓,所以辰日不能哭喪?!蓖醭涞摹墩摵狻氛f:“辰日不能哭喪,哭就意味是重喪。”而今那些沒有教養的人,辰日遇到喪事,不問輕喪重喪,全家都鴉雀無聲,不敢發出哭聲,并謝絕吊喪的賓客。道家典籍上說:“晦日唱歌,朔日哭泣,都是有罪的,老天要減損他的壽命。”喪家在朔日和望日,悲痛萬分,難道為了愛惜壽命,就不哭泣了嗎?這真是讓人難以理解。
偏傍之書①,死有歸殺②。子孫逃竄,莫肯在家;畫瓦③書符,作諸厭勝④;喪出之日,門前然⑤火,戶外列灰⑥,祓⑦送家鬼,章斷注連。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彈議⑧所當加也。
【注釋】
①偏傍之書:指旁門左道的書。偏傍,邪曲不正。
②歸殺:也作歸煞、回煞。舊時迷信謂人死后若干日靈魂回家一次叫“歸殺”。
③畫瓦:在瓦片上畫圖像以鎮邪。
④厭勝:古代一種巫術,謂能以詛咒制服、壓服人或物。
⑤然:點燃。
⑥戶外列灰:在門外鋪灰,以觀逝者魂魄之跡,為一種迷信活動。
⑦祓(fú):古代除災祈福的儀式。
⑧彈議:與論批評。
【譯文】
旁門左道的書里講,人死后有“回煞”,子孫要逃避在外,沒有人肯留在家里;要畫瓦書符,作種種巫術;出喪那天,要門前生火,戶外鋪灰,送走家鬼,上章請求斷絕死者所患疾病不再傳染禍及家人。所有這類迷信惡俗,都不近情理,是儒學雅道的罪人,應該加以彈劾檢舉。
己孤,而履歲及長至之節①,無父,拜母、祖父母、世叔父母、姑、兄、姊,則皆泣;無母,拜父、外祖父母、舅、姨、兄、姊,亦如之。此人情也。
【注釋】
①履歲:一年之始,指元旦。長至:此處指冬至。
【譯文】
父親或母親去世后,每逢元旦和冬至這兩個節日里,如果是父親去世,拜見母親、祖父母、伯叔父母、姑母、哥哥、姐姐時都要默默地哭泣;如果母親去世,拜見父親、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表兄、表姐時也一樣。這是人之常情。
江左朝臣,子孫初釋服①,朝見二宮②,皆當泣涕;二宮為之改容。頗有膚色充澤,無哀感者,梁武薄其為人,多被抑退③。裴政出服,問訊武帝④,貶瘦⑤枯槁,涕泗滂沱,武帝目送之曰:“裴政之父裴之禮不死也?!?/p>
【注釋】
①釋服:即出服,服喪期滿,除去喪服。
②二宮:指皇帝與太子。
③抑退:抑止斥退。
④問訊武帝:僧尼等向人曲躬合掌致敬叫“問訊”。因為梁武帝信佛,所以裴政以僧禮拜見。
⑤貶瘦:枯槁消瘦。
【譯文】
南朝的大臣亡故后,凡是他們的子孫,服喪期滿,除去喪服進宮朝見皇帝和太子時,都要悄然落淚,皇帝和太子也會為之傷心動容。有一些人在朝見時容光煥發,沒有表現出哀痛的感情,梁武帝因此鄙薄他們的為人,于是將他們貶退降謫。裴政服喪期滿進宮時,以僧禮朝拜梁武帝,他面容消瘦憔悴,應答時一把鼻涕一把淚。梁武帝目送他離去時說:“裴政之父裴之禮仍然活在裴政心里??!”
二親既沒,所居齋寢①,子與婦弗忍入焉。北朝頓丘李構,母劉氏,夫人亡后,所住之堂,終身鎖閉,弗忍開入也。夫人,宋廣州刺史纂之孫女,故構猶染江南風教。其父獎,為揚州刺史,鎮壽春,遇害。構嘗與王松年、祖孝徵數人同集談宴。孝徵善畫,遇有紙筆,圖寫為人。頃之,因割鹿尾,戲截畫人以示構,而無他意。構愴然動色,便起就馬而去。舉坐驚駭,莫測其情。祖君尋悟,方深反側②,當時罕有能感此者。吳郡陸襄,父閑被刑,襄終身布衣蔬飯,雖姜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惟以掐摘供廚。江寧姚子篤,母以燒死,終身不忍啖炙③。豫章熊康,父以醉而為奴所殺,終身不復嘗酒。然禮緣人情,恩由義斷,親以噎死,亦當不可絕食也。
【注釋】
①齋寢:齋戒時居住的旁屋。
②反側:惶恐不安。
③啖(dàn):吃。炙(zhì):烤肉。
【譯文】
父母去世之后,兒子和媳婦不忍進入他們生前齋戒時所居的旁屋。北朝頓丘郡的李構,母親劉氏死后,她生前所居的屋子,一直被鎖著,他終身不忍心開門進去。李構的母親,是宋廣州刺史劉纂的孫女,所以李構深深受到江南風俗的熏染。他的父親李獎,曾是揚州刺史,鎮守壽春時被人殺害。李構曾與王松年、祖孝徵幾個人聚在一起喝酒談天。孝徵善于繪畫,見到紙筆,就畫了一幅人物畫。沒過一會兒,他拿刀割了一段宴席上的鹿尾,然后開玩笑地把人像畫截斷拿給李構看,但并沒有其他的意思。李構觸景傷情,立刻起身騎馬走了。在場的人都吃驚不已,卻不知其中的原因。祖孝徵后來才明白李構是因為他截割畫中人而想到了父親被殺害的事,后悔不已,祖孝徵為這件事深感不安,當時卻很少有人能知曉其中原委。吳郡的陸襄,他的父親陸閑遭到殺害,陸襄終身穿布衣吃素餐,即便是生姜,如果用刀切過,他都不忍心食用;做飯只用手掐摘蔬菜。江寧的姚子篤,因為母親是被火燒死的,所以他終身不忍心吃烤肉。豫章的熊康,父親因酒醉后被奴仆殺害,所以他從此不再飲酒。然而禮是順乎人情而設立的,報答父母恩情也要合乎道義,假如父母因為吃飯噎死了,也不能因此絕食吧。
《禮經》:父之遺書,母之杯圈①,感其手口之澤,不忍讀用。政為常所講習,雔校②繕寫,及偏加服用,有跡可思者耳。若尋常墳典③,為生什物,安可悉廢之乎?既不讀用,無容散逸④,惟當緘⑤保,以留后世耳。
【注釋】
①杯圈:屈木制的飲具。
②雔(chóu)校:校對文字。
③墳典:三墳五典。伏羲、神農、黃帝之書叫三墳。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叫五典。此處指書籍。
④散逸:散失。
⑤緘:封閉。
【譯文】
《禮經》上講:父親留下的書籍,母親用過的口杯,感受到父母留在上面的氣息,就不忍心閱讀或使用。只因為這些書籍是父親生前所常講習,親手??背瓕戇^的,以及母親常用的,上面留著父母的遺跡可以引發兒女的哀思。如果是普通的書籍,以及各種日用品,怎么能全部棄用呢?父母遺物既然不閱讀不使用,就不要讓它們分散丟失,應當封存保護,以留傳給后代。
思魯等第四舅母,親吳郡張建女也,有第五妹,三歲喪母。靈床上屏風,平生舊物,屋漏沾濕,出曝曬之,女子一見,伏床流涕。家人怪其不起,乃往抱持;薦席①淹漬,精神傷怛②,不能飲食。將以問醫,醫診脈云:“腸斷矣!”因爾便吐血,數日而亡。中外憐之,莫不悲嘆。
【注釋】
①薦席:墊席。
②傷怛(dá):悲傷痛苦的樣子。
【譯文】
思魯等人的四舅媽,是吳郡人張建的女兒,她有一個五妹,三歲時便失去了母親。當時靈床上的屏風是她母親生前使用過的,因屋漏被淋濕,被拿出去晾曬。五妹看到后,便趴在靈床上哭起來。家人奇怪她為什么一直哭而不起,上前抱起,發現草席已被淚水浸濕,五妹神色哀傷,不能飲食。找來醫生診治,醫生號脈后說:“她的腸子已經斷了?!辈痪帽阃卵?,幾天后就死了。家里家外的人都哀憐她,沒有不悲傷嘆息的。
《禮》云:“忌日不樂?!闭愿心截铇O①,惻愴無聊,故不接外賓,不理眾務耳。必能悲慘自居,何限于深藏也?世人或端坐奧室②,不妨言笑,盛營甘美,厚供齋食;迫有急卒③,密戚至交,盡無相見之理:蓋不知禮意乎!
【注釋】
①罔極:無窮盡。
②奧室:內室、深室。
③卒(cù):通“猝”,倉猝。
【譯文】
《禮記》上說:“父母忌日不娛樂。”正因為對故去的父母有說不盡的感念思慕之情,自嘆悲苦無依,所以這天不接待賓客,不處理普通事務。但是若真能自覺做到悲傷懷念,又何必非得藏起來不出門呢?世間有些人雖然端坐在深室,可是卻談笑如常,他們依舊享受美味的飲食,對亡者也供奉著豐厚的素食;遇到十分緊急的事情,或是至親好友來訪,他們也不出來接見:這是不明白禮的本質?。?/p>
魏世王修,母以社日①亡。來歲社日,修感念哀甚,鄰里聞之,為之罷社。今二親喪亡,偶值伏臘分至之節②,及月小晦后,忌之外,所經此日,猶應感慕,異于余辰,不預飲宴、聞聲樂及行游也。
【注釋】
①社日:祭祀社神之日。
②伏臘:伏祭和臘祭之日。伏祭在夏季伏日,臘祭在農歷十二月。分:春分、秋分。至:冬至、夏至。
【譯文】
魏時王修的母親在社日去世。第二年社日,王修思念母親悲哀至極,鄰居們聽到后,便取消了社日的活動。如今雙親去世,遇到伏日、臘日、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以及小月晦日的最后那天忌日之外的日子,更應該感懷追慕,和其他時辰不同,不要參加飲宴、欣賞音樂和外出游玩。
劉、緩、綏,兄弟并為名器①,其父名昭,一生不為照字,惟依《爾雅》火旁作召耳。然凡文與正諱②相犯,當自可避;其有同音異字,不可悉然。劉字之下,即有昭音。呂尚之兒,如不為上;趙壹之子,儻不作一:便是下筆即妨,是書皆觸也。
【注釋】
①名器:名人。
②正諱:指人的正名。
【譯文】
劉、劉緩、劉綏兄弟三人都是當時名人,他們因為父親叫劉昭,便一生不寫“照”字,只是根據《爾雅》寫作“炤”。凡是文字與人的正名相同,當然可以避諱,但音同字不同的,便不須如此。因為“劉”字之下,便有“
”要讀作“昭”音。如果呂尚的兒子要避諱“上”,趙壹的兒子要避諱“一”,那么他們一下筆便有妨礙,只要一寫書札便有忌諱。
嘗有甲設宴席,請乙為賓;而旦于公庭見乙之子,問之曰:“尊侯早晚顧宅?”乙子稱其父已往。時以為笑。如此比例,觸類①慎之,不可陷于輕脫②。
【注釋】
①觸類:遇到類似事情。
②輕脫:輕佻,不穩重。
【譯文】
曾經有某甲擺設宴席,邀請某乙前來做客;他早上在朝堂遇見乙的兒子,就問他:“令尊何時光臨舍下?”乙的兒子說他父親已經去了,當時的人都把這事當成笑談。遇上這類事情時,一定要謹慎對待,千萬不可過于輕率。
江南風俗,兒生一期①,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致宴享焉。自茲已后,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嘗有酒食之事耳。無教之徒,雖已孤露②,其日皆為供頓③,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梁孝元年少之時,每八月六日載誕之辰④,常設齋講;自阮修容⑤薨歿之后,此事亦絕。
【注釋】
①一期:一年。
②孤露:魏晉時人以父亡為孤露,亦稱“偏露”,孤單無所蔭庇的意思。
③供頓:設宴待客。
④載誕之辰:生日。
⑤修容:三國時魏宮內女官名,南朝宋改為昭容,至隋仍置修容,為九嬪之一。
【譯文】
江南的風俗,孩子滿一周歲時,就要給他們縫制新衣、梳洗打扮。若是男孩就拿出弓箭紙筆,若是女孩就拿出刀尺針線,再加上各種飲食,以及珍寶玩具等東西,把它們放在孩子面前,看孩子想抓什么,以此來判定孩子今后是貪婪還是廉潔,是愚笨還是聰明,這種測試被稱作試兒。這一天,親戚們聚集一堂,大吃一頓。從此以后,父母親如果健在,每到這個日子,就要置備酒席,歡慶祝賀。那些缺乏教養的人,雖然父親已經去世,這一天仍然設宴待客,酒歡耳熱,縱情聲樂,不知道還應該有所感傷。梁孝元帝年輕的時候,每到八月六日生日這天,便吃素講經;自他母親阮修容去世之后,此事便中斷了。
人有憂疾,則呼天地父母,自古而然。今世諱避,觸途①急切。而江東士庶,痛則稱禰②。禰是父之廟號,父在無容稱廟,父歿何容輒呼?《蒼頡篇》有“倄”字,《訓詁》云:“痛而也,音羽罪反?!苯癖比送磩t呼之?!堵曨悺芬粲隈绶?,今南人痛或呼之。此二音隨其鄉俗,并可行也。
【注釋】
①觸途:各方面,處處。
②禰(nǐ):亡父在宗廟中立主之稱。
【譯文】
人們不開心或生病時,便會呼天地喚父母,自古如此。而這種在當今看來應該避諱的做法,情急之下隨時都會觸犯。江東的士人平民,痛苦時則要稱“禰”。“禰”是父親的廟號,父親生前不能叫廟號,死后怎么能動不動就呼叫他的廟號呢?《蒼頡篇》中有一“倄”字,《訓詁》中解釋說:“痛苦而呼喊,讀音是羽罪反切?!爆F在北方人有了痛苦便這樣呼喊?!堵曨悺分凶x音是于耒反切,現在南方人痛苦時就這樣呼喊。這兩個讀音根據各地習慣,可以并存。
梁世被系劾者,子孫弟侄,皆詣闕三日,露跣陳謝①;子孫有官,自陳解職。子則草②粗衣,蓬頭垢面,周章③道路,要候④執事,叩頭流血,申訴冤情。若配徒隸,諸子并立草庵于所署門,不敢寧宅,動經旬日,官司驅遣,然后始退。江南諸憲司彈人事,事雖不重,而以教義見辱者,或被輕系而身死獄戶者,皆為怨仇,子孫三世不交通矣。到洽為御史中丞,初欲彈劉孝綽,其兄溉先與劉善,苦諫不得,乃詣劉涕泣告別而去。
【注釋】
①露:即不戴帽子露出發髻。跣(xiǎn):光著腳不穿鞋。
②草(jué):草鞋。
③周章:驚恐不安。
④要(yāo)候:中途等候,迎候。
【譯文】
梁朝有官員被拘囚,他的子孫弟侄們,都要連續三天前往朝廷,不戴帽子光著腳,陳詞辯解;子孫中有做官的,就主動請求解除官職。他的兒子則穿上草鞋和粗布衣服,蓬頭垢面,徘徊道路,等候主管官員,叩頭流血,為父親申訴冤屈。如果犯人被發配去服苦役,他的兒子們就要在官衙門口搭個草棚棲身,不敢在家中安居,住上十多天,直到官府驅逐才離開。江南地區的諸位御史彈劾某人,有時罪行雖不嚴重,但如果那人是因教義而受彈劾之辱,或者是因輕罪拘囚而身死獄中,這些人家就會與御史結下怨仇,子孫三代都不相往來。到洽做御史中丞的時候,起初想彈劾劉孝綽,到洽的哥哥到溉與劉孝綽關系很好,就苦苦勸到洽不要彈劾劉孝綽,未能說服弟弟,于是他就來到劉孝綽處,痛哭流涕與他告別。
兵兇戰危,非安全之道。古者,天子喪服以臨師,將軍鑿兇門①而出。父祖伯叔,若在軍陣,貶損②自居,不宜奏樂宴會及婚冠③吉慶事也。若居圍城之中,憔悴容色,除去飾玩,常為臨深履薄④之狀焉。父母疾篤,醫雖賤雖少,則涕泣而拜之,以求哀也。梁孝元在江州,嘗有不豫⑤;世子方等親拜中兵參軍李猷焉。
【注釋】
①兇門:古代將軍出征前,鑿一扇向北的門,由此出發,如辦喪事一樣,以示必死之心。
②貶損:損減,抑制。
③冠:冠禮。古代男子二十歲結發戴冠,行成人禮。
④臨深履?。骸叭缗R深淵,如履薄冰”的縮語,形容小心翼翼、戰戰兢兢的樣子。
⑤不豫:天子有病稱不豫。
【譯文】
刀槍為兇器,戰爭很危險,難保安然無事。在古代,軍隊出征前,天子要身著喪服親臨慰問,將軍要從北門踏上征途,以示決一死戰。如果父輩也在軍中,就要自我克制,不宜演奏音樂、參加宴會以及舉辦結婚、加冠等吉慶活動。如果是被圍困在城內,就應該面容憔悴,放棄裝飾和玩好,時時像面臨深淵、腳踩薄冰一樣戰戰兢兢。倘若父母病重,醫生即使位低年少,也要哭泣著向其下拜,以求他哀憐自己盡力救治。梁元帝在江州時,曾經有病,于是太子方等便親自前去拜見中兵參將李猷。
四海之人,結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義敵①,令終如始②者,方可議之。一爾③之后,命子拜伏,呼為丈人,申父友之敬;身事彼親,亦宜加禮。比見北人,甚輕此節,行路相逢,便定昆季④,望年觀貌,不擇是非,至有結父為兄,托子為弟者。
【注釋】
①敵:相當。
②令終如始:即始終如一。
③一爾:一旦如此。
④昆季:指兄弟。長為昆,幼為季。
【譯文】
四海五湖之人,結義拜為兄弟,也不能隨便,一定要志同道合,始終如一的,才談得上。一旦如此,就要叫自己的兒子出來拜見,稱呼對方為丈人,表達對父輩的敬意;自己對對方的雙親,也應該施禮。近來見到北方人對這一點很輕率,路上相遇,就結成兄弟,只看年紀老少,不講是非,甚至有結父輩為兄,結子輩為弟的。
昔者,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餐,以接白屋之士①,一日所見者七十余人。晉文公②以沐辭豎頭須,致有圖反之誚。門不停賓,古所貴也。失教之家,閽寺無禮,或以主君寢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為恥。黃門侍郎③裴之禮,號善為士大夫,有如此輩,對賓杖之。其門生④僮仆,接于他人,折旋俯仰⑤,辭色應對,莫不肅敬,與主無別也。
【注釋】
①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輔佐周成王,制禮作樂。相傳他往往洗一次頭會中斷多次,吃一次飯也會中斷多次,忙于接待天下的賢人。白屋之士:指平民。
②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姓姬,名重耳。
③黃門侍郎:秦官名,漢因之,因給事于黃門,故稱黃門侍郎。
④門生:此指守門人。
⑤折旋俯仰:周旋應付。
【譯文】
從前,周公常常在洗頭時三次握起頭發,吃飯時三次吐出口中食物,以接見貧賤之士,有時一日要接待七十余人。晉文公以正在洗頭為由拒絕接見頭須,致使頭須譏諷他想法反常。不使賓客在門外久候,這是自古以來都重視的。沒有教養的家庭,連守門人都會蠻橫無禮,或者以主公正在睡覺吃飯怕受到斥罵,而拒絕進去通報,江南人以此為恥辱。黃門侍郎裴之禮號稱善待士大夫,遇到這種情況,便當著賓客的面鞭打守門人。因此他家的門人僮仆,接待客人,周旋應酬,應對表情,無不嚴肅恭敬,與對待主人沒有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