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園冶
- 計成
- 6870字
- 2020-10-09 15:14:28
古籍名家論園林興造
石令人幽靜,水令人曠達。園林中,水、石最不可或缺。山水的峭拔回環,要布局得當,相得益彰。造一山,有壁立千仞的峻峭;設一水,具江湖萬里的浩渺。加上修竹、古木、怪藤、奇樹,交錯突兀,壁崖深澗,飛泉激流,似入高山深壑之中。如此,才算得上名景勝地。這只是略舉概要,并非千篇一律。
——明·文震亨《長物志》選譯
剛開始擇地建筑住宅時,我僅僅想建三五座房子就行了。有一個指點山園建設的客人,說某處可以建亭,某處可以建榭。我聽了之后并不在意,認為想法沒有達到這個地步。等到在山上徘徊了幾回,不覺尋思客人的話,心中很是難忘。某處可以建亭,某處可以建榭,果然是不可或缺的。前面的建筑之事還沒有結束,常在心中思考,不知不覺中與眾不同、突出新穎的園林構思,急迫地奔涌而出。每每到路途困窘險惡的地方,就窮盡心思考慮,表現在夢寐之中,于是便有了另辟的境地,好像是天設的一般。因此興致更加振奮,趣味也更加濃厚。早晨出去,傍晚回來。嚴寒酷暑,身體因冷而起小疙瘩,因熱而汗流浹背,我都不認為是苦。兩年以來,囊中一貧如洗。我身體也病了好,好了再病,這是開園的癡癖啊。
——明·祁彪佳《寓山注》選譯
我曾經游觀過京城世宦富貴人家的亭園,見那里集聚的東西,自極遠的邊地到海外奇異的花卉石子沒有不能羅致的,所不能羅致的只有竹子。我們江南人砍伐竹子當柴燒,筑園構亭也必定購買尋求海外的奇花異石,有的用千錢買一石,有的用百錢買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據在當中,有時就將它砍去,說:“不要讓它占了我種花置石的地方?!钡┏侨巳绻芤挼揭桓椭褡樱32幌ЩㄙM數千錢來購買;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為它的難以尋覓而且又多枯死,人們因此就更加珍愛它。而江南人甚而笑他們說:“京城人竟把我們當柴燒的東西視為珍寶?!?/p>
——明·唐順之《竹溪記》選譯
于園中沒有其他的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塊堆砌的假山。堂屋前有兩丈高的石頭假山,上面栽種了幾棵果子松,沿坡栽種了牡丹、芍藥,人不能到上面去,因為這里沒有空隙、滿滿當當而奇特。后廳臨近池塘,池塘里有奇異的山峰和陡峭的山溝,直上直下,人們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起頭來看蓮花,反而像在天上,這里因為空曠而奇特。臥房的欄桿外面,有一條溝壑盤旋而下,好像螺螄盤旋形的外殼,這里因為陰暗深遠而奇特。再往后還有一座水閣,長長的形狀像小船,橫跨在小河上。水閣的四周,矮小的灌木生長茂盛,鳥兒在這里嘰嘰喳喳,人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坐在閣子中,這里的境界使人感到舒坦、碧綠、幽深。瓜洲的許多園林亭榭,都是憑借假山而有名聲。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懷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細構思中誕生,這樣的假山石安置在園林之中就不會使人不滿意了。
——明·張岱《陶庵夢憶》選譯
說山石的美麗,都蘊涵在“透、漏、瘦”三個字里。這里通向那里,那兒又通向這兒,如果有道路,這就是所謂的透;石頭上有洞,四周看起來很可愛,這就是所謂的漏;陡峭的山壁在半空中挺立,不向任何東西依,這就是所謂的瘦。對于石頭“透”和“瘦”二字越突出越好,然而漏過了就反而不好了,如果到處都是洞的話那不就好比窯內燒成的瓦器了?洞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制,石頭上的洞有一兩個,堵塞到了極點才暢通,才與石頭本身相符合。
——明·李漁《閑情偶寄》選譯
修建園林就像寫詩文,必然要使它結構曲折而又有跡可循,做到首尾相連前后照應。這是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實際上就是說修建園林貴在曲折含蓄,切忌直白露骨,并要注意首尾照應,所謂豹頭鳳尾是也。
——清·錢泳《覆園叢話》選譯
隨園本是一片荒地,我于平地開池沼、起樓臺,先是“一造”,后又“三改”,所耗的費用無法計算。隨園中的奇峰怪石,我用重金購來;萬竿綠竹,全都人工栽植;器用則以檀梨木和文梓木為原料,用上雕漆和槍金的工藝;文玩則是晉帖唐碑,商彝夏鼎;印章則用青田縣的黃凍石,由名家親手雕刻;端硯則用蕉葉青花的款式,兼具多種古款。這些都是大江南北的富貴人家從來沒有過的。
——清·袁枚《遺囑》選譯
我因此而修葺了這座園林,拮據用度五年之后,粗略地準備就緒了。因為園中種植了很多白皮松,所以名叫寒碧莊。其中也羅致了很多太湖石,但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于是,我在虎阜北面的沙灘中找到了一塊石筍,寬度不滿二尺,長度幾乎達到兩丈。詢問當地的人得知,這種石頭俗稱“斧掰石”,本來產自四川。不知是何人運到這里,也不知經歷了多少年。我用載酒的船將它運回,立于寒碧莊聽雨樓的西面。從下往上觀賞,有干霄凌云的氣勢,因此以“干霄”命名。
——清·劉蓉峰《寒碧山莊記》選譯
個園這個地方,本來是壽芝園舊時的地址,由園的主人開發重新建造壽芝園而成。園中的各部分盛大而嚴整,曲廊連接著深邃的屋宇,四周圍以虛設的欄桿,地勢開闊的地方修筑著高樓。疊起石頭堆成小山,引通泉水蓄為池塘,綠蘿的枝葉纖細回繞,美麗的樹木遮擋了陽光,但又細碎地處處彌漫。所有部分都開朗美麗,各有韻致。
——清·劉鳳誥《個園記》選譯
◎四大名園平面圖示·頤和園
頤和園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以佛香閣為構圖中心,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后興建的一座園林,水面約占四分之三。它以萬壽山和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既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宏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充分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準則。

① 寶云閣銅殿
是清帝祈福誦經之所,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成,通高7.55米,重達207噸。銅殿的梁柱、斗拱、椽瓦、匾聯等全部構件,均采用傳統的“撥蠟法”和“掰沙法”工藝鑄造并將表面處理成蟹青冷古銅色。
② 云松巢
位于萬壽山前山西部偏東的位置,主要由云松巢、綠畦亭、邵窩三部分組成,三個建筑之間由長廊連接。
③ 清華軒
云輝玉宇牌坊后是寬闊的昆明湖,西側的院落就是清華軒,院內中央有石砌八角蓮池,一座石橋南北橫跨水池上。這個院落原為大報恩延壽寺的羅漢堂遺址,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至十九年(1750—1754年),院中主要建筑有“田”字形羅漢堂,堂內供奉五百尊羅漢。
④ 云輝玉宇牌樓
該牌樓是萬壽山前山中軸線上的第一座建筑,為三間四柱七樓式。
⑤ 排云門
排云門是排云殿的大門,門前聳立著壯觀的“云輝玉宇”牌樓,兩只精美的銅獅分列宮門兩旁,還有十二塊姿態各異的太湖石,寓意“十二生肖”。
⑥ 佛香閣
佛香閣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毀于咸豐十年(1860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閣的結構為八面三層四重檐,通體高36.44米,巍然聳立于20米高的石臺之上,是頤和園全園的構圖中心,亦是觀景的極佳之處。
⑦ 排云殿
排云殿其名取自西晉時期詩人郭璞《游仙詩》中的“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詩句,寓意為此為神仙降臨之所。排云殿坐北朝南,依山面水,殿的正門為“萬象光昭”,對面臨湖的“云輝玉宇”牌樓,三柱頂托,雄偉壯麗。進入排云門共有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東西配殿“云錦”、“玉華”面寬七間,殿后有兩排灰瓦頂房屋,俗稱東西十三間。第二進院落即為排云殿,面寬七間,重檐歇山頂,加上對稱于兩側三間復道和五間的順山殿橫列共二十三間。東西配殿“芳輝”、“紫霄”面寬七間。第三進院落為配殿,叫“德輝殿”。排云殿是專門為慈禧太后舉行“萬壽慶典”而建,每逢陰歷十月初十慈禧太后生日,這里都要舉行壯觀而氣派的典禮。
⑧ 智慧海
位于佛香閣的后面,建于乾隆年間,由于其結構沒有用梁柱承重,而用磚石發券砌成,又被稱為“無梁殿”。
⑨ 寫秋軒
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殿三楹,建于高臺之上,兩側以爬山廊聯結“觀生意”與“尋云”兩個配亭。此軒隱于山間,幽雅清靜,是賞秋的極佳之處。
⑩ 萬壽山
為燕山山脈,傳說曾有老人在此山鑿得石甕,故名甕山。它前臨翁山泊,又稱西湖,即今昆明湖。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慶?;侍罅畨鄢?,改名萬壽山,并以此為軸線建造了頤和園。
? 樂壽堂
樂壽堂是一座大型的四合院,曾為慈禧太后的寢宮。這座四合院的大殿紅柱灰頂,垂脊卷棚呈歇山式,甚是堂皇。此外,“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帝手書,堂前有專門供慈禧乘船的碼頭;堂內西內間為慈禧寢宮,東內間為慈禧更衣室;正廳設有寶座、御案、掌扇、屏風等;堂階兩側對稱排列銅鑄梅花鹿、仙鶴和大瓶,為取諧音“六合太平”之意。
◎四大名園平面圖示·留園
留園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原為明代徐時泰的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遂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同一個園林中能分別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勝;北部具農村風光,并有新辟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全園最大的特色就是在有限的空間里面,營造出多種多樣、層次豐富的意境。

① 冠云樓
冠云樓是冠云峰庭院的主體建筑,居于庭院北部,是一座兩層的寬大樓閣,卷棚頂,灰瓦,朱紅隔扇,形體穩固、莊重,建筑為三開間五架屋,東西兩面又各接一間四架屋,樓下正中壁上嵌有古代魚化石一方。
② 冠云峰
留園內的冠云峰是太湖石中絕品,集太湖石“瘦、皺、漏、透”四奇于一身,相傳這塊奇石還是北宋末年花石綱中的遺物。冠云峰所在的園林之中的各個建筑物均以此峰命名,可見該園主人對于此石的熱愛。
③ 冠云臺
冠云臺位于冠云峰的西南角,建筑呈正方形,單檐歇山造,是一座小亭的形式,屋頂隔廊與西面的“佳晴喜雨快雪亭”相連,檐角飛翹靈動。
④ 冠云沼
位于冠云峰的前面,并以其得名。
⑤ 佇云庵
佇云庵亦稱“待云庵”,位于冠云峰庭院東南角,與冠云臺東西相對。此建筑既得園林意趣,又富有禪意,其內有對聯一副:“儒者一出一入有大節,老僧不見不聞為上乘?!?/p>
⑥ 館內之景
林泉耆碩之館內部,通關中間的罩、隔扇、屏門將其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部為男主人接待賓客之處,北部為女主人接待女客之用。
⑦ 林泉耆碩之館
林泉者,指山林泉石,游憩之地;耆,指高年;碩,則指有名望的人。林泉耆碩之館在此指老人和名流的游憩之所。此館為一屋兩翻軒,南北裝修不同,北為方梁,有雕花;南為圓梁,無雕花,窗及地坪方磚也有所不同,故又稱“鴛鴦廳”,是單檐歇山四面廳形式。
⑧ 不二亭
佇云庵南部庭院的依墻處,建有一座體態輕盈的小亭,此亭叫作不二亭。亭內的墻壁上設有一圓形的門洞,既可以連接兩院又有可以當作框景的畫框,用以欣賞內園景觀。
⑨ 庭院
佇云庵的南邊有一個長方形的庭院,此庭院之中,遍植梅、松、竹等園林中常見的植物,極富自然之趣。
◎四大名園平面圖示·拙政園(中園)
拙政園借西晉文人潘岳《閑居賦》中“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饋)……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取名。拙政園全園占地62畝(1畝約合666.67平方米),是蘇州古典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山水園林,分東園、中園和西園三個部分,最精彩的是中園,西園次之。中園是拙政園的主景區,面積約18.5畝。它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總的格局也依然保持著明代園林渾厚、質樸、疏朗的藝術風格。

① 嘉實亭
位于拙政園中園東部枇杷園內的一座小亭,其名出自宋代詩人黃庭堅的詩句“江梅有嘉實”。小亭為矩形,面積很小,設計得獨具匠心。一方面利用其南面界墻的一段作為背景,墻前栽翠竹;另一方面園主在亭的南壁墻上開了一個很大的空窗,正好框住后面的青竹美石。亭旁植有多株枇杷,相傳為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所栽。
② 聽雨軒
位于嘉實亭之東,軒前有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邊則種有芭蕉、翠竹;軒后也植有一叢芭蕉,前后相映,無論春夏秋冬,都能聽到各具情趣的聲音,別有一番韻味。如遇落雨,在此下棋品茗,邊聽雨打芭蕉、翠竹、荷葉之聲,正是應了南唐詩人李中詩句中“聽雨入秋竹,留僧復舊棋”的意境。
③ 梧竹幽居亭
位于拙政園中部水池東端,為一正方形平面、單檐四角攢尖頂的亭式建筑。該亭最大的特點是它的四壁方墻上開了四個圓形洞門,坐亭中心石凳向外望,景色面面不同:南面可品春日百花齊放之盛景;西面可賞夏日十里荷花之壯景;北面可觀秋日落葉繽紛之佳景;東面則可看冬日落雪紛飛之美景。
④ 雪香云蔚亭
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亭旁植梅,暗香浮動,適合冬末春初之時賞梅,故又被稱為“冬亭”。而且亭子周圍竹叢青翠,林木蔥郁,又有一種城市山林的趣味。據史載,此亭是專門供主人賞雪的地方,它恰好與遠香堂是對景——冬天與夏天的一對,高與低的一對,煞是好看。
⑤ 遠香堂
古人造園,講究“奠一園之勢者,莫如堂”,因此廳堂在園中位置的確定需要再三推敲斟酌。故遠香堂位于離園大門不遠的主要游覽線上,是園內最為重要的建筑,也是整個園內最理想的賞景點。遠香堂是一座四面廳,處于若墅堂的舊址上,為清乾隆年間所建。由于此處面水而建,夏日可在此賞池中田田荷葉,嗅迎風而來的淡淡荷香,別有一番韻味,故名“遠香”。堂內裝飾透明玲瓏的玻璃落地長窗,因此即使在堂內也可通過透明的玻璃來觀賞堂四周的曼妙景致。
⑥ 小飛虹
小飛虹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它位于倚玉軒西南,斜跨于從大水池分流南去的河汊上,東接由倚玉軒南下的曲廊,西接得真亭。其廊橋還成為遠香堂西南隅小滄浪水院的北部邊界,這座木構廊橋采用了中跨高、邊跨低的結構形式,宛若拱橋,意境幽深。
⑦ 松風水閣
松風水閣又名“聽松風處”,是看松聽濤之處,此閣兩面鄰水,閣后植松,風過枝搖,松濤作響,色聲皆備,是別有風味的一處景觀。這座水閣攢尖方頂,空間封閉,由廊間小門出入,其余三面均采用半墻加半窗的結構。
⑧ 荷風四面亭
亭名因荷而得,坐落在園中小島上,四面皆水,湖內蓮花亭亭凈植,湖岸柳枝絲絲婆娑,亭單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聯:“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笔且惶庂p景的絕佳之處。
⑨ 與誰同坐軒
依據蘇東坡的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而得名“與誰同坐軒”。又因其傍水而建,其平面形狀為扇形,連帶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以及軒頂、燈罩、墻上匾額、半欄均呈扇面狀,而被叫作“扇亭”。在軒中既可憑欄遠眺,亦可依窗近觀,小坐歇息。
⑩ 見山樓
見山樓是一座建在水上的樓閣,三面環水,兩側傍山,從西部可通過平坦的廊橋進入底層,而上樓則要經過爬山廊或假山石級。它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風格的民居式樓房,重檐卷棚,歇山頂,坡度平緩,粉墻黛瓦,古樸典雅。
◎四大名園平面圖示·承德避暑山莊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曾是中國清朝皇帝的夏宮,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組成。它始建于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八十九年建成。山莊的建筑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內有康熙乾隆欽定的七十二景(其中康熙以四字組成三十六景,乾隆以三字組成三十六景)。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筑一百余處。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① 修路
山莊內的道路在宮殿區多用漫磚地;湖區以石塊砌成冰裂地;峽谷通向廣元宮、山近軒的斜坡上,修有彎曲的蹬道;從松云峽入口通向西北門處,用花崗巖大石條砌有石板御路,長達1700余米。
② 理水
就低勢鑿水,利用儲存的泉水和雨水,按自然落差形成瀑布。松林谷中將泉水儲入水庫,所謂“一勺之多眾山里,涓涓不停注宛委。瀑源本在此谷中,舊貯木匣存積水”(《承德府志》卷首二十四,《山莊》三,琰:《瀑源歌》)。
③ 山巒區
山巒區在山莊的西北部,面積占了全園的五分之四,此處山巒起伏,眾多的樓宇、殿堂、寺廟點綴其間,充滿了詩意。
④ 平原區
平原區在湖區北面的山腳下,地勢開闊,這里碧草茵茵,樹木茂盛,是典型的北方草原的景象,萬樹園和試馬埭就位于此處。
⑤ 湖泊區
湖泊區在宮殿區的北面,湖泊面積包括洲島,占地約43公頃,有八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區域,層次分明,洲島錯落,碧波蕩漾,極富江南水鄉的特色。它的東北部有清泉,即著名的熱河泉。
⑥ 外八廟
外八廟指的是環繞在避暑山莊東面和北面,武烈河兩岸和獅子溝北沿的山丘地帶的一組規模宏偉的皇家寺廟群,這些建筑群陸續建于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是清代喇嘛教的中心之一,也是供西方、北方少數民族的上層及貴族朝覲皇帝時用的場所。外八廟事實上共有十一座寺院,因分屬八座寺廟管轄,其中的八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又都在古北口外,故被稱為“外八廟”(即口外八廟之意)。此廟為其中之一。
⑦ 宮殿區
宮殿區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萬平方米,由正宮、萬壑松風、松鶴齋以及東宮四組建筑組成。此處春日山清水秀,生機盎然;夏日涼風習習,荷香四溢;秋日可乘船采蓮;冬日又可滑冰賞雪。
⑧ 造林
湖區原來是起伏不平的沼澤地帶,挖湖時將長有松樹和林木的地方留下,成為洲島。挖湖造園時,將土方堆疊于湖畔,形成連綿而又斷續的丘陵,丘陵上種植大量蒼松柏,丘陵上的松柏和長堤上的楊柳起到劃分空間、組織層次的作用。山莊外圍寺廟群,也進行了大面積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