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風箏
  • 任曉姝
  • 1685字
  • 2020-11-02 18:04:12

一、風箏的歷史起源

風箏作為一項傳統民間技藝,一直為大眾熟知并喜愛。人跡所至,均可見其蹤影。中國是世界所公認的風箏發源地,但風箏始于何時,卻至今存在多種爭議。有關中國風箏最早的記載見于《南史》,其時正是南朝時期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叛亂,圍困梁簡武帝及其官員于臺城之內,太子簡文曾以風箏載詔飛放城外,號召援軍解救:

賊之始至,城中才得固守,平蕩之事,期望援軍。既而中外斷絕,有羊車兒獻計,作紙鴉系以長繩,藏敕于中。簡文出太極殿前,因西北風而放,冀得書達。群賊駭之,謂是厭勝之術,又射下之,其危急如此。(《南史》卷八十,《賊臣》“侯景”)

這是風箏第一次以其實用性出現在史料記載中。其后唐宋文獻也見有關此事記載,唐人丁用晦的《芝田錄》中記載:

侯景逼臺城,梁武帝計無所出,有小兒獻計,以紙鳶系詔書,因風縱之,冀有外援,鳶飛數十,援卒不至,臺城遂陷。(《說郛》卷三引)

此外,《資治通鑒》中對此事也有所記載:

高州刺史李遷仕、天門太守樊文皎,將援兵萬余人至城下。臺城與援軍信命久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系以長繩,寫敕于內,放以從風,冀達眾軍,題云:“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太子自出太極殿前乘西北風縱之,賊怪之,以為厭勝,射而下之。

以上三條記載在文字上雖然小有出入,但所描述的事實卻十分清楚,由此推斷風箏在這時在民間既已得見。上述文獻所記事件,距今約1600年,可作為考訂風箏歷史的重要依據之一。

關于風箏起源,還有幾種觀點。一是“春秋說”,認為墨子、公輸班制作的木鳶就是最早的風箏。《韓非子》一書中有關于“木鳶”的記載:“故墨子為木鳶,謳癸筑武宮。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另外,在《墨子》中還有魯班造“鵲”的記錄:“公輸子削竹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

二是“秦漢說”,以為風箏是韓信所制作的,已有2100余年歷史。高承所撰的《事物紀原》中記載:“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云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征陳豨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

此外,在民間關于風箏的起源,還有如下幾種說法:

(1)斗笠(樹葉)說

斗笠起源于何時,已不能詳細考證,但《詩經》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說明它很早就為人們生活所用。在武俠小說中,斗笠常為高人手中的武器,往空中一擲,旋轉飛行,直奔對方頭頸。

據說有一天,田里的農夫正在耕作,忽然刮起了大風,大風卷走了一個農夫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當時斗笠飛在空中,只有系在斗笠上的繩子還拖在地上,農夫見狀,于是一把抓住地上的繩子,斗笠便在空中飛了起來。農夫覺得這很有趣,于是他便經常給村民們放斗笠,后來演變成了放風箏。

樹葉說來自中國南方一帶,與“斗笠說”頗有幾分相似。中國臺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在很早以前就曾用樹的葉子作風箏。這些地區經濟落后,居住在深山里,各種物資都很稀缺,如絲綢、紙類等其他的先進材料甚至都沒見過,但是他們還是堅持放風箏,且放風箏的歷史并不亞于經濟發達地區。

(2)帆船(帳篷)說

作為交通工具的船只,早在公元前兩千多年以前就被人類發明并使用了。在“靠水吃水”的年代里,船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生存工具。戰國時期《莊子·逍遙游》中提到“列子御風”,講的便是傳說大禹時期人們在船上就已經裝置了帆。帆船借助風力遠行,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風箏放飛。

(3)飛鳥說

從記載有關古代風箏的很多歷史文獻來看,古代風箏造型以鳥形居多,由此推斷最初的風箏是受飛鳥的啟發扎制而成的,并以飛鳥命名。

該觀點認為,風箏問世和人們對飛鳥的好奇和崇拜是分不開的。鳥的外形對于知識尚未開化時的人們來說是很奇特的,因為鳥兒們可以在天上自由飛翔。正因為人們對飛翔的渴望與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很多的部落以鳥為圖騰和崇拜對象。這種愿望和情懷就在各式各樣的風箏上體現了出來。

有關中國風箏起源的問題,由于無法通過文獻考證加以證明,在考古發掘中也無相關出土物,因此短期內很難獲得明確答案。雖然關于風箏的起源問題一直有爭議,但制作風箏這門傳統手工技藝,作為民間文化與生活的載體,所體現出的社會性及藝術性,卻是清晰而具體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昌县| 奉贤区| 平度市| 壶关县| 安平县| 义马市| 康定县| 镇沅| 赣榆县| 磴口县| 台州市| 邹平县| 甘谷县| 新疆| 崇义县| 边坝县| 琼结县| 莱芜市| 普兰县| 教育| 托克逊县| 仪陇县| 江都市| 永德县| 郸城县| 宣化县| 扶风县| 盐城市| 马山县| 呼玛县| 英吉沙县| 南通市| 华蓥市| 海伦市| 永德县| 乡宁县| 洛宁县| 东源县| 高邑县| 九台市| 临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