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歷代風箏發展沿革
風箏發明以后,曾被用于戰爭、偵察和科學實驗,但在民間其主要功能還是用來消災和娛樂。從唐代開始,繁榮的經濟和安定的社會環境為風箏藝術的發展及民間普及提供了有利條件,特別是造紙業的發展,推動了紙糊風箏的興起,加之中國傳統節日的盛行和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漸興,風箏逐漸與民俗相融合,成為民間百姓的娛樂工具。如唐人路德延的《小兒詩》記述的十數種兒童游戲中,放風箏即是其中之一,詩曰:“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贝藭r風箏的形制開始縮小,并出現了會發出聲響的風箏。風箏不僅成為宮廷和王公貴族的消遣之物,也成為文人墨客吟詩作詞的對象。許多詩詞中都生動地記錄了當時放風箏的盛況。中唐詩人元稹在詠物詩《有鳥二十章·紙鳶》中寫道:“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去地漸高人眼亂,世人為爾羽毛全?!蓖硖圃娙烁唏墶讹L箏》詩中寫道:“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p>

宋代,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從宋時文獻中可知,這一時期風箏的主要功能是娛樂。相傳,北宋皇帝徽宗趙佶曾主持編撰《宣和風箏譜》,其中多處記載了帝王、貴族賞玩風箏的盛況。莊綽撰《雞肋編·卷下》記載了北宋年間,道士借風箏為題,做詩譏諷宰相呂惠卿的軼事:
呂惠卿吉甫,自負才高,久排擯在外。大觀中,始召至京師,為太一宮使。時年八十矣。視宰輔貴臣皆晚輩,進出己下者,意氣頗自得。一日延見眾客,有道士亦在其中,自稱宗人,禮數簡易。呂視之不平,因問其所能,曰:“能詩。”呂顧空中有紙鳶,即使賦之。道士應聲曰:“因風相激在云端,擾擾兒童仰面看,莫為絲多便高放,也防風緊卻收難?!眳沃渥I己,有慚色。方顧他客,已失所在。其風骨如世之畫呂洞賓,人皆疑其是也。

金代《童子放風箏圖》八角形枕(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周密在《武林舊事》卷三中記載,淳熙(1174—1189)年間,春日的京都杭州,“既而小泊斷橋,千舫駢聚,歌管喧奏,粉黛羅列,最為繁盛。橋上少年郎,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紙絕者為負,雖此小技,亦有專門。”可見在南宋時,風箏已成為普通的兒童玩具。
南宋宮廷畫院待詔蘇漢臣所繪《百子戲春圖》,生動地描繪了新春乍到時節小兒嬉戲放風箏的場面。這時風箏制作已成為一項專門的職業,還出現了專門放風箏的“趕趁人”,如“周三、呂偏頭”(《武林舊事》卷六)。此外,在河北磁州窯窯址出土的一個金代瓷枕上,繪有“嬰戲風箏圖”,畫面上小兒頭梳丫髻,右手執線車用力拉扯風箏線,一邊奔跑,一邊回頭望向身后尚未高飛的風箏。
元明兩代,受統治者政策的影響,放風箏活動有所衰減。明太祖朱元璋吸取漢代出現的韓信用風箏測量未央宮、準備謀反的教訓,下令禁止在京都放風箏。明初劉侗等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京城民間游戲:“有扒桿、筋斗、筒子、馬彈解數、煙火水嬉”(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五)等,卻唯獨沒有風箏的內容。《帝京景物略》還明確記載:“燕舊有風鳶戲,俗曰毫兒,今已禁?!敝傅木褪墙乖诔菂^放風箏這件事。

仇英所繪《清明上河圖》局部,有兒童放風箏的場景
但在民間,特別是清明節時放風箏的習俗依然存在,如劇作家關漢卿的雜劇《緋衣夢》,便是寫少年書生以“買一個風箏兒放著耍子”為引端。明代著名畫家仇英所摹《清明上河圖》就把東京汴梁兒童放風箏的內容收入其中。明代著名詩書畫家徐渭晚年最為得意的繪畫作品是《風鳶圖》,每幅畫后均有賦詩,并由此寫成20余首關于風箏的題畫詩??梢娫诋敃r,放風箏不僅是民間兒童喜聞樂見之娛樂游戲,也是畫家、詩人常見的創作題材。
清代時,是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風箏之所以在民間能夠流行起來,除了價格便宜,容易操作外,它還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工具,對小孩子更是有利。晚清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兒童放之空中,最能清目?!贝藭r,風箏除了用來娛樂外,清明時節放風箏也成為一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明清風箏無論在形制、樣式、扎制技術、裝飾及放飛的技巧上均比過去有了很大進步。清代道光年間蘇州文士顧祿的《清嘉錄》中記載:“張元長《筆談》載:‘梁伯龍戲以彩繒作鳳凰,吹入云端,有異鳥百十拱之,觀者大駭。’近作女人形,粉面黑鬢,紅衣白裙,入于云霄,裊娜莫狀。懸絲鞭子上,輒作悅耳之音?!薄敖袼鬃魅宋?、故事、蟲介諸式,皆加鷂之名。且作鷹隼、鴻雁之形,呼曰老鷹鷂、雁鵝鷂,真味于鷂之義矣?!?/p>

《放風箏》豐子愷繪
由此可見,這一時期風箏在制作和描繪上都有了極大的發展,風箏繪畫技巧更趨寫實,無論動物抑或人物,均能傳神。
另外,在民間還出現了木版印刷的風箏紙,還有用貼紙、紙塑浮雕、剪紙、描金銀、加紙花的手法來裝飾的。在音響裝置上,除了響弓外,“又以竹筍貼簧,縛鷂子之背,因風播響,曰‘鷂鞭’”(《清嘉錄》)。在沿海一帶,還有用葫蘆、白果殼做成的哨子,以數個大小不一的哨子裝在風箏上,發聲雄渾,傳播較遠。許多文學家、畫家以風箏為題材,吟詩作畫,留下不少佳作。一些文人也親手制作風箏,并將扎制經驗整理成文,以傳后人。這類書中以文學家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最為系統。書中,有多達43種風箏的制作方法,并且每種方法都帶有詳盡的圖文解釋,十分具有研究及實用價值。
近代以來,風箏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傳統的樣式和扎制、放飛技巧均有所進步。由于各地風俗民情及審美觀念的影響,各地風箏在造型、扎制、裝飾及放飛技巧方面,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特色。如今,制作風箏的人員不再局限于世代相傳的民間手藝人,大批的畫家、藝術家的參與以及新型材料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風箏的扎制和彩繪技藝。一些制作精美的高檔風箏開始引起人們的興趣,風箏成為掛在墻壁上欣賞的藝術品。通過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的風箏比賽及展覽展示活動,不僅風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傳播,風箏的相關技藝、用料、題材等方面也不斷提高。今天,風箏這項綜合性藝術正通過各種途徑,獲得更快、更廣的發展,同時也在社會的各個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