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論(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英)大衛·休謨
- 11字
- 2020-11-06 15:21:38
第三章 論知識和概然推斷
第一節 論知識
有七種 [14] 不同的哲學關系,即類似、同一、時間和空間關系、數量或數的比例、任何性質的程度、相反和因果關系。這些關系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完全決定于我們所比較的各個觀念,一類是可以不經過觀念的任何變化而變化的。我們是從一個三角形的觀念、發現它的三個角等于兩個直角的這樣一種關系;只要我們的觀念不變,這種關系也就不變。相反,兩個物體間的接近和遠隔的關系,可以僅僅由于它們的位置的改變而有所變化,并不需要對象自身或它們的觀念有所變化;這種位置決定于心靈所不能預見的千百種不同的偶然事件。同一關系和因果關系也是一樣。兩個對象雖然完全類似,甚至在不同時間出現于同一位置,但是它們可以在數量上有所不同;至于一個對象產生另一個對象的那種能力既然決不能單是從它們的觀念中發現出來的,因此,原因和結果顯然是我們從經驗中得來的關系,而不是由任何抽象的推理或思考得來的關系。沒有任何一個現象——即使是最簡單的——可以根據出現于我們面前的對象的性質而加以說明的,或者是我們可以不借著記憶和經驗的幫助而預見的。
由此看來,七種哲學關系之中,只有四種完全決定于觀念,能夠成為知識和確實性的對象。這四種是類似、相反、性質的程度和數量或數的比例。這些關系中有三種是一看便可以發現出的,它們恰當地應該屬于直觀的范圍,而不屬于理證的范圍。當任何一些對象互相類似時,這種類似關系首先就刺激眼睛,或者不如說是刺激心靈,很少需要再一次的考察。相反關系和任何性質的程度也是同樣情形。沒有人能夠有一次懷疑,存在與不存在互相消滅,并且是完全不相容的和相反的。當任何性質如顏色、滋味、熱、冷等的程度差異十分微小時,我們雖然不可能精確地加以判斷,可是當它們的差異是巨大的時候,那就很容易決定它們中間某一種較另一種強些或弱些。無需任何研究或推理,我們一看就可以作出這個決定。
在確定數量或數的比例時,我們也可以照同一方式進行,并在一見之下就可以觀察出任何數或形之間的較大或較小,尤其是當這種差異是很大而顯著的時候。至于相等或任何精確的比例,我們從單獨一次的考察只能加以猜測。很小的數和很有限的廣袤部分是一個例外;這些是立刻可以了解的,而且我們在這里也覺察到自己不容易陷于任何重大的錯誤。在其他一切情形下,我們必然只能粗略地決定比例,或者必須在比較人為的方式下進行決定。
我已經說過,幾何學或者說確定形的比例的那種技術,雖然就普遍性和精確性而論遠遠超過感官和想象的粗略判斷,可是也永遠達不到完全確切和精確的程度。幾何學的最初原理仍然是由對象的一般現象得來的,而當我們考察自然所容許的極小的對象時,那種現象就絕不能對我們提供任何保證。我們的觀念似乎給予我們一個完全的保證:沒有兩條直線能有一個共同的線段;但是我們如果考究這些觀念,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總是假設著兩條直線的一種可感知的傾斜度,而當它們所形成的角是極其微小的時候,我們便沒有那樣精確的一條直線標準,可以向我們保證這個定理的真實。數學中大多數的原始判斷也都是同一情形。
因此,就只剩下代數學和算術這兩種僅有的科學,在這兩門科學中,我們能夠把推理連續地推進到任何復雜程度,而同時還保存著精確性和確實性。我們有一個精確標準,我們能根據它去判斷一些數的相等和比例;按照數的是否和這個標準符合,我們確定它們的關系,而不至有任何錯誤的可能。當兩個數是那樣地結合起來,其中一個數所含的單位與另一個數所含的單位永遠相應的時候,我們就斷言那兩個數是相等的,而幾何學正是由于缺乏那樣一個在廣袤方面的相等標準,因此難以認為是一個完善和無誤的科學。
我說,幾何學雖然缺乏算術和代數學所特有的那種完全精確性和確實性,可是比起我們感官和想象的不完善的判斷來,仍然是優越的。這種說法可能會引起一個困難,我們應該在這里把這個困難消釋一下。我所以認為幾何學有缺點,其理由在于它的原始的和基本的原理只是由現象得來的;有人或許會設想,這個缺點必然永遠伴隨著幾何學,使幾何學在比較它的對象或觀念的時候,永遠不能達到比我們的眼睛或想象單獨所能達到的精確性更大的精確性。我承認這種缺點總是跟隨著它,使它永遠不能期望達到充分的確實性:但是由于這些基本的原理建立于最簡易而最少欺騙性的現象上面,這些原理就給予它們的結論以一種精確程度,這種精確程度是這些結論單獨地所不能達到的。人的眼睛不能斷定千邊形的角等于一九九六個直角,或作出任何和這個比例接近的推測;但是當它斷定、幾條直線不能相合和在兩點之間我們不能畫一條以上的直線時,它的錯誤決不會是很大的。這就是幾何學的本性和功用:它使我們一直研究到那些現象,這些現象由于它們的簡易性,不至于使我們陷于重大的錯誤。
我將利用機會在這里提出另外一個意見,這是關于理證性推理的一個意見,它是由這個同一的數學論題所提示出來的。數學家們慣于自稱:作為他們對象的那些觀念的本性,是非常細致的和精微的,它們不屬于想象的概念范圍,而必須借一種純粹的和理智的觀點才能了解,這種觀點只有靈魂的高級官能可以勝任。同樣的看法也貫穿于大多數的哲學部門,并且主要是用以說明我們的抽象觀念,并指出我們如何能夠形成例如一個既不是等腰、也不是不等邊、各邊也不限于某種特定長度和比例的三角形觀念。不難看到,哲學家們為什么那樣喜愛某些細致的和精微的知覺這個概念,因為他們借此就掩蓋了他們的許多謬誤,并可以通過采用模糊和不確定的觀念而拒不服從清楚觀念的判斷。不過,為了打破這個詭計,我們只須回顧一下我們的全部觀念都是由印象復現而來的那個我們所屢次堅持的原則。因為,我們由此就可以立刻推斷說,我們的全部印象既然都是清楚的和確切的,所以由印象復現而來的觀念也必然具有同一本性,如果不是由于我們的過失,決不能包含任何那樣晦暗而繁復的東西。一個觀念由于它的本性是比印象較為微弱而低沉的,但是因為在其他各方面都是與印象同一的,所以不能含有任何極大的神秘。如果觀念的微弱使它成為模糊不清,我們就應該使觀念保持穩定和精確,盡量去補救這個缺點。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卻妄談什么推理和哲學,那是徒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