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蒙古旅行
  • (日)鳥居龍藏
  • 4953字
  • 2020-11-06 15:13:03

石虎遺跡

一月二十四日 上午十點,我們啟程,博思庫告別母親和妻兒。

離開博思庫家,經(jīng)過王府,再次沿錫伯河行駛。我曾多次途經(jīng)于此,夏季郁郁蔥蔥的榆樹如今葉子已經(jīng)落光,令人唏噓不已。蒙古人漢人的房屋點綴在銀裝素裹的世界中,道路逐漸抬升。

距離王府約有二十里,樹木俄而增加。博思庫言以往此地的樹木更多,包括榆樹、柳樹以及高處的松樹。再過二十里,抵上瓦房。博思庫途中遇到他的親戚,雙方相互交談,蒙古女人頻頻詢問博思庫家中情況。經(jīng)過幾處村莊,途中有幾處稀疏的樹林,我們橫渡冰封的河水,于下午四點抵達(dá)王爺?shù)辏覀兿萝囁薏础?/p>

王爺?shù)昃嚯x王府五十里,距離毛金嶺三十里。附近數(shù)百戶人家,此地設(shè)有稅關(guān)。有城墻,民家存其間。我們走進(jìn)旅舍,已有五六個巴林蒙古人居住。我私下觀察巴林蒙古人的用度,他們從攜帶的囊袋中取出蒙古黍放在木碗中,再討茶水倒在木碗中。喝完茶水便是用完晚餐,巴林蒙古人聚在一起相互打趣。漢人伙計非常看不起巴林蒙古人卻又貪戀他們的錢財。

本日行程有五十余里,皆沿錫伯河流域行駛。此地亦是喀喇沁樹木最多的地方,有燒制木炭的制炭場,燒制好的木炭多數(shù)運往赤峰。麻油則從產(chǎn)地赤峰用馬馱著運往熱河。途中還有運輸木材的車輛以及騎駱駝的蒙古人。騎駱駝的蒙古人包括兩名阿魯科爾沁人、兩名東翁牛特人、兩名巴林人,皆從北京歸來。

一月二十五日 昨夜的火炕非常熱,真是令人吃不消。巴林人半夜三點起床,喂完馬和駱駝,喝完泡蒙古黍的茶水,四點離開。我們起床,整理行裝,暫且等待黎明,過五點從旅舍啟程。起初月亮尚懸山端,然不久夜色消退,天色漸明。

依舊沿錫伯河向西南方向行駛,道路通往毛金嶺,十里處轉(zhuǎn)換方向,沿左側(cè)山路繼續(xù)行駛。道路逐漸升高,我們沿著雪路向東南行駛。途中僅有幾戶的房屋和幾處的樹木,感覺四周已是深山的景色。行五里,抵山巔。此處有祭祀山神的祠堂,回首來時路,只有層巒疊嶂,遠(yuǎn)望東南,又是疊嶂層巒。山巔乃附近最高的地方,四周的群山皆在腳下。

下山的道路相比上山陡峭,又滴水成冰,行車非常危險。我們的車輛、馬匹屢屢傾倒。此地有幾處人家。行二十里,上午十一點,抵廟前營子。有山神廟,人家在廟前,故得名“廟前營子”。博思庫年幼時曾隨父親來過此地,當(dāng)時一戶人家都沒有,皆是郁郁蔥蔥的森林。我詢問村中老人,言十年前來此建房,如今約有四十戶。山神廟早就已經(jīng)存在,至少在博思庫年幼的時候。

當(dāng)?shù)囟鄻洌课蓍T、墻皆用樹木建造,屋頂放置交叉長木,門的形狀有如日本鳥居,整體與鴨綠江上游的房屋相似。多是漢人,沒有蒙古人。樹木多是松樹和樺樹。在宋代到訪中京的紀(jì)行中,已有“樹木非常多,家、墻、門等皆由樹木建造”的記載。我們親身至此,乃知所言不虛。在遙遠(yuǎn)的遼代想必樹木更多。山林是喀喇沁的財富,如若濫伐而不種植,遲早會砍伐殆盡。附近亦有此征兆,應(yīng)引起極大注意。

我們在廟前營子吃完午飯,繼續(xù)趕路,沿黑里河行駛。黑里河發(fā)源自附近,向東南流淌一百余里,注入老哈河。現(xiàn)今河水冰封,我們沿河左岸行駛?cè)謇铮?jīng)幾處村莊后,在下午五點抵三塊留周。今夜宿泊于此。

三塊留周村位于黑里河右岸,戶數(shù)五十。左岸有巖石聳立,臨河多樹,風(fēng)景絕佳。沿河散布有許多村落。三塊留周乃附近樞紐,日用品經(jīng)此整備。漢人一百年前遷居至此。蒙古人多居住在東三十里的飴饹鋪、東六十里的頭道營子、東七十里的二道營子。

我此行目的乃調(diào)查石虎的石人。據(jù)說喀喇沁王曾見過石虎的石人。我們明日即將至石虎,然通往石虎的道路并不適宜行車,故我們打算騎馬前往。村中沒有人肯借馬,直到我們?nèi)〕鲎o(hù)照和名片。租借馬匹兩匹,雇用馬夫一名。

是日行程,翻越毛金嶺,沿老哈河支流黑里河行七十里有余。

一月二十六日 石虎離我們很遠(yuǎn)。昨夜,我們租借了馬匹兩匹,雇用馬夫一名。雞鳴便起床,整理行裝。清晨六點,我及博思庫騎馬從旅舍啟程。

沿注入黑里河的溝道子行駛,道路逐漸抬升,有七八處人家兩三戶的貧村。行十五里后,抵八道子嶺。山巔有小山神廟。眺望南北,群山相疊,盡收眼底。我們再往南,翻越山嶺,道路忽然變陡峭,連馬都覺得艱難。行五里,有一老爺廟。有源自八道子嶺的溪流向南流淌,喚作“暖河”,我們便沿此河行駛。河流起初完全冰封,順流而下始有流水。河面漸寬,河水倒映著山色,呈現(xiàn)出凄絕的風(fēng)景。

翻越山嶺,巖石兀立,松樹生長在兀立的巖石上,非常有趣。途中多樺、松、柏等樹木。有幾戶制炭的人家。制炭的方法非常差,煙熏火燎。多樹,居民恣意焚木,然赤峰不能如此,我們深有體會。從老爺廟行二十五里,抵石虎。時值上午十一點,我們隨即下馬,調(diào)查。

石虎不過三四戶人家的小村,群山環(huán)繞。石虎山在北方,暖河在南方的山間流淌。群山間有一平坦處,石人就在此處。

有石人、石虎、石羊三類,不見石馬、石獅子。石人、石虎并排排列。石人有二, 一石人首埋在土里,僅有無首的身體露在外邊,一石人衣袖破損,無頭的身體依然挺立,衣冠束帶,持笏,濃眉有髯,頭戴巾式冠。石虎有七,均呈蹲坐的姿勢,有的身體露在外邊,有的頭部露在外邊。石羊有四,皆露出地面,羊角的線條很值得關(guān)注。石虎石羊左右相對。

距離石虎石羊二十五步處,有一石塚,高十尺,周六十步。石塚旁有柱礎(chǔ)和石人,石人已經(jīng)凌亂不堪,像是昔時有殿堂建筑。柱礎(chǔ)有花瓣形紋飾,根據(jù)柱礎(chǔ),乃知有四根柱子,連接石塚與山體的一處高地上也似有建筑。

村民不知道有關(guān)遺跡的任何傳說,如遇降雪不易察覺。博思庫認(rèn)為石人乃唐代遺物,我認(rèn)為石人乃遼代遺物。暖河流經(jīng)此處,行五十里至八里罕點子注入老哈河。沿河行一百八十里可抵遼中京。石人等與遼中京的關(guān)系不言自明,乃考古學(xué)、歷史學(xué)方面最值得注意的事情。

調(diào)查完,我們在下午兩點出發(fā)。沿原路行五里抵福壽溝,福壽溝是有十五六戶人家的偏僻山村,沒有客商往來,沒有飲食店,如若不是為調(diào)查石虎,我們亦不來此。我們隨即走進(jìn)一戶人家乞食,頗不順?biāo)欤瑑H有蕎麥餅和米粉粥。

食事畢,騎馬原路返回。至老爺廟,日已暮。至翻越山崗時,天色已經(jīng)完全變暗。路愈行愈暗,寒氣也越來越重,非常困苦。晚上七點,回到三塊留周旅舍。

盡管我非常疲憊,但仍要謄寫今日石虎調(diào)查的記錄,至晚上十一點就寢。

一月二十七日 清晨七點出發(fā),完全沿黑里河前行。黑里河兩岸巖石聳立,非常陡峭,河谷亦深深嵌入其間。松樹生長在幾乎沒有土壤完全露出巖骨的峭壁上,不禁使人回想起曾在四川蜀地旅行時的光景。此乃老哈河上游,我們數(shù)度履河冰而橫渡,或沿河左行,或沿河右行。途中僅遇牽馬載貨的馬夫。行二十里,至西泉。此地有人家二十四五戶。與昨日相比,今日大暖。

“黑里河”一名源自蒙語“哈日胡”,有峽谷之意。兩岸巖壁高聳,河水流淌其間,故因此得名。

從三塊留周至西泉有石子路。從西泉二三里起,道路平坦,有耕地。不久,又變回石子路。行三十里,上午十一點半,至金鉻堡,有人家十七戶。我們走進(jìn)一戶人家吃午飯,亦有兩蒙古人在此,來自以東十五里的地方。

吃完飯,由此出發(fā),向東行進(jìn)。從石子路變成平坦的道路,而且越來越寬廣。群山遠(yuǎn)去,然右前方仍有山巒起伏,乃昨日我們遠(yuǎn)眺到的東方山巒。又行十五里,至一村莊。漢蒙雜居,漢人住在村東,蒙古人住在村西。蒙古人家有二十四戶,皆漢式建筑,有喇嘛僧和女人進(jìn)進(jìn)出出。女人三十四五歲,手里拿著過年的東西。該村稱“五家子”,概昔時僅有五戶。現(xiàn)今,漢人有四五十戶,形成一座狹長的小街市。每戶人家都種樹,村里有莊院模樣的大戶,周圍筑有圍墻,院內(nèi)有樹。

距離村子五六町,在右方山麓中有一喇嘛廟。據(jù)博思庫言,山崗上可遠(yuǎn)望到遼中京的古塔。此處土地廣闊,風(fēng)景極佳。且去山愈遠(yuǎn),土地愈廣。起初是赤色的平原,到最后山崗?fù)耆В瑑H在左方留有些許起伏。久未見到平野,心情也隨之舒展,此乃遼中京一帶的平原,乃老哈河干流流域。

今日乃陰歷十二月二十四日。迫近年關(guān),漢人在家門內(nèi)立有一根木頭,縛上松枝,沿途有販賣松枝的人。其與日本門松是否有關(guān),值得考慮。山村雖然偏僻,然年關(guān)將近,熱鬧非常,令我們一行人也感受到新春的臨近。

從喇嘛廟出發(fā),行三十五里,在下午四點抵八里汗點子,我們決定宿泊于此。本日行程一百里。

八里汗點子地處黑里河和暖河交匯處,兩河匯入老哈河。八里汗點子頗宜居住,商業(yè)殷盛。街市臨老哈河而建,戶數(shù)百五十許。駐足于此,采買年貨的民眾頗多。

一月二十八日 清晨七點半出發(fā),沿老哈河向東方行進(jìn)。老哈河河寬水多,道路平坦,赤土平原,途經(jīng)的村莊有漢人也有蒙古人。札藍(lán)營子有五戶蒙古人,石頭老爺廟有十戶蒙古人,三關(guān)營子也有蒙古人。蒙古人和漢人雜居,村口有敖包。石頭老爺廟還建有喇嘛廟。

三關(guān)營子附近,漢人的房屋有很大的變化。屋頂并非草葺而是泥糊,形狀有如火車車頂,這樣的屋頂在南滿洲較多,我們在此地未曾見過。從八里汗點子行四十里,至石頭老爺廟。下車,吃午飯。

從石頭老爺廟出發(fā),土地愈加平闊,途經(jīng)村落的規(guī)模亦有增加。行五里,抵嘎斯?fàn)I子。前方始有中京高塔的塔尖,土地愈加寬廣,再行十五里,便漸抵遼中京。

遼中京,蒙古名曰“查干索博日嘎”,即“白塔”,蓋因此白塔而得名,漢人稱此處為“白塔子”。

古城臨老哈河而建,由城墻至老哈河有三里,又由老哈河至山麓有三里。城為正南正北的正方形城池。城墻由土坯壘砌,其南面臨老哈河,隔河與紅廟山相對,其間有六里,其東距離雙馬山有二十里,其北距離首頭山十五里,其西乃五官營子山。古城至周圍群山間皆為平原,乃知遼中京周圍的土地是何等的廣闊。據(jù)當(dāng)?shù)厝搜裕戏郊t廟山上有七座烽火臺,城外西南有一小丘,城墻與小丘相連接。

土坯壘筑的城墻,高一丈八尺,厚五尺有余,邊長十里,周長四十里。城外有護(hù)城河,城內(nèi)可劃分成三部分。

城內(nèi)中央另有一城,稱中城,周長六里。后方(北部)有北城、棺材城、花園城三城拱衛(wèi)。東西相對有十三重塔。城西南角外,與城墻相連處亦有坍圮的古塔(與巴林遼行宮古塔一致)。古城至明朝以降完全荒廢,城內(nèi)現(xiàn)今種滿高粱,有幾處喇嘛僧的小舍,田中散棄瓦當(dāng)、陶器等,空留彼時榮華。中城內(nèi)除石獅子外,還殘留著昔日宮殿的遺跡。

東方的十三重塔,高三十二丈,周三百二十尺,宏偉非常,依舊完整保存。受近時喇嘛廟的保護(hù),東方的十三重塔被涂上赤、青等色,西方的十三重塔則完全保留了昔時景象,沒有被近時色彩涂抹。我曾在滿洲柝木城見過與西塔形制相似的古塔,古塔八個側(cè)面的中央各置有佛像,佛像上部是敬獻(xiàn)飲食的飛天,佛的左右配置有脅持。佛之臺座,由金剛力士的脊背擎舉,其下刻有多組奏樂的菩薩,再往下有石獅子。

我們在城內(nèi)忙于種種調(diào)查,直至日暮西山時才出城。走進(jìn)城外鐵匠營子村,住戶分散在村里各處,有百余戶,其中四十戶是蒙古人。偏僻的村落,沒有旅舍,我們在民家宿泊。食物亦甚短缺,只得忍饑。是夜,攜帶從城內(nèi)拾得的古錢讓我購買的人非常多,我則將其大部分買下。本日的行程八十里。

一月二十九日 繼續(xù)調(diào)查遼中京。清晨,至古城。登臨東壁以覽城內(nèi)全貌,城墻向遠(yuǎn)方延伸,望不到盡頭。我在此拍攝有多張照片。走進(jìn)城內(nèi),調(diào)查種種。再回鐵匠營子村,考察村內(nèi)被稱為石佛寺的地方。石佛寺內(nèi)殘存乾隆道光年間的石碑。

遼中京建于圣宗時期。遼國先于西拉木倫河流域建上京,后伴隨勢力南擴(kuò),在此建中京,占領(lǐng)東胡奚族故地。遼國從西拉木倫河流域遷至老哈河流域,是遼史及東胡史中值得關(guān)注的地方。

我在村內(nèi)調(diào)查完,下午兩點出發(fā),再抵古城,沿東壁向北行,乃平原也。行十五里,有一丘陵。向左眺望,東壁依舊向北延伸。走過丘陵,依舊是無垠的平野,蔚為廣闊,竟不知地平線在何處。古城至東方的群山有二十里,城西有如前述,至南方的群山亦有八里,能有如此規(guī)模的平原并不多,北京可以算作一個,更加深了我對于遼中京土地廣闊的感慨。

地形如斯夫,村落亦分散,屬大陸性村落。地勢有如昨日的八里汗子,途中沒有樹木,唯有村落附近種植有柳樹。屋頂亦如汽車頂棚。土地能耕種,現(xiàn)今已完成收割,不辨田中曾為何物。夏秋之交,大抵是高粱、粟等。

出城,沒有能宿泊的地方,又行五十里,漸至白塔子。決定宿泊于此。白塔子戶數(shù)五十,其客棧較大,乃廣袤平原中的孤村,與冬枯的景色相對,不由得心生寂寥。村內(nèi)有二十五戶蒙古人。

此處樹木全無,焚高粱稈以為燃料,既可取暖又可煮物,非常便利。昨日途經(jīng)山中,當(dāng)?shù)厝隧б夥贌龢淠疽詾槿剂希翊说胤俑吡欢捯蕴娲鷺淠荆纱丝芍獌傻厣顮顟B(tài)的差異。

從昨日八里汗子至今日白塔子,皆沿老哈河行。白塔子位于老哈河流域,然距河有五十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河县| 中西区| 汝阳县| 徐水县| 临江市| 财经| 淳安县| 静安区| 宝清县| 长子县| 秀山| 电白县| 循化| 平南县| 茶陵县| 翁源县| 铁力市| 枣强县| 威海市| 太保市| 连平县| 望奎县| 特克斯县| 南康市| 伊通| 十堰市| 军事| 怀仁县| 讷河市| 岑溪市| 博客| 北京市| 湖口县| 隆安县| 邢台县| 长沙县| 纳雍县| 西和县| 准格尔旗| 湘潭市| 德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