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遼中京

赤峰至喀喇沁王府

一月二十一日 早想調查遼中京,然終忙于諸事,未得空閑。直至朔北旅行開始后一個月,調查得以成行。有蒙語教師博思庫及一名赤峰馬夫隨行,我妻和小兒留在住處。

清晨啟程,昨日的積雪恰如一層白紗。清晨七點,我和博思庫乘車,馬夫牽馬,從赤峰啟程。天朗氣清,寒風依舊。經過赤峰的街市,店鋪漸次開門。離開街市,踏雪向西南行十里,抵錫伯河河畔。錫伯河原先水量很大,如今冰封未見水流。二月中旬以后開始融化。

我們渡河,沿其右岸行駛,道路位于山間的谷地,再行十里后,抵新地。新地是一漢蒙雜居的村子,位于喀喇沁和翁牛特的交界處,往北屬西翁牛特,往南屬西喀喇沁。經過新地,繼續行二十里,抵楊家營子,下車吃午飯,時值正午十二點。

離開楊家營子,再次沿錫伯河左岸前行。河水與道路相隔較遠,眺望不到河水。繼續在山間行駛,有六名東翁牛特蒙古人騎著馬迎面向我們飛奔而來,他們又各自牽著一匹備用馬,以替換跑累的馬匹,從他們牽著備用馬狂奔的身姿中可以窺見蒙古人的勇猛。他們一行人今晨由喀喇沁王府出發,晚上在赤峰宿泊一夜,明日從赤峰趕往烏丹城,一日之內趕我們兩日行程。途中還有從南部趕往赤峰的蒙古人,拉著載滿木炭和木材的車輛。木材源自錫伯河上游,錫伯河上游的木材主要供給赤峰一帶。

我們一行尚在行進,遇二十多名騎駱駝的東札魯特蒙古人。一行人穿蒙古服裝,頭戴毛帽,身穿蒙古服,腰間別小刀,腳穿長靴,與附近的蒙古人完全不同。博思庫朝他們喊著“門得”,他們在駱駝上回答“門得”。駱駝上還有他們的家當,有鐵焜爐、鐵鍋、木箱等生活必需品,他們有著駕馭駱駝的高超技巧,著實令我非常驚訝。

距離楊家營子三十里是白塔西溝,其西有小塔。再經十里,有“龍套路蓋哈達”,乃康熙年間建造的石棧道,如若沒有棧道需向東沿錫伯河繞行,建造棧道后,漢人將此稱作“小嶺子”。

距離小嶺子五里,有木匠營子。日暮西山,我們決定宿泊。木匠營子有兩間旅舍,我們走進了其中一間。本日行程八十多里,途中積雪從赤峰逐漸減少。

一月二十二日 凌晨五點從木匠營子啟程。皎潔的月光還在映照著積雪。

我們繼續沿河行駛,途中有南來的車輛。清晨的寒氣非常凜冽,即使穿著毛衣,披著斗篷,依然抵擋不住臉頰和鼻子的寒冷,哈氣仿佛可以瞬間凝結,然山間雪景非常美麗。

渡過錫伯河,繼續前行,人家尚未從睡夢中醒來,雞犬相聞,萬籟俱寂。行駛二十里至公爺府。日出東方,天色緋紅。人們漸漸醒來,四處炊煙裊裊。我們清晨在朔北之地見到人間煙火氣息,心情非常舒暢。

我們走進一家新客棧,店家忙起身寒暄、攀談。店家年近四十,有學者風范。最近科舉及第,其將事跡用大字寫下掛在店里。

我們吃過早飯,時間有些寬裕,欲前往附近的龍泉寺。龍泉寺乃蒙古人的喇嘛廟,我曾多次到訪。從山麓至寺廟約有十五町的山路。龍泉寺建于元代,尚存有元代碑文。我調查完,繼續趕路。

錫伯河在這里屈曲尤甚,朝著遠方的赤峰奔流而去,景色甚佳。不久,有梳著兩把頭的蒙古婦女揣著手在寒風中瑟瑟發抖。路旁又有大喇嘛廟,據說有二十名僧人。

道路漸漸寬廣,錫伯河兩岸從兩山相對變為平坦原野。有漢人建造的“泰山石敢當”以及幾處樹林,蒙古人漢人的房屋散落其間。晚上七點,我們抵喀喇沁王府,日已暮。本日行程大約七十里。

我宿泊在博思庫家。博思庫向我介紹了他的家人。他們預先知曉我的到來,故竭誠款待。去博思庫家前,也曾拜訪了喀喇沁王的伯父,遞上名片,攀談后才離開。

一月二十三日 滯留,調查。

喀喇沁王府的衙役居住在附近,似日本士族的街市。諸多蒙古朋友聽說我的到訪紛紛拜訪。喀喇沁王及王妃滯留北京不在府內,我們在王府沒有停留。多數蒙古人不久前剛剛從錫伯河下游遷來。據說昔時此地有回鶻民族(クイル),如今去往何處無人知曉。附近經常發現他們的遺物。

博思庫家的飯釜一百年前在喀喇沁王府旁的阿吉日嘎山發現。飯釜鐵質,上部周長四尺五寸,深七寸,底收窄成底尖,底部周圍有六個突起,正是古代居民的遺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州市| 新建县| 盐津县| 镇巴县| 武城县| 张家川| 象州县| 仁布县| 青海省| 湖州市| 古浪县| 廉江市| 志丹县| 庆城县| 习水县| 萨迦县| 平度市| 内江市| 毕节市| 咸宁市| 昆山市| 新绛县| 高邑县| 茶陵县| 苏尼特左旗| 尼勒克县| 静安区| 壶关县| 沙湾县| 三亚市| 阿荣旗| 平凉市| 贵州省| 兴山县| 宽甸| 红安县| 五指山市| 额敏县| 海兴县| 江油市| 武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