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順勢隨流 適時而變
(《兩界書》卷七 承續)
【導讀】
文明的演進是一個承前續后的過程,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核心內容。
從婚俗嫁制、民習民俗,到族規道統、治家理世等等,恰似一條望不盡的長河,源遠流長、曲折蜿蜒。
不同部族的發展,猶如大樹的枝蔓、大河的支流,既有各自一脈相承地生發、延展和壯大,也有相互間的吸納、采借和融合,整體上呈現出一種順勢隨流、適時而變的歷史大勢。
此處選取《兩界書》卷七“承續”部分中的婚俗嫁制、祭嬰、割禮等內容,都是文化承續中的重要事項和典范案例。
【文選】
智 師 創 符
雅曲派智師分類清點,計數匯總。智師乃族中超慧之人,得天啟悟,可上觀天象,下識地理。智師初以刻痕為記,或以石版刻之,或以竹木刻之,或以牛骨龜甲刻之。后以畫符為記,男女有異,老幼有分,多寡有別。智師創符,眾人仿效,逐族相傳,遂約定俗成。
凡日月星辰、天地河川、牛馬雞犬、屋舍耙鎬,皆有符圖具表,各有音聲相對。至于衣食勞作百工諸事,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亦各有符表。天地事項,以連符而表征,連數而推演,經年演進,及至精深。有智士專事數理之術,數數相累,增減依序,律位上階,可至無窮。
(承1章2節)

(智師創符)
雅 人 婚 制
雅人九族脈傳有序,婚制謹嚴。雅人規定:
不可與外族人通婚。凡與外族人通婚者,必從族內剪除,其父母亦必從族內逐出。
不可與父母通婚。凡與父母通婚者,無論父母、兒女,皆要遭亂石擊殺。水不可倒流,女不可嫁父,子不可娶母。
兄弟姐妹不可通婚。凡通婚者必遭棒打一百下,棒打不死者,可救治療傷。同父異母同母異父兄弟姐妹不可通婚。表兄弟姐妹可以通婚。
男人不可與男人通婚,女人不可與女人通婚。男人不可做女人所做之事,女人不可做男人所做之事。凡男人同男人通婚,女人同女人通婚者,須棒打三百下,棒打不死者可救治療傷。日后如若再犯,加倍棒打三百下,棒打不死者不可救治療傷。男人與男人通婚,女人與女人通婚,必致陰陽失序,此例若開,日后泛濫,人孫必亡。
人不可同牲畜禽獸通婚。凡與牲畜禽獸通婚者,必遭亂石擊殺。牲畜禽獸未經天帝涮洗,人若與之通婚,必染異病,必生怪胎。怪胎既生,必亂倫序,遺害大矣。
人不可同自己通婚。無論男人女人都不可與自己通婚。凡與自己通婚者,必棒打五十下,不可打死。棒打五十下者,可致作祟之物從體內逐出。
如屬陰陽之人,就是身有男女兩性之人,亦不可與自己通婚。陰陽之人身有兩性,實為初人影現,未經天帝再造。可以石刀鐵刀割切,割切存活者,同天帝所造男人女人一樣,適為中人,可男女通婚。
(承2章1節)
函 人 婚 制
函人規定:
男人可娶多個女人,女人不可嫁多個男人。男人娶多個女人,后裔子女繁衍增多,父源延續,像貌可辨,族倫有序。若女人嫁多個男人,所生之子父源不分,族脈不清,必致混亂。
函族男子可娶外族女子,函族女子不可嫁外族男子。函族男子娶外族女子,必給函族繁衍后代,傳函人血脈,長函人模樣。如所生之子像貌類同異族之人,函人祖業就不可傳他,必再生產,祖業必傳函人像貌者。
若函族女子同異族男子私奔,須將女子從函人中剪除,要往女子父母身上潑倒污水三十天,以承照管不盡之責。如女子有姐妹未嫁,須將姐妹看管起來,腳縛石鎖,以防仿其姐妹私奔。
男人如果亡妻,要選妻子平日喜好之地,安葬妻子。待妻子墳墓長滿青草,青草一尺之高,即可再娶新妻。
女人如果喪夫,要選丈夫平日喜好之地,安葬丈夫。待丈夫墳墓長滿青草,新栽小樹長出兩次新芽,方可再嫁。
再嫁男人須是先夫同胞兄弟。如果先夫沒有同胞兄弟,可嫁先夫堂兄堂弟。如果先夫沒有堂兄堂弟,只可再嫁先夫同姓同門男人。因女人已跟先夫之姓,就不能再嫁外姓男人。
(承2章2節)
希 人 婚 制
希族規定:
希族女人嫁至男家,若一年四季過后仍未懷子,男人就可另娶女人,女人也可另嫁男人。希人在雅人、函人周邊人數最少,要多多繁衍,使族人布滿全地。
希族女人不可同時嫁多個丈夫。
女人改嫁新夫后,不得再留戀前夫,不可再進前夫家門。如果進了,前夫須將她趕走。如果收留,像原先夫妻一樣,現夫有權棒打她。也可棒打妻子前夫,前夫現妻也可棒打她,或棒打自己丈夫,被打者不可反抗。
布人、撒人各有婚俗嫁制,與雅、函、希各族有同有異。
各族婚俗嫁制多經沿襲流變,破戒違規者時有其例,然大統延續,千年不變。
(承2章3-4節)
祭 嬰 之 禮
【歸族之抉】
雅希兩族交惡,百姓往來漸少。然兩族聯姻多年,后嗣雜裔為數不少,歸雅歸希并不易決。有欲歸雅,有欲歸希,有欲雅希不歸而自立族門者。因雅人強盛,物產豐裕,自以歸雅者居多。
【月夜獻嬰】
雅瑞立規,凡欲歸雅者,均須犧牲頭生之嬰,祭拜雅神,以表心誠。凡不從者,輕者逐除不得入族,重者滅門。
每至月圓之時,族人聚于高臺之上,祭司長率眾面南而跪,行三祭三拜,方可禮成。
頭祭頭拜者,祭物為糧果,有高粱、谷粟、紅棗、石榴之類。次祭次拜者,祭物為牛、羊、雞之類。
后為三祭三拜,即重祭重拜,入族之家以頭生之嬰,無論男女,捧來置于祭臺之上。先有嬰兒父母繞嬰一周,后自報名號,由祭司長刻于族冊族牌。族冊存留,以備稽考傳續,族牌留于入族家人。
行祭之時,祭司長向族神高聲稟告三遍。琴師伴樂,歌者吟唱,燭香繚繞,眾人一起叩拜。祭司長將嬰兒逐一置于祭臺壘穴,壘穴東西有序,南北成行。族長率先,族人隨后,以香木香土覆于祭嬰之上。覆香木在先,覆香土在后。始時可聞嬰兒啼聲,后啼聲漸微,嬰兒歸天而去。

(雅瑞祭嬰)
明月高懸,浮云游過,族人逐一擁慰祭嬰家人。凡祭嬰之家,均獲族領允應,可得雅地居耕,可世代傳襲。再過兩年,舉家可得族首冊封。冊封之家可門第升階,高者可及爵侯。
此俗延續百多年,后漸廢。
(承10章1-2節)
割 禮 之 俗
【希人憂患】
自與雅寧、雅瑞交惡,希晉族人后裔亦與周邊異族有交惡。異族之間爭多和少,鮮有平息。雅、函兩強多以蠶食之勢擴展領地,希人邊抵抗邊避讓,四處遷徙流離。
天歷二百九十三年,希人連遭十年大旱,土石灼人,草木生煙。幾經天災人禍,八族希人止剩三族統傳有序,余五族消失匿跡,不知所去。
希晉年事高邁,憂哀成疾,晚年雙目失明。然經世事滄桑歲月陶煉,老王肉眼閉合,天眼漸開。天眼之下,無物不可視,無事不識曉。惟希人天災人患不絕,希族何去何往,常令老王費心思揣,終日不安。
【族神告諭】
一日夜深人靜,人畜皆已沉睡。忽有雄鹿啼鳴,希晉心中一驚。希晉靜聞似有腳步御風而來,由遠及近。希晉起身挪至庭院,心知族神已在面前。希晉跪伏在地,傾心聆聽。族神道:
希晉,希晉,希人所經之事我皆看到。
道統有傳,授受久矣。雖經磨難,然希人族宗未改,似風吹頑石,去沙存磐。有泥沙附石隨風吹散,豈不順其自然?
族運多劫難,實為滄桑世事,族道正途。懼不在族運有難,懼在族人心石不堅,心意邪偏。祖統道傳,至要者在正族心。欲正族心,先正人心。欲正人心,先正人身。
族人須有約定,凡希人之后,男嬰割陽皮,女嬰割陰皮,以此為識。如是以往,可除藏污納垢之所,可潔族人之身,可正族人之心。如是以往,可行千里而不失,可匯異族而不迷,可延希人族統,可正希人族道。
希晉正欲舉頭探問,雄鹿啼鳴再起。東方泛白光,族神御風而去。
【割禮之規】
希晉得啟悟,依族神曉諭,嚴立族規。凡希人所生嬰孩滿月之時,男嬰須割除陽皮,女嬰須割除陰皮。男嬰由男術師施禮,女嬰由女術師施禮。施禮之先,由族內老者率眾祈福。男嬰祈福六遍,女嬰祈福三遍。

(滿月禮慶)
祈福之后,術師以高崖靈草榨出清汁,涂抹于男嬰陽皮、女嬰陰皮,半個時辰之后,方可施術。術刀為鋒利石刀,薄如柳葉,鋒如利劍。術刀用前須經滾水清洗,再經靈草清汁浸泡。
施術之時,嬰兒多有哭鬧。亦有不哭不鬧者,或有嬉戲玩樂者,此類嬰孩成人之后,男子必有造就,女子必賢淑美麗。
術畢之后,族人喜悅慶賀。家人須宰殺禽畜,眾人同享同樂。因割禮施于嬰兒滿月之時,故割禮亦為希人滿月禮。
希人族規明定,凡希人之后無論男女,均須行割禮。男不行割陽,女不行割陰,不可成為希人。有拖延割禮者,日后可成逆子,多遭族人鄰里嗤笑,且須補行割禮。
施行割禮之嬰,亦有禮后哭鬧不止者,持續數月有余,直至氣絕身亡。此為暴戾之嬰,成人之后多為悖逆之人,亡不足惜。嬰尸須埋于僻遠無人處,以防暴戾之氣彌散族人。
希人割禮之俗延續千年,未曾間斷。
(承11章1-3節)
順 勢 隨 流
嘉弗百歲之際,嘉烏、嘉里、嘉妥、嘉向、嘉果、嘉未六家族人會聚嘉弗本地,典行嘉弗族會。各家奉佳美糧果牲畜,致賀祝壽,敬祖祈福。嘉弗告族人曰:
嘉弗蒙天帝之恩,承嘉祖福蔭,享生百年,死而無憾。日月流轉世事滄桑,然萬變不改其宗。嘉弗后人遍布嘉地,循天帝之道,承嘉祖遺規,順勢隨流,必將源遠流長。
族人如流,起自早古,去向遠方,前途未可定知,然可預矣。嘉烏、嘉里、嘉妥、嘉向、嘉果、嘉未各家各族,務須立心如山,行道似水,族人必將光大昌盛。
嘉弗百歲之喜,亦為百年之際,西歸之期不久遠矣。嘉弗百歲之生,始悟順勢隨流之族道,務望族人記牢。
高水向低,謂之順勢。東南西北,謂之隨流。何人曾見低水向高,水可逆流?亙古未曾見,天道不可逆。然世人隨見水流東南西北,皆因水有定勢而無定向。依勢依力依風雨,順勢而隨,其自為然也。
嘉人順勢隨流,可合天道,余百年之后,可欣然而閉目。
嘉弗言畢,目顯祥光,駕鶴而去。嘉烏、嘉里、嘉妥、嘉向、嘉果、嘉未六家族人依嘉人族禮祭拜嘉弗,滿月始禮畢,各返居地。
(承14章3節)

(順勢隨流)
【解讀】
一、智師創符(承1章2節):文字和數理之術的創造
《兩界書》卷七“承續”1章2節,講述了人類文明演化中的兩個重要事項:一是文字符號的創造,二是數理之術的創造。文字符號經眾人仿效而逐漸約定俗成、流傳開來,最初的聰智之人專事數理、擅長計算,以致將數理之術推至精細極致。這兩項創造在人類文明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
二、雅人婚制(承2章1節):雅人的婚姻大法
《兩界書》卷七“承續”2章1節,講述雅族對族人婚姻問題的規范,相當于雅族人的“婚姻法”。其內容相當全面,包括六個方面:不可與外族人通婚,不可與父母通婚,兄弟姐妹不可通婚,男人不可與男人通婚、女人不可與女人通婚,人不可同牲畜禽獸通婚,人不可同自己通婚,同時還說明了“陰陽兩性之人”的婚配問題該如何處理。
雅人婚制的各項規范十分嚴謹,反映了雅人所處時代、民族生存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對雅族發展的深刻影響,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它十分強調雅人不可同外族人通婚,這在古代民族中是一種有代表性的婚姻制度,也反映了其時雅人與異族人的族群關系。
這里除了不可同父母通婚、不可兄弟姐妹通婚等一般的倫理規范之外,還強調了不可同性通婚、人獸交配的問題,甚至還強調了“不可同自己通婚”!
三、函人婚制(承2章2節):函族人的婚姻規范
《兩界書》卷七“承續”2章2節,講述了函族人的婚姻制度。函人的婚制與雅人婚制有所不同,它規定男人可娶多個女人而女人不可嫁多個男人,函族男子可娶外族女子而函族女子不可嫁外族男子,以及男子亡妻、女子喪夫的有關規定,顯示出的重要特點是:一是與異族通婚的限制主要控制在女方,對男方沒有限制;二是十分強調種姓的規范,即把種姓的延續放在突出的位置。可以說這是一種典型的種姓制婚姻制度。
四、希人婚制(承2章3-4節):大統延續,千年不變
《兩界書》卷七“承續”2章3-4節,講述希族則不像雅族、函族人的婚姻制度那樣嚴謹繁復。其他各族婚俗嫁制有同有異,沿襲流變、大統不改。
婚姻習俗與婚姻制度是一個民族傳承發展中的重要歷史文化內容,不僅反映了特定民族自身的文化特性、歷史處境,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族群關系和關系狀況。
五、祭嬰之禮(承10章1-2節):入族的門票
《兩界書》卷七“承續”10章1-2節,講述雅族與希族兩族之間聯姻多年,繁衍了眾多雜裔后人,又因兩族交惡,于是產生了雜裔后人究竟歸屬雅人還是歸屬希人的問題。由于雅族之人比較強盛,物產豐裕,故以意愿歸屬雅人者居多。
但意愿歸屬雅人者是否心誠呢?于是雅人制定了一個“進入族門”的檢驗規則,這就是“凡欲歸雅者,均須犧牲頭生之嬰,祭拜雅神,以表心誠”,通過了這個檢驗才能獲得入族的“門票”,否則不得入族,甚至還要滅門!
以嬰兒作祭品,檢驗對族神、族王的忠誠,這項規俗今天看來相當殘忍,但反映了早期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現象。有考古學家曾在一些地區的古代祭臺上發現“嬰墳坑”,或可作此一解。文中表述“此俗延續百多年,后漸廢”,亦表明了文明的進化趨勢。
六、割禮之俗(承11章1-3節):身份的約定與標識
《兩界書》卷七“承續”11章1-3節,講述希晉族人的割禮習俗。割禮(Circumcision)之俗在古代埃及、巴比倫、迦南等地的部族中多有流行,可分割陽(Subincision)、割陰(Clitoridectomy)兩種,前者施行在男性身上,后者施行于女性。其涵義多有不同解說,有的解釋為成人禮的一部分,為婚前準備;有的解釋為警示族人不得濫交;有的賦予更多的文化符號意義。
此處具體描述了希晉族人割禮之俗的形成、涵義、方法、儀式等內容,其涵義有二:一是被作為希人同族神的約定,以此保持希人對族神的忠誠;二是希人身份的標識和象征。與人類文化學發現的一般情形不同,此處希人的割禮習俗既對男嬰有要求,也對女嬰有要求,而非僅僅對男嬰或女嬰的一個方面有施割禮的要求。
七、順勢隨流(承14章3節):可合天道
《兩界書》卷七“承續”14章3節,講述嘉人族長嘉弗百歲之際,召集后人告諭“順勢隨流,可合天道”之古今大律。
“高水向低,謂之順勢。東南西北,謂之隨流。”順勢,就是順應高水向低之勢,這是不可逆轉的大勢;隨流,就是東、西、南、北皆有可能,這須依時依勢依風雨而為。所以嘉弗教誨后人:順勢隨流,可合天道。此處令人想起《孟子·告子上》:“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此處旨在強調無論族群的生息還是道統的延續,萬事萬物均需順應大道規律、適應時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