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史東漸與中國史學演進(1840—1927)
- 趙少峰
- 4143字
- 2020-11-06 17:55:02
第二節 來華新教傳教士及其期刊、書籍的刊印
19世紀初,海禁依然未開,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仍然受到限制。傳教士的活動范圍以南洋及廣州、澳門一帶為主,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興辦印刷所、學校、醫院,傳播基督教。在1842年以前,傳教士傳播的西學內容比較零散,不甚統一。
一、新教傳教士的到來
自明朝中后期,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洋人開始進入中國。在此后的兩三個世紀里,各種西洋知識不斷地涌入中國的知識體系。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之內,這兩種知識體系并沒有發生直接的沖突。“西洋新知”輸入相當緩慢,“一直到十九世紀以前,……它還只是在傳統的知識世界中,預留下了重新理解的思想資源,給顛覆傳統思想世界埋下了伏筆,卻沒有真的對傳統思想世界造成致命的損傷”注166。18世紀中期,耶穌會在歐洲被解散。清廷實施了嚴厲的禁教政策,以傳教士為主要媒介的中西文化交流陷入低潮。
在新一輪的西學東漸過程中,擔任傳播主力的是基督教新教傳教士。英國傳教士馬禮遜是揭開新一輪西學東漸的第一人。馬禮遜1782年出生于英國北部小鎮,1798年加入英國基督教新教長老會。1807年9月8日,他轉道美國,抵達廣州。他的主要任務是來中國宣傳基督教,所編寫的中文讀物也主要是基督教范疇。他所撰寫的英文著作《中國一瞥》(A View of China. Macao,1817)、《父子對話:中國的歷史和現狀》(China,Dialogues between A Father and His Two Children Concerning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tate of That Country. London,1824)、《關于中國與廣州》(Notices Concerning China and Canton.1823)等書籍也主要是讓西方來了解中國。注167隨后,陸續到來的傳教士有米憐、伯駕、郭實臘、裨治文、衛三畏、麥都思等。
由于中國實行嚴厲的禁教政策,在中國傳播基督教是不被允許的。傳教士選擇了創辦報刊來推動基督教傳播和宣傳基督教教義,辦刊地點主要在南洋各地和澳門、廣州。選擇新加坡、馬六甲、巴達維亞注168等地作為期刊、學校創辦地,一是這里華僑比較多,二是距離中國大陸比較近。根據當時中國的國情,傳教士在報刊宗旨方面做了適當調整,由以傳播西教為主改為以傳播西學為主。西學知識更能夠吸引中國人的注意,傳教士通過中文報刊將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輸入過來。通過傳教士早期創辦的報刊,中國人了解到了西方的科技發展,如八大行星、萬有引力、化學元素、火車、輪船,知道了西方的史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如荷馬、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愷撒、華盛頓、拿破侖;通過這些報刊,新的科學名詞得到運用,如“靜星”指恒星,“引性”指引力,外國名稱初步定型,如英吉利、美利堅、法蘭西。這些報刊傳遞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拓展了人們的視野。
據統計,1842年以前,在馬六甲、巴達維亞、新加坡等地所出138種中文書刊中,屬于《圣經》、宗教人物等內容的占76%;屬于世界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方面內容的占24%。注169中文報刊主要有《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特選撮要每月紀傳》《天下新聞》《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等。關于地理、歷史、經濟方面的著作有《地理便童略傳》《全地萬國紀略》《東西史記和合》《古今萬國綱鑒》《大英國統志》《美理哥合省國志略》《貿易通志》等。注170
二、編纂的主要期刊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注171(Chinese Monthly Magazine),1815年8月5日(七月初一)在馬六甲創刊,署名“博愛者纂”,月刊。1821年停刊,共出7卷,524頁。期刊主要負責人為米憐,另外參與者有馬禮遜、梁發(又名梁阿發)、麥都思。該刊物80%以上篇幅刊載的是基督教教義以及與宗教有關的內容,不到20%的篇幅刊載世界歷史、地理、天文、民俗風情等方面的知識。注172關于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的文章有:《論有羅巴列國》《論亞細亞列國》《論亞非利加列國》《論亞默利加列國》注173《法蘭西國作變復平略傳》等。
《特選撮要每月紀傳》(A Monthly Magazine),1823年7月在巴達維亞創刊,1826年停刊,共出四卷。麥都思主辦,署名“尚德者纂”。該刊與《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都采用中國線裝書版式裝訂,文字自右至左書寫,文章體裁采用章回體風格。麥都思撰寫的《序》文明確表示,該期刊是《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的繼續,“弟如此繼續此《察世俗》書,則易其書之名,且叫作《特選撮要每月紀傳》。其書名雖改,而理仍舊矣”注174。他認為該刊的宣傳內容首先是天道,讓人知道在“死后的永生之滿福”,其次是人道,再次是天文。故而,所記述歷史方面知識較少。該刊中連載的麥都思編著的《咬吧總論》注175(History of Jara)有一定影響。
《天下新聞》(Universal Gazette),1828年至1829年在馬六甲出版,主編者為吉德(Samuel Kidd)。吉德是英國倫敦會傳教士,1824年前往馬六甲學習中文,然后進行傳教。1828年,擔任英華書院院長。1829年,返回英國,任教倫敦大學,主講中國文學。所刊載的主要內容包括新聞、宗教、科技、道德、歷史等。該刊曾連載麥都思的《東西史記和合》(Comparative Chronology),使讀者對《圣經》中的西方古史發展有一定了解。《天下新聞》是采用現代報紙版式印刷的報刊,宗教內容退居次要地位。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1833年8月1日在廣州創辦,第二年遷往新加坡,郭實臘主辦。關于該期刊的研究詳見本章第三節。
《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1832年5月創刊于廣州,1851年12月在廣州停刊。英文期刊,它的中文譯名還有《中國文庫》《中華博覽》。王家儉將其譯為《中華叢刊》。裨治文、衛三畏等人主編。內容涉及中國歷史、宗教、法律、通商貿易、政治、農業、文學等,是研究近代中外關系史的重要材料。注176林則徐在廣州禁煙期間曾命人翻譯過該期刊。在〈中國叢報〉停刊通告》中,裨治文詳細介紹了該期刊的宗旨、內容、發行情況,文中特別強調該刊的成就在于“傳遞有關中國的信息;激發對中國千百萬人的精神和社會福利的興趣;指出對中國人狀況和特征尚有很多地方需要了解;記述中國對外關系方面發生的重大的事件和變化”注177。
《廣州紀事報》(Canton Register),王家儉將其譯為《廣東記錄》。1827年11月8日,該刊由英商馬地臣(James Matheson)和美商伍德(Wiliam W.Wood)在廣州創辦,伍德兼任采訪、編輯、排字工作。其后,出版周期幾經改動。內容多為敘述宗教宣傳及商業活動,涉及西方知識的介紹。注1781839年,因中英關系緊張,該刊遷澳門出版,稱為《澳門雜錄》。1843年6月遷往香港,改名為《香港紀錄報》(Hong Kong Register),由怡和洋行發行。1849年后產權和財產曾幾度變更。該報除出正張外,還出有行情報、物價報等增刊多種,并印有海外版。該報曾將《三國演義》譯成英文連載,開創港澳英文報刊連載中國長篇小說之先河。約在1861年至1863年停刊。
三、史地書籍的出版
《地理便童略傳》(Geographical Catechism),麥都思編,1819年在馬六甲出版,共21頁。書中有四幅地圖:世界地圖、中國地圖、亞洲地圖、歐洲地圖,該書內容主要是關于地球的區域劃分,國家邊界、范圍、物產、人口,論述了中國、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埃及、俄羅斯、德國、英國、美國等一些國家的宗教信仰。它是一本外國小學用的教科書,最初刊登在米憐編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的第五卷中。注179
《全地萬國紀略》(Sketch of the World),米憐編,1822年在馬六甲出版,共30頁。該書是依據西方國家地理書籍編寫而成的世界地理簡明讀物,書中將世界分為四個大洲,簡單介紹了各洲的范圍、人口以及主要國家的首都、政府、語言等。
《西游地球聞見略傳》(Tour of the World),1819年出版,共29頁,偉烈亞力將其歸為馬禮遜所編。該書是一本游記,以一個四川人的口吻介紹了他從西藏經印度加爾各答到達法國的歷程,談及了法國的教育,歐洲對世界起源的認識、對世界地理的認識、對時差的區分以及歐洲的自然、風俗、宗教信仰等。其后,編寫者經由美國回到廣州。此書成為當時了解西方世界的一個重要讀本。學術界對此書的研究還較少,筆者也未見該書的原本。究竟是馬禮遜以第三者的口吻編纂的,還是書中的四川人寫好以后由馬禮遜出版的,尚待考證。
《東西史記和合》(Comparative Chronology),麥都思編,1829年巴達維亞出版,40頁,石印本。同年,在馬六甲有木刻版。此書以大事進行編年,將中西歷史進行比照,證明東方文明中人類的出現,鐵器、酒的發明,在同時代的西方也存在。偉烈亞力認為此書是為了糾正中國人的吹噓之病,展示西方也有四千年的歷史文明。注180此書的內容先后在《天下新聞》《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上刊登過。1833年,該書在馬六甲進行了重刻,改為30頁。此書將東西方歷史以橫向比較的形式進行敘述,所產生的意義和影響不容忽略。
《古今萬國綱鑒》(Universal History),郭實臘主編,1838年在新加坡出版,244頁。書中有一張大的折疊地圖。此書的大部分內容在郭氏主編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中刊登過。1850年,此書在寧波重刊,計266頁。這是在鴉片戰爭以前介紹世界地理、歷史知識比較詳盡的一本書。
《大英國統志》(History of England),郭實臘主編,1834年馬六甲出版,署名“愛漢者”。全書共分五卷:卷一,大英國家;卷二,文武民人;卷三,民之規矩、風俗、經營;卷四,城邑鄉殿廟房屋;卷五,大英藩屬國。全書凡38頁,每頁10行,每行22字,總計17679字。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畫像、倫敦大教堂圖與世界地圖。《大英國統志》內容豐富,舉凡自然環境、歷史沿革、政治制度、軍事制度、貿易物產、文化設施、宗教、民情、風俗、殖民地情況,無不述及。注181
《美理哥合省國志略》(Brief Geographic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裨治文編,1838年在新加坡出版,共125頁。該書的內容詳見第二章第三節。
《咬吧總論》(History of Java),麥都思編纂,1824年巴達維亞出版,共85頁。全書通過一些地圖和插圖來展現爪哇歷史。此書在1825年、1829年、1832年和1833年進行了再版。
另外,在經濟、政治方面,尚有郭實臘編寫的《制國之用大略》(Outline of Political Economy,24頁)、《貿易通志》注182(Treatise on Commerce, 63頁,1840年)等。
從傳教士創辦的期刊和編纂的書籍來看,這一階段輸入的西學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這些期刊和書籍多是在中國境外出版,發行方式也多以免費發放為主。出版地主要集中在南洋的馬六甲、巴達維亞、新加坡,并以這些地區的華人為主要影響對象。
其二,從圖書內容來看,宗教的內容占了很大比例。史地知識的介紹和傳播是為宗教宣傳服務的。圖書內容一般先在期刊上連載,然后再結集出版。圖書篇幅一般不大,內容是史地結合的普通歷史、地理常識。
其三,這些期刊、書籍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很有限。從近代史料可以看出,只在一些開明的士大夫或者部分在沿海擔任要職的官員文著中見到了這些書刊的名字,如《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美理哥合省國志略》等。在同時代的中國其他地區,一些官員的日記、文集中幾乎見不到這些書刊的名字,更看不到對此的論述和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