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貨可議:唐代貨幣史鉤沉
- 楊心珉
- 2字
- 2020-11-06 11:37:12
緒 論
一、唐代貨幣史研究的重要學術意義
如果以宏觀的角度放眼整個中古史的各個階段,有唐一代無疑會以其承前啟后的特殊地位吸引人們的關注,這種特性廣泛存在于當時的政治制度與社會文化的各個角落,而更為重要的是,它深深扎根于決定社會發展方向和方式的經濟活動中,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唐代經濟史一直以來都與中國古代史分期與中國古代社會性質變遷等重大課題關系密切,是研究者們考察與研究的重點對象之一。
作為經濟活動的重要載體,貨幣在經濟史研究中的地位無疑是極為突出的。一方面,作為實物而存在的貨幣本身就是其所處時代經濟事務的直接體現者,因此能夠真實折射出該時代社會經濟運轉的大量信息,從文物角度補文獻記載之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及社會對于某一時期貨幣及貨幣經濟運行的關注和態度無疑是該時期經濟材料中最為中心的部分,也是研究包括財政運轉、賦稅收支、政治走向乃至社會文化發展細節等具體問題無法回避的重要內容,從這個角度看,貨幣史在整個經濟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無疑就顯得十分明確了。
盡管擁有著無可置疑的重要學術價值,但從客觀的角度看,目前學界對于貨幣史研究的關注程度還是遠遠不夠的,這恐怕主要與該課題對多學科交叉方面的特殊要求有關。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及文物學界的合作日漸頻繁,但考慮到古代貨幣絕大部分都屬于普通文物,因此與之相關的信息實為各類發掘與發現中較微觀的細節,即便是專業的文物工作者也往往存在與之相關的知識缺口,故對于所獲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本身就常常存在問題,而普通歷史研究者們理解和利用這些信息的難度恐怕就更大了。
另一方面,自考據之風在民間興起以來,大量古代貨幣實物便開始向社會流散,這無疑為貨幣史研究的開展增加了難度。盡管在古今金石學家所著的泉譜及收藏筆記中我們還能了解到許多貨幣的相關信息,但由于缺乏正規的考古發掘過程,許多貨幣的自身性質到今天已很難了解,而更為嚴重的是,由于收藏者的鑒定水平參差不齊,大量偽品也充斥于這些相關材料之中,這種對于材料本身的真偽考察難度很大,也令許多本身就不精于此道的普通歷史研究者們在不置可否間望而卻步。
除此之外,在大多數朝代,“重農抑商”都是統治者們實施管理的基本方針,而這一方針導致了史料對于貨幣生產、流通與管理的相關記載比較匱乏,提及之處亦多寬泛之詞,其具體的細節往往不加描述。而這些信息斷層只能通過學者自身的考察與分析去加以填補,其難度可想而知。尤其是當研究的對象有了時空的界限,使得可使用的參考資料再度受到限制的時候,相關研究的開展就更加不易了。也正是因為如此,目前學界在貨幣史研究領域的成果往往以像彭信威《中國貨幣史》、蕭清《中國古代貨幣史》、宋杰《中國貨幣發展史》這樣的通史類為多,而以一個時期內貨幣與貨幣制度、貨幣經濟為研究對象的體系化貨幣斷代史知名學術成果則僅有錢劍夫《秦漢貨幣史稿》、汪圣鐸《兩宋貨幣史》等數種而已,即使如黃錫全《先秦貨幣研究》這樣有一定的對象限定的論文集式著作亦較罕見,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紤]到唐代經濟史與諸多重大課題相關的突出地位和唐代貨幣與唐代經濟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唐代貨幣史的學術研究價值絕不低于秦漢與兩宋。但由于基礎成果的相對缺乏,在短時間內寄希望于全面系統地對唐代貨幣史的每一個問題都給予極有質量的探討恐怕是好高騖遠的。故筆者在本書中率先對與唐代貨幣史相關的一些基礎性問題展開分析,以冀對今后更為深入的研究工作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