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
- 任軍鋒 徐衛翔
- 2075字
- 2020-11-06 10:38:38
匈牙利和羅馬尼亞
除德國和意大利外,在匈牙利,另一場大規模的法西斯主義運動也提出了極為類似的信條和原則。在所有歐洲國家中,匈牙利遭受1919年和平方案的傷害最深,其帶有受挫記憶的民族主義也更為強烈。到1930年代,匈牙利國內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政黨,而且只有在匈牙利,法西斯黨獲得的選民票達到了1932年納粹在德國的水平(1939年達到了35%或者更高)。
由于匈牙利大多數法西斯政黨自稱為“國家社會主義”,后來將這一名稱改頭換面作為其名稱的政黨就有六個。其中到1930年代末唯一演變成一場大規模群眾運動的是由上校軍官費倫茨·薩拉西(Ferenc Szalasi)領導的匈牙利主義,或稱箭十字運動(Hungarist or Arrow Cross movement)。盡管不是照單全收,薩拉西還是沿用了納粹的許多主張,宣揚匈牙利種族屬于優等種族(薩拉西本人就是18世紀一支名叫索倫西人的亞美尼亞移民后裔),為此,他尋求細致的顱骨測量、威權主義、軍國主義、具有超凡魅力的領袖、一種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活力論哲學以及政府主導下的國家社會主義經濟框架。
但薩拉西與意大利法西斯主義和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都存在明顯區別。盡管薩拉西贊成它們共有的某些信條,但他主張實行一種激進的、在經濟上推行集體主義的國家社會主義,聲稱要在所有權和財富分配方面實現一場革命。在所有較大規模的法西斯政黨中,薩拉西運動是在經濟上最為“左傾”的。該運動在暴力和反猶主義方面也更為溫和。盡管薩拉西積極支持他所說的希特勒針對蘇聯的“意識形態戰爭”,但他力圖盡可能不通過戰爭手段重建匈牙利帝國。盡管猶太人經常遭到箭十字組織的暴力侵犯,但薩拉西只是提出將所有猶太人逐出匈牙利(Nagy-Talavera 2001, pp.75-266; Sz?ll?si-Janze 1989, pp.101-282)。
到1939年,箭十字運動成了匈牙利右翼政府的主要威脅,該政府推行準威權統治,并最終以暴力鎮壓了這場運動。直至1944年末,希特勒在匈牙利那些尚未被紅軍占領的地區扶植薩拉西為傀儡獨裁者,然而短命的傀儡政權所確立的那些激進的國家社會主義法令始終未能付諸實施。
另外唯一一種有著相當影響的法西斯主義運動并不具有代表性,它自相矛盾,力圖將法西斯主義與主導的民族宗教(如羅馬尼亞的正教、西班牙和克羅地亞的天主教)結合起來。1927年,由科德雷亞努(Corneliu Zelea Codreanu)在羅馬尼亞組建的鐵衛團(The Legion of the Archangel Michael)是那些較小規模的法西斯運動中最為突出的。軍團運動(后來其士兵以“鋼鐵衛士”的稱號著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國家社會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運動的推動,并對兩者共同具有的原則幾乎全盤接受。不過它對革命“新人”(Omul nou,這也是其核心期刊的標題)的理解卻存在一定的差異。納粹所倡導的新人是種族本身所帶來的結果,意大利法西斯主義是法西斯說教和革命的結果,而羅馬尼亞軍團運動所倡導的新人將在精神上脫胎換骨,其途徑就是借助軍團信條和行動以及羅馬尼亞正教會的教義和精神。科德雷亞努強調指出,一切罪惡和混亂源于人的內心,因此首要的目標就是精神再生,以求最終使所有活著的或死去的羅馬尼亞人得到永恒拯救。軍團的所有常規集會一開始都有一個簡短的宗教儀式,而這并不是純粹的形式上的。
軍團運動謀殺了數位主要對手,襲擊并殺害猶太人,科德雷亞努教導其追隨者說,生命就是無休止的斗爭,它需要暴力和戰爭,盡管發動戰爭的理由與德國和意大利存在一定的區別。科德雷亞努以及其他軍團運動理論家試圖解決屬于某種“基督教法西斯主義”的如下矛盾:以原罪和現世制度的墮落為基礎、殘酷且有時不可避免地要訴諸暴力的“基督教法西斯主義”與需要基督救贖的世界之間的矛盾。主導軍團運動的政治思想和行動的是前者,盡管其在理論上的最終目標是后者。軍團運動中那些專門從事暗殺活動的個人為了擺脫這一矛盾,有時也主動向政府投誠,接受監禁和死刑。至少有少數人認識到軍團實施的系統性暴力根本不符合基督信仰,但他們認為,眼下為了使羅馬尼亞民族在現世獲得再生,這種暴力還是必要的。他們接著宣稱,出于對人民事業強烈的愛和自我犧牲精神,只要能摧毀羅馬尼亞民族的敵人,他們甘愿遭受永恒咒詛,這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Heinen 1986, pp.127-414)。
在羅馬尼亞和匈牙利,法西斯運動均遭到威權政府的武力鎮壓。作為一種只有在現代歐洲政體文化和政治中才能成長起來并在動員各個階級的基礎上形成的大規模的民族主義組織,法西斯主義運動無法像共產主義那樣在欠發達地區或戰亂條件下通過武裝力量或起義掌權。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里,法西斯主義運動需要動員政治支持、在民主或半民主體制中贏得政治同盟以掌握政權的自由,因此,在東歐和南歐國家,他們的努力往往被非法西斯主義的威權政府挫敗。
1940年,德國的擴張使羅馬尼亞政體走向崩潰,只有在這時,軍團才有機會作為新的軍事獨裁者安托內斯庫(Antonescu)元帥的一個無足輕重的盟友進入政府。此時科德雷亞努已經被前任政府殺害,軍團一度陷入群龍無首、行動上非常極端且自相矛盾的狀態。在羅馬尼亞,并不存在像希特勒或墨索里尼這樣的人物,軍團的極端非理性傾向使其無法提出任何可行的政策主張。在征得希特勒(他只是想在羅馬尼亞物色一個可靠的軍事盟友)的默許后,安托內斯庫迅速對軍團予以排擠,認為后者毫無理智,且具有破壞性,并最終趁1941年1月的一次未遂起義之機將其一舉殲滅(Nagy-Talavera 2001, pp.43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