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
- 任軍鋒 徐衛翔
- 838字
- 2020-11-06 10:38:38
歐洲以外的法西斯主義
到1930年代,在歐洲大部分國家、拉美、中東以及南非,法西斯主義或納粹主義成為各個國家爭相效仿的對象。但這些地區并不具備那些在意大利、德國和匈牙利促成法西斯主義的條件。尤其是在北歐那些穩定的民主國家,法西斯黨遭到徹底失敗。同樣,在拉美,20世紀的大眾動員尚未形成,民族主義并不那么強烈,也并未面臨直接的國際威脅或競爭。相比之下,法西斯主義在南非有著較大影響,主要原因在于種族主義在那里廣為傳播,近乎1/6的白人人口是德國后裔。但兩個仿效歐洲法西斯主義的政黨均告失敗,二戰后出現的種族隔離是在南非白人國民黨(Afrikaner National Party)領導之下進行的,該黨堅持一種白人人口的“種族民主”,在他們中確保憲政和直接選舉。盡管明顯受到歐洲種族主義的影響,但南非的體制造就了一種獨特的屬于自己的混合模式,它并不具有一般法西斯主義的大部分特征。
在大多數觀察家看來,二戰期間,歐洲以外國家中與歐洲法西斯主義最為接近的是日本帝國。那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日本族群種族主義,窮兵黷武且充滿帝國野心,強調順從、團結一心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的政治文化。日本許多小規模的極端團體深受歐洲法西斯主義的影響(其中受德國的影響要超過意大利),他們有時甚至干脆使用“國家社會主義”的相關概念。不過這些小型的準法西斯團體在日本很少獲得政治權力,其政治現代化到1930年代仍未達到德國在20年前的水平。因此,二戰期間的日本在許多方面近似于一戰期間的帝制德國,只是比后者更為激進。由于并未經歷法西斯革命,日本帝國的基礎在于一種日趨軍事化的、王權崇拜的新傳統主義的激進化(這類似于1914年后的德國)。盡管所有的非左翼政黨在1940年實現了聯合,但并未建立新的政治體制。而全國性的競爭性選舉一如既往,在1942年的選舉投票中,反對黨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少數派。無論是從社會、文化、經濟還是政治發展的角度看,日本都缺乏推行完全意義上的法西斯主義的前提條件,它甚至也沒有相應的意識形態或新的政治體制,但其體制在功能上是歐洲以外國家中與法西斯體制最為接近的(Payne 1995, pp.328-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