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
- 任軍鋒 徐衛翔
- 1482字
- 2020-11-06 10:38:37
社會主義的批評
帝國主義及其崩潰的前景曾在國家社會主義運動中引起了激烈爭論,但帝國主義國家在防止其殖民地受到社會主義信條的有害影響方面卻相當成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社會主義者對帝國主義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由國際主義者霍布森(J.A.Hobson)著作的影響,他相關方面的著作出版于1902年,對列寧頗有影響。霍布森發現當代帝國主義與早期歐洲列強帶有商業性質的擴張之間某些質的區別。他的理論核心是如下主張:即發達國家存在著一種總體性的消費不足。
在所有發達國家,占支配地位的財富生產和分配體制已經發展至這樣的階段,它的生產力受到不平等的分配制度的束縛;過多的財富表現為利潤、租金以及其他形式的贏余,這就導致了儲蓄的過度膨脹,這樣,生產力得到長足發展的同時,可消費物品的購買能力卻未得到相應的提高。(Hobson 1988[1902], pp.51-52)
正是這一狀況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壟斷市場和為剩余資本尋找出路的渴望,促使歐洲國家走向霍布森所說的新帝國主義的瘋狂行為,這與列寧1916年出版的小冊子《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的觀點何其相似。但正如戴維·朗(David Long)所指出的,兩種解釋還是存在著重要差別。在霍布森看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所推行的政策,只有通過政府行動才能得到救治。列寧主張的困境在于他否認人的能動性,至少只要行動者是資本家的話便是如此,“他指出,資本主義體制才是一切罪惡的淵藪,只有消滅資本主義,才能消除帝國主義給世界所帶來的苦難”(Long 1996, p.218, note37)。
列寧的許多主張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引起了長期的爭論。他的目的是要說明,對帝國主義經濟根源的正確分析將會表明帝國主義如同鮑爾、考茨基所認定的那樣,已經無可救藥。在革命后的1920年為德文和法文版小冊子撰寫的序言中,列寧提出如下問題:如何解釋業已造成工人階級運動分裂的社會民主傾向。他接著對這一問題做了自己的回答(Lenin 1920, pp.16-17)。
準確地說,寄生性和腐朽性是資本主義發展至最高歷史階段即帝國主義的特征……如今資本主義挑選出少數富有且強大的國家,通過“騙取股息”(clipping coupons)掠奪整個世界。每年資本輸出的暴利高達80—100億法郎……顯而易見,從這一巨額利潤中拿出一部分賄賂工人領袖以及上層工人貴族是完全可能的……假如不理解這一現象的經濟根源……就無從解決共產主義運動以及即將來臨的革命這樣的實踐問題。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這從1917年以降就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證實。
事實表明,至少就無產者革命的時間表來看,列寧的判斷是錯誤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個特征就是那些運動的參與者太把意識形態的爭論當回事兒。然而,《帝國主義》一書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并不在于其論證的具體細節,而在于它向其資產階級敵人以及殖民地民族主義者表明,布爾什維克已經發現帝國主義正是資本主義的軟肋。他認為,通過消除歐洲資產階級在殖民地攫取的巨額利潤,以及使其不再有能力腐蝕工人階級,殖民地的反叛將會引發歐洲范圍內的革命。十月革命后,這種信念使蘇維埃理論家試圖與民族主義達成妥協,而民族主義在最初的馬克思主義者眼里被貶斥為一種虛假的意識形式,與宗教一樣是人民的鴉片。
布爾什維克之所以被迫與民族主義實現了權宜性的結合,乃出于策略上而非理論上的考慮。國內陷入內戰,外有敵對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布爾什維克急需同盟者。沙皇俄國的死敵一直是那些“遭受壓迫的”民族,他們的領導人開始轉向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的和平戰略賴以立基的一攬子自由價值。有鑒于此,列寧賦予前沙皇帝國人民自決權甚至包括退出權,這項權利后來被寫進1922年的蘇維埃憲法,直至1992年蘇聯崩潰。臭名昭著的是,這項權利受到人們的推崇并不在于它得到了真正的奉行,而是時常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