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
- 辛德勇
- 772字
- 2020-11-06 10:40:13
附一 臨渝關考辨
臨渝關又稱臨閭關、渝關、榆關、榆林關等。明清以來對其位置所在即有歧議。《明一統志》認為山海關是明初徐達于撫寧縣東二十里處(即今撫寧縣榆關鎮)移到今處的,其原址即臨渝關;《清一統志》及《讀史方輿紀要》則認為山海關即隋唐臨渝關故址。今或有兩從之者 72。實際上臨渝關與今山海關無涉,應在今榆關鎮。
其一,《清一統志》與《讀史方輿紀要》的結論是據《通典》所記臨渝關至盧龍間里至推算出來的,而《通典》并無臨渝關與附近設置之間明確的相對位置。《通典》固然是研究唐代地理的重要依據,但其記載簡略,個別里至與實際有所出入不無可能。《明一統志》成書距所謂徐達移關不及百年,徐達為明初顯宦,誤記的可能很小。明萬歷時仕官北京的蔣一葵諳熟燕山邊關狀況,也稱有徐達移關事 73,可證徐達確曾移關。
其二,《清一統志》及《讀史方輿紀要》都認為今榆關鎮處是遼金時因渝關為腹里之地,關塞湮廢,因襲榆關舊名而設的驛所。此說亦欠妥。遼時尚在此設官征稅 74,渝關仍有作用。況且若渝關果然在山海關處,遼時其地設有遷州,因襲關名的自當為遷州,絕不會中間又隔著潤州把關名西移到六十里之外去。
其三,渝關在今山海關以西,宋人有明確記載。許亢宗出使金國時曾于此登高矚望山川形勢,感嘆天置此關以限南北 75,足證遼金渝關絕非僅為驛遞之所。
其四,有關歷史事件也表明臨渝關在今榆關鎮。如契丹李盡忠反唐,先后與唐軍戰于東、西硤石 76;金天輔七年,南京留守張覺據平州歸宋,金將阇母自錦州前去征討,戰于兔耳山 77。兔耳山與東、西硤石均在今榆關鎮附近 78,歐陽修謂榆關北有兔耳,唐時置東、西硤石等戍以扼契丹 79,可見臨渝關絕不可能在今山海關處,而應在今榆關鎮。從地理形勢上看,今榆關鎮是傍海道上僅次于山海關的扼要之處,而當時其外側荒無人煙、瘠鹵相望;加之隋唐時此地山林尚且茂密,可以作為屏障 80,在此置關也是十分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