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譯者序

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散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的著作很多,論述范圍極廣。他對數理邏輯、哲學以及政治和社會問題都提出過自己的一套新看法。他的散文簡潔明了、文筆流暢、富于風趣,贏得了廣大的讀者。有人就認為,自伏爾泰以來,還沒有一個西方文人享有他這樣大的聲譽和產生過這樣大的影響。

羅素對當代西方哲學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是分析哲學的奠基人,因為他第一次把分析方法引進了哲學研究領域。這種方法的應用引起了哲學的重大改變。除了他對英美哲學產生的影響外,歐洲大陸的哲學家如維特根施坦和卡爾納普等人也是在他的啟發下從事哲學研究的。從二十世紀初的新實在論到三十年代的邏輯實證主義都和羅素的思想密切相關。但羅素從不完全同意或追隨任何哲學運動,而是往往帶有若干保留意見。例如他的立場是經驗主義的,但他并不認為一切可以接受的信念都能從純經驗的前提推導出來。又如他雖然強調哲學要使用分析的方法,卻不像有些人那樣為分析而分析,也不同意那種認為哲學就是分析的看法。

羅素的哲學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新實在論時期。十九世紀末,布拉德雷等黑格爾派絕對唯心主義者統治著當時的英國哲學。首先對黑格爾派進行反抗的就是羅素和摩爾。羅素用外在關系說反對布拉德雷的內在關系說,從而得出了實在論的結論:外界事物的存在并不依靠人的意識。這本來是很明顯的道理,但在當時卻起了重大的變革作用。他在這段時期的主要著作有《數學原理》(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1903)和《哲學問題》(1912)。(2)邏輯構造主義時期。所謂構造主義就是“只要可能,就用由已知實體組成的構造來代替推導出未知實體的推論”。羅素在這一時期的工作有三個方面:(a)把數學還原為邏輯,這方面的著作有他和懷特海合寫的《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三卷,1910—1913);(b)心的構成,這方面的著作有《心的分析》(1921);(c)物的構成,這方面的著作有《物的分析》(1927)。在《心的分析》和《物的分析》這兩本書中,羅素采用了詹姆士的中立一元論的立場,即認為心與物只是經驗的兩種不同形式。邏輯構造主義是就認識論講的,如果就本體論講就叫作邏輯原子主義。羅素認為常識世界中看來平常的和比較簡單的事物實際上都是極其復雜的、由原子事實構成的復合。世界就是由許多互相獨立的原子事實組成的總和。(3)后期發展。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起,羅素逐漸認識到經驗主義是不夠的,承認只有靠某些不依賴經驗的原則才能把經驗中得到的零碎知識串聯起來構成科學的世界。所以他開始研究從原子事實推導出科學知識所必需的各種推論原則。這段時期的著作有《意義與真理的探討》(1940)和《人類的知識:其范圍與限度》(1948)。

《人類的知識》是羅素最后一部專門哲學著作。羅素的后期哲學思想在本書中得到最系統的闡述。他想把本書寫成自己哲學見解的最后總結。羅素傳記作者伍德(Alan Wood)說過,這是羅素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也是哲學史上一個里程碑。

既然經驗不足以構成科學知識,那么科學在經驗之外到底還需要什么必要的東西?羅素的答案就是本書最后列舉的五個“公設”。其中第一個公設即“準永久性公設”是為了代替傳統的“實體”觀念而設立的。看來羅素再也不能隨便使用他所喜歡的奧康剃刀了。羅素在他的后期哲學中仍然是一個中立一元論者,認為世界的構成要素在性質上是一樣的,關于它們我們充其量只知道通過因果律推論出的結構。為什么我們要承認《人類的知識》所列舉的五個公設?羅素提出三項理由:(1)如果不承認它們,我們就會走向唯我論;(2)如果沒有它們,我們就不能相信科學的一般真理;(3)如果我們對于這些公設所抱的信念是錯誤的,人類就不會生存下來。他并不主張我們可以認識到這些假定為真。他的論點現在變得跟康德的立場一樣,即如果我們打算承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承認的那些關于未經驗到的事件的推論,我們就必須承認這些假定。另外,他認為物體只是知覺的外界原因,是經過推論才被我們認識到的,因此我們一點也不知道物體的固有性質。這一點又和康德的說法相近。

在羅素的整個哲學發展中,他一直在追求著確定性。他在晚年卻不得不承認確定性的獲得比他所希望的要困難得多。他在《人類的知識》最后一頁作出這樣一個令人沮喪的結論:“全部人類知識都是不確定的、不精確的和不全面的。”但是盡可能接近確定性卻決定了他關于認識以及世界性質的想法。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一直從事把知識分析為不存在任何疑問的成分。即使他不得不承認進行超過直接與件范圍的推論無可避免,他還是把這類推論縮小到最小限度。

羅素曾是一個邏輯原子主義者,一直認為世界是由原子事實所構成。但是他在《人類的知識》一書中這一立場有了新的發展。表示一件原子事實的原子命題如“這是紅的”中的“這”字指的是某一特體(particular)。特體曾被認為是具有各種性質的東西,即性質所依附的基礎。后來羅素相信并沒有經驗上的理由可以假定這樣一種東西存在。在感覺經驗中,人們覺察到許多性質和性質之間的相互關系,但卻覺察不到某種具有各種性質的東西。性質的負載者原來不過是表示原子事實的句子的主語。羅素的最后看法是,性質的主體只是由共現的性質集合組成的結構。按照這種看法,“東西”被“性質束”所代替,性質本身成了構成世界的最后特體。羅素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按照貝克萊的辦法,把常識中的事物當作性質的集合,而這些性質則由一種叫作“共現”的關系結合起來。

羅素的目的一直是替公認的信念找尋理由,不管這些信念屬于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常識當中哪一個領域。他的方法永遠是從堅實可靠、不容置疑的命題出發,并以此為基礎,用最少量的假定重建知識的大廈。使用這種方法的結果就是他通常采取分析的方式為信念提供合理根據,從而推動了當代哲學中的分析運動。在這一方面,以及在他剛健、優美的文體上,他都繼承了英國經驗主義的傳統,成為二十世紀這派哲學的代表人物。

1982年6月12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原市| 阿合奇县| 师宗县| 卢龙县| 兴仁县| 阿拉善盟| 永靖县| 象山县| 腾冲县| 河东区| 延吉市| 日照市| 陇川县| 张家口市| 通化县| 福安市| 冷水江市| 克什克腾旗| 衢州市| 福建省| 垦利县| 长乐市| 承德县| 松桃| 长治市| 迁安市| 通江县| 恩平市| 博客| 礼泉县| 巫山县| 栖霞市| 平邑县| 曲沃县| 班戈县| 上栗县| 平顺县| 吉安市| 布尔津县| 枞阳县| 师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