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見朱樟
在古澤州這座歷史名城中,說起外來客,也有幾人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宋晉城縣令程顥。而真正全身心沉浸在這方土地,把這里當作精神停靠之所的,我更推崇清代雍正年間的澤州知府朱樟。
雍正十一年(1733),應該是在冬季,朱樟千里迢迢,長途跋涉,登上太行山的這座小城任職。初識澤州,“憑欄遠眺,一片孤云懸在天際”,從詩里流露出幾許只身赴任異鄉的落寞,但當他住下來后,則對澤州有了新的認識。四首五律組成的《初抵澤州》是新任知府對澤州的認知:
符分上刺史,官拜古諸侯。郡掾遙尊郡,州民只夢州。林端分紺塔,城角掛飛樓。每欲憑闌望,孤云天際浮。
服賈居奇貨,求田非窳農。山川余禹跡,廬井接堯封。陣結長蛇勢,天摩倚劍鋒。愛看冬嶺秀,尚健一株松。
問俗乃纖儉,唐風蟋蟀存。每從河覓路,多以匠名村。夜火鉆煤穴,春冰漉瓦盆。時平撤巷柵,雞犬認柴門。
千峰疑合沓,二水弄潺湲。王烈空留髓,嵇康竟下山。懸崖粘乳穴,雜樹隱喬關。倘許供吟嘯,來乘幾案閑。
他看得很準確,這里的商人經營著鐵器等獨特的商品,掙了錢往往回家買地。這里是堯禹遺澤之地。當地民風勤儉淳樸,頗有古唐遺風。這個地方的村名很特別,叫什么“匠”的很多。趕上個好世道,人們也不再用籬笆阻擋入村的道路,村村雞犬相聞,一片升平景象。 這里有美麗的山川勝境和美好的人文勝跡,假如我有時間吟唱,一定要好好歌贊一番。
澤州應該欣喜,朱樟不僅是知府,也是一位詩人。他學歷不算高,僅是錢塘一舉人。曾在四川江油做知縣,后調入朝中做工部屯田司主事、員外郎、戶部郎中。雍正十一年起,在澤州任上經歷了六年。今天我們雖離他已近300年,但他當年留下的足跡仍有一種血脈跳動的感覺,在他的詩、詞、文里仍然能體會到,連他當年踏雪訪民情呼出的哈氣,都那么有立體感。他在繁忙的政務中刊刻了《郝經文集》,主修了一部很有價值的《澤州府志》。在不經意間,用自己的文字為澤州古跡做了很多標記,也為今天的考古人提供了許多言證。丹河之濱,浮山之上,女媧廟絕壁處有六字摩崖“女媧氏煉石處”,蒼勁有力的六個大字是朱樟的筆跡。沁水的端氏古鎮、高平的丹果酒、陽城的桑皮紙、丹河垂棘洞的美玉……循著朱樟的詩去懷古是一件很過癮的事。
這位知府用六年時間走遍了澤州五屬,而走過的地方多見盛產蠶桑之地,詩中對蠶桑、絲綢的深厚情懷也會不時流露。《高平書事》生動地描述道:“絲穿驛路繞平崗,高樹參差半夕陽。箭鏃含冤霾殺谷,戰壕留鬼笑輸場。簾飄淡白梨花釀,門掩深紅柿葉霜。籬外幾番啼絡緯,不知織女為誰忙。”中間兩聯追憶了古代兩場著名的大戰,描摹了兩種主要的物產,首尾聯卻自然無痕地伸延至這里的名產絲綢來。將“驛路”喻為“絲”,何以不是暗喻由此而起的“絲路”;而由蟋蟀(絡緯)的叫聲“唧唧復唧唧”,怎能不想到“木蘭當戶織”?這聲“為誰忙”的深深慨嘆,借耳邊的“紡織娘”,放大到了家家戶戶的織女身上。
《澤州府志》中收有朱樟兩首寫門火的詩作。《詠火判官》應當是初見澤州這一風俗時的感覺。詩作始寫知府偕友人饒有興致穿行于一派喜慶升平景象中,風趣地勾描了火判官的炙手火迫,結于自己的欣慰與堅守:“家家欄檻爛星辰,暖眼何曾起暗塵。丞相嗔來能炙手,酂侯火迫已班春。官街到處藏溫戶,陋巷于今少曲身。點雪爐邊消內熱,不嫌太守我獨貧。”然而,當他注意到一個細節,又痛感門火風俗的弊處。“月額厝新火,照耀夜不寒。絕似絳帕吏,燒香迎紅鸞。籶盆圍樹根,釀和春一團。恐被元緒笑,伐汝同芳蘭。維桑合恭敬,樓葉青如槃。懿筐主蠶職,豈忍斨斧殘。此鄉尚繭絲,能毋發永嘆!俗薄宜改而,喜氣生門闌。”此詩有一個長長的序:“澤郡元旦,家設門火,即官府署亦同,其木用桑。夫伐松代明,古人惜之,矧桑為飼蠶之樹,取而薪之,旦旦而伐,其何以繼乎?”用東坡“夜燒松明火”韻以示郡人,冀敝俗之速改焉。
一讀之下,令人心生些許感動。澤州民間這種用桑木燒門火的喜慶風俗,是從大年初一開始,燒到元宵節,知府憂心年復一年砍燒,會影響澤州養蠶少了桑葉供應而危及這一產業。于是大力提倡用松枝代替。想來府署門前率先使用松枝來燒門火了,但用什么更有效的辦法勸諭全府五縣百姓呢?朱知府精心寫了一首宣傳詩權當布告。詩中借名人名作“夜燒松明火”之力傳揚;引用三國時的吳國典故,趣言生門火并非烹老龜(元緒)恐怕不熟,勸人不燒桑木;又借詩經名句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隆重提示郡人要對桑樹滿懷敬意。桑樹托載著百姓賴以謀生的蠶絲業,怎么能忍心去斨殘它呢?希望郡人即速改掉這一“敝俗”。
澤州理當慶幸,朱樟不僅是詩人,更是一個蠶桑專家。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朱樟憑兩條腿成年累月丈量著澤州四野,從天井雄關到長平古戰場,從陵川石勒冢到陽城千峰寺,在他眼里看到的不僅僅是關驛、譙樓和寺廟,更重要的是社情、民情、桑麻情。或許他出生江南,對桑麻有特殊的情結,所以他對蠶桑的研究格外重視。用今天的眼光看,一個下轄五個縣的市長級主官,應該也算日理萬機,竟然對蠶桑的研究勝過專家。
從蠶桑之鄉來的朱知府不僅力倡保護桑樹資源,更在推動澤州革新育桑養蠶方法上下工夫。朱樟的《冬秀亭雜記》記錄:“往與陽城田侍御樹滋論蠶桑事,談及吳中蘇杭等郡倚蠶為春收,栽桑之法與山右不同。南桑先下子壓條,少長接枝,其葉厚而大。起不接者名野桑,飼蠶不宜。……澤郡桑多不接,生崖磡路旁,不加灌溉,土不肥潤,任其荒燥,每見葉多筋絲。繭絲過粗,上機組纴,每多紕颣,皆不講培養桑本之故也。”朱樟從江南到北國,感覺到環境和方法的差異導致桑葉品質的差異,也會導致繭絲品質的差異,故決心推廣培桑之法。他秉燈夜讀《農政全書》、《齊民要術》、《農桑要旨》、《士農必用》、《務本新書》、《博聞錄》、《群芳譜》,從諸多典籍中編采出各種栽桑、采桑、護桑的方法。朱樟對澤州蠶桑發展信心十足,他驕傲地告訴更多的人:“澤州蠶絲之利甲于他郡,因編集種桑之法以示邦人。他日桑田春茂,行南陌者幸毋忘使君也!”用心良苦,躍然紙上,今日讀來倍感可敬可親。

搖紆

塑料折蔟營繭
朱樟對蠶桑的關注應該更早。據《冬秀亭雜記》言“往在志局,與孝廉協中論養蠶法” ,就已對《雜五行書》、《齊民要術》、《農桑通訣》、《農桑輯要》等書所載的培桑方法進行過討論,也收錄進《冬秀亭雜記》中。如《韓氏直說》的“蠶有八宜”:“方眠宜暗,眠起后宜明,蠶小向眠時宜暖宜暗,蠶大并起時宜明宜涼,向食時宜有風,宜加葉緊飼,新起時怕風宜薄葉慢飼,蠶之所宜,不可不知。”《務本新書》記載“蠶忌”有:“忌食濕葉,忌食熱葉,蠶之初生忌屋內掃塵,忌煎煿魚肉,忌煙火紙房內吹滅,忌側近舂搗,忌敲擊門窗、灶箔有聲之物,忌哭泣叫喚,忌穢語淫辭,忌燈火光夜照窗孔,忌未滿月產母,蠶母忌換顏色衣服、洗手潔凈,忌帶酒人飼蠶抬解,忌煙熏,忌放刀灶上箔上,忌熱湯潑灰,忌衣孝人入家,忌燒皮毛亂發,忌酒醋五辛麝香等,忌當日迎風窗,忌西照日,忌熱著猛風暴寒,忌正寒陡令過熱,忌不潔凈人,忌蠶室近糞穢。”這些經典的蠶桑理論積累,為朱樟提振澤州蠶業,做了重要的鋪墊。
朱知府不僅對蠶絲業親力親為,同時對相關物產也高度關注并留下記錄。如《冬秀亭詩話》所談陵川的“麻”:“陵川僻居萬山中,為一郡清涼之域,其地宜麻。往與林明府問及麻利,大都南麻外韌內脆,唯產陵川者中外堅韌,绹制桅索,外雖磨鋊而內不絕股,故舟人利之。”同時亦輯錄《齊民要術》、《農桑要旨》等書相關種麻、剝麻內容,“用書數則,以示邑人”。談陽城的“葛”則稱:“陽城占太行之陽,析城在其西南,山脈融結,草木叢茂,產野葛,引藤蔓生,可緝作布,惜邑人未知其法也。”因而他又附錄采葛法、練葛法等,期望邑人可以更好地開發利用野葛資源。其實麻和葛都是古代織老粗布的主要原料,今天晉城正在努力發掘絲麻系列制品的特色產業和市場潛力,或可告慰這位“老市長”的期望。
澤州不能忘記,朱樟不僅是蠶桑專家,還是一個舉善之官。古代為官的人,大都有濃厚的儒家教育背景,為官后對于教育事業傾注了極大熱情,捐資助學不遺余力。朱樟在任期間修學校、修學廟,在五縣的縣志里有很多記載:“高平縣學丹雘剝落,急需修整。邑令諸侯以議葺事來告,樟親詣黌宮,見其荒蕪不治,正殿北極瓦椽零損,崇圣祠中楹崩漏,風雨飄搖,目視心駭。樟忝郡守,捐俸如干。”本來清貧的知府,為了守邦有責,鄉校之興,還經常為修學校,捐出自己微薄的俸祿。朱樟在澤州僅有六年,但做了很多善事。修學校,建譙樓,研桑麻,尋古跡,根除陋習,鄉土與百姓就是他做不完的一場夢。朱樟是一位很有人文情懷、體恤民情的好官,是一位才華卓著、涉獵甚廣、憂國憂民、清正廉潔的平民官。
乾隆四年(1739),在告老還鄉前一年的除夕夜,朱樟寫下了題為“甲寅澤州官舍除夕”的一組七律。這五首詩可以看作其六年知府職守的剪影與小結,讓我們試著用白話文流暢地大略解讀一遍。
“廨舍焚香凈掃除,雖非吾土亦吾廬。肥冬已飽三分雪,薄植粗供五畝蔬。去日堂堂聊復爾,百年草草獨何與。委符但作躬耕計,小漉春田帶月鋤。”——過年啦,我把官舍打掃得干干凈凈,焚起了年香,憶起一年的過往,感慨頗多。這里雖不是我的故土,但也是我為官的地方。今年冬天雪情很好,明年的農業又有好收成了。過去的一年已經過去了,匆匆百年能做點什么呢?于是發了一號文告,督促百姓做好來年春耕的計劃,一年之計在于春啊!
“樺獨閑銷午夜長,織鳥催老太奔忙。無錢且作賒呆計,有譜容修嫁樹方。西嶺斜吹姑射雪,春泉遙乞帝臺漿。難追燈火錢塘夢,記別家園近十霜。”——冬日的夜晚顯得很長,光陰如梭,忙忙碌碌已經快步入老年了。萬事待理卻沒有錢來支撐,只好先賒著吧,反正要做的事情必須做成。西嶺的大雪覆蓋,預示著明春雨水很好。半夜三更對著燈火憶及故鄉杭州的舊事,不知不覺,離家已經十年。

孵化中的蟻蠶


繭衣繭廓
“望外無窮盡白云,添撾衙鼓夜將分。問年何止退三舍,喻戰猶堪張一軍。梅信暗通花眷屬,椒馨微散酒知聞。湘簾乍揭西風勁,獨倚寒門看雁群。”——窗外天空一望無際,衙門的更鼓告訴我已經半夜了。明年我就退休了,但是還想好好干一番事業。可是歲月不饒人,明年秋天我就要退耕田園了。
“愁無長物抵家珍,謀醉何堪問鬲津。豈有壺觴延父老,但留鵝鴨鬧比鄰。錢分白打能消夜,戶設紅燈已待春。臥甕浮蛆新釀熟,即看虛漉到疏巾。”——想到退休,我做官這么多年,居然沒有一件可以值得紀念的東西讓我帶走。只好把自己泡在酒里,可是我連買酒請父老鄉親的錢都沒有,只能就著幾只鵝鴨宴請鄰居們了。除夕夜給人分點錢來消夜,可是明年春天還要繼續努力。看著甕中一壇新酒,心里也就感到寬慰了。
“頻將喜事報天公,珠斗橫斜柄指東。好客回翔賓幙外,殘年拋擲簿書中。酬恩愧乏絲毫補,課夜寧無尺寸功。爆竹烘街夸疾走,老翁真個學兒童。”——今夜,家家都要祭灶神,祈求他把人間的喜事報到天上。斗柄東指,我還在異鄉宦途,只能把殘年埋沒在一件件公務之中。想感恩,卻拿不出謝禮,深夜靜思,沒有什么功勞。不如到街上學著孩子的樣子放點鞭炮。
詩里詩外寫出了知府大人的清貧、堅守與豁達。
穿越歷史,我在詩里見到了這位曠達的古人。他那豪爽的態度、風雅的談吐和熱烈的情感,不由得你不稽首拜師。我與朱樟曾有過一樣的經歷,卻沒有他那不拘形跡在鄉間問策,沒有他那質樸中的純粹,沒有他那讀書破萬卷,在繁忙的公務中沉浸在思古的幽情里。他崇拜收復失地的英雄劉昆將軍,他崇敬品格高尚的嵇康、王烈,并將這些古老的魅力,凝成人生的韻味與智慧,砌成自己生命的磚瓦,去塑造又一個自己。
在詩里,你能品出他與鄰居、友人和同事的真誠與熱情,那種熱情沒有虛假,沒有做秀,是那么的純真。在詩里你能體會到他的簡樸與拮據,但他沒怨言沒情緒。除夕夜與鄉親們守著一壇柿酒,伴著更鼓,劃算來年的農事。你能真切地體察到他對公務的操心與責任。
捧著朱樟的詩,我浮想聯翩。生活中總有許多力不從心,甚至無可奈何,但想到那遙遠的朱樟窮其一生,盡責盡力,自己是如此卑微。朱樟為澤州人塑起了一座豐碑,是現代人無法企及的境界。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構建的世界里自以為是地活著,心里卻早已一片荒蕪。沒有足夠的準備,去做好人生這道題。
這位曠達的古人怎能不令我等愧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