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日的田園城市(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英)埃比尼澤·霍華德
- 5315字
- 2020-11-06 11:27:02
作者序言 [1]
“在保守的軀殼下悄悄聚集起來的新的力量、新的渴望、新的目標,驟然地顯現出來。”
——格林:《英國人民簡史》(J.R.Green,Short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第十章
“在多數情況下,變化是在大量爭吵和辯論以后實現的,因而人們并不察覺各種事務幾乎都默默地受到很不引人注目的因素的影響。第一代人認為無可爭議的制度,第二代人中的強者會給予指責,而第三代人中的強者卻為之辯護。此一時,最確定的論據,即使允許全面發表,也無濟于事;彼一時,最幼稚的詭辯就足以成立。此一處,即使在純理性上站不住腳的制度也能與社會上自覺的習慣和思想方式相適應;彼一處,這種制度已經受到即使用最敏銳的分析也難以解釋的影響而改變,不費吹灰之力就足以摧毀那腐朽的結構。”
——1891年11月27日《泰晤士報》(The Times)
在這各持黨派之見,社會和宗教問題爭論劇烈的時代,似乎難以找到一件關系國家生活福利的大事會使所有的人,無論屬何政黨,持何社會見解,都能完全一致。論及戒酒,你會聽到J.莫利先生 [2] 說,這是“自廢除奴隸制運動以來的最大的道德運動”;但是布魯斯勛爵 [3] 會提請你注意“國家每年由此獲得4 000萬英鎊商業稅,因而實際上維持了陸軍和海軍,并使成千上萬的人得以就業”,“即使是絕對忌酒的人也應大大感謝特許酒商,如果沒有他們,水晶宮 [4] 的小吃部早就關門了”。論及鴉片貿易,一方面有人說,鴉片迅速腐蝕了中國人的意志;另一方面有人說,這純屬誤解,感謝鴉片,它使中國人能夠干歐洲人根本干不了的勞動,因為他們的食物是最不講究的英國人也會嗤之以鼻、難以下咽的。
宗教問題和政治問題往往把我們分為敵對的陣營。因而,在這個迫切需要用冷靜而不持偏見的思想和純正的動機來實現公正信念和高尚行為準則的國度里,給旁觀者深刻感受的不是真誠地追求真理和熱愛這個幾乎仍然使所有的人為之心情激動的國家,而是戰爭的喧囂和軍隊的沖突。
然而,有一個問題幾乎使人們沒有什么分歧意見。不僅在英國,而且在歐洲、美洲以及我們的殖民地,不論屬何黨派,大家幾乎一致對人口將繼續向已經過分擁擠的城市集中、農村地區將進一步衰竭的問題深感不安。
幾年以前,倫敦郡議會議長羅斯伯里勛爵 [5] 對此十分重視,他說:“在我的腦海中并不因想到倫敦而引以自豪。我經常被倫敦的嚴重問題所糾纏。非常嚴酷的事實是,幾百萬人在這條壯麗的河邊猶如遭受災難般地沮喪,各自在孤陋、斗室中工作,彼此互不關心、互不諒解,絲毫也不想到別人的死活——無數的冷漠的受害者。60年前一位英國偉人科貝特 [6] 把這種現象稱為贅疣。如果那時是贅疣,現在是什么呢?大腫瘤,滲入消化系統的象皮病,使農村地區的血、肉、骨骼和生命半死不活?!保?891年3月)
戈斯特爵士 [7] 道出了癥結所在,并提出了對策:“治病必先除根;必須逆轉潮流,制止人口向城市遷移,讓他們返回故土。城市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問題也就迎刃而解。”(1891年11月6日《每日紀事報》(Daily Chronicle))
法勒教長 [8] 說:“遍地即將布滿大城市。鄉村停滯、衰退;城市畸形發展。如果城市確實日復一日地變成人類的墳墓,那么當我們看到住房如此擁擠,被毫無顧忌地糟蹋得如此骯臟、污水橫流,又何足為奇呢?”
羅德斯醫生(Dr.Rhodes)在人口統計大會上提請大家注意:“來自英格蘭農村的移民在持續增長。蘭開夏和其他工業地區60歲以上的人口占35%,而農業地區竟占60%以上 [9] 。許多農舍破敗不堪,難以稱之為房屋,許多人身體虛弱,無力承擔健康人的工作。若不采取某些措施來改善農業勞動者的處境,人口還將繼續外流,將來結局如何,他難以斷言。”(1891年8月15日《泰晤士報》)
新聞界、自由黨、激進黨和保守黨都看到了當代的這種嚴重癥狀,并發出相同的警告。1892年6月6日《圣詹姆斯報》(St.James's Gazette)指出:“如何針對現實的最大危險,妥善地對癥下藥,無疑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p>
1891年10月9日《明星報》(The Star)說:“當前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如何制止農村人口外流。勞動者也許能夠返回故土,但是,怎樣才能使鄉村工業也返回英格蘭農村呢?”
幾年以前,《每日新聞》(The Daily News)發表了一組文章“我們鄉村的生活”,也談到了同樣的問題。
工聯主義者領導人提出同樣的警告。蒂利特先生 [10] 說:“人手閑置,工作不足;土地閑置,勞力不足?!甭壬?[11] 說:“大城市的勞力過剩主要是由于有地待種的農村地區人口外流?!?/p>
因此,對于問題的迫切性,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而且各自都在探求解決辦法。盡管要想在可能提出的對策方面也有共同的評價無疑是異想天開,但是至少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頭等大事,起點是一致的。這是一個較重要、較有希望的信號,因為,正如我在本書中確信的那樣,它使這個當代最迫切的問題比那些迄今仍使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改革家為之卻步的許多其他問題較易求得解決。蒼穹籠罩、微風吹拂、陽光送暖、雨露滋潤下的我們的美麗土地,體現著上蒼對人類的愛。使人民返回土地的解決辦法,肯定是一把萬能鑰匙,因為它能打開入口。由此,即使是入口微開,就能看到在解脫酗酒、過度的勞累、無休止的煩惱和難忍的貧困等問題方面有著光明的前景。而這些問題一直是內閣難以逾越的真正障礙,甚至是人與上蒼溝通的真正障礙。
有人會認為,要想解決使人口返回土地的問題的第一步是要認真分析迄今使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千頭萬緒的原因。如果真是這樣,就必須首先進行曠日持久的調查。幸好對作者和讀者來說,這里都不需要作這種分析。理由很簡單,也許可以這么說:不論過去和現在使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原因是什么,一切原因都可以歸納為“引力”。顯然,如果不給人民,至少是一部分人民,大于現有大城市的“引力”,就沒有有效的對策。因而,必須建立“新引力”來克服“舊引力”。可以把每一個城市當作一塊磁鐵,每一個人當作一枚磁針。與此同時,只有找到一種方法能構成引力大于現有城市的磁鐵,才能有效、自然、健康地重新分布人口。
初看起來,這種辦法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很難辦到的。有人會問:“怎樣才能使鄉村比城市對普通人更有吸引力——使鄉村的工資,或者至少是物質享受的標準,高于城市;保證普通男女在鄉村能享有與大城市相等的,且不說更多的,社交和前途呢?”在報刊上以及各種形式的討論中,結論往往非常相似。大家似乎一直認為人民,至少是勞動人民,現在不可能,甚至永遠不可能有任何選擇或取舍。他們只能要么抑制對人類社會的向往——甚至僅僅是取得比孤獨的村落生活稍廣一點的交往,要么幾乎徹底放棄鄉村的無比誘人而純正的喜悅。問題在于大家似乎都認為:勞動人民現在不可能,而且永遠不可能住在農村而從事農業以外的職業;擁擠而有礙健康的城市是經濟科學的結論;我們現在這種把工業和農業截然分開的產業形式必然是一成不變的。這種謬誤非常普遍,全然不顧存在著各種不同于固有成見的可能性。事實并不像通常所說的那樣只有兩種選擇——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而有第三種選擇??梢园岩磺凶钌鷦踊顫姷某鞘猩畹膬烖c和美麗,愉快的鄉村環境和諧地組合在一起。這種生活的現實性將是一種“磁鐵”,它將產生我們大家夢寐以求的效果——人民自發地從擁擠的城市投入大地母親的仁慈懷抱,這個生命、快樂、財富和力量的源泉??梢园殉鞘泻袜l村當作兩塊磁鐵,它們各自力爭把人民吸引過去,然而還有一個與之抗衡的勁敵,那就是部分吸取二者特色的新的生活方式??梢杂谩叭盆F”的圖解來說明這種情況。在圖解中,城市和鄉村都各有其主要優點和相應缺點,而城市—鄉村則避免了二者的缺點。
譯注 圖題:圖1 三磁鐵
中心部分:人民何去何從?
左面的磁鐵:城市——遠離自然;社會機遇;群眾相互隔閡;娛樂場所;遠距離上班;高工資;高地租;高物價;就業機會;超時勞動;失業大軍;煙霧和缺水;排水昂貴;空氣污濁;天空朦朧;街道照明良好;貧民窟與豪華酒店;宏偉大廈。
右面的磁鐵:鄉村——缺乏社會性;自然美;工作不足;土地閑置;提防非法侵入;樹木、草地、森林;工作時間長;工資低;空氣清新;地租低;缺乏排水設施;水源充足;缺乏娛樂;陽光明媚;沒有集體精神;需要改革;住房擁擠;村莊荒蕪。
下面的磁鐵:城市—鄉村——自然美;社會機遇;接近田野和公園;地租低;工資高;地方稅低;有充裕的工作可做;低物價;無繁重勞動;企業有發展余地;資金周轉快;水和空氣清新;排水良好;敞亮的住宅和花園;無煙塵;無貧民窟;自由;合作。
城市磁鐵與鄉村磁鐵相比,其優點是工資高、就業機會多、前途誘人,但是這些都被高地租、高物價大大抵消。城市的社交機會和游樂場所是富有魅力的,但是工作時間過長、上班距離過遠和相互隔閡將大大降低這些優點的價值。燈光如晝的街道是令人向往的,尤其是在冬季,但是陽光日益昏暗,空氣被嚴重污染,以致漂亮的公共建筑,就像麻雀一樣,很快布滿煤煙,甚至雕像也毀壞殆盡。壯麗的大廈和凄慘的貧民窟是現代城市相輔相成的怪現象。
鄉村磁鐵自稱是一切美麗與財富的源泉;但是城市磁鐵嘲笑地指出,它因缺乏社交而孤陋寡聞,因身無分文而寒酸拮據。鄉村有美麗的景色、高雅的園林、馥郁的林木、清新的空氣和潺潺的流水;但是到處可見“擅入必究”的牌示,令人瞠目結舌。按面積計算,地租確實很低,但是這種低租金是低工資的自然產物,而不是物質享受的源泉;長時間的勞累和苦悶抑制了和煦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的作用。單純以農為主,難保風調雨順,有時苦于澇災,有時慘遭旱情,甚至飲水也供應不足 [12] 。鄉村的有益身心的自然特色因排水等衛生條件不佳而大為遜色。因而,有些地方幾乎被人們遺棄,其余的地方人們又擠作一團,猶如城市的貧民窟。
但是,城市磁鐵和鄉村磁鐵都不能全面反映大自然的用心和意圖。人類社會和自然美景本應兼而有之。兩塊磁鐵必須合而為一。正如男人和女人互通才智一樣,城市和鄉村亦應如此。城市是人類社會的標志——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人與人之間廣泛交往、互助合作的標志,是彼此同情的標志,是科學、藝術、文化、宗教的標志。鄉村是上帝愛世人的標志。我們以及我們的一切都來自鄉村。我們的肉體賴之以形成,并以之為歸宿。我們靠它吃穿,靠它遮風御寒,我們置身于它的懷抱。它的美是藝術、音樂、詩歌的啟示。它的力推動著所有的工業機輪。它是健康、財富、知識的源泉。但是,它那豐富的歡樂與才智還沒有展現給人類。這種該詛咒的社會和自然的畸形分隔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城市和鄉村必須成婚,這種愉快的結合將迸發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本書的目的就在于構成一個城市—鄉村磁鐵,以表明在這方面是如何邁出第一步的。我希望使讀者相信,這在此時此地就是切實可行的,而且不論是站在倫理的立場上還是站在經濟的立場上,其原則是合情合理的。
下面我將著手描述“城市—鄉村”是如何享有與擁擠的城市相等的,甚至更多的社交機會,而且可使那里的居民身處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如何使高工資與低租金、低稅收相結合;如何保證所有的人享有豐富的就業機會和光輝的前途;如何能夠吸引投資、創造財富;如何能夠確保最令人羨慕的衛生條件;如何能在到處都見到美麗的住宅和花園;如何能擴大自由的范圍,并使愉快的人民享有一切通力協作的最佳成果。
J.戈斯特爵士向我們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如何逆轉人口向城市遷移的潮流,并使他們返回故土?!苯ㄔO上述這種磁鐵,而且能夠有效地繼續建設更多的這種磁鐵,定將使這個問題得到解決。
下面各章的中心內容就是較深入地描述這種磁鐵及其結構模式。
[1] 本譯本保留了原書各版的腳注(以加〔 〕的序號表示);為了幫助讀者了解一些背景材料,又加了必要的譯者腳注(以加○的序號表示)?!g者
[2] John Morley (1838~1923),英國自由黨政治家、傳記作家。長期擔任國會議員。曾任愛爾蘭總督、印度事務國務大臣。1908年被封為子爵。
[3] James Bruce(1811~1863),英國外交官。曾任加拿大總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57年和1859年兩度率英法聯軍侵略中國。1862年任印度總督。
[4] Crystal Palace,用鋼和玻璃建成的建筑物,初用于1851年倫敦博覽會的會場,后作為展覽館和音樂廳,為當時倫敦的重要標志,1936年毀于大火,1941年全部拆除。
[5] Archibald Philip Primrose Rosebery (1847~1929),英國自由黨政治家,1881~1883年任內政次官,1885年任掌璽大臣,1886年,1892~1894年任外交大臣。
[6] William Cobbett(1763~1835),英國政治活動家和政論家,曾為英國政治制度的民主化而進行斗爭。
[7] Sir John Gorst(1835~1916),保守黨政治家。
[8] Frederic William Farrar(1831~1903),作家、語言學家,曾任威斯敏斯特教堂牧師、副主教,1895年任坎特伯雷教長。
[9] 原文如此,看來漏寫了小數點。1939年英格蘭和威爾士城市地區65歲以上的人占8.77%,大倫敦地區占8.33%,而鄉村地區占10.3%?!?946年版編者
[10] Benjamin Tillett(1860~1943),工人運動領導人,曾組織1889年倫敦碼頭工人大罷工,這次罷工促進了英國工人的聯合。1917~1924年和1929~1931年為工黨的國會議員。
[11] Tom Mann(1856~1941),工人運動領導人,曾組織1889年倫敦碼頭工人大罷工,1894~1897年任獨立工人黨(Independent Labour Party)書記。
[12] 德比郡(Derbyshire)議會衛生醫務負責人巴懷斯醫生(Dr.Barwise)為回答1873號議題,于1894年4月25日就《切斯特菲爾德(Chesterfield)煤氣和水議案》向下議院的一個小型特別委員會作證時說:“在布賴明頓公學(Brimington Common School)我見到幾個滿是皂沫的浴盆,這就是全體學童不得不用的全部洗澡水。他們必須一個挨一個地用同一盆水洗澡。當然,只要有一個孩子患有金錢癬等類病癥,就會傳染給所有的孩子……。女教師告訴我,她看見玩得滿頭大汗的孩子跑來喝這些臟水。事實上他們也沒有別的水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