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邏輯學講義(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德)伊曼努爾·康德
- 2932字
- 2020-11-06 10:45:37
III 一般哲學的概念——就學派概念和世界概念來看的哲學——哲學論證的基本要求和目的——這門科學的最普遍和最高的任務
要說明在一門科學中已被理解的東西,有時是困難的。但是,當人們還未能把這門科學同與它相近的諸科學區別開來的時候,科學就通過確定概念的規定贏得了精確性,以往在不知不覺中潛入的許多缺點都由于某些原因而避免了。
在我們試圖給出哲學的定義之前,必須先研究一下各種知識本身的特性,并且,因為哲學知識屬于理性知識,所以尤其要先說明所謂理性知識是什么。
理性的知識與歷史的知識相反。前者是來自原理(ex principiis)的知識,后者是來自事實(ex datis)的知識。但是一種知識盡管是歷史的卻可以來自理性。例如,一位純粹的作家學習他人理性的作品,他這種關于理性作品的知識就僅僅是歷史的。
因此,區別各種知識可以:
1)根據其客觀的起源,即根據知識唯由以出發才可能的泉源。就此而論,一切知識或者是理性的,或者是經驗的;
2)根據其主觀的起源,即根據知識如何由人取得的方式。從后一種觀點來看,知識或者是理性的,或者是歷史的,知識可以自在地如其所愿地發生。因此某種知識可以客觀地是理性的知識,而主觀地只是歷史的。
單純歷史地了解知識,這在一些理性知識中是有害的,而在另一些中則無關緊要。例如,航海者從他的圖表中歷史地了解航海規則,這對于他就足夠了。但是如果法學家單純歷史地了解法律,那么他要做法官就完全糟了,要做立法者就更糟了。
從上述客觀的和主觀的理性知識間的區別也可看出,在某種意義上,人們可以學習哲學,卻不能推究哲理。要成為真正的哲學家,必須練習自由地而不是模仿地,或者說機械地使用他的理性。
我們已經把理性知識解釋為由原理而來的知識。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理性知識必定是先天的。但是有兩種知識,它們都是先天的,卻仍有許多顯著的區別,這就是數學和哲學。
人們通常說,數學和哲學是依照對象而互相區別的,因為數學的對象關系到量,而哲學的對象關系到質。所有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兩門科學的區別不能歸因于對象;因為哲學涉及一切(只要一切都具有量),因而也涉及量,部分地也涉及數學。在數學和哲學中,只有理性知識或理性使用的不同方式才構成了這兩門科學的區別。因為哲學是來自單純概念的理性知識,而數學則是來自概念構造的理性知識。
構造概念,就是在先天的而非經驗的直觀中將概念提供出來,或者說,在直觀中提供出與其概念相一致的對象來。數學家永遠不能根據單純的概念來利用他的理性,哲學家也永遠不能通過概念的構造來利用他的理性。數學需要具體的理性,但這直觀卻不是經驗的,在這里,人們將某種先天的東西作成直觀的對象。
如我們所看到的,數學因而具有優于哲學之處,前一種是直觀的知識,后一種則相反地只是論證的知識。為什么在數學中我們更能權衡量,其原因在于量可以在先天的直觀中構造出來,反之,質在直觀中則無法展示。
因此,哲學是哲學知識或來自概念的理性知識體系。這是這門科學的學院概念。就世界概念來說,哲學是關于人類理性的最后目的的科學。這種崇高的概念賦予哲學以尊嚴,即一種絕對價值。事實也是如此,唯有哲學才具有內在的價值,并賦予其他一切知識以價值。
然而人們終究還是要問:哲學本身作為科學,從學院概念來看,哲學論究及其最終目的的用處何在?
在這個詞的學術意義上,哲學僅與技巧有關;反之,就世界概念而論,哲學與可用性有關。著眼于前者,哲學是關于技巧的學說;著眼于后者,哲學是關于智慧——理性的立法者——的學說,在這種條件之下,哲學家不是理性的藝術家,而是立法者。
理性的藝術家,或者如蘇格拉底所說的philodox [5] ,僅僅致力于思辨的知識,而不顧知識將為人類理性的最后目的作出多少貢獻;他為各種隨意目的提供理性使用的規則。實踐的哲學家,借助于學說和榜樣傳授智慧的教師,是真正的哲學家。因為哲學是一種完美智慧的理念,它給我們指出人類理性的最后目的。
就學院概念而論,哲學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哲學是理性知識的充分裝備;另一方面,哲學是理性知識的系統聯系,或者說,是理性知識在一全體理念中的聯結。
哲學不但允許這樣一種嚴格的系統聯系,而且是唯一在最精確的知性中具有系統聯系,并賦予其他一切科學以系統的統一的科學。
但是關于就世界概念而論的哲學,則可稱之為我們理性使用的最高箴言的科學,不過需將箴言理解為在各種目的中進行選擇的內在原理。
因此,在后一種意義上,哲學是關于人類理性的最終目的的一切知識和理性使用的科學,對于作為最高目的的最終目的來說,一切其他目的都是從屬的,并且必須在它之中統一起來。
在這種世界公民的意義上,哲學領域提出了下列問題:
1)我能知道什么?
2)我應當做什么?
3)我可以期待什么?
4)人是什么?
形而上學回答第一個問題,倫理學回答第二個問題,宗教回答第三個問題,人類學回答第四個問題。但是從根本說來,可以把這一切都歸結為人類學,因為前三個問題都與最后一個問題有關系。
因此,哲學家必須能夠確定:
1)人類知識的泉源;
2)一切知識之可能的和有用的使用范圍;最后
3)理性的界限。
確定理性的界限是最必需的,也是最困難的,但愛正義者對此卻漠然置之。
對于哲學家來說,主要有兩件事:
1)才能和技巧的教育,以便將它們用于各種目的。2)使用一切手段達到任何目的的熟練。這兩者必須統一起來;因為沒有知識就不能成為哲學家,但是僅有知識,卻不能將一切知識和技巧的合目的性聯系帶給統一,洞見到這種統一與人類理性最高目的的一致,也不成其為哲學家。
一般說來,任何不能推究哲理的人都不可稱為哲學家,而推究哲理只能通過練習和理性本身的使用來學習。
究竟應當怎樣學習哲學呢?
可以說,每一位哲學思想家都是在別人工作的廢墟上寫出他自己的著作的;但是沒有一部作品達到了所有部分都固定不巧的境地。由于這種理由,哲學是不能學習的,因為它還沒有拿出來。假如面前確有一種哲學,也不會有學了它,便能自稱哲學家的人,因為他這種知識永遠只是主觀——歷史的。
數學中情況則不同。數學在某種程度上當然是可以學習的,因為這里證明如此明顯,以致每一步都是可以確信的。數學正由于它的自明性,作為一種確定不變的學說,才似乎可以維持下去。
相反地,愿意學習哲學推理的人,只可把一切哲學體系看作理性使用的歷史,看作訓練他哲學才能的對象。
真正的哲學家必須成為自由自主的自己思維者,而不能奴隸般地模仿地使用他的理性。但是也不能辯證地使用,也就是不能這樣地使用,即旨在給諸知識以真理和智慧的假象。這是純粹詭辯者的事業,與作為智慧專家和教師的哲學家尊嚴絕不相容。
科學只有作為智慧的工具才具有內在的真正的價值。作為這樣的工具,科學對于智慧如此必需,以致可以說,沒有科學,智慧不過是一種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完美的幻影。
人們把愈是熱愛智慧,反倒愈憎恨科學的人稱為厭惡議論者。厭惡議論通常是由于科學知識的空泛及與此相連的某種虛浮引起的。但有時也有些人起初十分勤勉和幸福地尋求知識,終則發現全部知識都不能令人滿意,因而犯了厭惡議論的錯誤。
哲學是使我們知道如何得到這種內在滿足的唯一科學,因為哲學仿佛結成一個科學的圓圈,各門科學通過哲學才獲得秩序和聯系。
為練習自己思維或推究哲理起見,我們對于我們理性使用方法的重視,勝于對命題(我們是通過方法得到這些命題的)本身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