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德)康德
- 2197字
- 2020-11-06 19:10:24
譯序
本書收康德于1784—1797年間(60歲至73歲)所寫的論文八篇,包括康德有關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內。
18世紀末的德國比起同時期的西方先進國家來,仍然是個分裂、落后的國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雖然已在發展,但仍苦于封建制度的嚴重束縛。這就決定了德國中產階級的特殊軟弱性。當英國已經和法國正在采取革命行動推翻封建制度的時候,德國還只采取理論的形式。因此在論及由康德奠基的德國古典哲學時,經典作家指出:“在法國發生政治革命的同時,德國發生了哲學革命。這個革命是由康德開始的。” [1]
18世紀的70年代以前,康德從事多方面自然科學的研究,具有唯物主義傾向和辯證法因素;特別是1755年的《自然通史和天體理論》(或作《宇宙發展史概論》)一書,運用牛頓的經典力學原理,提出了關于太陽系演化的學說(即星云說),對長期以來在科學思想上占統治地位的僵化的自然觀“打開第一個缺口”。 [2] 這個學說于1796年被拉普拉斯(1749—1827年)重新提出,開始產生廣泛的影響,所以又被稱為康德—拉普拉斯學說。
18世紀70年代以后,康德轉入所謂批判哲學時期,這個時期他的主要活動是建立他的先驗論哲學體系。自1781至1798年將近二十年的時期里,是康德批判哲學的成熟期:《純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此后《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于1783年、《道德形而上學探本》于1785年、《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及其序言)于1787年、《實踐理性批判》于1788年、《判斷力批判》于1790年、《純理性范圍以內的宗教》于1793年、《系科之爭》于1798年相繼問世。在這同一個時期所寫的有關歷史與政治的理論著作,作為其批判哲學體系的組成部分,則在通稱的三大批判之外別有其豐富的思想內容,并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故而曾有“第四批判”或“歷史理性批判”之稱。這個歷史時代正是美國資產階級革命(1776—1783年)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789—1795年)的高潮。在啟蒙運動和法國革命思潮的強大影響之下所寫成的這幾篇論文,飽含著時代的色彩;它們所表現的要把歷史提高為哲學理論的努力、它們之以啟蒙運動的批判精神和人類不斷在進步的觀點對于歷史的本質及其運動規律所做的一系列臆測、它們之從純粹理性出發來論證天賦人權及其與幸福的聯系,實際上是提供了一部法國革命的德國版。康德自18世紀60年代之初即開始讀盧梭,并對歷史和政治的理論感到興趣;從1767年起曾經多次講授過“權利理論”。所謂歷史理性批判,其內容實質不外是法國革命原則——即,(一)牛頓的自然法則,(二)盧梭的天賦人權,(三)啟蒙時代的理性千年福祉王國學說,——在康德先驗哲學體系中的提煉。
構成康德歷史哲學的中心線索的是歷史的兩重性,即歷史的合目的性與歷史的合規律性;亦即人類的歷史在兩重意義上是有道理(理性)可以籀繹的:(一)它是根據一個合理的而又可以為人理解的計劃而展開的,(二)它同時又是朝著一個為理性所裁可的目標前進的。就其當然而論,人類歷史就是合目的的;就其實然而論,人類歷史就是合規律的。目的的王國與必然的王國最后被康德統一于普遍的理性。統治這個理性的王國的原則是:正義和真理、自由和平等、不可剝奪的和不可轉讓的天賦人權。“現在我們知道,這個理性的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永恒的正義在資產階級的司法中得到實現: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的平等;被宣布為最主要的人權之一的是資產階級的所有權;而理性的國家、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中表現為而且也只能表現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18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 [3]
和一切舊時代的歷史理論一樣,康德的歷史哲學也沒有能避免兩個根本性的缺陷。第一是,他不能正確理解歷史的物質基礎,從而也就不可能揭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及其與物質生產發展的聯系。第二是,他不能正確認識只有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才是歷史的創造力;于是他把歷史的發展單純歸結為理性原則自我實現的過程。披著世界公民的永恒的普遍理性這件外衣的,歸根結底只不過是18世紀末德國中產階級市民的悟性。這些局限性是我們“公正地把康德的哲學看成是法國革命的德國理論” [4] 時,所需要加以批判的。
譯文根據普魯士皇家科學院編《康德全集》,柏林1912年格·雷麥(Georg Reimer)版,卷八中的原文譯出。有幾處分段則根據的是羅森克朗茨(K.Rosenkranz)與舒伯特(F.Schubert)編《康德全集》,萊比錫1839年伏斯( L.Voss)版,卷七中的原文。據我所見,本文曾有狄·昆賽(Th.De Quincey)、阿斯吉(W.Hastie)及貝克(L.W.Beck)三種英譯本,但沒有一種可以稱得上比較忠實;狄·昆賽以名家見稱,他的譯文卻最不可靠。
譯文中有幾個名詞需要說明一下: Idee 一般譯作“理念”,我們在譯文中采用“觀念”; Verfassung 一般可譯作(政治)體制,我們在譯文中采用“憲法”; Bürger(bürgerlich)通常均譯作“市民”(“市民的”),我們在譯文中采用“公民”(“公民的”),因此通常譯文中的“市民社會”、“市民憲法”我們在譯文中均作“公民社會”、“公民憲法”。所以采用“觀念”和“公民”,是希望它們更能符合作者的原意;所以采用“憲法”,是希望它更能照顧到本文與其他著作的前后一貫。
由于自己水平的限制,譯文中的錯誤與不妥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得到讀者們的指正。
譯者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卷,第588頁。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卷,第540頁。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卷,第57頁。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卷,第1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