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命題九

把普遍的世界歷史 [26] 按照一場以人類物種的完美的公民結合狀態為其宗旨的大自然計劃來加以處理的這一哲學嘗試,必須看作是可能的,并且甚至還是這一大自然的目標所需要的。

要按照這樣一種觀念 [27] ——即,當世界的行程可以用某種合理性的目的來加以衡量的時候,它那歷程應該是怎樣的——來編寫一部歷史,這確實是一樁奇怪的而且表面上看來是荒謬的企圖;看來仿佛這樣的一種目標只不過能得出一部傳奇罷了。可是如果我們愿意承認,大自然即使是在人類自由的演出過程之中,也并不是沒有規劃和目標而在行進著的,那么這一觀念就可能成為非常有用的了;哪怕我們是那么近視而看不透它那布局的秘密構造,但是這一觀念卻仍可以為我們提供一條指導線索,把一堆否則便只是毫無計劃的人類行動的匯合體至少在整體上勾畫出一個體系。因而當我們從希臘的歷史——都是通過它,其他一切古代的或其同時代的歷史才得以為我們保留下來,或者至少是才成為可以征信的 [28] ——而起始的時候;當我們追溯它對于并吞了希臘國家的羅馬民族的國家共同體之形成與破壞所起的影響以及羅馬對于后來又消滅了羅馬民族的野蠻人所起的影響時,下迄我們自己的時代為止;這里面還應該加入其他民族的國家史作為插曲(我們有關他們的知識正是通過這些啟蒙了的民族才逐步地獲得的);那么我們就會發現,我們這個大陸上的國家憲法是有著一個合規律的進步歷程的(這或許有一天會給其他一切大陸提供法則吧)。同時,如果我們隨時隨地進一步地留意公民的憲法及其法律并留意國家的關系,著眼于這兩者由于它們所包含的好處而提供了一個使各族人民——從而就使他們的藝術和科學也一道——得以提高和繁榮昌盛的時期,然而卻又由于它們所帶有的缺點而重新使得他們傾覆,可是這樣卻總會留下來一個啟蒙的萌芽,這一萌芽通過每一次的革命而愈加發展,并準備好了后來的、更高階段的進步;那么我相信我們就可以發現有一條線索,這條線索不僅能夠對于如此紛繁混亂的人間事物的演出提供解釋,或者對于未來的種種國家變化提供政治預言的藝術(這種用處是人們早已得之于人類歷史的,盡管人們把它看成好像是一種沒有規律的自由之不相聯屬的作用),而且它還會——不假定有一種大自然的計劃,我們就沒有理由可以希望這一點——展示出一幅令人欣慰的未來的遠景:人類物種從長遠看來,就在其中表現為他們怎樣努力使自己終于上升到這樣一種狀態,那時候大自然所布置在他們身上的全部萌芽都可以充分地發展出來,而他們的使命也就可以在大地之上得到實現。

對大自然的——或者最好是說對天意的——這樣一番論證,對于我們之選擇一種特殊的觀點以進行世界考察來說,絕不是什么無關緊要的動機。因為在沒有理性的自然界之中我們贊美造化的光榮與智慧并且把它引入我們的思考,究竟又有什么用處呢;假如在至高無上的智慧的偉大舞臺上,包含有其全部的目的在內的那一部分——亦即全人類的歷史——竟然始終不外是一場不斷地和它相反的抗議的話?這樣一種看法就會迫使我們不得不滿懷委屈地把我們的視線從它的身上轉移開來,并且當我們在其中永遠也找不到一個完全合理的目標而告絕望的時候,就會引導我們去希望它只能是在另外一個世界里了。

說我是要以這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條先天 [29] 線索的世界歷史觀念來代替對于具體的、純粹由經驗而構成的歷史的編撰工作,那就誤解我的觀點了。這僅僅是關于一個哲學的煩惱(當然它也還必須是十分熟悉歷史的)從另外一種立腳點出發所能夠探討到的東西的一種想法而已。不然的話,人們目前編纂自己當代的歷史時所具備的那種令人可敬的詳盡性,就自然而然地會使每一個人都免不了要疑問:我們的后代將如何著手來掌握再過幾百年之后我們所可能遺留給他們的那一份歷史重擔呢。毫無疑問,他們對最古老的時代——有關那些時代的文獻可能是早就佚失了——將僅僅是從使他們感興趣的那種觀點出發,也就是說是從各個民族和各個政體在世界公民的觀點之下所已經成就的或已經失敗的都是些什么的那種觀點出發,來進行評價的。讓我們就把視線放到這上面來吧,同時也讓各個國家的首腦以及他們手下人員的榮譽心把他們自己擺到唯一能夠給他們帶來最遙遠的后世的崇敬與懷念的那種辦法上面來吧。此外,這也可能就是要做出這樣一番哲學的歷史探討工作的一個小小的動機了。


[1] 本文寫于 1784年(康德60歲),最初刊載于《柏林月刊》1784年第4卷,第385—411頁。譯文據普魯士皇家科學院編《康德全集》(柏林,格·雷麥版,1912年),第8卷,第15—31頁譯出。——譯注

[2] 本年(1784年)第十二期《哥達學報》簡訊中有一段話(原文如下:“康德教授先生所愛好的一個觀念是:人類終極的目的乃是要達到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并且他希望哲學的歷史家能從達個觀點著手為我們寫出一部人類史,揭示人類在各個不同的時代里曾經接近這個終極的目的或者是脫離這個終極的目的各到什么地步,以及要達到這個終極的目的還應該做些什么事情。”——譯注)毫無疑問是摘錄我和一位旅行來訪的學者的談話,這就逼得我寫出了這篇論文,不然那段話就不會有任何可理解的意義了。

[3] 世界公民(Weltbürger)一詞為希臘文?οσμοπολ?τη一詞的轉譯,17世紀開始流行。——譯注

[4] 開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德國天文學家,行星運動定律的發現者。——譯注

[5] 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7),英國物理學家,近代經典力學體系的創始人。下文“一條普遍的自然原因”指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譯注

[6] 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卷三“哲學推理規律。規律一”:“大自然決不做徒勞無功的事;當少數就夠用的時候,更多就是徒勞無功的了”。(劍橋1934年版,第198頁)——譯注

[7] 關于意志自由,可參看《實踐理性批判》,卷一,第5節;《道德形而上學探本》,第3節。——譯注

[8] “他們”指他們每一個個人。——譯注

[9] “人”此處指自然人。——譯注

[10] “道德的整體”即人類的文明社會。——譯注

[11] “阿迦底亞式”(Arkadisch)。阿迦底亞原為古希臘的風景區,居民以生活淳樸、幸福著稱;此詞引申為田園式或牧歌式的同義語。——譯注

[12] “公民社會”一詞原文為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中文譯文通常作“市民社會”,此詞大致相當于盧梭的société civile;但德譯本譯société civile 時多用Staats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鮑桑葵(B.Bosanquet,1848—1923)譯此詞為bourgeois society(見《國家的哲學理論》倫敦,1925年版,第253頁以下)。——譯注

[13] 憲法(Verfassung)或公民憲法(bürgerliche Verfassung)即指國家政治制度,亦即人類脫離自然狀態(野蠻狀態)而進入的政治狀態(或公民狀態,或社會狀態,或文明狀態)。——譯注

[14] 可參看霍布斯《利維坦》第13章;又,赫爾德《人類歷史哲學觀念》第9卷,第4章。——譯注

[15] 因此,人類的地位乃是非常之人為的。旁的星球上的居民以及他們的本性是怎樣形成的,我們不清楚;但是當我們好好地履行了大自然的這一任務時,我們卻很可以自詡,在我們全宇宙所有的鄰居之中我們占有著一個并不是微不足道的地位。也許在旁的星球上,每一個個體可以在他自己的一生之中充分地完成自己的天職。我們的情形卻是另一樣;唯有整個的物種才有希望做到這一點。

[16] 共同體(Gemeinwesen)即國家。——譯注

[17] foedus amphictionum〔拉丁文:安斐克提昂聯盟〕泛指任何國際上的聯盟。安斐克提昂聯盟原為古希臘保衛德爾斐的阿波羅神殿十二個部族的聯盟,至公元前7至6世紀時演變為以德撒里為首的希臘中部各城邦的政治聯盟。——譯注

[18] 圣彼得方丈即 Charles-Irénée Castel,Abbé de Sainte Pierre,1658—1743年,以他的作品《歐洲列強間的永久和平擬議》(Projet de paix perpétuelle entre les potentats de l’Europe,烏特勒支版,1713年)一書聞名于世,康德的《永久和平論》即系受這部書的啟發。——譯注

[19] 指盧梭(Jean Jacque Rousseau,1712—1718年)的《圣彼得方丈的永久和平擬議摘要》,1760年。——譯者

[20] 伊壁鳩魯(Epikurus,約當公元前341—前270),古希臘哲學家,主張世界一切事物均由原子的沖撞所產生。——譯注

[21] “這一點”指以上對問題的三種提法。——譯注

[22] “共同體”指國家共同體。——譯注

[23] 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公理,或運動定律。定律三”:“每一種作用總有一種相等的作用與之相反;或者說,兩個物體彼此間相互的作用總是相等的,而方向是相反的”。(同上,頁13)——譯注

[24] 按千年福祉王國學說(Chiliasmus 一詞源出希臘文Χιλιασμο?,拉丁文為millenium)為中世紀基督教的傳說,謂基督將再臨世界建立王國統治一千年。此詞引申為任何理想的未來世界。可參看《新約·啟示錄》第20章,第1至5節。——譯注

[25] “國家共同體”(Staatsk?rper )指各民族聯盟的國際政府。——譯注

[26] “普遍的世界歷史”一詞原文為allegemeine Weltgeschichte,相當于英文的universal history 或法文的histoire universelle,字面上通常可譯作“通史”或“世界通史”;但作者使用此詞并不是指通常意義的通史或世界通史,而是企圖把全人類的歷史當作一個整體來進行哲學的考察,故此處作“普遍的世界歷史”以與具體的或特殊的歷史相區別。——譯注

[27] 觀念(Idee),參看譯序;又可參看《純粹理性批判》中“先驗辯證篇”附錄。——譯注

[28] 唯有從其一開始就延續不斷直迄于我們今天的那個有知識的公眾,才能征信古代的歷史。超出此外,一切便都是terra incognita(拉丁文,未知的領域——譯者)了;凡是生活在此之外的各個民族,其歷史便只能從他們加入到這里面來的那個時代開始算起。在猶太民族,這一點是由托勒密王朝(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統治埃及的希臘王朝——譯者)時代的希臘文圣經翻譯本而告開始的;若是沒有它,我們對于他們那孤立的敘事就難以置信了。從這里出發(當這一開端首先已經恰當地被確定了之后),我們才可以向上追溯他們的故事。所有其他的民族也都是如此。修昔底德書中的第一頁,(據休謨說)乃是全部信史的唯一開端(此處康德原文微有錯誤。休謨原文為“修昔底德書中的第一頁乃是……真正歷史的開端”。見休謨《道德、政治與文學論文集》,倫敦1898年版,第3卷,第414頁。——譯注)。

[29] “先天”(a priori),可參看《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及引論,《未來形而上學導言》第9節,第20節。——譯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牟县| 隆尧县| 静海县| 海林市| 祥云县| 延安市| 遂昌县| 百色市| 化隆| 永和县| 绥滨县| 宣城市| 临武县| 白朗县| 昭觉县| 武安市| 阜新| 屏东县| 徐水县| 西乌珠穆沁旗| 米林县| 石林| 和平县| 莒南县| 无极县| 获嘉县| 出国| 宜章县| 南靖县| 梅河口市| 于田县| 鄂州市| 广宗县| 怀远县| 贵定县| 德江县| 镇原县| 平潭县| 广南县| 台州市| 荆州市|